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看懂的《新世界》,小红袄不能死,关老爷“挑滑车”

视剧《新世界》开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从开播的前两集的8.2分,再到近大结局的5.9分,显然剧集的分数呈现出“明显的不合格”。

“剧情拖沓,凑集数,逻辑BUG,开挂,主角光环,金海铁林戏份太少,徐天太自私”

你能够想到任何有关“烂片”了描绘都可以贴在它的身上。

你没看懂的《新世界》,小红袄不能死,关老爷“挑滑车”

这部耗时3年打造剧本的《新世界》真的就如此不堪吗?

不是,绝对不是。

媒体报道的“消息”正在成为人们群体式的记忆。

我们正在被“媒体”所欺骗。那些铺天盖地的负面的评论,正在主导着我们对于这部电影的认知。

你没看懂的《新世界》,小红袄不能死,关老爷“挑滑车”

尽管只是借名,但如果真想要解读《新世界》,有必要先去了解下导演徐兵的前作《红色》。

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新世界》和《红色》一样内核都是:“徐天和田丹的爱情故事

北平和平解放,保密局,小红袄,沈世昌,冯清波,还有监狱,还是所有出场的人物,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次要人物,都是在为剧情服务。说得再直白点:推荐剧情就是为了到最后服务徐天这一条线。

你没看懂的《新世界》,小红袄不能死,关老爷“挑滑车”

《新世界》讲的就是:一大帮子人,不过是在“北平变天”的前夕,想要带着自己的心爱的人去南方,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徐天和朵朵,金海和刀阿姨,铁林和格格,大樱子和燕三.......

这不是谍战,也不是内战,就是讲纯爱的影片。但在谁都知道,在战争年代的乱世里面,还妄想着过以前太平的日子难,更何况他们在乱世之中还担有角色,难上加难。

人都是被时代的巨大的洪流被裹挟的。只要你身处浪潮,管你沈世昌,柳爷,冯清波,金海,徐天,铁林,长根,徐允诺...一个都别想跑。

你没看懂的《新世界》,小红袄不能死,关老爷“挑滑车”

天桥的小耳朵,内心中依旧恪守道义,他为了亲情,愿意放下自由和自尊,金海玩弄他他忍了,别人欺负他,他忍了,这样大义的人的确是“豪横”。

沈家的长根,内心依旧恪守“孝与善的忠”,他欠沈世昌一条命,这辈子做什么都是欠他的,但在沈世昌让做掉冯清波的时候他犹豫了,因为他知道,小姐也会在车上。长根心存善念,但是真的愚忠。

他们都是很简单的人物,但越是简单,越受到观者们的追捧。

你没看懂的《新世界》,小红袄不能死,关老爷“挑滑车”

许多观者们并不理解,为什么追个小红袄要追满70集。我之前也不理解。我后来才想起,因为人家从一开开始就打算往快节奏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面,十分考验观者们的耐心。

在《红色》里面,三兄弟一出场就是完整的人物,徐天敏捷的身手和儒雅的姿态,铁林脑袋一根筋的坚守着自己的正义,但年轻人的热血在信仰面前不堪一击,放走金海的那天,他的内心信仰逐渐崩塌了。

整部剧集是通过战争背景下不断外来的矛盾和事件推动者故事的发展的,精密的剧情设计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节奏很快,48集一口气集就可以看完。

你没看懂的《新世界》,小红袄不能死,关老爷“挑滑车”

在《新世界》不是这样的。三兄弟并不是完整的人物,铁林是个一心想出头的铁憨憨,人物是有弧光的,在为后面的反转埋藏铺垫。

徐天就是个富二代,22天里面,他就是个单纯的富二代,人物一根筋,一个表情,板着脸没毛病。

至于金海,他很内敛但也最矛盾,黑白两道通知,对家人的热情和对外人的冷峻,他是旧世界的乡绅,在新世界来临前,他注定会随着旧世界的崩塌而毁灭。

故事人物是没有办法推动剧情发展,但是小红袄可以。

你没看懂的《新世界》,小红袄不能死,关老爷“挑滑车”

我们在创造悬疑剧的时候,最为常见的方法:

A:《名侦探柯南》式的设定,凶手就在现场,兜兜转转,不断出现新的线索,不断出现新的人物,最后把矛盾集中在现场的几个人身上。

B:《杀人回忆》式的设定,不断的给你线索,不断让你跟着剧情的推理走,给你看更多的线索,但最后却推出的截然不同的结局或者是无解的答案。

我刚开始看剧的时候认为《新世界》应该是B的方式。

你没看懂的《新世界》,小红袄不能死,关老爷“挑滑车”

徐兵导演特意在前几集的时候就给小车夫祥子好几个镜头,甚至还有祥子的特写的恐惧情绪,甚至还把把线索丢给金海,观者们都看得着急,金海直接说了做什么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搞一出,(只有一种解释,导演在用这几集的铺垫来展现人物性格,给后面的几集的大反转埋铺垫。)

但剧情到了后面的时候,观者们把“寻找小红袄”的标签给贴在燕三,长根,华子,沈世昌,还有照相馆老板,还有医生身上。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不对劲,导演在“欺骗”观者。

《新世界》不是第三种推理的方式,它真正埋藏的悬疑应该是先是B到A,两种常用的悬疑的方式给相结合了,先是给你无数的线索让你自己推理,但是最终还是让剧中的人物被推理出来。

你没看懂的《新世界》,小红袄不能死,关老爷“挑滑车”

小红袄这个条线索一直有个意向:骆驼。

从剧集的开始,导演就一直在给骆驼好几组特写的镜头,这误导了我也随着剧情开始,以为小红袄是个养骆驼的,但后面车夫样子的名字和骆驼,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老舍先生著作《骆驼祥子》的内涵。

骆驼就像是上帝的眼镜一样,注视着小红袄杀人,看着北平的和平交接,它知道万物间的一切,但就是那样冷眼的看着,什么也不做。他肯定有着某种特殊的含义。为什么导演要选择骆驼呢?

你没看懂的《新世界》,小红袄不能死,关老爷“挑滑车”

在翻阅老北京的历史之后明白了:晚清这座古老且腐朽的帝国灭亡之后,以前从事的那些刽子手大多失业,尽管无冤无仇,但是手上沾满的血,时常考验着他们的良心。他们害怕被报复,于是大多数选择从事塞外的运输工作,而在那个时候运输最常见的就是骆驼,老北平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都是骆驼。

随处可见的骆驼,就像是监控摄影头一样,注视着你的一切。骆驼,是公正的监视者。

你没看懂的《新世界》,小红袄不能死,关老爷“挑滑车”

任何事情都没办法逃避正义的法眼。

这世间的一切,都不过是举头三尺有神明,你做什么旁观者看得清楚的狠。

铁林,总觉得自己可以瞒天过海,但实际上却只是铁林太蠢了,不像小红袄这么能够躲。

当然小红袄之所以能够被逮捕,田丹是功不可没的。这里面涉及到了大量的犯罪心理学和人类心理学的知识,甚至包括微表情与肢体语言的知识。这些都是有理有据,今天我们的很多案件也是这样破掉的。

你没看懂的《新世界》,小红袄不能死,关老爷“挑滑车”

在《新世界》里面,剧中的人物设定也好,还是前后的铺垫与反转也好,我相信徐兵是像拍《红色》一样,做了很多功课,前期筹备阶段花了不少的功夫。为什么呢?我再举个例子。

关宝慧她爸关老爷子,前大清朝的贝勒爷,正儿八经的旗人身份,平日没别的活动,就好口子京戏。戏中有句台词“我早晚还得救他的命”。

我刚开始以为这句台词的意思是,把徐允诺再救一次。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前面这位老爷子好几次都花架子,好几次穿着戏服拿着枪,都是唯唯诺诺的。

直到后来第64集和65集,关老爷子拿着枪挑着铁轮的车,我才意识到,导演原来在这埋着文化经典。

你没看懂的《新世界》,小红袄不能死,关老爷“挑滑车”

枪挑铁滑车,是来自京剧《挑滑车》,但故事取自于《说岳全传》。这是清代代钱彩编次,金丰增订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岳飞的创业史和岳家军的故事。

“枪挑铁滑车”的故事正是《说岳全川》中的牛头山战役。高庞在连战四员金将后,在山道上连挑十二辆金军的铁滑车,最后实在是没力气了,这才被铁滑车给压死了。

高庞是武艺超群,但坏就坏在这武艺超群上了。这也导致了高庞是岳家军里面,唯一一个武艺超群,但是却没有被写入整个编制的存在。

你没看懂的《新世界》,小红袄不能死,关老爷“挑滑车”

关老爷子,曾是前清的贝勒爷,皇室的后裔,也算是通天的主。

可大清完了,关老子也不断的被命运碾压,时间不断吞噬他的面孔,日光下的挑枪,是他最后的挽歌。

这是关老爷子最对旧世界的最后一丝幻想。

只是观众们懂不断戏,他们认为这就是拖沓,凑集数,主角光环。

你没看懂的《新世界》,小红袄不能死,关老爷“挑滑车”

有人说22天拖到70集太拖了,像《红色》那样经典的剧也只拍了48集,可是你如果你真的看过《红色》,你会很清楚《红色》的推动是在不断的外在矛盾与剧情,但在《新世界》不是这样的。

时间线本身就是影视作品中最难操控的东西。

《新世界》的剧本已经是接近满分了,每个人物都按照着自己的性格和思维行为模式,在自己的线索上推进着剧情,每条线的剧情都在在特定的场景中交叉,从而引剧集的高潮。

你没看懂的《新世界》,小红袄不能死,关老爷“挑滑车”

创作《新世界》很大的挑战,因为它并不像《长安十二时辰》那样会有着架空历史的背景,可以有无限的想象与支配的结局,《新世界》的剧本它是有着高度的限制。

这使得创作极其困难,一般人创作双线性结构就已经是很困难了,更何况在这部剧中远远不止三兄弟的这3条线索,甚至还需要每几集打开一个情节高潮,每几个高潮推到另外一个高潮,人物也在这些洪流之间,慢慢的完成性格的蜕变。

在这个过程中,观者们就像是看着孩子一样,一点一点的见证剧中人物的成长。

你没看懂的《新世界》,小红袄不能死,关老爷“挑滑车”

可惜的是,剧中的人物并不是观众们自家的孩子。

对于大部分的观者而言,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去见证他们的成长;也没有足够的细心,去了解剧集背后的隐藏着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故事。

我看见了徐兵与众多演员的诚心,他想把“新世界”这盘满汉全席,慢慢地给你娓娓道来,但是对于太多的观众而言,他们都是习惯性吃快餐的人,他们等待不了这盘满汉全席,便吵闹着上菜太慢,要退菜。

你没看懂的《新世界》,小红袄不能死,关老爷“挑滑车”

叔本华曾在《论读书》里面说道:

“对善于读书的人来说,决不滥读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时下享有盛名、大受欢迎的书,如一年内就数版的政治宗教小册子、小说、诗歌等,也切勿贸然拿来就读。要知道,为愚民而写作的人反而常会大受欢迎,不如把宝贵的时间用来专心阅读古今中外出类拔萃的名著,这些书才真正使人开卷有益。”

我们的这个时代,有着太多泛滥的资讯,那些具有价值的讯息实在是少之又少。我们经常被那些年轻人写的文章所消共鸣或是焦虑,所以大部分人都拘囿在流行思潮的的范围中,又被时代所束缚。

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