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呼喚》公映,“二十世紀福斯”徹底作古

《野性的呼喚》公映,“二十世紀福斯”徹底作古

即將於2月21日公映的《野性的呼喚》成為二十世紀電影公司發行的第一部作品

當地時間2月21日(本週五),由哈里森·福特領銜主演的影片《野性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就將在北美各地首映。該片改編自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創作於20世紀初期的同名小說,講述一條雪橇犬歷經磨難,最終由人類世界重歸大自然的故事。原著曾多次被搬上銀幕,而對於這一次的最新版本來說,其歷史意義更在於,它將成為二十世紀電影公司(20th Century Studio)發行的第一部電影作品。

項目銳減,將轉攻在線視頻內容

沒錯,在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20th Century Fox,過去中文常譯為“二十世紀福克斯”,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後,以“二十世紀福斯”為官方名稱),繼去年正式被迪士尼收購之後,如今連原本的名字都已失去,“Fox”慘遭閹割。

《野性的呼唤》公映,“二十世纪福斯”彻底作古

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的logo已不會再出現在影片片頭與電影海報上

對外,迪士尼方面從未公開宣佈過這一改變。最初還是在上月發佈的新片《新變種人》(The New Mutants)的海報上,有細心的網友率先發現,大家這才注意到海報一角的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的徽標已發生變化。確切地說,雖然它仍保持著原本的黑白兩色字體,但公司名稱成了“二十世紀電影公司”。

《野性的呼唤》公映,“二十世纪福斯”彻底作古

《新變種人》的海報上已提前採用“二十世紀電影公司”(右下)的署名和新logo

回想2月9日舉行的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電影《極速車王》拿下最佳音效剪輯和最佳剪輯兩項大獎,獲獎的音效剪輯師唐納德·西爾維斯特(Donald Sylvester)在致辭中提及:“我們這部《極速車王》很可能就是二十世紀福斯的最後一部電影了。”

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成立於1935年,由二十世紀電影公司(20th Century Pictures)和福斯電影公司(Fox Film Corporation)合併而成。在美國電影工業全盛時期,它是好萊塢著名的“八大”及後來的“六大”電影公司之一,製作出品過的名垂影史的作品不計其數。巧合的是,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野性的呼喚》,是全新命名的二十世紀電影公司的首部作品;而作為二十世紀福斯前身之一的二十世紀電影公司,它在合併前獨立發行的最後一部電影,恰恰是1935年版的《野性的呼喚》,由克拉克·蓋博主演。

成立84年之後,2019年3月,二十世紀福斯被迪士尼以710億美元的價格收入囊中,大量服務多年的高管人員相繼被遣散,不少福斯原已計劃上馬的拍攝項目,也被新東家全面叫停。一時之間,公司內上上下下人心惶惶,前路未卜。

1月17日發佈的《新變種人》海報,等於是為二十世紀福斯的落幕敲響了最後的喪鐘。兩週之後,長期擔任二十世紀福斯副總裁兼製作部主席艾瑪·沃茨(Emma Watts)宣佈已遞交辭呈,將離開她服務長達23年的老東家。過去這將近一年的時間裡,面對不少昔日同袍或被逼走人或另擇高枝的況景,艾瑪·沃茨選擇堅守崗位,繼續維持著二十世紀福斯的日常運營。但據業內人士分析,迪士尼完成全資收購之後的過渡期,如今已走到盡頭。下一步,按照迪士尼的全盤佈局,二十世紀福斯預計每年只需發行約四五部電影即可。

可作對比的是,他們在2020年已排上檔期的等待發行的作品,計劃有13部之多,這些基本都是福斯在被收購之前就已立項推進的。過了今年,恐怕迪士尼就不會再給他們那麼多項目了,其主要任務轉為替迪士尼旗下兩大流媒體平臺Disney+和Hulu來製作原創內容。福斯旗下原本的拳頭產品《死侍》系列和《X戰警》系列,都將被迪士尼拿去交給漫威另做開發,對於當初為開發這兩大系列而耗盡心血的艾瑪·沃茨來說,這不啻於是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跟了別人的姓。

《野性的呼唤》公映,“二十世纪福斯”彻底作古

二十世紀福斯的拳頭產品《死侍》已歸屬漫威影業

另外,目前,迪士尼旗下掌握著漫威電影、盧卡斯影業、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和迪士尼動畫工作室等多個分舵,再加上從二十世紀福斯手裡拿來的專攻文藝作品的福斯探照燈電影公司(Fox Searchlight Pictures)——它們如今也把名字裡的“Fox”拿走,改名為探照燈電影公司了——以及迪士尼如今專攻動畫經典真人翻拍作品的舊有電影部門,真可謂每家都有自身所長,各有拳頭產品。反觀收購來的二十世紀福斯,看似家大業大,歷史悠久,但放在整個迪士尼產業版圖中,地位卻實在有些尷尬,很難有什麼一展身手的空間,艾瑪·沃茨的離職,其實一早就已經註定。

新片票房不濟,雙方各有說辭

在艾瑪·沃茨離開之後,二十世紀電影公司會由誰來領頭,目前尚不得而知。但不管是提拔舊人還是空降新兵,當務之急的事,無疑是要繼續推進詹姆斯·卡梅隆的幾部《阿凡達》續集。這已是這家老牌電影公司目前所剩無幾的王牌產品了,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阿凡達》續集的前景,也就是二十世紀電影公司的前景。只是,按照卡神目前的拍攝計劃,最後一集《阿凡達》電影要遲至2027年才會上映,屆時這家電影公司是否依然還存在著,恐怕也只有迪士尼知道了。

《野性的呼唤》公映,“二十世纪福斯”彻底作古

《阿凡達》系列決定著二十世紀電影公司的未來命運

畢竟,自去年3月被吞併之後,迪士尼允許二十世紀福斯繼續以自身名義完成發行的《X戰警:黑鳳凰》和《阿麗塔:戰鬥天使》等幾部大片,票房都不理想。感到失望的迪士尼掌門人鮑勃·伊戈爾(Bob Iger)曾公開抱怨這位新隊友太不給力,而福斯方面的老員工卻又覺得新東家給的支援力度不夠。雙方都有委屈,鬧出不少嫌隙。

站在迪士尼的角度,首席執行官的批評並非毫無道理,縱觀二十世紀福斯在去年的表現,只有一部《極速車王》還算不錯,剩餘的《優步危機》、《我在雨中等你》、《星際探索》、《X戰警:黑鳳凰》、《阿麗塔:戰鬥天使》和《終結者:黑暗命運》,都不能算成功。再看本週即將上映的這部《野性的呼喚》,拍攝成本高達1.25億美元,但點映後的口碑其實也不理想,票房很可能又要撲街。而4月即將上映的《X戰警》系列的收官之作《新變種人》,也經歷了多次檔期推延,票房前景同樣不容樂觀。

然而,在繼續留守老東家的二十世紀電影公司的人看來,上述這些票房失敗的作品,很多是敗在了迪士尼接管後實施的具體制作、發行策略之上。就說《野性的呼喚》吧,該片原定去年聖誕檔就會上映,結果卻為同樣由迪士尼出品的《星球大戰9》的上映被迫讓路,被推遲到如今這個時候,也難怪艾瑪·沃茨這班老臣會心有不甘。

說回到這一次的更名,其實早在二十多年前,民間就曾有過一波關於二十世紀福斯是不是要改名的大討論:馬上要進入二十一世紀了,這家公司是不是應該與時俱進,改名為“二十一世紀福斯”?最終,他們選擇了保持本色,而非繼往開來。畢竟,幾十年來,這個招牌早已深入人心,載入史冊,只是當時誰都不會想到,新世紀才走過二十個年頭,“福斯”便壽終正寢。

當然,確切說來,福斯這個名號也並未全盤消失。畢竟,財大氣粗的迪士尼買下的只有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福斯探照燈電影公司等影視產業,卻並未從默多克手中買下福克斯電視臺。迪士尼將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更名為二十世紀電影公司,很大程度上或許也是為了避免混淆,不希望這個已經完成收養手續的子嗣還保留著原來家長的姓氏。

《野性的呼唤》公映,“二十世纪福斯”彻底作古

更名後的二十世紀電影公司的logo

12座最佳影片小金人名垂影史

在與二十世紀福斯告別之際,不妨重溫一下它曾經的輝煌史。雖然論資產實力,他們始終不是迪士尼的對手,但說到榮譽,可要遠勝過如今的母公司。不說別的,就說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他們歷史上就拿過12次,總共獲得過78次最佳影片提名。

《野性的呼唤》公映,“二十世纪福斯”彻底作古

1942年,《青山翠谷》為二十世紀福斯第一次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小金人

1941年,二十世紀福斯便憑藉《青山翠谷》第一次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它那年擊敗的對手可是奧遜·威爾斯的影史經典《公民凱恩》。1995年,他們為應對蓬勃興起的獨立電影市場,組建了福斯探照燈電影公司。之後的二十多年裡,這家專攻文藝片的分支共17次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其中有四次勝出(《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為奴十二載》、《鳥人》、《水形物語》)。除上述這五部電影外,二十世紀福斯拿到過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作品,還包括1947年的《君子協定》、1950年的《彗星美人》、1965年的《音樂之聲》、1970年的《巴頓將軍》、1971年的《法國販毒網》、1995年與派拉蒙影業聯合出品的《勇敢的心》以及1997年與派拉蒙聯合出品的《泰坦尼克號》(都是派拉蒙負責國內發行,福斯擁有海外發行權)。

至於由二十世紀福斯出品、獲得過最佳影片提名但最終惜敗的影史經典作品,那就更數不勝數了:《憤怒的葡萄》、《最長的一天》、《埃及豔后》、《國王與我》、《虎豹小霸王》、《陸軍野戰醫院》、《星球大戰》、《爵士春秋》、《細細的紅線》、《紅磨坊》、《阿凡達》、《光豬六壯士》、《黑天鵝》、《生命之樹》、《布達佩斯大酒店》、《三塊廣告牌》······去年的《波西米亞狂想曲》,成了二十世紀福斯最後一部獲得最佳影片提名的作品。

相比之下,如果把哈維·韋恩斯坦的米拉麥克斯影業被迪士尼收購後該公司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三部作品(《英國病人》、《莎翁情史》和《芝加哥》)排除在外的話,迪士尼從未拿到過任何一次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這家靠著動畫起家的好萊塢巨頭,距離奧斯卡九五至尊最接近的一次,或許還要追溯到1964年的《歡樂滿人間》,該片共拿到13項提名,贏得五座小金人,但分量最重的這一項卻不敵《窈窕淑女》。

但正所謂只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爭名逐利的好萊塢更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不進自己也會被拍死在沙灘上的典型。曾在1994年至2000年期間擔任過福斯電影集團首席執行官的比爾·麥卡尼克(Bill Mechanic),日前在接受《好萊塢記者》採訪時,便直言不諱地表示:“我覺得今時今日,福斯這個招牌已經完全沒有任何意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