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甲午戰爭,我國戰敗損失了幾條船,為什麼最後割地賠款?

今明212551462


甲午海戰的失敗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恥辱的一戰,號稱是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滅,這已經不是損失幾艘戰艦的事情了。

家務戰爭的失敗也變相的證明了洋務運動的失敗,隨後簽訂的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再一次讓中華民族遭到了嚴重的打擊。並且大清朝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可以說徹底的走上了亡國路。

割地賠款的原因:

一、滿清政府妥協求和的外交政策

在妥協求和的外交政策下,清政府雖然對日本的侵略保持有戒備之心,但這種戒備並不徹底。甲午戰爭開始前,清政府內部還圍繞著求和的問題進行了激烈討論,雖然最後主戰派取得勝利,但以慈禧、李鴻章等人為首的求和派的活動一直沒有停止。西方國家在戰爭中的調停對這種妥協求和的政策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就是說大清政府一直都沒有沒有形成統一的積極抵抗日本侵略的政策。這與日本堅定侵略大清的決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清軍軍事素質很差

與日本相比,甲午海戰前中國的軍事制度是當時最落後的制度。雖然清政府創辦了新式海軍統領部門,但海軍衙門卻沒有統率各海軍的權力,各支海軍互相不服氣,被各地方大員所掌權,以至在甲午海戰中互不援助。陸軍除了採用洋槍、洋炮和改練洋操外,並沒有任何實質軍制上的改革。湘、淮等軍派系較重,戰爭發生後互不統屬,沒有統一的指揮,最後被敵人各個擊破。

三、政治上的因素

甲午戰爭錢,大清政府內部存著嚴重的帝黨和後黨之爭,這種爭鬥影響了各方面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並且,大清內部政治上的腐敗更加嚴重,以至於嚴重影響了海軍的建設。當時北洋海軍馬上要形成規模時,李鴻章卻用每年400萬兩的經費用於修建頤和園,以至於使北洋艦隊在甲午前夕無論在艦齡、火力和速度上都落後在日本海軍後面。

四、大清政內部財政危機

財政上的危機已經北方交戰區的災荒等因素對戰爭失敗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不得不向西方列強借錢。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這必然會導致戰爭的失敗。


公元前


甲午戰爭時,北洋水師(包括廣東水師參戰的3艘巡洋艦在內)除了練習艦“康濟”外,其他都在戰鬥中損失或者被日本俘虜。

在豐島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廣乙”重傷以後搶灘,為了防止日本利用,管帶林國祥下令將“廣乙”焚燬,而運輸艦“操江”被日本俘虜。黃海海戰時,北洋水師共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巡洋艦。在劉公島保衛戰中,“定遠”、“來遠”、“靖遠”、“寶筏”、“威遠”、“利順”等艦,其他沒有在戰鬥中損失的軍艦在劉公島淪陷以後也全部被日軍俘虜。最後因為要搭載丁汝昌等人靈柩和島上將士出島,伊東佑亨決定將練習艦“康濟”交還,其他被俘軍艦和輔助船全被編入日本艦隊帶走。

至於清政府割地賠款的原因主要是打不過。

甲午戰爭爆發以後,在海陸兩個戰場清政府都遭到了失敗。特別是陸戰清軍一再潰敗,不要說打勝仗,能擋住日軍攻擊一天以上的也只有平壤之戰而已。日本不僅順利突破鴨綠江防線,奪取了海城等地,還有餘力分兵登陸攻擊旅順、威海。清政府雖然抽調了淮軍、湘軍等部投入戰鬥,但是毫無起色,一敗再敗。

等到日軍攻佔威海,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以後,渤海灣的最後一道防線被打開,日本可以隨時登陸進攻北京。而對於慈禧和光緒來說,一旦北京被攻佔,那麼清政府將威信掃地,對於自身的統治不利,所以不願意再打下去,急著求和了。


不沉的經遠


甲午海戰中國損失5艘戰艦,整個甲午戰爭結束,中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只留下一艘訓練艦“康濟”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