為什麼現在的戰鬥機通常需要梯子,而以前的飛機卻不需要呢?

哨兵小虎


沒有需不需要的,只不過艦載機和野戰機場起降要求的戰機設計時自備登機梯而已

需不需要登機梯關鍵就看戰機設計時,有沒有自己設計了簡易登機梯,這無關先進與否,完全只看設計時有沒有要求。
F-35戰鬥機在側面設計有可收放式摺疊登機梯,自然可以不需要登機梯。


而F-22則未設計摺疊式登機梯,自然需要拿登機梯過來,才能幫助飛行員上下機。

這主要是考慮基地方便不方便準備配套的登機梯,因為不同戰機高度不一樣,機體表面不一樣,對於登機梯的型號需求也會不一樣。如果基地配套設備跟不上,地勤壓力太大的話,就會對戰機保障造成影響。這主要出現在兩種情況,一是航母艦載,二是野戰簡易機場,所以自備登機梯的大多出現在艦載機和對前線野戰部署的戰機上。
F-16的摺疊式登機梯

航母艦載機是自備登機梯的最大群體,航母甲班寸土寸金,各種類型登機梯不僅會佔地方。而且航母甲班操作是非常繁忙,空間非常狹小,不僅增加地勤工作壓力,亂放的登機梯一個不慎,還容易引發事故,比如不小心遺落在降落區,不小心吸入進氣道等。


美軍的F-14雄貓艦載機,登機梯在側面,翻過來後拉出雄貓登機梯特寫,他還需要結合兩個可翻過來的踏板才能爬上去。


A-6入侵者的登機梯也是類似,他與進氣道契合,翻過來就是

F/A-18E/F 超級大黃蜂的登機梯藏在機身邊條翼上
美軍
A-7海盜艦載攻擊機,側面的伸縮式登機梯
毛子的米格-29K艦載機

法國的陣風戰鬥機
,因為其有艦載型陣風M,導致設計時留有足夠的空間。歐洲颱風戰鬥機在設計之初也計劃研發艦載型號,所以也設計有登機梯。

F-35情況類似,F-35C和F-35B都要求可以艦載
,所以設計上自備登機梯,而只有空軍使用的F-22則省下這個空間和重量。F-4鬼怪則是反向這種情況,原本F-4是作為海軍艦載機設計,空軍後來採購使用,導致也保留有登機梯。

相比較下,殲-15是目前唯一一款沒有自備登機梯的艦載機,因為其原本就空軍使用,後改為艦載機。

另一種就是野外簡易起降要求高的飛機,這主要集中在前線攻擊機上。
A-10 疣豬的登機梯,在側面拉出


A-10的死對頭蘇-25 蛙足,同樣自備登機梯,結合踏板實現登機。


五嶽掩赤城


戰鬥機的登機梯一直都是存在的,從二戰時就已經非常普遍。隨著科技的發達,有些登機梯都已經安裝在了戰鬥機機身內。

隨著戰爭形勢的轉變,空軍已經成為各國的發展重點。阿富汗,利比亞,伊拉克戰爭表明,沒有強大的空軍,沒有制空權,那麼就只能被按著打。而戰鬥機是一個國家空軍戰鬥力的保證,因此各國都分外重視戰鬥機的研發。

目前世界僅有的幾個航空大國,研發出來的戰機,各有特色。但是同一的特點就是戰機越來越大,越來越高,飛行員在上下戰機的時候就需要登機梯這種輔助工具。這樣能更快的進出戰機,為升空作戰爭取時間。

沒有登機梯會有多麻煩?上下機要像爬高一樣,小心翼翼。爬出座艙後沿著空中加油管慢慢挪,由於現在戰機的前起落架實在太高,不幸失足就完蛋了。挪到機翼後你才能安全,再從機翼上跳下,可謂下飛機比開飛機更辛苦。

登機梯各國的也不一樣,比如美國的很多戰機,都裝備有內置的登機梯,主要是為了讓戰機具備高度的自主性和適應性。這樣的設計,可以減輕戰機對地勤人員的依賴,大大簡化地勤的工作程序。

內置登機梯雖然看似方便,但是也有很多缺點。機動性是衡量一個戰機是否先進的重要標準,而為了讓戰機具有高機動性,設計戰機的時候,單位是要精確到克的。如果為戰機加上登機梯,那麼戰機的體積就會增加,戰機的重量也會增加,這些對戰機的機動性,是有負面影響的。而且這樣的設計,會增加戰機的成本以及故障率。

中俄一般都是移動式登機梯,拉過來往飛機上一架就完事了。不內置登機梯不是技術的事,主要是沒必要。以前的飛機不配備登機梯是因為飛機比較低矮,為了上下飛機方便,在機身側面開幾個口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