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倒在基層疫情防控第一線——追記遷安市棗行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何玉海

河北共產黨員網訊(通訊員 陳儒 彭月娟 記者 李玉傑)2月6日一大早,漫天飛舞的雪花下得正緊。

早上7點多,馬桂榮收拾完屋子後正往外走,一抬頭看見丈夫何玉海正從門外走來。馬桂榮感到很奇怪,平時中午才回家的人,今天怎麼這麼早就回來了?只見何玉海晃晃悠悠地向裡走,馬桂榮趕緊出門去迎,進屋後何玉海只說了一句:“我暈……”便一頭扎到炕頭上。看到這一情景,馬桂榮趕緊叫兒子、兒媳婦過來,找藥、打120、接村醫,一家人忙作一團……可是,藥沒能喂進口。趕緊送醫院,雖火速搶救,但何玉海書記還是走了……

這一天早上不到6點,何玉海像往常一樣,先在村裡轉了轉,然後來到村口檢測站與執勤人員瞭解執勤情況,6:13他在“棗行村健康群”裡發出了一條科學防疫的勸導信息,然而就在一個小時之後,因過度勞累引發心肌梗塞,59歲的他倒在了基層疫情防控一線。

1月22日到2月6日,連續14天,何玉海始終堅守在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線,對疫情嚴防死守。

何玉海,男,漢族,1960年8月出生,遷安市楊各莊鎮棗行村人,1983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專學歷。曾服役於中國人民解放軍81257部隊,2003年起進入棗行村“兩委”班子,先後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等職務,2018年10月任棗行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至今。

衝在戰“疫”一線,用生命詮釋初心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1月22日,楊各莊鎮召開疫情防控緊急會議後,拿著從鎮裡領回來的宣傳單,何玉海開始挨家挨戶發傳單、摸排情況。1月26日,棗行村開始在村頭設卡,從這天起,他每天不到6點就出門,晚上10點多才回家,消殺作業,入戶排查,廣播宣傳,有時間,他還要到村口檢測點執勤站崗,每天都衝在戰“疫”一線。

在農村,正月裡盛行走親訪友、操辦喜事,但這正是疫情防控的大忌。棗行村老黨員何普宏準備在大年初六為母親做90大壽,預計開15桌,而且年前已把肉菜備好,親戚也都請好了。得知這一消息,何玉海立刻登門做工作。“初二那天,他來到我家,說現在疫情緊急,為了自己和他人著想,壽宴能不辦就別辦了,而且關鍵時期,黨員更要帶好這個頭,等到疫情過後,再操持給老太太做壽。”何普宏回憶說,當時何書記是又真切又著急,想想他說的也在理,和老太太一商量,何普宏就把壽宴取消了。

認真負責、從不拖沓,是所有同事對何玉海的評價。“對這次疫情防控,何書記尤其重視,我們村104戶,都是他親自去發傳單,入戶登記建檔,每走一戶都拍照留檔,瞭解每個家庭人員出行情況,做得特別細緻。”棗行村會計孫麗豔說,有一天,鎮裡要求各村下午3:30上報排查的數據,不到2點,何書記就催她報過去,每次都這樣,每項工作都這樣。

楊各莊鎮社保站站長、棗行村包村組長楊立敏回憶說:“有一天,工作群裡12點發消息叫各村到鎮裡取消毒液,過了十幾分鍾,看到消息後,我就給何玉海書記打電話,當時他說,他已經在路上了,從路程上推算,他應該是看到消息就立刻動身了。何書記工作非常認真,每次疫情防控會,他都把會議要求的每一件事項記得清清楚楚,回去後不折不扣地落實。”何書記經常對她說,咱們村一定能把各項防控措施落到實處,確保不出問題。

2月5日夜晚,他對執勤人員說:“現在疫情仍在蔓延,我們的任務也越來越重,大家一定要嚴把卡口,做好出入人員的登記和體溫測量等工作。上崗時,必須佩戴口罩,做好自身防護。”誰都沒想到,這卻成了何玉海發出的最後一條戰鬥指令。

在何玉海的帶領下,棗行村兩委班子團結有力,自村裡檢測點設立以來,黨員、村民自發到檢測點執勤,開展村內消殺、建檔錄入信息等志願工作。10日,村支委何春傑更是給檢測點買了50個口罩,解決了執勤人員口罩短缺的難題。

退伍不褪色,做百姓的“排頭兵”

2018年,村兩委換屆選舉,遷安市推行村書記、主任一肩挑,擔任村主任多年的何玉海,深得棗行村黨員和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大家紛紛鼓勵他競選村書記兼主任,妻子馬桂榮卻擔心他的身體吃不消:“2003年抗擊‘非典’的時候,他就是村書記,當時就因為過度勞累,犯過一次心肌梗塞。”但是何玉海卻堅定地告訴妻子:“我是一名黨員,更是一名退役軍人,既然鄉親支持咱,組織相信咱,那我不僅要幹,還要幹好。”

2018年10月,何玉海上任伊始就開始解決村裡的陳欠問題,棗行村地理位置偏僻,出村有兩條路,最便捷的那條卻是一條坑坑窪窪的土路,修好這條路,解決村民的出行問題,成了他要解決的一大難題。這條土路只有440米,上級資金也早就到位,之所以難修,是因為這條路只有棗行村的百姓走,但是修路徵用的卻是隔壁村的土地,面對視土如金的另一個村的百姓,修路難度可想而知。何玉海硬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經過多次與隔壁村兩委溝通,又經鎮政府協調,這條擱置了多年的土路,終於在2019年夏天變成了水泥路,棗行村的出村路縮短了整整一半,極大地便利了百姓出行,一時,百姓好評如潮。

2019年4月初,在“五清三建一改”工作,何玉海更是凡事幹在前、想在前,親力親為,在工作中,因為過度勞累,再度引發心肌梗塞,但他擔心村裡的工作,只住了四天便出院了。出院後,仍每天堅持到街道上參與整治工作,村裡人都勸他回去休息,他總說:“我幹不了重的,總能幹點輕的,別人搬大石頭,我搬小石頭,我在這兒,還能給你們出謀劃策。”村裡有二三十戶已經搬走了,門前長滿了雜草、堆了雜物,何玉海更是誰也沒說、誰也沒叫,自己一個人就把這些人家的門口清理乾淨了。而村南佔地9畝的豬場卻著實讓何玉海犯了難,為了拆除這個違規建造的豬場,村委委員何立宏說,他都不記得何玉海書記帶著他去了多少遍,他自己更是每天都去,每次去都是苦口婆心,和他們講政策、擺道理,豬場主人一家甚至多次去何玉海書記家中找他理論,但是經過日復一日地登門、一次次地做工作,豬場主人想通後自己把豬場拆掉了。最終,棗行村提前完成了“五清三建一改”的各項工作任務。

在去年入冬前潔淨型煤推廣和劣質散煤置換工作中,棗行村有70多戶涉及散煤置換,那段時間,每天天不亮,何玉海就入戶回收村民家中的散煤,散煤收完後,他又帶隊送往熱電廠,由於排隊車輛多,他整整守了兩天一夜,連頓飯都沒顧得上吃。夜裡潔淨型煤的配貨車到了,他帶領村兩委卸煤,為了讓鄉親們早一點用上潔淨型煤,他又連夜騎著電動三輪車,挨家挨戶送煤。這件事正好被楊各莊鎮黨委書記趙文利看見,趙書記知道他身體不好,就勸他少乾點,他卻說:“當幹部的能幹就多幹點兒,還能給村裡節省點兒用工開支。”

舍小家為大家,傳承責任與義務

2月11日下午,在棗行村檢測點,一位身姿挺拔的軍人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測量體溫、登記人員和車輛信息,工作做得很熟練,誰也沒想到,這位年輕的軍人就是何玉海的兒子何小雷。辦理完父親的喪事後,從2月9日開始,何小雷也走上了村口檢測點,成為一名疫情防控志願者,每天早上8點到,晚上9點左右回家,像他父親那樣站崗執勤。他說:“我覺得這是對父親的一種安慰,更是一種責任和義務,父親一直教導我怎麼做一名合格的軍人、合格的黨員,也加深了我的責任意識,作為一名現役軍人,就應該幹在前。雖然父親離開了我們,但是工作仍要繼續,我有義務把這個工作接過來,傳承下來,保證村裡人的安全。”

“我父親一心撲在工作上,留給自己和家人的時間很少,但對我們的影響卻很深。”兒子何小雷現在是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某執勤中隊排長,今年春節休假在家,他說,父親平時對他們要求非常嚴格,父親當了5年兵,也總是教育他在部隊裡要好好幹,工作上要認真負責,不能給老何家丟臉,更不能給黨組織丟臉。“有一次,我的考核成績不理想,父親就說起他在部隊的事,一次考核,他投手榴彈成績不太好,他就把揹包繩一端系在樹上,一端綁在手上,從早到晚練習投力,最終在各項考核中都拿到了優秀,他把當年這種事事爭先的勁頭帶到了現在的工作中。”

“他啥話都沒和我說……”這是何玉海的妻子馬桂榮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每天忙於疫情防控工作,何玉海有時顧不得回家吃飯,就是回來了,也是匆匆地吃幾口飯就走,馬桂榮每天只能從大喇叭中聽到他的聲音。“從開始疫情防控,我看他特別累,就勸他中午躺會兒,讓別人代會兒班,可是他總說,‘我是一名黨員,是一名幹部,更是一名退役軍人,我必須得守崗,這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責任。’就連他走的那天,他因為不舒服回來了,也只是和我說了兩個字‘我暈’,從那以後,就再也沒說過一句話。”說起這些,妻子馬桂榮忍不住落淚了。

說起何玉海的身後事,馬桂榮說:“現在是非常時期,上級號召‘白事從簡’,老何的後事我們都是按最簡單的程序辦的。按照習俗,都是三天後下葬,但在老何走的第二天,我們就將他安葬了。老何走得急,沒有交代,但我們想老何如果還在的話,也會要求我們這樣做的。”

正如楊各莊鎮黨委書記趙文利所說:“何玉海書記乾的都是小事,都是平凡的事,沒有轟轟烈烈的大事,但是正是從這一件件小事上,看出了基層幹部的擔當,體現出了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情懷。”

勇於擔當,恪盡職守,一心為民,何玉海是新時代基層黨支部書記的縮影,作為一個有著36年黨齡的共產黨員,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共產黨員的身份,始終保持著急難險重衝在前面、輕傷不下火線的樸實工作作風,用自己的生命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