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變成尿,究竟需要多長的時間?

創意風向標


這個問題有一點問題呀,因為,人喝的水並不是全部變成尿液,人體還需要利用。比如補充細胞或者組織間液,比如水的代謝等等。


其實,喝水也是一個技術活,什麼時候喝水,喝多少水,是有講究的。

水分佔我們身體組成的80%左右,女性和小朋友比男性和成年人的比例高一些。所以當年賈寶玉說女子是水做的,是有一點道理的。

我們喝的水,其目的不是變成尿液排出,而是補充我們身體內水的消耗;比如我們散熱需要出汗,比如我們呼吸需要帶走一部分水分;比如我們身體內許多生化反應需要水分的參與;比如我們排大便需要腸道消化液及膽汁參與;比如許多代謝廢物、毒物需要通過尿液排出體外等等。

既然這些生理過程都需要消耗水分,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補充足夠的水分。正常人一般每天需要1500ml左右的小便,才能夠比較好的清除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毒物。加上上述其他情況消耗的水分,一般要補充2500ml左右的水分,才能滿足我們身體的需要。這些需要補充的水分,包括我們平時喝的水、湯、食物含有的水分、水果、還有就是我們體內代謝產生的水分。

當然,機體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我們需要的水分,並非是固定不變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喝水少了,我們的腎臟在產生尿液的時候就會濃縮一點,以保證機體其他水分的需要。如果我們喝水太多,腎臟就會在產生尿液的時候稀釋一點,使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

我們許多人一般情況下,是口渴了才喝水,其實是不對的。口渴了,說明我們體內開始缺水,這時候補充水分,已經略微顯得遲了一點。原則上我們需要及時補充水分。最好是定期喝水。

還有就是,我們一天到底需要補充多少水分。也是值得探討。原則是,只要我們的腎臟,心肺,肝臟功能正常。我是鼓勵大家適當增加飲水量。這樣不但可以適當增加尿量,充分排除體內的廢物,毒物。還能減少腎結石的形成,我一直強調,正常情況下,水是養腎的。同時還能使血液不會濃縮,流動性更好。

雖然,我們喝下的水分,一般半個小時以內就會吸收到我們的血液裡,進入我們的組織中。也有一部分會變成尿液排出體外。根據上述討論,我們喝下去的水分,需要我們充分利用以後,還有根據我們身體的情況與否,才能變成尿液排出。

所以:喝水不是為了排尿,喝水是為了身體需要。


腎病追蹤


這是一個有趣,但並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不容易回答,一方面是因為難以給出準確的答案;另一方面是需要先咬文嚼字,糾結清楚尿的概念。

我們先看看水在體內的旅程。

從水到尿的旅程

從被喝進口腔,水就開始了在體內的旅程。首先通過口腔被吞嚥經過食道進入胃內。這個過程很快,幾乎不需要時間。

飲食進入胃通常不會直接進入腸道,而是在這裡短暫停留,固體食物會被進一步攪拌與胃液混勻為食糜。飲食從胃被排入腸腔的過程稱為胃排空。

水在胃內幾乎不被吸收,吸收主要在小腸內。由於小腸粘膜存在大量皺襞,因而吸收面積可以被視為無限大,水的吸收速度也可以視為無限快。因此,限制水吸收的主要是胃排空時間。

水的胃排空時間很短。一般在空腹狀態下,水在2~3分鐘內就會開始有部分進入小腸。一半被排入的時間稱半排時間,除了個體差異,主要是是受飲水量的影響。

比如,200毫升水胃半排空時間僅需要7.5分鐘,500毫升的半排時間約15分鐘。

總之,從水被喝進口腔到排入小腸,先頭部隊只需要不到5分鐘,進入小腸幾乎就可以被視為吸收進入血液。這個階段大致在5分鐘。

水被吸收進入血液沿著腔靜脈到達心臟,就可以視為與體內水完全混勻,這個時間大概只需要10秒。

再被心臟泵出,沿主動脈進入腎動脈和入球小動脈進入腎小球,開始濾出為尿液(原尿),這個過程也大概在10秒。


濾出的原尿進入各級腎小管進行重吸收,最終進入集合管,進入腎盂,成為終尿。

然後經過腎盂、輸尿管被排入膀胱。尿液在膀胱儲存,待達到一定量,刺激形成尿意(最低只需要150毫升,通常250~350毫升尿意明顯)。產生明顯尿意後,人選擇合適時間和場所撒尿,排出體外。

尿液在膀胱停留的時間受很多因素影響,特別是喝水多少。如果大量不停喝水,胃每小時可以排空1000~1500毫升,就會在短時間內形成大量尿液,從最初開始喝水開始算,約不到30分鐘就可以排尿。如果,在嚴重脫水狀態下,每天僅形成500~900毫升尿液,那麼從少量喝水到排尿可能需要幾個甚至十幾個小時。

就是說,尿液在膀胱停留的時間是最沒有準數的。

水變成尿,究竟需要多長的時間?

從上述水在體內的旅程看,“尿”的概念至少包括最初濾出的原尿,腎小球最終濾出形成的終尿和經尿道排出體外的尿。

原尿不是真正的尿,排出體外的尿是成尿後在膀胱內“耽擱”了不定時間的“陳尿”。

因此,最符合“水變成尿”這個表述的應該是經腎小球濾過在集合管和腎盂的終尿。

這個終尿受身體水合狀態的影響不大,形成時間上有一個大概的“準數”:就是,從水進入口腔到形成終尿,最短的時間不會大於5分鐘+10秒+10秒+腎小球的率過時間。

即,水變成尿,最快僅需不到6分鐘時間。


掙脫枷鎖的囚徒


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的,因為受到非常多因素的影響。正常成年人每天需要喝水2000至2500ml,正常成人24小時總尿量為1000~2000ml。所以,喝進去的水並不是全都變成了尿,還有一部分水通過汗液蒸發了,呼吸呼出去了。大家可能也有體會,如果是夏天,出汗較多,那麼尿液就會明顯的減少。

為了維持身體的正常機能,保持身體健康,人體存在一個非常複雜的水電解質調節機制,如果你體內的水分充足,喝進去的水很快就會轉變為尿液。水進入口腔,食管,然後進入胃,這個過程很快,只需要幾秒鐘,水分的吸收主要在小腸,胃排空之後,水分馬上進入小腸,被小腸吸收,然後進入血液循環,到達腎臟,過濾產生尿液。有人計算過,整個過程,最快只需要5至6分鐘。腎臟產生的尿液會進入膀胱,但是尿液到了一定量你才會有尿意,大概需要200至300ml,這時候你的膀胱會覺得脹,會發信號告訴你的大腦,我有尿了,需要尿尿。

如果你身體是缺水的,喝水之後,並不會轉變為尿液,而是進入到血液和組織當中去,這時候從喝水到變成尿液,就可能需要非常長的時間。

所以,這需要看你身體缺水的情況,如果身體缺水,喝進去的水不會變成尿液,如果身體中水分很充足,喝進去的水很快就會變成尿液,最短只需要5-6分鐘。


普外科曾醫生


問題很簡單“喝水排尿”要多久,我們先了解如何喝水和尿液的形成:

1、那麼,如何做到正確的喝水呢?

首先,保證每天攝入充足的水量,男性1700ml,女性1500ml以上。其次在保證量的前提下最好做到少量多次勤喝水,不要等到口渴再補水。再者最好以溫開水為主,飯前溫開水有助於消化,睡前溫開水潤喉有助於更好的休息。喝茶者儘量以淡茶為主,平時儘量少喝碳酸飲料。

2、水變怎樣變成尿?

從水到尿有一個漫長的旅程,首先經過喉嚨吞嚥後由食道進入胃內。這個過程很快,幾乎不需要時間,水在胃內幾乎不被吸收,很快進入小腸,吸收主要在小腸內,在這裡經消化系統吸收進入血漿中,然後再進入腎臟把剩下的一些微量元素吸收。把體內毒素溶解進水裡通過導尿管排到膀胱。然後排出體外。大便裡沒有水是因為水沒有經過大腸。

3、喝水到尿尿經歷多久時間?

從喝水到排尿的這個時間沒有很固定的,它受氣候、溫度、是否進行活動、勞動強度等等因素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是30~45分鐘為正常。另外,水喝進體內,經過新陳代謝作用,有一部分水會變成汗液;還有一些水會變成人體所需的水分而保存在肉體裡。在相同喝水量下,夏天流汗多排尿量和次數相比冬天要少一些。

提醒:如果生活飲水習慣都非常的正常,那麼每天排尿八次左右是最為適宜的。若是喝水的量非常少,但是排尿的次數又遠遠超過了八次,這說明可能存在著尿頻這種症狀,尿頻尿急尿不盡,夜尿多的情況屬於前列腺問題,需要及時的檢查與治療。


微亂的心


水要變成尿,這個到底需要多長時間。別說,這個問題還真不容易回答。先看看水要變成尿,得先經歷哪些路程吧!

我們喝水,水先進去口腔,然後通過食道,然後到達了胃。這個過程幾乎不佔用時間,也就是嚥下一口水的路程。到了胃裡面,水也不會停留太久,就開始隨著進去到小腸了。

小腸是我們身體吸收營養的主要場所,水在這裡被吸收,能夠有用的成分被血液運輸,再轉移到腎臟,腎臟腎小球把它們過濾了以後,再經過腎小管變成尿,尿再最後被輸尿管運到膀胱裡面,再經過尿道排出體外。

在這個看起來複雜,事實上也不簡單的過程中,很多因素都可能影響到水變成尿的速度。比如天氣,外界的溫度,會影響到我們體內水分的蒸發,如果你出汗多了,尿液自然就少了。

所以,要多久水變成尿,這個時間還真不是固定的。夏天的時候你喝一杯水,可能都不想尿。而冬天你同樣的一杯水,可能半個小時就上廁所了。與其糾結多久會需要尿尿,不如提前準備好應急措施,比如最起碼身邊準備個礦泉水瓶子吧!


婦產科女司機颯姐


  大家知道,多喝水有助於排毒,道理就是水變成了尿,而尿帶著體內廢物被排出了體外。那麼,水變成尿,究竟需要多長的時間?還真是個有趣的問題。下面咱們作以探討。

  1、水變怎樣變成尿?

  從水到尿有一個漫長的旅程---水,首先經過口腔吞嚥後由食道進入胃內。這個過程很快,幾乎不需要時間;一杯水入口後先是進入胃中,水在胃內幾乎不被吸收,很快進入小腸,吸收主要在小腸內,在這裡經消化系統吸收進入血漿中,然後通過漫長的旅途,血漿中的水分和所有晶體物由腎小球濾過進入腎小管,為原尿;腎小管將原尿中的營養物質、大部分水分和無機鹽重新吸收回血液,然後排出含有少量氨的代謝產物和鹽類的水溶液為終尿;尿經過輸尿管、膀胱、尿道排出體外。

  2、喝水到尿尿經歷多久時間?

  從喝水到排尿的這個時間沒有很固定的,它受氣候、溫度、是否進行活動、勞動強度等等因素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是30~45分鐘為正常。但是,終尿受身體水合狀態的影響不大,形成時間上有一個大概的“準數”:就是,從水進入口腔到形成終尿,據研究最快僅需不到6分鐘時間。

  另外,水喝進體內,經過新陳代謝作用,有一部分水會變成汗液;還有一些水會變成人體所需的水分而保存在肉體裡。在相同喝水量下,夏天流汗多相比冬天排尿時間就要更長些。

  最後說個話外題---小便次數、尿量與疾病的徵兆。

  1、小便次數多,但尿量少,有可能是膀胱和尿道的問題;

  2、小便次數多,且尿量也不少,則有可能是內科代謝性疾病,比如糖尿病或多尿症;

  3、尿頻且尿常規檢查發現尿蛋白高,那就很有可能是腎有問題。

  4、小便次數多,且老覺得有尿意。如尿意很急,可能是膀胱過度活動症;尿意隱隱的,不太急,可能是感覺神經過敏,或泌尿系統感染引起的膀胱慢性炎症。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喝水要多久才能尿?相信很多人都很奇怪吧。

回答起來不容易,一方面因為很難給出準確的答案,另一方面又需要先咬文嚼字,糾纏尿液的概念。

讓我們先來看看水在體內的旅程,從水到尿的旅程。

從飲水進入口腔,水開始在體內傳播。首先,吞嚥通過口腔,並通過食道進入胃。這個過程很快,而且幾乎不需要時間。進食通常不直接進入腸道,而是停留在這裡很短的時間。固體食物將進一步攪拌,並與胃液混合形成消化液。從胃進食到腸腔的過程稱為胃排空。

水在胃中幾乎不被吸收,主要被吸收在小腸中。由於小腸粘膜有許多褶皺,所以吸收面積可以認為是無限大的,水的吸收速率也可以看作是無限快的。因此,水分吸收的主要限制是胃排空時間。水的胃排空時間很短。正常情況下,在禁食條件下,水會在2~3分鐘內進入小腸。一半的時間被稱為半排時間。除了個體差異,它主要受飲水量的影響。

例如,200毫升水胃排空時間只需要7.5分鐘,500毫升半排空時間約為15分鐘。

簡而言之,進入小腸需要不到5分鐘,從喝水的口到小腸,幾乎可以認為是被吸收到血液中。這個階段大約是5分鐘。

當水被吸收到血液中並通過腔靜脈到達心臟時,它被認為與身體的水完全混合,這需要大約10秒鐘。

它被心臟泵出,沿著主動脈進入腎動脈,並通過進入小動脈進入腎小球,並開始過濾尿液(原尿),這個過程需要大約10秒。

過濾後的尿液進入各級腎小管進行再吸收,並最終進入收集管,進入骨盆,成為最終成尿液。

然後將腎盂和輸尿管排入膀胱。尿液被儲存在膀胱中,直到達到一定量,刺激尿意向的形成(至少150毫升,通常250-350毫升尿量)。有明顯排尿後,人們選擇適當的時間和地點排尿和排洩體外。

留存膀胱時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尿量。如果大量不停止飲用水,胃可排空1000至1500毫升每小時,會在短時間內形成大量尿液,從開始喝水開始,約30分鐘即可排尿。如果在嚴重脫水的情況下,每天只形成500至900毫升的尿液,那麼從少量的水到小便可能需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十個小時。

也就是說,尿在膀胱中的滯留時間是最不確定的。

最後的尿液不受身體水合狀態的影響。形成時間具有一般的“準數”。也就是說,從水從口入形成最終尿液的最短時間不大於5分鐘+10秒+10秒+腎小球時間的速率。也就是說,水會變成尿液,只需要6分鐘。


平安好醫生官方號


水變成尿,
都經歷了什麼?

一杯水在人體內可謂是完成了它的脫胎換骨,一杯入口後先是進入腸胃道中,在這裡經消化系統吸收進入血漿中,然後通過漫長的旅途,血漿中的水分和所有晶體物(這裡有個大大的標註1)由腎小球濾過進入腎小管,為原尿;腎小管將原尿中的營養物質、大部分水分和無機鹽重新吸收回血液,然後排出含有少量氨的代謝產物和鹽類的水溶液為終尿;尿經過輸尿管、膀胱、尿道排出體外。

(標註1:血管相當於人體的運輸系統,每個細胞都得新陳代謝,把代謝廢物再讓血管運出去。一般先在身體肝臟解毒,最後再由腎臟排出,尿的存在意義就是帶著這些廢物排出來,所以多喝水有助於排毒就是這個道理。)

喝水到尿尿經歷多久時間?

其實呢~從喝水到排尿的這個時間沒有很固定的,影響因素很多。比如氣候因素,溫度,是否進行活動,勞動強度等等都直接影響,一般情況下是在30~45分鐘為正常。

水喝進體內,經過新陳代謝作用,有一部分水會變成汗液,流汗時就流出來了;還有一些水會變成人體所需的水分而保存在肉體裡。在相同喝水量下,夏天流汗多相比冬天排尿時間就要更長些。

一喝就尿VS就是不尿有的人一喝完水沒過幾分鐘就要尿

一天8次,每次300毫升左右,總量不超過3000毫升。如果不是飲水原因造成的超過8次,就叫做尿頻。很多人以為老想尿,肯定是腎虛。其實,大多數尿頻都和腎無關。

小便次數多,但尿量少,有可能是膀胱和尿道的問題;不僅次數多,而且尿量也不少,則有可能是內科代謝性疾病,比如糖尿病或多尿症。只有尿頻而且尿常規檢查發現尿蛋白也高的,才有可能是腎有問題。有些人小便次數多,是因為老覺得有尿意。這時可以自查一下:尿意很急,可能是膀胱過度活動症;尿意隱隱的,不太急,可能是感覺神經過敏,或泌尿系統感染引起的膀胱慢性炎症。

有的人因為某些原因經常憋尿

憋尿的人,精神上往往既想忍著尿,又害怕尿液不自主地排出,沾溼床褥或衣褲,所以精神負擔很重,久而憋尿久之會誘發精神性遺尿,聽到水聲或看到廁所,尿液便迫不及待地排出。

長期憋尿習慣,膀胱肌肉會逐漸變得鬆弛無力,收縮力量變弱,於是會接著出現排尿不暢、排尿緩慢等現象。老年人憋尿,由於膀胱頸部和後尿道部經常處於充血、水腫狀態,如果男性有前列腺增生,女性有膀胱頸部增生等病變時,便會誘發尿瀦留,這樣,即使想排尿也排不出了。

尿尿是個大學問

從尿尿時間,顏色,氣味等都可以反映出身體狀態,而尿液檢查更是能夠精準的判斷出身體的健康情況。

尿液檢查是醫學檢驗“三大常規”項目之一,主要用於泌尿生殖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及其他系統疾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治療監測及健康普查。不少腎臟病變早期就可以出現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對於某些全身性病變以及身體其他臟器影響尿液改變的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肝膽疾患、流行性出血熱等的診斷,也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創意風向標


個人自己實驗:1.儘量長時間不喝水。2.排尿。3.一次性喝300毫升左右的純淨水,記錄時間。4.坐等。5.等到有正常需要排尿的感覺時,排尿,記錄時間。6.計算兩次記錄時間的長短。水變成尿的時間,和男女高低體重胖瘦年齡體質運動季節天氣日照溫度溼度海拔緯度都有關係,所以應以提問者的自身實驗數據為準。


徒步看風景的Why


關於“水變成尿需要多長時間?”的問題我來回答一二。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既改革開放初期,我曾在報紙上看過一篇報導,介紹了英國某醫學家研究的成果中說:每個人,今日排出的尿並非是今日喝進的水,而是約在七天前喝進的水。也就是說,人今日喝進的水,在人體內經過吸收後,需要經過七天左右週轉才排出體外。我沒有研究,也無法實踐,我估計既然登報的事,可能有一定道理吧。但我感到也不太準確,為什麼呢?在七十年代初我年輕時,每次到一個地方演出後,在招待酒宴上,我通常都能喝上十棒左右啤酒,最多時一次喝完我數過酒瓶有十六個空瓶子,喝酒過程中不知上了多少次廁所,我喝酒最後落下個毛病,愛出汗,喝一杯水,水沒喝完,出的汗與喝進的水差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