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諜戰劇裡一個人會拿槍頂著另一個人的腦袋說一大堆廢話,然後被別人一槍擊斃?你怎麼看?

沒關係1


一個人拿著槍頂著另一個人的腦袋講一大堆廢話,他講這一大堆廢話的目的,是根據導演的安排,等待著敵人的援兵出現,把自己擊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違背常規的情況?有時觀眾都看得著急了,恨不得跑進去幫他扣動板擊,然後拉著他快跑,因為敵人的援兵馬上就到,而他老先生則象空城計中的諸葛亮,一字一句,講得起勁,最後敵人的援兵進來,不是扔下俘虜逃跑,就是被敵人擊斃。

這是因為,很多電影是由長篇小說改編的,情節過程錯綜複雜,導演怕觀眾不明白故事情節,就讓此人在此婆婆媽媽,陳果子爛芝麻的在此敘述,把幾分鐘演成了半小時,讓觀眾急得無可奈何。


南極冰火


其實,這都是編劇為了“弘揚正氣”,胡編亂造的,真實的場面,絕對不會去影視劇那麼輕鬆。譬如說,有個打入我軍的叛徒,用槍指著受傷人員的頭:今天我就讓你死個明白。於是開始了滔滔不絕的“自我介紹”。後來的結果正如大家看到的套路:不是被人打傷持槍手腕,就是被一槍斃命。而我們的電視劇類似的場面幾乎更是屢見不鮮。對此情節剛開始的時候,人們還真的把心提到“嗓子眼了”,擔心“我們的人”被特務殺害。可是看的多了,反倒為“叛徒、特務”擔心了,甚至想喊一聲“怎麼還不動手,等死啊”。現在每當看到“好人”被壞人用槍指頭時,我都會一臉的輕鬆,因為我相信黨,相信“群眾”的能力定會化險為夷的。正如好多古裝劇裡,犯人都跪在刑場,劊子手已經舉起大砍刀的一剎那,突然傳開了“刀下留人”。這可能嗎?且不說那個年代沒有擴音設備,就是手起刀落的速度,總不會和你“刀下留人”是一個節拍吧?所以這就是導演特意安排的一個懸念。可是類似的情節看多了,就有點令人生厭了。當然,這樣的情節不僅僅發生在諜戰劇裡,所有的電視劇到了“一對一,壞人手持短槍對著好人時”都會有反敗為勝的結果。因為編劇堅信“正義戰勝邪惡”的理念。所以,我們也只能欣賞一下而已,不能較真。真正的驚心動魄的打鬥場面畢竟編劇沒有見過,我們也一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場面,絕對不會如影視劇一樣:在你臨死的時候,我讓你看清我的臉。於是,持槍人慢慢的摘下面罩,鏡頭裡的人張開了大嘴,一副不敢相信的樣子,觀眾也瞪大了吃驚的眼睛。這就是編劇要達到的效果。每到這個時刻,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有人想欺騙我,而未能得逞!


陳律12


如果反派腦袋不短路,正派怎麼反敗為勝呢?比方說007系列電影,其實有很多時候反派是可以幹掉007的,但都是一到關鍵時刻腦袋就短路,結果讓007反殺。這也難道,當007系列電影火爆銀幕的時候,二戰王牌間諜、英國特工達斯科.波波夫聽人說他就是007電影主人公邦德的原型的時候,說了這麼一句話:“假如這世界上真有這麼個007,我保證他活不到48個小時。”邦德能戰無不勝,除了他本身身手不凡,高技術裝備層出不窮外,最要緊的是敵人一到關鍵時刻腦袋就短路。比方說在《黃金眼》裡,叛逃的006本來可以一槍將他的腦袋打爆的,可沒想到在關鍵時刻腦袋就短路了:一頓廢話之後,將他打昏迷,綁上虎式直升機駕駛艙,封住嘴,在旁邊再裝個定時炸彈。也不知道過了多久,007醒來,看到的是定時炸彈上的紅色倒計時滴滴的響,一連串的數字往後倒,他在最後一秒的時候逃出生天了。


血染戰旗紅


諜戰片也好,戰爭片也好,拍片子總不能真實反映現實中的場景吧。現實戰鬥中,一個人拿槍指著另一個人,若另一個停止抵抗,緊接就是踩腿鎖喉,摁倒在地,捆綁剝衣搜身,然後赤條條的只剩內褲反綁捆了,腳也綁了,人家才跟你廢話。如果角色是個正面人物,現實這樣拍出來,英雄形象蕩然無存了。

電影電視畢竟是演戲,不能從中找歷史,找現實。打鬥不是請客吃飯,既然拿槍指著頭,誰都想以最快速度制服對方,尤其那些軍鬥之間的,敵我之間的對話完全在一方毫無反抗之力下進行,哪裡有什麼溫良恭儉讓的對話。“我賭你槍裡沒子彈”,“我最討厭別人拿槍指著我的頭,你信不信,下一秒我讓你看見自己的腦漿”……。這些對話在現實軍鬥中是絕不可能出現的,就是抓一個小混混,軍人押出來時已赤形裸體,身體多處擦傷,九十度的彎腰反銬,軍人押解幾乎無瑕可擊,想逃跑純屬天方夜譚。

看電影看電視只不過是消磨時光,不必當真也不要想太多。


豐都判官33號


這算是一種藝術的演繹吧!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如果裡面的動作完全和現實生活中一樣,那就不能叫藝術了。

畢竟,拍電影和拍電視劇都一樣,需要相當龐大的資金支持,如果一下子就結束了,那這樣的電影或電視劇其實就沒有任何拍攝的意義!

還有,從人們的喜好角度來說,絕大多數的觀眾並不喜歡主角與配角太乾淨利索地處理事情,適當地拖泥帶水,或許能夠獲得視角和聽覺上的享受。

像燕雙鷹系列電視劇,大家明明知道燕雙鷹在裝牛✘,可我敢說,超過半數的觀眾還就喜歡燕雙鷹的這種裝牛,起碼我是特別喜歡。這或許是那些觀眾自己做不了這種裝牛的樣子,看到這種裝牛會感覺特別爽!這就是藝術帶給人們的感受。

不過,如果這種裝牛太過了,反而會激起觀眾的反感。像《黑狐》中的方天翼,很多時候都在刻意裝模作樣、用盡力氣地裝牛,反倒引起觀眾的不舒服、甚至產生厭惡感。


總之,這問題中提到的現象,在燕雙鷹系列電視劇中經常出現。雖然會有一些觀眾不喜歡,但肯定也會有相當多的觀眾喜歡!這就是藝術的價值所在。


感動時代


諜戰是次要的,主要是顯擺參戰人都是耍貧嘴的高手。儘管說的都是廢話,但在導演看來那緊張的危機時刻,即使貽誤戰機,也必須給人物表現自已是個大‘‘白貨’’。(得瑟自已能說的人,東北人稱為‘’大白貨‘’。)結果,白貨了半天,忘了開槍了;卻被別人偷襲擊斃。觀眾早已預料之中,大白貨卻感覺:好意外噢!


西白漢喬


說實話,兄弟我對這個情況也不太瞭解,多年以來我一直認為是編劇和導演在侮辱觀眾的智商。

但是後來我們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到那些國民黨反動派,真的拿槍對著我們共產黨人的時候,他怎麼來聊這些話題,因為沒有京劇的獨唱,沒有豫劇的嬉皮,沒有內心的感受,怎麼辦?


唐塔正和


也算正常,人都有欺負弱小的心裡。一槍打死你有啥意思?我要的就是你被槍指著,心裡恨地牙癢癢,表面還得對我唯唯諾諾的樣子。甚至我還要故意漏點破綻,讓你以為你還有機會反殺,其實你的小心思早已在我的設計中,然後在最後一刻徹底將你的計劃識破,讓你心如死灰,這樣再殺也不遲啊。而電視劇裡真的實現反殺,這才是劇情需要。


足球顛顛樂


我們不說電影電視劇很多很多的就如穿幫啊雷同啊等等使人難接受的低級錯誤。編劇導演的人生觀意識甚至最基本的人生常識多數人評論了指責了,他們還有最有力的道理反駁說,這是藝術是高於生活的。我曾經發表評論過,小說的神話藝術描寫有的很明顯的假與不可能的事情但描寫的扣人心絃,正所謂的不是理也服人。但把這種改編搬上熒幕電視劇以後。那給人的視覺衝擊大不一樣了,也就是說很多人看了就認為太假了,騙人也要講點道理啊講點現實規律吧。但是我幫導演從他的角度來說,電影電視劇很大程度上是靠語言對話完成故事情節的,所以就有潛默移化的作用,從心理學上說很多的關鍵時刻用語言開導感化確實能改變很多的既定現實。這對我們處事的現實很有教育意義的。警察,公安,解放軍對壞分子用心理戰術很大程度是能改變犯罪分子的臨場作亂而改變情節的。所以說當然很多的電視劇都是娛樂為主。整部電影電視劇都能通過審查沒有大問題就好,但有低級的但是非常嚴重的錯誤電影電視劇是絕對不能上臺的。希望都能以視正聽廣大觀眾的良好願望。


黃瑩21053935


這是電影藝術的渲染情節,但也別過了,中國電影這種弱智情節更多!也是大夥不愛看的原因之一!總之一句話,國內電影導演對情節不嚴肅只追求票房或突出政治性,不去追求細節性、真實性,過份誇大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過份宣揚教育性,顯得太假!太矯情!很讓人討厭,不愛看國產電影和電視劇。真正好的電影或電視劇就應該像好酒:度數高卻讓你喝不出濃烈刺激的酒精味,而是一絲不漏地把酒精度數隱藏在酒的香氣中,是那樣的綿柔,有回味,潤物細無聲,甚至自己喝多了都不知道酒的度數這才是好酒!同理,電影裡那些個教育性也應不露痕跡的揉在情節中,顯得自然合理。讓觀眾看後自己反思,自己理解體會。而不是霸道生硬的說教,讓人反感。另外一點:國內導演對劇情所表現的專業知識缺乏認真的深入基層生活學習體驗,如《特種兵…》,裡面的特種兵除了裝備精良外,一點都不專業,顯得中國特種兵除了報國心強烈外,連做為一個軍人的基本素質和專業技能都很業餘,更別奢望軍中精英特種兵了。舉個例子:《…特種兵…》當擊傷境外持槍毒販時,連起碼的一人持槍接近一人或多人瞄準警戒都沒有,甚至接近了都不知道先把毒販武器踢離其身體,結果被毒販槍殺犧牲,這是最起碼的士兵常識吧?還有,每個軍事題材的影視劇廝殺時都非得把槍扔了練趟中國功夫?這樣就顯得中國軍人強大嗎?愚昧!只會讓人覺得中國軍隊的落後,都什麼時代了?還冷兵器主打?軍人還是用槍多!相信這些不是導演初衷,好萊塢電影這方面很值得學習,不過,最近上演的《戰狼2》《紅海行動》就很成功!無論從細節,士兵的舉動就顯得專業多了,可信多了,這才是中國特種兵應有的形象!這兩影片的教育性也不露痕跡的藏在情節中,更容易使觀眾接受。最後說一句:別把觀眾當傻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