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好網民】戰疫前線,做最“硬核”的教體人

【海港好網民】戰疫前線,做最“硬核”的教體人

李月軍是海港區教體局招生辦公室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年僅37歲的他主要負責中考招生和軟硬件管理工作。作為一名計算機專業本科生,他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與這場蔓延全國的新型病毒狹路相逢,成為一名抗擊疫情的“逆行者”。

【海港好網民】戰疫前線,做最“硬核”的教體人

大年初二,沉浸在節日氣氛中的李月軍正在家裡忙著與父母、妻子準備午飯,9歲的女兒在一旁乖巧地哄著剛剛10個月的小弟弟,一家人享受著這難得的團聚時光。就在這時,一個電話打破了他心裡原有的平靜。為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區裡緊急成立了疫情防控領導小組,臨時抽調他到領導小組協助疫情防控,下午就報到。

【海港好網民】戰疫前線,做最“硬核”的教體人

“爺爺年逾90,長期臥病在床,父母年邁;一雙兒女還小,全靠妻子一個人照料;自己是一個沒有任何醫學專業知識的理科生,能否勝任工作......”一個又一個顧慮,讓李月軍陷入了沉思。

【海港好網民】戰疫前線,做最“硬核”的教體人

可是他來不及認真思考這些問題的答案,“疫情就是命令,何時能夠打贏這場戰爭我不知道,未來如何我也不能把握,可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在關鍵時刻就要舍小家、顧大家,挺身而出。”懷著這樣樸素的信念,1月26日下午,他按時來到了區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報到,被分配到防控一線的消殺組,負責對隔離人員居住地、隔離場所、轉運病人的車輛、以及機關社區等進行消毒。

【海港好網民】戰疫前線,做最“硬核”的教體人

消殺工作是防控疫情最關鍵的環節之一,程序要求規範,不能有絲毫的麻痺大意。作為一個對病毒及消殺工作完全零基礎的人來說,既需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懼,還要在短時間內迅速掌握消殺及防護的知識,難度可想而知。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他從零開始一點點學習,邊學邊幹,逐漸克服了心理上的恐懼,也熟練地掌握了消殺程序及方法。從上崗第一天開始,他24小時隨時待命,哪裡有疫情,他的身影就會出現在哪裡,深夜十一二點完成工作任務成為常態,有時甚至凌晨也不能休息,平均每天3至4次的消殺任務,二十多天下來累計消殺70餘次。睡眠嚴重不足,他就喝罐紅牛、抽根菸來提提神,只要電話鈴聲想起,即使是在睡夢中,即使飯剛剛吃到一半,他也要穿上厚厚的防護服工作。隔離點、醫院、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的家中、救護車,這些病毒高危場所和運輸工具就是他的戰場,每次消殺歸來,汗水都會溼透他的衣服。自從海港區有確診病例以來,他為了工作方便,主動選擇24小時吃住在隔離點,想孩子了,就視頻通話看一看他們,然而多數情況下,他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想他們,大多數的時間,他想的是今天消殺的地方哪塊做的不到位,下次要改進;哪些地方消殺做的很棒,下次要繼續這樣做。

【海港好網民】戰疫前線,做最“硬核”的教體人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他臨危受命,可是毫無怨言,勇於擔責,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他對妻子說:“在這個危急時刻,我不能退後也不能落後,如果這個時候,大家都計較個人得失往後退,那誰來保護像你和孩子一樣的人呢?我愛你和我們的兒女,正是因為愛你們,所以我需要衝鋒在前,為你們遮風擋雨。對我來說這是一次歷練,也是一次能為海港區百姓實實在在做事情的機會。”

他不是醫生,也不是護士,在疫情來臨的時候,沒有退縮,冒著被感染的危險,義無反顧地投入到疫情防控的阻擊戰中,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健康留給別人,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圖文由海港區教體局提供

【海港好網民】戰疫前線,做最“硬核”的教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