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蔣維喬先生《因是子靜坐養生法》一書摘抄,靜坐養生經典之作


讀蔣維喬先生《因是子靜坐養生法》一書摘抄,靜坐養生經典之作

蔣維喬

京武功夫如是說:

感謝頭條的朋友們熱心互動。小編會繼續梳理關於傳武、功法、養生及人物故事的內容蒐集整理。今天我們分享一下靜坐的經典圖書。蔣維喬先生的《因是子靜坐養生法》很適合大眾。以下為摘抄筆記。

  一、靜坐經歷

  1、少年時多病

  我自幼多病,消瘦。28歲時,我兄長因肺癆病死,並傳染了我,我咳嗽咯血,連喝了三月的中藥都沒效。我非常驚恐,怕步我哥後塵。所以下定決心,不再吃藥,隔絕夫妻生活,一個人關到一個房子裡練靜坐。

  2、開始練靜坐

  剛開始練靜坐時,每天早上3、4點起床,坐一兩個小時。然後吃點東西后,跑到人少的地方呼吸清新空氣,7、8點回家。回來後,看看書,10點又再靜坐。12點吃午餐,飯後在家裡散步。3點練琴,娛樂下心情,6點又靜坐。7點吃晚飯,八時後散步,9點又靜坐,10點後睡覺,每天如此不間斷。

  3、剛開始坐時很艱難

  當時因為怕死,所以練得過猛。每次入坐,妄念橫生,我越想壓制反而妄念越多。呼吸也是,越想調節呼吸,呼吸反而越不順,肺部像有東西塞住一樣(也有可能是病情影響)。但我也沒其它好法子了,只能堅持下去。後來有個前輩和我說,初學的話,不要過於壓抑念頭和呼吸,順其自然就好。

  我於是改變方法,靜坐時任其自然,過了些時日,情況開始好轉。

  4、第一次丹田震動

  還沒練靜坐前,我身體很差,出去步行不到一公里,就腰痠腿軟要休息了。

  練了兩個月後,走上5公里都沒覺得疲勞。

  每次靜坐時,會覺得丹田有一股熱力,往來動盪。

  練靜坐到85天時,丹田突然震動,身體也搖晃起來; 感覺這股熱力衝開尾閭,沿夾脊上達頭頂,我非常驚奇。連續6天后,震動漸止。

  從此,每次靜坐時,就覺得這股熱力自然上達頭頂,沿著熟路而行。以前所有的腰痠、頭暈、耳鳴、目眩、咯血等病,一下全好了;唯有腸胃炎還沒全愈,但也沒有加劇了。

  5、第二、三次之震動

  靜坐到150天時,我每次都能坐3個小時,覺得身心如太虛,一塵不染,非常愉悅。

  我見病情基本痊癒後,就結束這種專一打坐的生活,開始上班工作,改為每天早晚打坐兩次。

  一年後,有天早上靜坐時,丹田再次震動,和上次一樣,衝擊尾閭直到頭頂後部,即道家所謂的玉枕關。連震三天,後頂骨痠痛。後來忽覺頂骨或然若開,這股熱力就在頭頂上盤著,是為第二次之震動。

  又過了10個月,丹田又震,熱力盤旋頭頂,從面部下至胸部,復歸丹田,震動即止,是為第三次之震動。

  自此之後,每次靜坐,這股熱力都從後背升到頭頂,再從面部下降歸入丹田,循環不斷。

  如平時患感冒,覺身體不適的時候,就可以將這股熱力擴向全身,連指尖和毛髮都能感應到,熱出一股汗後,感冒就好。

  和朋友一起登山,走幾十裡山路都不覺累,有一次,在大暑天中走了50公里,都沒有疲勞感覺。

  我今年83了,還耳聰目明,手輕腳健,終年沒有疾病,連感冒也很少;碰到氣候突變或陰雨潮溼時候,別人都感到不舒服,我則依舊一樣,身體十分舒爽。


讀蔣維喬先生《因是子靜坐養生法》一書摘抄,靜坐養生經典之作

  二、靜坐方法

  1、身體的姿勢

  雙盤膝:筋骨柔軟的人適用,就是把左腳小腿架在右股上面,使左腳掌和右股略齊,再把右腳小腿牽上,架在左股上面;這時候兩腳掌向上,兩股交叉,好像三角形,這叫做"雙盤膝"。這種雙盤膝姿勢,不容易學,不必勉強。

  單盤膝:坐時把左腳小腿,架在右股上面,右腳放在左股下就得了。這比雙盤膝容易得多。它的缺點,是左膝蓋不能夠緊貼坐墊,入坐稍久,身體要向左邊歪斜;只要你自已覺得歪斜,慢慢改正,也沒有妨礙的。

  下盤法:倘若老年的人,連單盤也做不到,那就把兩小腿向下面盤,也可以的。不過兩膝蓋都落了空,更容易歪斜,應隨時注意改正。

  初學盤腿時,入坐略為長久,必感覺兩腳麻木,此時可以徐徐放開,等到不麻木時再盤;或就此起身散下步,然後再坐都可以。


讀蔣維喬先生《因是子靜坐養生法》一書摘抄,靜坐養生經典之作

 2、兩手的安放

  兩手應該寬鬆,絲毫不可著力,把右手背放在左手掌上面,輕輕擱在兩小腿上,貼近小腹。但如在平坐時,也可以將兩手放在兩大腿上部,掌心向下,自然的放平。

  3、頭部的姿勢

  練習時,頭頸,面孔,眼睛,嘴巴的動作都要注意:頭頸要平直,面孔朝前,眼睛輕輕閉合,嘴巴也要閉,不可張開,舌頭抵住上顎。


讀蔣維喬先生《因是子靜坐養生法》一書摘抄,靜坐養生經典之作

  4、精神的集中

  靜坐的時候,要把精神集中在小腹部(即臍下約一寸三分的部位,稱"下丹田")。初學的人,通常胡思亂想,妄念很難消除。

  怎麼辦呢?到靜坐時候,把一切事物放下,拿全副精神集中在小腹,如果妄念又起,就再放下,這樣反覆練習,久而久之,妄念自然會逐漸減少,以達到無念的境界,這是最上乘的方法。

  如初學者覺得這還不行,可以輕閉兩眼至微露一線之光,眼觀鼻尖,這叫做"目若垂簾"。靜靜的自然以鼻呼吸,口也須自然閉合,遇有口津多的時候,可緩緩分小口嚥下。最要緊的仍在自然的意守下丹田。

  還有一種"數息"的方法,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從一數到十,週而復始,使精神自然集中。

  而最重要點,仍是在於"意守下丹"。這幾種方法,都是最妥善安全的,每個人覺得哪種最舒服,就用哪種好了。

  5、對症散亂、昏沉

  初學的人,有兩種現象:一是散亂,沒法子把情緒安定下來;一是昏沉,時時要打瞌睡。

  大概初學的人,起先都是容易散亂,無法收斂,練習稍久,妄念減少,就容易昏沉。這是學靜坐者的通病。

  治散亂的毛病,應該把一切念頭,完全放下,專一注意在小腹中間,自然能夠徐徐安定。

  治昏沉的毛病,應該把念頭提起,專注鼻尖,把精神振作起來。

  很多時候,人們因為白天勞累,晚上靜坐,容易昏沉; 早上起來靜坐,精神好,就不昏沉了。

  6、呼吸的練習

  1)呼吸氣息的出入,應該極輕極細,連耳朵也聽不見出入的聲音。

  2)氣息應該慢慢的加長,讓它達到小腹;但要純乎自然,不可用力。耐心練習,久後就OK。

  7、靜坐時間

  1)早晨起床和晚上睡覺前各一次為宜,否則每日至少必有一次靜坐。

  2)靜坐時間越長越好,當然不必有意求長,順其自然就好。

  8、坐前坐後的調身

  靜坐時須要解衣寬帶,從容入坐,然後把身體左右搖動七、八次,感覺坐得端正和穩當後,開口吐出胸腹中之氣,吐畢,把舌頭抵上顎,由鼻徐徐吸入清氣三次至七次,然後閉口,舌抵上顎,再輕閉兩眼,正身端正,兀然不動,坐久若微覺身體或有俯仰斜曲,應隨時輕輕矯正,這是坐時調身的方法。

  靜坐結束後,應開口吐氣十數次,令身中熱氣外散,然後慢慢的搖動身體,再動肩胛及頭頸,再慢慢舒放兩手兩腳;再以兩大指背互相摩擦生熱以後,擦兩眼皮,然後開眼,再擦鼻頭兩側,再以兩手掌相搓令熱,擦兩耳輪,再周遍撫摩頭部以及胸腹、背部、手臂、足腿、至足心而止。坐時血脈流通,身熱發汗,應等待汗幹以後,方可隨意動作,這是坐後調身的方法。

PS:本平臺收錄的各武術前輩及武友的言論,只為個人學習,因個別圖文資料來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見諒。尊重原創作者版權,期望各友留言點評告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