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不止,洗茶不休,論700年洗茶之誤!(下篇)

擯棄“洗茶”,學會科學的醒茶!

喝茶不止,洗茶不休,論700年洗茶之誤!(下篇)

免洗飲茶倡導者:潁溪茶童

從茶童多年來了解的民間飲茶情況看,即便是僅僅把“洗茶”一詞改為“醒茶”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將“醒茶”或是暫且先叫“洗茶”的方法進行科學合理的調適。那麼,應該如何完成這一“洗茶”過程呢?

喝茶不止,洗茶不休,論700年洗茶之誤!(下篇)

醒茶

在多年的茶文化宣教工作中,茶童一直在努力推廣“免洗飲茶”理念,幾乎每期培訓、每一場公益講座中都要把“洗茶問題”作為一個重點課題來講。結果發現幾乎100%的聽眾都能理解並能接受茶童的新觀點,但同時也對此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的矛盾心態,那就是在明明知道洗茶不科學的情況下,如果不洗茶喝起來仍然覺得心裡彆扭的慌,老感覺茶葉不夠乾淨,心裡不爽。由此看來,欲想一時半會兒改變歷經了長達7個世紀的陋習並非易事,當大家都明白了“洗茶”實無道理之後,可能“洗茶”能否把茶葉洗乾淨已經變得不太重要,關鍵在於在品茶之前能否洗淨我們的心態了。

基於“洗茶”這一陋習還有著其存在的現實意義(因為不洗心裡感覺不乾淨,喝著心裡不爽,洗後再喝就放心了),所以我們不能一下子就不洗了,對於此問題茶童建議人們把“洗茶”這一過程加以合理的調適,從而做到既能洗淨飲茶人的心態,又不會白白流失茶葉的營養。經過總結多年的泡茶經驗,茶童推出一套能夠充分迎合現實需求的洗茶(可能稱之為“洗心”更合適)方式—“快速洗茶法”。

喝茶不止,洗茶不休,論700年洗茶之誤!(下篇)

溫潤泡-快速洗茶

“快速洗茶法”分兩種手法,一為適應不同人的飲茶習慣,二一為適應於不同的茶類。

溫潤洗茶法

浸潤洗茶法就是在品茶之前,先將適量茶葉投入泡茶器具,然後注入開水,但對開水的注入量應有著嚴格的控制,以剛剛能夠浸溼幹茶為宜,然後迅速將水分倒掉,這樣我們不妨心裡告訴自己“我已經把茶洗乾淨了”(洗淨心態),這也與專業上所講的溫潤泡相吻合,而且如此操作還非常適合我們嗅聞幹茶被熱水浸潤後所散發的鮮靈的“溫潤香”,尤其是在品飲高檔名優茶時,“溫潤香”是非常高雅清幽的一種香氣,其亦是茶葉價值的一項重要構成部分。待享受完“溫潤香”,再進入正常的沖泡程序。

喝茶不止,洗茶不休,論700年洗茶之誤!(下篇)

注入少量開水溫潤茶葉

溫潤洗茶法既能溫潤了茶葉,使茶葉能夠充分的發揮優良茶性品質,又起到“洗淨心態”之功,可謂一舉兩得!

刮沫洗茶法

刮沫洗茶法就是在沖泡茶葉時,先將適量茶葉投入泡茶器具,注水時採用懸壺高衝的手法,一次性將開水注滿泡茶器具,這時茶湯會有豐富的泡沫產生並漂浮在茶湯表面,我們習慣上往往認為泡沫就是茶葉中的髒東西(其實茶湯中的泡沫並非全是因為茶葉中有髒東西而產生的,恰恰相反,茶湯中的泡沫主要是因茶葉中所含有的一種叫茶皂素的物質而產生),然後只需把浮沫刮掉(一般會認為髒東西已經被洗去了)就可以放心的飲用了。這樣既可以洗淨心態,又不會流失多少茶葉的營養,茶童在“四君子茶藝”中即是採用的此種洗茶方式。

喝茶不止,洗茶不休,論700年洗茶之誤!(下篇)

注水後刮除浮沫

茶童相信通過對以上兩種變通的洗茶手法的講解,想是喜歡喝茶的人大多都能夠駕輕就熟的來完成這一快速“洗茶”過程。當然,“洗茶”這一聽之不雅、棄之難為的“經典名詞”,茶童希望待我們慢慢適應了新的“洗茶”方式之後還是改稱為“醒茶”為宜。

綜 述

以上三個方面的闡述,茶童都是在假設茶葉存在汙染的前提下展開的,那麼茶葉真的像我們假設的那樣存在著如此嚴重的汙染嗎?

喝茶不止,洗茶不休,論700年洗茶之誤!(下篇)

現代化茶葉生產車間

在生產力相對落後的製茶時期,茶葉生產主要靠純手工製作,除了自然汙染之外,加工環節的汙染的確也實實在在的存在。尤其是腳揉茶,這種功效低又不衛生的加工方法也曾經被外國人在報章上配以“中國茶農用腳揉茶的照片”登出來,顯示“飲中國茶不衛生”。但時至今日,隨著生產力的跨越式提高,各種先進的製茶機械被規模化應用,茶葉生產早已脫離了純手工製作時期,進入工廠化機械化標準化生產時期,尤其是近十幾年來,全國各地建立了多處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與有機茶生產示範園,茶葉質量更是得到空前的提高。從製茶工藝上來講,鮮葉從茶樹上採摘下來以後經過初制、精製,其中有多道工序如做青、炒青、揉捻、烘培、篩揀等,不僅獲得茶葉品質、品級,而且達到了國家要求的衛生標準。加之國家職能部門亦於2007年已把茶葉質量監控納入QS認證管理,大大加強了對茶葉衛生狀況的檢測與監管。

喝茶不止,洗茶不休,論700年洗茶之誤!(下篇)

黑茶類茶葉

所以說,今天我們所飲用的茶葉質量基本上都是非常衛生的,大家大可不必為茶葉的衛生狀況而擔驚受怕,茶童認為除了陳化期較長的黑茶類有“洗一洗”去除陳倉味的必要之外,人們在品享其他茶類特別是名優茶的時候,沒必要在洗與不洗、如何去洗等問題上傷太多的腦筋。

當然,茶童在此討論“洗茶”問題,不僅僅是要討論“洗茶”的科學性與否,目的亦不是討論如何洗茶的問題,其意義和目的是提醒人們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應更多的考慮現實的東西,要用一種挑剔的眼光、驗證的心態來看待傳統文化,當繼承者繼承之,當完善者完善之,當發揚者發揚進而光大之。不要把傳統文化神化,而是要講究科學、靈活傳承,敢於驗證、勇於改革求新,以利於中國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完)

喝茶不止,洗茶不休,論700年洗茶之誤!(下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