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為何能堅守釣魚城二十年之久?為何蒙古軍困不死他們?

於無聲處34


1259年7月,釣魚山熾熱難耐。戰無不勝的蒙古勇士們有些焦躁不安,他們血戰了大半年,眼前這座城依然巍然不動。

忽然,迷茫的蒙古士兵看到城頭上的宋軍熱鬧了起來,他們向城下拋下了包裹。宋軍將士蔑視地說:“遠方來的豺狼,辛苦了!我們送點魚蝦慰勞你們。鮮魚二尾,蒸麵餅百張,你們慢慢圍,不急!我們城裡吃的喝的都很豐富,你們再圍個十年也沒關係!”

這可不只是心理戰,宋軍並沒有吹牛!


如果只是一般的心理戰,了不起也就是一段佳話罷了。可是,釣魚城戰場模型,可是特意放在了中國軍事博物館裡!

釣魚城能長期堅持,既不被攻破,又不被困死,還真得從他的築城說起了。

餘玠臨危而起,扛起救亡大旗

平江南,先平蜀,這幾乎是歷代北方發起統一戰爭的常規套路。

這個套路,蒙古人知道,宋人也知道,所以,蜀中防禦極為重要!

偏偏,此時宋軍在蜀中的防禦基礎十分薄弱。


1242年,窩闊臺時期,蒙古軍小試牛刀,隨手一打,就攻破四川大片區域。

危難之際,朝廷以餘玠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兼重慶府事,準備抗蒙。

餘玠上任後,招賢納士,革除弊政。在招賢中,得到了來自播州的冉璡、冉璞兄弟。


播州,自唐末開始就依其山地之險,保持相對獨立。因此,築城、堵口子、造炮塔什麼的,出身播州的冉家兄弟可都是一等一的人才!

餘玠,採納了冉家兄弟之謀,開始沿江河,選擇要害之地,星羅棋佈地打造了一套山地防禦系統。

鬼斧神工釣魚城

這個山地防禦系統的核心,就是釣魚城。


嘉陵江、渠江匯聚,山勢險要,大家看圖,我就不囉嗦了。此地,剛好擋住了入川蒙古軍“繞道西南”的通道。

同時,因山依水,可以搭建起完整的山地江河防禦系統。

最關鍵的是:你困不死他。


如圖所見,在城西門內,有大量的良田。

原來,1254年,王堅再次修城。他在城西門內因溝為池,周長一百多步,“名曰天池,泉水汪洋,旱亦不涸,池中魚鱉可調舟舉綱”。同時,又開了小池十三處,井九十二眼,泉水不幹,春夏秋冬足備!城中的居民春天可以出去中地,秋天就把糧食收回來備戰!

因此,當年宋軍請蒙古軍吃魚時,“再守十年也不怕”的豪言,是真的有底氣!

鐵打的釣魚城

防禦系統搭建好了,靠譜不靠譜,還得實戰來檢驗!


1258年,蒙哥來了。他多路攻宋,但他依然堅持“取蜀則無江南”的傳統套路,親自坐鎮西路,指揮蜀漢攻略。

蒙古軍也確實猛,“蜀中之地,三得其二”,急吼吼地打到了釣魚城下。

勸降無果,開打!

征戰一生的蒙哥眼光很賊。他選定一字城牆為攻擊重點。一字城牆,連結山城與水軍,也是進行補給運輸的通道。同時,攻破一字城牆,蒙軍還可以繞到掉玉城城後,多面攻城!。

想法很好,問題是:打不下!


打關鍵點打不下來,就找薄弱環節!隨後蒙哥又在各個門都打了一遍,尋找薄弱環節。

沒有薄弱環節!

那就來硬的!

於是,蒙古健兒一頓猛攻···沒用!

上炮灰!

千戶董文蔚率領鄧州漢兵上了。還就是這些漢兵給了同胞像樣的威脅!

董文蔚激勵士卒,履過險阻,挾雲梯直撲城下···損失慘重敗歸。隨後,董文蔚的侄子帶病再戰,居然登上了城牆!苦戰良久,不支而退!

上帝折鞭

面對難以突破,術速忽裡建議:不打這裡了,趕緊東下吧!去會和忽必烈。

去找忽必烈?想法很好。問題是:蒙哥大汗不要面子是吧!不聽!接著打!


重臣汪德臣可能打得昏了頭。居然單槍匹馬跑到城下勸降。宋軍當然不會放過這樣刷經驗的機會,矢石招呼!汪德臣受傷,不久就掛了。

蒙哥汗也在這憤怒中患病去世(也有受傷去世的說法)。

上帝折鞭,南宋得救,歐羅巴得救!

持久戰,政治混亂的南宋逐漸勢弱

蒙哥死後,蒙宋在釣魚城進行了一段長達20年的拉鋸戰。

蒙古軍改變了急攻釣魚城的方針。轉為政治誘降+築城封鎖。


汪良臣等人積極接觸宋軍將領。此時南宋賈似道實行“打算法”,宋許多將領心不自安。守瀘州的劉整就投降了蒙古,使四川抗蒙形勢一度惡化。

劉整的投降,帶來最大的惡果是:宋軍的水軍不再處於絕對優勢的地位。宋軍在四川依託山地和水師共同防禦的套路優勢遭到削弱。

築城封鎖。汪良臣以釣魚山險絕不可攻,就近築武勝城與武嘯城,封鎖釣魚城對外聯繫。

隨後,劉整與夏貴就釣魚城的外圍進行了漫長的激戰。夏貴率戰屢敗,最終敗走。

1267年9月,汪良臣立寨毋章德山,當釣魚之衝,對釣魚城的封鎖基本穩定下來!

蒙古軍以其國力的優勢,趁南宋政治的混亂(餘玠本人就含冤於內鬥),逐漸佔據了對釣魚城的優勢。

把握蒙古軍的軟肋,長期堅持

面對劣勢,接任餘玠的張珏極力以巧取勝,堅持長期抗戰。

張珏親自抓生產,派兵護田,保證自給自足的補給能力;

隨後,張珏抓住了蒙古軍的軟肋,不失時機地發起反擊。


耐寒不耐暑蒙古軍多在夏季離開“火爐”,所做的工事,多留漢兵把守,力量削弱。

張珏把握規律,趁機週期性的喘息之機,騷擾元軍,或加築工事,或對生產進行調整。


儘管蒙古軍在大勢上佔據了絕對優勢,但釣魚城依然巍然不動!

孤臣淚

元軍修改戰略,轉為從襄樊方向突破滅宋。很快,臨安淪陷,南宋滅亡。

此時,釣魚成附近州縣也多有投降的。

但張珏依然堅持作戰!他居然還出兵收復了瀘州、涪州,並派人去尋找出走的二王蹤跡。

隨後,他利用元軍內部不合之機,連續擊敗元軍,收復了涪州等地,並解了重慶之圍!

解重慶之圍後,張珏進入重慶,釣魚城由王立守護。


可是,畢竟勢力懸殊。很快,重慶城破,張珏巷戰不敵後,找毒藥自殺未成,於是小舟走涪,遇到敵人後,跳水自殺,又不成,被俘!

元軍詐稱張珏已降,勸降釣魚城!

恰也是天亡釣魚城。連續兩年的旱災,使得釣魚城嚴重歉收,外援已絕,內存不足···

王立在得到保全釣魚城百姓姓名的承諾後(蒙哥臨死前曾令,一旦破釣魚成,滿城皆屠),舉城投降!

最後,說一口張珏。1280年,被俘2年後,元朝廷押解他到安西時,張珏在趙老庵廁所裡,解弓弦自盡!

釣魚城古戰場的模型安靜地放在博物館,任後人學習。


面對這段歷史,更需要紀念的,難道不是這些英雄人物的氣節與豪氣嗎?

技術有過時的一天,但氣節和豪氣,穿越千年,浩氣長存!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合州釣魚城是一個很奇特的地方,雖然地方不大,也不起眼,但是位於嘉陵江邊的山崖上。以現代的軍事科技,釣魚城根本算不上軍事要塞。但是在700多年前,這裡曾經震驚世界。

不可一世,縱橫天下的蒙古大軍,就在這小小的城堡前,苦苦耗了30年,未能越雷池一步。囂張不已,頑強固執的蒙哥大汗也戰死在了這裡。因為蒙古大汗的死,導致蒙古各王為爭奪汗位放棄了繼續征伐天下的步伐,收縮軍隊回去搞政治鬥爭了。要說一個小小的釣魚城改變了世界形勢,延緩了宋朝滅亡,一點也不誇張。

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在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的派遣下,甘閏在合州東十里的釣魚山上築寨,這就是釣魚城的雛形。淳祐三年(1243),冉璡﹑冉璞兄弟(今貴州遵義市綏陽縣人,是同父異母兄弟)獻策四川制置使餘玠,將合州(今合川區)遷於釣魚山依山建城,加固城池,原來的釣魚山正式城市化。冉氏兄弟認為,“積蓄糧草固守,可抵十萬大軍,如是,西蜀可保”。

餘玠同意了該方案並向朝廷奏報獲准,封冉璡為承事郎、權遣合州,冉璞為承辦郎、權通判州事,由他們二人築城遷址,在此駐以重兵,控扼嘉陵江要衝。餘玠堅守釣魚城近十年,寶祐元年(1253)被朝廷猜忌要調走,含恨而亡。冉氏兄弟也因此失勢,去職還鄉,當年冉璡因病身亡。

擴建以後,釣魚城成為合州行政中心,分內城外城,外城築在懸崖峭壁之上,城牆繫條石壘成,堅不可摧。城內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絕的豐富水源,周圍山麓也有許多可耕田地,規模相當大。其實當時在川東與川北多山的地區,並非只有一個釣魚城,還有如雲頂城、運山城、大獲城、得漢城、白帝城、青居城及苦竹隘等,當時通稱為四川“八柱”。

寶祐二年(1254)名將孟珙的手下王堅任合州守將,在餘玠病故後,鎮守荊州的孟珙從京湖制置使司調撥六千精兵和十萬石糧食入蜀支援,派去的主將就是王堅。王堅和副將張鈺在餘玠的基礎上再次大規模擴建設防。陝南﹑川北民眾紛紛遷來,形成軍民達數十萬的重鎮。

當時的釣魚城的情況,已經不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釣魚城景區的情況,現在的釣魚城在山上,面積約為2.3平方公里,根本不可能供那麼多人生活,也無法固守那麼多年。當時的釣魚城的格局,跟我們在水滸傳中看到的水泊梁山差不多了,城外有城,寨外有寨,城寨互通聯防。要知道,蒙古大軍圍城攻城時間長達三十多年,要守住釣魚城,首先還不在於軍隊有多能打,而在於糧食、水源能不能支撐的下去。

1258年秋(宋理宗寶祐六年),蒙哥大汗率軍四萬從六盤山出發南下。蒙哥經陝西入川,加上在蜀中的蒙軍及從各地徵調來的部隊,號稱十萬,相繼攻克劍門的苦竹隘、長寧山城(今四川宜賓市長寧縣)、蓬州運山城(今四川南充市蓬安縣)、閬州大獲城(今四川閬中市)、廣安大良城等,進抵武勝山(今四川廣安市武勝縣城附近),快速逼近合州。

蒙哥的計劃是速戰速決,快速平定南宋。但是,蒙古軍經過一番試探和勘察,已經有人發覺釣魚城不好攻取,術速忽裡就建議蒙哥避開這裡,迂迴夔州(今重慶奉節)直接東下。但蒙哥自視出動這麼大陣勢,兵力眾多,不相信一座山城能夠阻擋蒙軍鐵騎,堅持攻下釣魚城,打破宋人頑強固守、對抗到底的信念。

從二月起,雖然在蒙哥親自督戰下,蒙古軍隊捨生忘死的進行攻打,也攻克了一些地方,但是遇上大雨,一下就是二十多天,攻克的地方又被王堅率軍奪回。宋理宗聞訊下詔嘉獎,鼓勵合州軍民,蒙古軍隊的第一階段強攻以失敗而告終。

蒙哥雖然又組織了幾次強攻並打敗了從重慶率軍朔江而上的呂文德援軍,但是依然沒有任何進展,而且守城將令王堅不但死守,多次勸降的人都被他殺死,還搞夜襲。北方的蒙古人受不了南方的溼熱暑氣,大量人員生病,攻城中,蒙哥也被飛石擊中受傷,不久後因傷病死亡。

那麼縱橫天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蒙古大軍為什麼拿不下一個小小的釣魚城?而且兵困30多年為什麼沒有把他們困死、餓死?

那是因為,當時釣魚城的防禦體系是依照山城原始地貌進行全面修建,相互間能夠聯動策應。釣魚城不是一個孤立的城堡,以重慶為中心,南宋軍隊在東起夔門, 西至嘉定的長江上游, 以及在由北往南匯注於長江的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等江沿岸,選擇險峻山勢築城結寨數十座。釣魚城地處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交匯處,由陝西翻越秦巴山區進入川北後,南下的水路彙集於此,扼守通往川東及三峽地區咽喉,如果蒙哥採用下屬建議,跳過釣魚城直接攻擊下游的重慶,就很容易腹背受敵,蒙哥堅持攻打釣魚城,一來是因為尊嚴,二來想借此摧垮南宋軍民的抵抗信心,第三也是顧慮到怕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

釣魚城的城牆在冉氏兄弟初建時厚達1.5米,後來改擴建加固,城牆增厚達5米左右,在冷兵器時代,簡直就是銅牆鐵壁。釣魚城通過南北兩道一字城牆連接山體懸崖,外有環繞的江水,這樣就構成了一個閉合的一字城牆。便於釣魚山頂給養、兵力的運輸通道,同時擴大戰略縱深。

外圍是外城,然後登山上去山頂建造的是內城。這種通過擴建加固的城防是把整個突出的山城半島都納入一體,因此可以有很大面積提供給軍民生活。人們到處挖池塘養魚,開墾一些土地種田,開鑿水井,長期固守這裡才能不被困死。

而且釣魚城的地勢只能從正面進攻,兩邊都是懸崖峭壁,由於地勢狹窄險要,蒙古大軍的大規模騎兵衝鋒根本施展不開,回回炮也不好擺放,無法規模的架起來。但是守城軍隊還可以用投石機往下發射石頭,蒙哥大汗就這樣屈死在那些小小的石頭下。

由於釣魚城三面環水,一面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山上城區有大量人口、水源、可耕地面積,不缺吃少穿,有自給自足的生產供應體系,才能讓不可一世的蒙古大軍圍城三十年不能越雷池一步,望城興嘆。


謝金澎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釣魚城可真可謂用老話講:“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句話最能顯出釣魚城為何能堅守20年之久。釣魚城乃是四川重慶一所重鎮,重慶是什麼?號稱“山城”那麼山體必定是連綿起伏,相輔相成。再加上其特殊的地理構造,那真是當時第一要塞。
(宋軍 劇照)


宋軍在釣魚城一共堅守了幾十年,歷大小戰役數百次次,蒙古軍隊是什麼強大的戰鬥力?橫掃歐亞大陸,連號稱是“戰鬥民族”的俄羅斯都臣服於蒙古帝國,可見蒙古人強大的戰鬥能力。可是誰也沒想到,誰也瞧不上的弱宋就硬生生的將蒙古軍隊擋在城外,而強大的蒙古軍隊看著這一小小的城卻無能為力,要不是天意所歸,釣魚城面臨大旱,再加上忽必烈對釣魚城嚴重承諾,絕不屠城!可見,釣魚城再守個百八十年不成問題。
(佈防圖)

釣魚城特殊結構情況

釣魚城坐落在今四川重慶的合川區的釣魚山頂,山勢險峻,山下南、北、西三面環水,分別為嘉陵江,渠江,涪江。 居於山頂的釣魚城周長十二、三里,石牆高達數丈,南北各建一條延至江中的一字城牆。 這一座壁壘森嚴的釣魚城,正處在水陸要衝之地,上可控三江,下可護衛重慶,是支撐四川戰局的重中之重。也因其特殊位置,才能長達堅守如此之久。

釣魚城不怕沒補給嗎?

釣魚城內完全不用怕,裡頭的設施應有盡有,完全可以自給自足,況且巴蜀之地的天府之國不是白叫的,如果不是面臨百年旱災或者災難的話根本不用慌。所以釣魚城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對蒙軍造成了嚴重的打擊。
(釣魚城遺蹟)

總結:

1.釣魚城建在山頂,居高臨下,易守難攻。

2.由於宋軍對釣魚城的苦心經營,外有堅固的工事,內有充足的糧草,人心穩定,長治久安。

3.蒙哥(大汗)曾親自率領大軍征討釣魚城,結果戰死釣魚城下,導致蒙古帝國內亂。對南宋解了燃眉之急。

(蒙軍)


鵬正


750年前,蒙哥大汗(成吉思汗的孫子)遵照成吉思汗的遺願開始南征,企圖滅掉南宋。他帶領4萬蒙古大軍,千里迢迢穿過大漠草原,由陝西入中原,一路徵召駐紮在川的蒙軍,匯聚成十幾萬人馬,準備進攻四川重慶。而釣魚城,則是蒙古大軍的必經之地。

釣魚城位於重慶合川附近的山上,佔地2.5平方公里,通過釣魚城沿著嘉陵江順江而下5公里就是重慶。而以王堅為首的宋軍,在釣魚城堅守了20年,創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釣魚城因此被譽為"上帝折鞭之處"。

關於釣魚城的歷史,還有一些未解之謎,但根據現有的史料,以及釣魚城遺址的特性,我們基本可以歸納出,宋軍堅守釣魚城20年的原因:

一、宋軍佔地利

1.地形和防禦工事有利

釣魚城要塞的設計者,充分利用了釣魚山的天然地理優勢,在2.5平方公里的城塞上,共設有8道城門,城門都修築在懸崖峭壁上,峭壁之下是高高的陡坡,任何大型攻城器械都無法靠近。

每個城門前面沒有路,都是由人工搭建的棧道,宋軍在戰時就把棧道收起來,敵人就上不來了。整個城塞有內外多道城牆,都建在絕壁上,內外城牆之間的區域又是隔絕的。攻進任何一個區域,都不能佔領整個外城。

宋軍大營在內城,內城修建有四通八達的馬道通向外城牆。一旦城頭告急,援軍可以順馬道迅速調動。而外城牆內側地面與城頭齊平,在任何地方軍隊和守城物資都可以直上城頭。

所以釣魚城這樣的地形,是極難攻上去的。蒙哥御駕親征時,一共組織了三次大規模的進攻,但都以失敗告終。

2.有水源,有田地

據史料記載,當年釣魚城城中有14處天池和92眼水井。最大的一處天池,甚至可以撒網捕魚,因此釣魚城不缺水。夏秋之際,守將王堅組織百姓們搶種搶收,將糧食提前送進釣魚城兼併清野,所以釣魚城也不缺糧食。據說,王堅的副將張珏,曾經命人將大餅和鮮魚拋下城牆,並附信說,你們再圍10年也攻不下釣魚城。這就能解釋,為什麼蒙古軍困不死釣魚城裡的宋軍了。

二、宋軍佔天時

重慶合川周圍的早春,陰冷多雨,連續的陰雨讓城下陡坡溼滑,會極大的遲滯進攻的速度,增加進攻的難度。

據史料記載,蒙哥從1259年2月初開始攻擊,一直到5月初,此時合川的天氣悶熱潮溼,導致蒙古大軍軍中痢疾和霍亂流行,大大削弱了蒙古大軍的戰鬥力。

三、守將王堅及其帶領的軍隊作戰給力

1.王堅和蒙古軍作戰經驗豐富

守將王堅,十幾歲就參軍了,早年跟隨南宋名將孟珙與金兵及蒙古軍作戰。據《宋史·孟珙傳》記載,王堅曾潛入敵後,火燒蒙古軍用來造船準備渡江的大批船載。

1240年入川后,王堅多次在四川境內與蒙古軍激戰,並大獲全勝,戰功卓著。

1254年,王堅晉升為釣魚城主將,就任前後,曾率部擊敗敵軍對釣魚城的三次大規模進攻,蒙古都元帥帶答兒殞命軍中。

2.王堅的軍隊精銳,軍民一心,作戰氣勢高昂

王堅統領的釣魚城守軍,是川北失利後撤下來的四個戎司中的興戎司,是四川宋軍的精銳。作為主戰派,他們寧死不降,與眾多不戰而降的南宋將領截然相反。

王堅的軍隊不僅很會打仗,還能團結逃到城中避難的百姓,讓他們共同禦敵,講軍民對屠城的恐懼,化作血戰到底的意志!人人拼命,攻城談何容易?

3.王堅有勇有謀

1259年5月,王堅親自率領一支宋軍的精英小隊,趁著夜色悄然潛出黃洞(一條隱秘的汙水排洩口),奔襲的目的地,竟是距離黃洞出口2.5公里處的蒙古大軍大本營。

史料記載,被偷襲的蒙哥大汗十分震驚,在這千鈞一髮之際,蒙哥強悍的宿衛們,拼死護駕,抵擋住攻擊。然而王堅的死士來勢洶洶,就在這關鍵的時刻,駐在那附近的蒙古林兆甫都元帥趙阿哥潘,帶領他的將士及時趕到。王堅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只能撤退。

若是無勇無謀,王堅哪裡敢這麼做呢?

正是有了上面這些因素存在,釣魚城才能夠堅守20年之久。真正讓蒙哥無計可施,灰溜溜撤退的人,並不是楊過,而是王堅。


渭水徐公


釣魚城,一個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角落。當蒙哥帶著數萬蒙古軍南下,準備強攻並一舉拿下釣魚城徹底摧毀南宋上下的抵抗信心時。當戰鬥展開,不但蒙古軍的鋒芒被挫,戰事陷入膠著,連著蒙古大汗蒙哥都死於釣魚城拋出的石頭之下。而隨著蒙哥的戰死,蒙古軍開始收縮戰線,不但南宋得到喘息的機會,連著歐洲以及中亞地區的民族都得到重生的機會。


話又說回來,為什麼在戰鬥中屢次失敗的宋軍可以頑強的守住釣魚城,挫敗蒙古強攻的軍事計劃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釣魚城防禦森嚴



我們仔細看釣魚城之所在,其坐落在山林之中,以山為城,外城套內城,人工的防禦技巧與天然的崇山峻嶺完美結合。釣魚城內諸山寨彼此呼應,互為犄角,夠成了嚴密的防禦體系。暫且不論釣魚臺的其他防禦設施,光是其防禦城牆便超過了五米之厚。



並且南宋為了加強釣魚城的防禦,從今天的陝西以及四川調來了大量的百姓,再加上南宋從各地徵調的軍隊,釣魚城的軍民數量遠遠超過蒙哥帶領的軍隊人數。

而且釣魚城有著完善的補給設施,自給自足。

二:蒙古軍無法發揮其戰鬥力



釣魚城處於山丘地帶,這種地形最適合宋軍進行防禦作戰。但是向來講究機動性的蒙古軍在面對銅牆鐵壁的釣魚城時,也是有勁使不上。只能面對城牆不斷嘆氣。

無論是騎術多麼精湛,面對城牆時也只能下馬作戰,這對於不可一世的蒙古騎兵來說不能不算是一件非常窩囊的事情了。

總結:



南宋在戰爭幾乎很少能取得進攻性作戰的勝利,因為南宋馬匹的缺失導致南宋騎兵戰鬥力的低下。當南宋發動進攻時,面對呼嘯而來的蒙古騎兵只能素手就擒。

但是當南宋進行防禦性作戰時,南宋強大的步兵足夠彌補騎兵的不足,而蒙古騎兵面對城牆時,騎兵的優勢也變成了劣勢。這便是釣魚城能夠堅持20多年的原因。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孫子兵法》有云:十倍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意思是說,如果一方兵力是另一方的十倍以上,那麼就可以痛痛快快地將其圍困,然後慢悠悠地將其耗死。這樣的進攻方式,雖然非常考驗後勤補給,卻會最大程度的減少己方傷亡。

戰爭的另一方,即,被十倍兵力圍困的那方,就只能拼命地防守。

“十倍”之所以會“圍之”,其獲勝的思路也非常簡單——通過耗盡敵方的已有糧草,阻斷外來糧草,使他們缺糧少藥無力維持戰鬥,最終迫使他們投降、或者趁虛破之。

可是,歷史上有一則“十倍圍之”,卻愣是圍了二十年,也沒能將對方的糧草斷盡,更別提迫使對方投降。

圍與被圍的雙方,正是“上帝之鞭”蒙哥率領的蒙古軍,以及傳說中風燭殘年羸弱不堪的南宋軍。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親率4萬大軍南下,取道漢中拿下四川,然後沿江而下,決定對南宋朝廷來個包抄。當蒙哥的大軍打到重慶時,4萬大軍已經彙集成14萬超級兵團,要知道,蒙古人征服東歐也不過這麼多兵力。

可見,蒙哥對於拿下南宋,信心滿滿。

真實的歷史情況,一開始也恰如蒙哥所料,蒙古軍所到之處,盡是投降的白旗。

當十幾萬超級兵團打到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處、即釣魚城時,卻遭到南宋軍隊頑強的抵抗。蒙哥親率大軍多次發動進攻,都以失敗告終,不得已,蒙古軍只好將釣魚城圍困,等著城內彈盡糧絕。

釣魚城為何如此頑強,能夠抵禦所向披靡的蒙古軍,數次圍攻而不敗呢?

請看釣魚城的地理示意圖:

這張圖片,是從衛星地圖上截取的釣魚城地形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釣魚城三面環江,城內地形複雜、盡是山地,只有東面一處狹窄地峽可以由陸路通過。此處由於常年被三條大江沖刷,地形異常險要,根本不具備大軍團作戰的條件。

蒙古軍想要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下,將釣魚城完全圍困,靠這十幾萬兵力,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宏觀上看,釣魚城並非一座孤城。

南宋軍隊為了守住四川、阻止蒙古軍通過長江順河而下,以釣魚城為中心,修築了大量防禦工事,形成一個大型的防禦網。請看防禦圖:

除了釣魚城,在上將沿線還有得漢城、雲頂城、龍頭城、白帝城、重慶府、青居城等等防守據點,所有的防守點互為犄角,一旦一座城池被攻擊,其他防守點可以迅速派兵支援。

蒙哥所面對的南宋軍隊,可不止釣魚城一個!不過,雖然南宋軍隊的防守據點很多,釣魚城卻是其中最難打的一個。

為什麼這麼說呢?還是看地圖。

這張照片,是當年南宋軍隊在釣魚城修築的城防示意圖。

即便是過了750多年,依然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到,釣魚城的城牆根據險要的山勢,修築的非常堅固——城牆最厚的地方,有將近5米厚!城牆與城牆直接,又有山勢相隔,內城與外城另有暗道相通。

這樣險要的山勢,又依偎如此激流的江面,蒙古軍的鐵騎完全無用武之地,而他們的優勢火炮,因射程不足,無法發揮威力。蒙古軍最強大的憑藉——騎兵、火炮成了擺設,不啻於自斷雙臂,這樣的蒙古軍,對釣魚城的南宋軍隊來說威脅並不大。

面對固若金湯的釣魚城,蒙哥不得不下令圍困,迫使其投降。

蒙哥的想法很簡單:你們南宋軍隊不是很能“扛”嗎?那我就困死你們,等你們缺吃少喝的時候,看你們還怎麼守?

如果是其他地方,蒙哥的計謀或許得逞;可是,釣魚城卻完全不擔心缺吃少喝,因為城內有充足的淡水補給,又有足夠的耕地可以自我生產,幾乎不需要外界補給。

這張照片,就是釣魚城險要的地形。

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出,蒙古人想要從這裡爬上去,幾乎就是找死。圍牆之內,又有大量的平地可以被開發成耕地,溼熱的南方又不缺雨水。

沒辦法,蒙哥只好暫時圍困釣魚城,然後率軍將其他軍事據點拔掉。

這一暫時呀,就是二十年(有說三十年)!

二十年說長不長、說短其實也不短。

在這二十年裡,發生了很多事情,比如說蒙哥在一次攻打釣魚城的過程中,因被“流矢”擊中,不治身亡,導致歐洲的蒙古人急速撤軍,挽救了水深火熱的蒙古人;釣魚城四周的防守據點,一個一個都被蒙古人端掉;忽必烈繼承了大漢之位,繼續對南宋加緊攻勢,南宋都城臨安失陷。

對於釣魚城而言,問題只有一個:其他據點的敗兵逃將紛紛逃入釣魚城,釣魚城的守軍由最開始的4600人,一下子發展到十幾萬軍民。僧多肉少,釣魚城的糧草平衡,完全被打破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嚴峻的問題:很多守軍,經過20年的死守,早已青絲做華髮;就連南宋守軍將領,也換了三代了。

換言之,雙方都打不動了。

釣魚城還能再守嗎?再守幾年沒問題,可是,這樣守下去又有什麼意義呢?首都臨安都沒了,在這彈丸之地,他們這些老弱病殘又能創造什麼奇蹟?

1279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再次對釣魚城守將誘降,這一次,釣魚城守將王立沒有拒絕,而是選擇開城投降,不過,他投降的條件只有一個:不可殺城中一人。

就這樣,蒙古鐵騎圍困20年之久的釣魚城,終於失陷。

釣魚城失陷一個月後,南宋小朝廷與元軍發生崖山海戰,南宋數十萬軍民跳海自盡,南宋滅亡。據說,釣魚城投降之後,有36位南宋守軍將領自殺。

如此剛烈之南宋守軍,相對於羸弱的南宋皇室來說,不可不稱之為中華民族之脊樑!


祗樹


釣魚城內糧草充足,易守難攻,守城將士眾志成城。這就是蒙古軍二十多年都拿不下釣魚城的原因。

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十一月,蒙古大汗窩闊臺去世,蒙古貴族們為了爭奪汗位,大打出手,騰不出手來進攻南宋,因而南宋得到了寶貴的休整時間。

得此良機,宋理宗便趕緊任命在淮東戰場立功的名將餘玠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慶府,前往四川主管防務。

餘玠到任四川后,發現川西成都平原已被蒙古殺得殘破不堪,無法固守,便採納了播州冉氏兄弟的建議,將四川首府遷至重慶,並利用川東得天獨厚的地形優勢,先後修築青居城(今四川省南充市南)、大獲城(今四川省蒼溪縣東南)、釣魚城(今重慶市合川區東)等十餘座山城。計劃以重慶易守難攻的地形優勢,削弱蒙古騎兵的威力。

簡而言之,餘階將四川宋軍的主力部署在了重慶地區,並階梯佈防,構築了一個完整的山城攻防體系。


在這十餘座山城中,釣魚城屬於比較重要的一座。

為什麼重要呢?因為,釣魚城所在的合川正好是涪江、嘉陵江、渠江的三江交匯處,只要守住了釣魚城,在此據守的宋軍就能像一顆釘子一樣,把蒙古軍釘在此處,讓他們無法順江南下攻擊重慶。

基於釣魚城的重要性,因而宋軍便在此處修建了一座佔地面積約250萬平方米,相當於三個半故宮大的堡壘。

堡壘分為內城和外城,城內用城牆分隔出多個區域,作用類似於水密隔艙。八道城門緊鄰懸崖,城牆則由堅固條石砌築而成,堪稱是固若金湯。

並且,宋軍在堡壘構築完畢後,第一時間就在城內囤積了大量的軍用物資,做好了持久抗戰的準備。

也就是說,釣魚城的重要性,南宋早就意識到了,提前數年便在城內準備了防禦物資和糧草儲備。就以釣魚城的駐軍數量來說,被圍個三五年,都餓不死。



公元1251年7月1日,蒙古經過十多年的大汗爭奪戰後,拖雷的大兒子蒙哥勝出,成為蒙古的第四任大汗。

蒙哥即位後,他第一時間也沒打南宋。因為當時窩闊臺系諸宗王拒絕承認他的汗位,蒙哥為此跟他們大打出手。等到平定貴族叛亂後,蒙哥又盯上了大理和西亞,分別派忽必烈和旭烈兀遠征。

不過,搞定了大理和西亞後,蒙哥的眼睛就盯上了南宋。為此,蒙古還制定了一個龐大的滅宋計劃:即其弟忽必烈從江淮進攻,大將兀良合臺從大理迂迴至越南進攻,而他本人則從四川進攻。三路大軍一起進攻,預備在荊湖北路會師。


公元1258年,戰爭正式開打。其中,由蒙哥親自統帥的中路軍進展順利,自攻入四川腹地後,一路所向披靡,連克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區,川西、川北、川中基本淪陷。

此時,仍然還掌握在宋軍手裡的地盤,僅僅也就是重慶以東,釣魚城以南的一些零星據點了而已。

公元1259年初,蒙哥抵達釣魚城,此時由於四川各路蒙軍加入,蒙哥的大軍已超過了10萬人,而此時釣魚城只有2萬守軍。

對於釣魚城,蒙哥一開始不想打,他認為自己兵峰所指之處,沒有不投降的,只要自己吼一嗓子,釣魚城的守將立馬就降。然而蒙哥低估了守軍的信念,儘管此時釣魚城已被蒙古軍團團圍住,但釣魚城守將王堅卻沒有舉白旗投降的意思。他不僅殺了前來招降的使臣,還故意激怒蒙哥,故意要把他留在此處跟自己死磕。

蒙哥受此大辱,自然不能忍,於是他就決定先攻打釣魚城,然後再順著嘉陵江而下,去拿下重慶。

駐守在重慶的宋軍聽說釣魚城被圍後,急忙調兵增援。但蒙哥早有準備,他在進攻前就在嘉陵江的江面上造了幾座浮橋,堵截下游宋軍支援釣魚城;同期又攻打位於釣魚城上游的沿渠江而設的山城;攻陷了釣魚城西五公里處的合州城,從而圍困釣魚城,使其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的孤城。

不過,蒙哥低估了釣魚城的難攻程度,儘管蒙軍攻城能力很強,且配備了攻城器械,但釣魚城所在的釣魚山地形陡峭,難以展開蒙古軍擅長的攻城戰法。據時人記錄:“砲矢不可及也,梯衝不可接也。”

因此,儘管蒙軍攻勢猛烈,但也只是探出了宋軍的虛實,並拿下南側的一字城,對主城仍然束手無策。

圍攻戰打了兩個多月後,雨季來了,釣魚城一帶下大雨長達20天,蒙軍不得不休戰。待雨停後,宋軍也得到了休整,蒙哥使勁了渾身解數,比如派精銳部隊偷襲釣魚城的薄弱處,但依然無果。

PS:蒙古軍的偷襲很厲害,比如易守難攻的劍門關就是被12名蒙古兵趁夜襲拿下的。

↓劍門關


蒙古軍偷襲失敗後,守城宋軍改守為攻,通過早就挖好的暗道偷偷出城,夜襲蒙軍。這讓士氣本來就低落的蒙軍晚上睡不好覺,更加的厭戰了。

此時,雙方力量對比雖然未變,但總體局勢已有所變。

又對耗了一個月後,重慶的天氣轉熱,高達三十多度。眾所周知,北方長大的蒙古人不適應南方的潮溼悶熱的氣候,他們在四川地區作戰一般是秋天進攻,春天撤走。而此時已經是夏天了,蒙古人自然是無法忍耐,整支軍隊都焦躁了起來。

釣魚城久攻不下,有將領認為蒙古騎兵不適應攻打嚴防死守的險要山城,現在大軍滯留釣魚城,對蒙古整體戰略佈局非常不利。建議蒙哥只留少量軍隊圍困釣魚城,主力則直撲夔州,沿長江東下,進到湖北與忽必烈會師後,按照原定的計劃滅掉南宋。

這是一個揚長避短,發揮蒙古軍隊靈活、機動特點,滅亡南宋的正確意見。可惜,相應的意見遭到了蒙哥的斷然否決。長期的勝利在蒙古軍隊中形成了驕橫自負的氣氛,準備放棄攻城的將領被看做是迂腐懦弱的人。

結果蒙軍又打了兩個月,還是無法破城,士氣更加的低落。

公元1259年7月,蒙哥也急了,他為了自己的面子,也為了蒙古汗國的面子,他決定親自率軍攻城。

這一次,蒙哥親自擂鼓助戰,蒙軍發動猛烈攻勢,兩軍廝殺慘重。然而激戰之時,堅持要在前線督戰的蒙哥卻被宋軍的炮風突然擊中,等到救回大營時,已經奄奄一息。

在蒙哥患傷未亡前,釣魚城的守將王堅為了氣蒙哥,還故意扔了兩條鮮魚和麵餅丟給城外的蒙軍,還並了一封信說:“爾北兵可烹鮮食餅,再守十年,亦不可得也。”(我這裡吃喝不愁,你再打十年我也餓不死)


蒙哥聽說後,又氣又恨,不久暴斃而亡。而蒙古此次攻宋也以他的死而告終。(當時蒙古另外兩路大軍都已殺入南宋腹地,如果不是蒙哥突然在釣魚城暴斃傷亡,南宋或許就完蛋了)



總結,為什麼蒙古大軍攻不破釣魚城?原因有三。

第一、釣魚城整個堡壘都構築在山上,易守難攻,並且城內還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絕的豐富水源,周圍山麓也有許多可耕田地。所以釣魚城即便被圍,在短時間內也可以不需要外界的補給存活。

第二、當時天氣酷熱,蒙軍不耐炎熱,且久屯于堅城之下,加之水土不服,導致軍中出現了暑熱、瘧疾、霍亂等疾病流行,情況是相當嚴重。據《元史》記載,就連蒙哥這個大汗也在六月也患上了病。越急就越躁,越躁就越是靜不下心。當一支軍隊開始厭煩戰爭時,就無法靜下心來思考戰略問題了。

第三、最重要的一點,類似於釣魚城這樣的堡壘,宋軍修了有十幾座,但只有釣魚城堅持了下來。這是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城內的宋軍眾志成城,沒有投降。就是這種不投降的信念才保住了釣魚城,這才是釣魚城能堅持二十年的關鍵原因。


Mer86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巴蜀地區地勢險要,李白的詩裡就寫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蒙古人面對蜀道之難,卻沒放在眼裡,他們全面攻打大宋之後,巴蜀地區曾成為蒙古進攻的首要目標。蒙古軍肆虐橫掃,四川守軍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但是無敵的蒙古軍,卻在攻打一個小城時,吃了大虧,這就是釣魚城。在這裡,宋軍竟然堅持守城二十年之久,靠的是地墊險要,軍民一心。真是應了天時地利人和之說。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後,率領鐵騎四處征戰,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蒙古軍成了橫掃歐亞大陸的無敵軍隊。

成吉思汗死後,他的後代繼續擴張領土,滅掉金朝後開始伐宋。

當時,成都慘遭蒙古軍焚燒屠城。時任重慶知府的彭大雅,帶人鞏固城防,深具戰略眼光的他把目光鎖定在嘉陵江上游的合州,這裡有一座小山,地處三江匯流之地,雖然只有2.5平方公里,卻地墊險要,是一個良好的防禦要塞,這座山,就是釣魚山。

彭大雅派人到山上修築城寨,這是釣魚城的雛形,後來彭大雅後遭人彈劾被革職,兵部侍郎餘玠,被南宋朝廷派到四川,主持防務。


可謂英雄所見略同,餘玠入川后,也很重視釣魚城的戰略地位。他請來隱居的建築大師冉氏兄弟,在釣魚山上築城,把城寨擴建,還利用釣魚城依山傍水的優勢,在城裡挖井取水,開墾荒地,囤積糧食。

所以,這一座小城從建成到陷落,經歷了36年。即使在南宋滅亡之後,它還堅持了三年,這主要靠的是地勢險要,城池牢固,更重要的是軍民同心。


釣魚城依靠城池牢固,地處天險之地,城裡面能自耕自種,加上軍民一心,共同抵禦蒙古軍多次圍攻,在南宋滅亡後三年,1279年釣魚城終因寡不敵眾,最後一任守將王立,以不可屠城為條件開城投降。

這座小城從1243年開始建成,到1279年陷落,在數十年的抗蒙鬥爭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江水趣談


700多年前,嘉陵江上僅2.5平方公里、彈丸之地的釣魚城震驚世界。

縱橫天下的蒙古大軍,苦苦耗時36年,歷經大小200餘仗,未能前移一步,蒙古帝國的一代雄主,當時世界上的第一軍事帝國元首蒙哥折戟於此,時年僅50歲。

此戰直接改寫世界格局,因蒙哥之死,忽必烈等各路蒙軍主帥為爭奪汗位,停止向亞、歐、非方向的進攻折返漠北,釣魚城也因此被歐洲人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1234年,蒙古大汗窩闊臺大舉進攻南宋,一路劍指四川,很快佔領了富饒的成都平原,南宋幾乎沒有還手之力。正當蒙古人準備揮師東進之際,窩闊臺於1241年突然病死,蒙古貴族們為了爭奪汗位,大打出手,因而南宋得到了寶貴的休整時間。

1240年,時任重慶知府的彭大雅在釣魚山上修築城寨,釣魚城初具雛形,彭大雅後遭人彈劾革職。1242年大宋皇帝任餘玠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慶府,主管四川防務。

餘玠到任後,採納冉氏兄弟的建議,在彭大雅所建基礎上,依山城原始地貌進行全面修建,分內城外城,城內用城牆分隔出多個區域,作用類似於水密隔艙;外城築在懸崖峭壁之上,城牆繫條石壘成,城牆層疊互為犄角,八道城門緊鄰懸崖,堪稱是固若金湯。

同時南宋軍隊以重慶為中心,東起夔門,西至嘉定的長江上游沿岸,以及在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等沿岸,選擇險峻山勢先後修建雲頂城、運山城、大獲城、得漢城、白帝城、青居城及苦竹隘等城池,這樣就是城外有城,寨外有寨,城寨互通聯防,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山城防禦體系。

釣魚城牆最初建造時厚達1.5米,後來王堅守城時,城牆增厚達5米左右,在冷兵器時代,簡直就是銅牆鐵壁。並且釣魚城地處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交匯處,由陝西翻越秦巴山區進入川北後,南下的水路彙集於此,只要守住了釣魚城,蒙軍就無法順江南下攻擊重慶。

內城山麓有大量可耕田地,南宋軍民開地種田,開鑿水井,有給自足的生產供應體系,並且宋軍在堡壘構築完畢後,第一時間就在城內囤積了大量的軍用物資,做好了持久抗戰的準備。

1258年,蒙古蒙哥大汗親率數萬大軍,與其弟忽必烈、大將兀良合臺兵分三路攻打南宋,由蒙哥親自統帥的中路軍披荊斬棘、所向披靡,很快兵臨釣魚城。

此時由於四川各路蒙軍加入,蒙哥的大軍已超過了10萬人,而此時釣魚城只有2萬守軍,蒙哥成功切斷長江下游西上的南宋援軍必經的川鄂交通線;派軍攻打渠州禮義山,巴州平梁山,將釣魚城變成了真正的孤立之城。

蒙哥對於這個彈丸之地根本沒放在眼裡,覺得拿下這座小城只是舉手投足之事。

想象很美麗,但現實很骨感。

1259年,蒙軍經過多次強攻,除了損兵折將,一無所獲,後合州又連降20多天大雨,蒙軍的糧草等補給不暢,衣食成憂,蒙軍士氣低落,宋將王堅趁機領兵夜襲蒙軍營,有所斬獲就迅速退回城中,蒙軍畏戰情緒蔓延。

轉眼進入夏季,重慶溫度高達三十多度,蒙軍無法忍耐南方的潮溼悶熱的氣候,處於山腳下的蒙軍更是飽受蚊蟲、瘧疾之苦,整個軍隊狂躁不安。

釣魚城久攻不下,謀士們建議蒙哥只留少量軍隊圍困釣魚城,主力繞過釣魚城,直撲夔州,沿長江東下,到湖北與忽必烈會師,按照原定的計劃滅掉南宋,當時蒙軍己徵滅中亞、西亞、歐洲四十多個國家,節節取勝,蒙哥作為大汗,怎能敗在彈丸之地的釣魚城,這種正確建議被蒙哥斷然否決。

公元1259年6月,蒙軍前鋒主帥汪德臣,在鎮西門被飛石擊中而死,蒙哥痛心疾首,親自擂鼓助戰,兩軍廝殺慘重,然而激戰之時,蒙哥被宋軍的炮風擊中身負重傷,不久暴斃而亡,而蒙古此次攻宋也就此告終。

蒙哥死後,宋、蒙在釣魚城進行了長達20年的拉鋸戰。

隨著南宋覆滅,釣魚城的堅守已失去意義,1279年前後又遭遇天災,城內糧食、飲水出現危機,百姓甚至“易子而食”。守將王立在得到保全釣魚城百姓性命的承諾後(蒙哥遺詔“若克此城,當赭城剖赤,而盡誅之”),數十萬軍民向臨安方向遙拜後,開城投降!

棄城後,守城32位(一說36位)將軍全部拔劍自刎,千秋忠烈!


美麗青春您真痘


宋末的釣魚城之戰,可以說是自從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帝國崛起來,他們最受挫折的一戰。700多年前的釣魚島戰場,那是大宋帝國末期最為榮耀的一戰。

小小的釣魚城如同現在萬里長江上的一枚不可逾越的鐵釘,不僅阻滯了所向披靡的蒙古鐵騎向長江中下游地區發展的道腳步,還讓不可一世的蒙古大軍損失了一位大汗。使得蒙古帝國陷入了內亂,停止了西征的腳步,保全了西歐及埃及地區,使得宋朝也得以續命二十年之久。

為什麼這座不起眼的城池能夠成為蒙古鐵騎折鞭之處呢?

第一,釣魚城的地理環境非常好,而且自然資源很豐富

其實在古代,很多的防禦戰中,最終城池被攻破,並不是因為城牆不夠堅固,各種防守器械不夠完備,而是因為斷水斷糧。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城池內部出現了人道主義災難。這種情況在釣魚城的防禦體系裡不可能出現。

首先在釣魚城內,水源非常豐富,釣魚城是個三面環水的城池,飲用水資源根本不在話下。而在釣魚城城內也有大量的農田可以種植。不僅如此,

在釣魚城周邊的山地也有許多可供耕種的土地,所以說整個釣魚城有自己完善的供給系統,在糧食上能夠做到自給自足,完全不怕敵人在糧食上做文章。

同樣在物資的供應上,釣魚城也不怕圍困。因為南宋水師對於蒙古軍有巨大的優勢,南宋可以利用長江黃金水道對釣魚城進行補給。這種方式不僅節省成本,節省人力,還具有單位運量大的特點。

這樣就使得釣魚城獲得了南宋帝國源源不斷的支援,他們才能屹立在宋蒙交戰的前線幾十年而不倒。而與之相比,蒙古軍隊只能採用耗費較大的陸路轉運,在這種經濟的補給方式面前顯得廢而不惠。

釣魚城建築在懸崖峭壁之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釣魚城的存在,就像給長江上了一道鎖。蒙古軍隊歷來無往而不利的回回炮,在釣魚城這種特殊的地勢之下,也只能望城興嘆。蒙古軍的大殺器在這裡啞了火了之後,蒙古人只能採用最傳統的雲梯蹬牆方式。

可是釣魚城的城牆高聳,三面環水四周都是懸崖峭壁,沒有職業攀爬運動員的體格,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還真上不去,更何況釣魚城軍民同仇敵愾,節節抗擊,打的蒙古人屍橫遍野。

其次,四川的天氣可不比蒙古

蒙古高原天旱少雨,而四川這個地方恰恰相反,潮溼相當的潮溼,蒙古人在此處長期作戰,很不習慣。

久而久之,很多人都出現了水土不服,造成了大量非戰鬥減員的情況。再加上進攻的不順利,使得蒙古軍心動搖,士氣低落,導致攻擊力度銳減。

第三,宋軍的戰術打法得體

面對蒙古人的進攻,宋軍並不是一味防守,而是積極的通過各種秘道對蒙古軍隊進行殺傷。雖然戰果不是很大,但是依然起到了疲敵的作用。

蒙古軍人也是人,他們也怕死,他們也唯恐在自己熟睡之時,有一群人摸出來砍掉他們的腦袋。所以這種戰術極大的打擊了蒙古軍的士氣。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宋朝軍民同仇敵愾

蒙古人在他們的發跡史中滅國無數,殺人無算。在四川,他們也欠下了累累血債,這更堅定了釣魚城抗蒙軍民死守城池的決心。守住城池就是守住了妻兒老小,守不住城池,就意味著家破人亡。

所以宋朝軍民個個死戰到底絕不後退,在釣魚城上打出了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一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