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疫情信息控制了你的情绪

近期,省疾控中心通过对咨询电话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来电中表现出的极端情绪明显增多。典型情况有:尽管没有任何症状,一天测几次体温都不发热,但依然认为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

尽管一个月来都没出门,但突然出现几声干咳,便十分焦虑,强烈怀疑自己是无症状感染者,甚至夜不能寐。

坚信必须“亲自发现病毒,拯救全人类”。

这些极端情绪,实际上都是在长期的饱和信息刺激和疫情的压力导致的典型“心理应激反应”。

心理应激反应

心理应激反应可分两种:一种是积极的心理反应;另一种是消极的心理反应。

积极的心理反应是指:适度的皮层唤醒水平和情绪唤起;注意力集中;积极的思维和动机的调整。这种反应有利于机体对传入信息的正确认知评价、应对策略的抉择和应对能力的发挥。

消极的心理反应是指:过度唤醒(焦虑)、紧张;过分的情绪唤起(激动)或低落(抑郁);认知能力降低;自我要概念不清等。这种反应会妨碍个体正确的评价现实情境、选择应对策略和应常应对能力的发挥。

具体来说,由于应激反应的出现,人们开始对疫情的变化变得敏感、开始对防控措施的反应剧烈,部分人开始用多种途径证明自己“有病”、证明“我有被感染的危险”。

那么,怎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1、社会层面

应激发生之后,人们能够注意到的主题开始变得有限:比如以往我们可能既关心体育赛事,也关心流感疫情;但现在因为应激反应的发生,“眼里”只有新冠肺炎疫情了。

所以,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可以刻意的关注以往感兴趣的话题,增加“认知内容”,让自己“慢下来”,这有助于调整精神状态。

2、生活环境层面

受到疫情防控政策影响,人们的生活突然间“静止”、开始“转入室内”。狭小的生活空间、单调的生活内容和缓慢的生活节奏都会使人的精神状态以及注意力受到影响。

因此,保持必要的室内锻炼、通过阅读和冥思规律作息,积极拓展生活内容,可以有效预防对疫情的过分关注,以及应激带来的负面情绪。

3、个人层面

无论外界环境的影响再大,都属于客观因素,都必然通过影响主观因素才能对人的行为和精神产生影响。比如:性格孤僻、生性敏感、心理韧性差,相比于性格豁达开朗、坚韧不拔的人,就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可以不断尝试新鲜事情,比如烹饪、家务,培养新的爱好。尝试从未做过的事情,可以为生活中增加新的情趣、扩展心胸,以有效地弱化疫情对心理的影响,引导正确理性的看待疫情信息。


别让疫情信息控制了你的情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