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把書法提高到一個新的臺階?

丹江小魚兒


書法提高一個新的階段,大體上離不開勤奮、思考、交流、書外功、外加天賦。



第一,勤奮是進階基礎。書法藝術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必須堅持不懈,常年臨池習作。讀帖,臨帖,背貼,創作,缺一不可,不下一番功夫萬萬不能有所收穫。

第二,思考是進階的保障。“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善於總結善於專研,對於技巧上的東西反覆琢磨,對於紙墨性能做到迅速掌握特點。這都需要動腦筋勤思考,一味的苦練是不行的。

第三,交流是進階的有效方法。每個人都有自身的認知侷限。由於種種原因導致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缺陷,只有通過交流,才能取長補短,對比自己的問題在哪裡,怎麼改進。通過比賽,展覽,業內活動,達到交流的目的,不斷修正方向,提高水平。



第四,書外功是強大的外援。雖然不能直接提升書寫水平,但是藝術都是相互融通的,古來書家都是博學多才,學識淵博。通過美術,音樂,文學,戲劇,完善自我修養,提高審美情趣。只有自己的藝術鑑賞能力提高了,才能明辨真偽,找到不足。



最後,天賦這東西多少要有一點。不過有句話叫“勤能補拙”,再好的天分也需要後天的努力來實現,不是每個人都有天賦,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勤奮刻苦。不要迷信天賦,更不要自卑於進步緩慢,堅持就是勝利。

獻上拙作,與書友共勉。


柏柏刺客


書法提高到新臺階,從來源渠道上看,是“學他”與“自悟”的融合取得重大突破。他山之石,終於始見攻玉,從根本上說,歸功於長期的臨摹與帖學實踐。因此,臨摹是書法人終生不竟的功課,也是書法學習最直接最可靠的途徑。堅持臨帖,深臨細照,精益求精,也最易實現書法的突破。

書法提高到新臺階,從效果形成上看,是技法技能的累積出現了突然躍升效應。書法學習本身就是艱苦細緻的磨練與修養,學千學萬,終究還是要落實到線條,體現於筆字章法。技能是書法的工具與基礎,也是最“可學”的內容,得技能者才有望得天下,不得技能者註定飄萍無根勞而無功。把主要精力投入在筆法、字法、章法的打磨礪練上,是每一個書法人成名之前,必須始終緊抓不放的事。

書法提高到新臺階,從書法養成上看,是理論轉化為理性、技法固化為能力,並貫通了書法審美的結果。書法從來都不只是字內的功夫,字外的功夫非常重要。理論積學是書法理性認知的來源,而由技能突破的理性認真,則可以打開更深更遠的書法審美觀。反過來,審美視野也會影響理性認知,成為書法在技能技法層面突破的內力。

淺談。插圖為抱庸習作,選自《抱庸硬筆行楷唐詩三百首》。


抱庸詩書


練書法到一定程度一定要精練

有人說書法練多了,對你所練習的書法的點、橫、豎等筆畫會有熟悉的感覺,熟能生巧,漸漸的,你不僅看出該書法的門道,而且也會模仿得比較像。

當你一直堅持每天練,那麼,不斷強化的關於某書法的記憶不但會得到鞏固,而且還會強化,讓你印象更深,更有感覺。在重複的活動中,很有利於形成熟練的記憶,而熟練了會有所悟,俗話說“孰能生巧”。

但是千萬不要只顧埋頭臨帖,那是誤區。

不按科學訓練套路傻練一氣的,誤以為只有多寫多練才能成功,純粹是蠻幹。因為,每一天練習的時間都是在抄帖中渡過的,根本沒有花大工夫用心揣摩原作技法,甚至都不知道怎麼讀帖,殊不知,照著字帖寫是練不出來的,等於錯上加錯,不斷的固化毛病,字越寫越死板……

啟功先生曾經說過:“功夫不是盲目的時間加數量,而是準確的重複,以達到熟練。”

這是需要我們練字的同時要抽時間“悟”的,悟出了特點,你就有感覺,就有興趣,寫起來就愉快,寫起來也就會像,並能漸漸從形似進入到神似的階段。

當然你過很多天才練一次,等於是在“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很難成功的。

因為只有堅持經常練,經常思考,你所練的書法就會像是好朋友一樣,和你對話,和你交流,讓你明白,它是有什麼風格、韻味等方面的特點的。光想著不實踐也是沒用 。

所以練到一定程度想要提高臺階的話就需要一個字一個字的精推細敲。一點點琢磨,這樣你的書法肯定會提高一個臺階


歡樂國學


首先第一點,要臨習古帖,比如中華十大古帖

東晉:王羲之家族《三希寶帖》、王羲之《蘭亭序》


唐:歐陽詢《仲尼夢奠帖》、顏真卿《祭侄文稿》懷素《自敘帖》

北宋:蘇軾《黃州寒食帖》、米芾《蜀素帖》、徽宗趙佶 《草書千字文》元趙孟頫《前後赤壁賦》


明:祝允明《草書詩帖》

還有比如唐人鍾紹京的《靈飛經》等,都是非常值得臨習的古帖。

接下來就是要堅持了,我個人的建議是每天都練。

除此之外,多進行一些書法的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


小哲談文史


俗話說: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百日空;三天不練門外漢;四天不練瞪眼看。”讀讀這些俗語,我想能給我們很好的啟示。

書法,書法,顧名思義就是書寫的方法、技法,當然要以寫為基礎。任何技巧的掌握,都是個由量的積累到質的轉變的過程。所以只有多寫多練,才能達到熟能生巧。古代書法家王羲之臨池練習,日復一日,澆出一池墨梅就是刻苦練習的結果。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書法水平也一定不會有質的飛躍。

其次,要有正確的方法。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惘。”比如:“讀、摹、臨、背、意、用”六字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那我們在練習的過程中就要按照這六字法循序漸進地練習,並且不斷思考,筆畫寫的方法對不對?運筆的方法對不對?為什麼寫的不好看?與貼中的字有哪些不同?等等。要在練習的薄弱環節多下功夫,如那些不太容易掌握的筆畫上,不易把握的結構上……在掌握了臨帖的基本技能後,才會有所發揮,創造,從而形成自我的風格。

第三,要努力克服瓶頸。任何人在學習中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會在取得一定進步後就停滯不前了,這就是所謂的“高原現象”。這時我們就要正視現實,樹立信心,持之以恆,才能在不斷地摸索練習中有所突破。如果悲觀失望,自怨自艾,就可能因為失去信心而放棄,導致半途而廢。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只有沿著一個目標不斷邁進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





冉冉升起wxs


法則一:寫字要端莊平靜而重心準立。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說:“凡是寫字貴在平正安穩,首先是用筆的巧妙。有向下的筆勢,也有向上的筆勢。有傾向一邊的筆畫,也有歪而不正的筆畫;還有斜著的;從整篇看,有小的字也有大的字。有(長)高一些的字;也有(短)矮一些的字。

唐代書法理論家孫過庭說:“初學書法,字體的筆畫與字體章法的分佈,但求既平安而又方正。”

明代書法家項穆說:“書法有三個要注意的地方:初學寫字時要注意防止不均勻和傾斜,繼續學下去後知道了寫字的規矩,就要防止筆畫與字體的不靈活或者出現呆滯現象。最終學的熟練後,要防止任意的狂塗亂造的怪現象和不守規矩的俗氣。

2

法則二:字體形象舒服而上下平穩。

王羲之說:“寫字的形象與氣勢不能上面寬而下面窄,如果這樣重與輕顯得不相配。字畫和字間的空白布置應該遠近均稱,上下合適。自然就會平穩起來。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說:“字的結構有上下兩部分的,大多是(惟上重下)就是以上面為中心,而重在下面。上面輕的如頭上頂戴著裝飾物,如:疊、警、聲之類的字就是代表。書論《八決》裡所說的如:人體長得均稱,上下比例協調。又不那麼頭輕尾重,頭小尾大的。

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說:“想寫字先要預先心裡想好字的形象,佈置的筆畫讓它們平正穩妥,或者有意外生出的體勢。令其有異樣的美感才是巧妙的書法。”

3

法規三:字的輕重要平衡,左右要均稱。

歐陽詢說:“開始學寫字的人先要立意字的大體形象,橫評豎直的安排。對於筆畫之間的空白安 排,務必均勻整齊。”

元代書法家陳繹曾說:“所有字的偏旁,都要讓它們狹窄而長,這樣右邊就有餘地了。在右邊的也是這樣。觀察它們的輕重,使它們相符合而又相當為最好。就是說大小輕重很平衡美觀。”

4

法則四:佈置空白要均勻合體顯得字畫清爽。

王羲之說:“分配筆畫的間隔距離,佈置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於行之間的空白,遠近要均勻。”

清代書法家蔣和說:“佈置空白有三點:一是字中的佈置空白,二是逐字之間的安排空白;三是行與行之間的空白。開始學習寫字的分佈,都必須停止在均勻的地方。知道了停止在均勻的地方,就要求有點變化。傾斜於平正,疏遠與密切;參差著落在其間。”

歐陽詢說:“字有彼此互相對著的,也有互相揹著的。各有各的姿態,不能出現差錯。”

5

法則五:疏密符合,瘦硬得體。

歐陽詢說:“四面安排均勻,八遍都具備所需。短的長的合乎法度,(高的矮的比例恰當)粗的細的字畫要折中適度。”

王羲之說“要分配均勻點畫,遠近互相需要。象耕種時播種一樣的有條不紊。研究其精細,然後再調和筆墨,讓筆的細鋒往來於紙上,疏密比較相符合。”

明代書法家項穆說:“人在寫字時在於得心應手,千形萬狀,不過是說性情中正和諧。還有肥一點,瘦一點而已。如寫字要高矮合度,輕重協調勻衡。露在外邊的筆畫和藏在裡面的筆畫都安排的合適。剛勁或者柔美互相配合好,就像人世間的看相一樣,不胖也不瘦,不高也不矮,才算是端莊美麗的人形啊!”

清代學者包世臣也說:“古代碑貼上的字體,大小很有相(徑庭)象狹窄的小路和寬廣的庭院同時存在。就像老頭用手攜著幼小的孫子同行,高矮不齊卻是情意真摯,心痛的關愛著。”

6

法則六:寫字連續不同而有所變化。

唐代書法理論家孫過庭說:“在有很多筆畫同時使用時,其形狀各有不同的地方。很多點畫齊放在一起,體勢互相沖突違背。(如蒸字下面的四點水的體勢就是這樣)”

隋代書法家智果說:“重複的筆畫就靠緊一些,就象呂、昌、爻、棗(異體字)絲、羽等字應該左面緊窄一些,右邊寬一些。而森、磊、淼等字則應以同等道理兼用安排。

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說:“仰面倒下的仰著相同向的或者是相揹著的,就是兩字併為一字的。必須要求點畫上下倒而仰著的,有離開或合併的體勢。就象魚身上的鱗羽一樣,互相連接又編排有次序,而又看上去不整齊。就是說象魚物的鱗羽有參差而又整齊的狀態。”

王羲之說:“兩個字合為一體的,重複的不要太長,單形的不要太小,有夾裹形體的不要太大。雖然筆畫很密,安排好了,看起來確勝過筆畫稀蔬的。矮短的字勝過高長的字。如果是寫一張的書法,須要字字有意境上的區別,避免有雷同的跡象。

7

法則七:以奇形的體勢表現出

方正的結果,還要內外相稱

明代書法理論家趙宧光說:“想寫好用以題額(署書)的書法,要先想好一個字,根據文詞的程序所需要,(體裁)然後拿起筆(拈筆)。落中間筆畫時,即完成全體佈局的構思。落左筆時要考慮到右邊的空餘,落右邊筆畫時要注意左邊的佈局。上下都一樣。”

明代書法家董其昌說:“寫字須要有出奇的放蕩瀟灑,常出新鮮的字體景色。以新奇的手法完成正統的字體表現,不主張用舊的墨守陳規。”

8

法則八:象形自然中的形態,廣取它們的神采。

晉代書法家衛夫人談論書法時說:“點畫就象高峰頂上的墜石,與山石相擊後,逼真的象是要崩落似的。橫畫就象天空很長的一道雲彩,隱約的存在著形態。豎畫就象萬年的枯藤直而垂下。撇畫就象斷開的犀牛角而離開了犀牛一樣。捺畫就象崩開的浪水一樣,擊打著向前奔跑。斜鉤畫()就象用三百斤的力量拉開了射箭的強弓,比如將要發箭而有簧力的弓。高厥畫就象強力的射箭弓轉折相接處(筋節)。所以,每寫一個字都各象其形體,才是巧妙的。這樣的寫字才算書法的結構。”

東漢末年文學家、書法家蔡邕說:“作為書法的體韻,應該各象其形態。如坐立。如行走。如飛起來。如動態中。如遠去了。如回來了。如躺在那裡。如起立。如愁的表情。如歡喜的樣子。如蟲子在吃木葉。如長劍和鋒利的戈式兵器。如強弓和堅硬的箭。如柔水一樣。如火燃一樣。如天空的雲如陰天的霧。如太陽和月亮。每個地方都橫豎有象形的體勢,才算是書法啊!”

唐代書法家張懷瓘說:“深切瞭解書法的人,只看它的神采,忽略也不需要重視字形。”

9

法則九:字體有挺拔險勁的風度而氣宇軒昂。

南宋時期書法理論家姜夔說:“要創作高超容色(風采)的書法,一是須要書法作者本人的品德高。二是須要學習古代優秀的神品法規。三是須要紙和筆的質量好。四是須要字體結構險而有勁。五是須要(高明)具備一定的書法藝術知識。六是須要墨色濃淡合適而又寫出的字很滋潤。七是須要把相對向的或者是相揹著的筆畫安排得當。八是須要字的結構與章法常出現新的意態。這樣,自然高個的字,相是秀美整重的人。矮個的字,象是精明而勇敢的人。瘦的字,象是山溝積水處樣的瘦弱樣子(瘠)。肥的字,象是富貴而快樂的人。有勁的字,象是習武的人。有嬌豔姿色的字,象是美女。歪倒傾斜的字象是喝醉酒的仙人。端莊秀麗的字,象是有禮儀修養的人。”

比如北宋時期書學理論家朱長文,在評論歐陽詢寫的《九成宮醴泉銘》碑文字體時說:“取細的與濃粗的中間體勢,剛強有勁力而不屈從。就象有正義的官員執法一樣,當面糾正缺點(面折),敢於在朝廷面前據理力爭而直諫錯對的風範。至於其點畫工整妙美而又意態精確,沒有可增加或減少的地方!”

10

法則十:書法格調統一,章法奇觀。

清代學者張紳說:“古代人寫字,就象作文,有(字法)字的體勢,有(章法)所有字組合的書法結構。有(篇法)全篇文字形成的方法。全篇字的結構必須首尾相接應。”

唐代書法家孫過庭說:“一個字的點畫是決定著一個字的規矩。一個字的寫出,是決定全篇書法的基本調子。”

當代文學家(劇作家)馬少波先生說:“書法不僅要有寫字的筆畫形象美觀,還要具備作品思想內容的高尚。”

書法理論學者華雲說:“書法的章法就象戰爭中佈置用兵的陣法,陣容嚴謹,有雷厲風行之勢。有著集體觀念出兵必勝之態。用書法的理論說就是有通篇一體的韻味!全體結構象是法律一樣,而書法點畫之美,就象治理國家的法律條款,字字有力,句句有理。藏著威儀和表率作用,令人有肅然起敬的風度。所以有了楷書模範的說法了。而其書法的內涵和字形的結合,它的韻美就象是悅耳音樂一樣,撥動著欣賞者的心絃。有著深厚的底蘊,有著動人的感染力。通篇字的筆畫力度象武術者的功夫,功底深厚而又紮實。而她的柔性美,就象太極拳一樣藏著精氣一體的內力,外柔而且內剛。最關鍵的是楷書的方正透露著光明,不含瑕疵,就象肩負正義的豪傑,胸懷的遠大而精神永遠不會衰竭!其作品清新,就象春天的巍峨山峰,出現初綠的景色而奇妙壯觀!浩空遼闊無邊無際,有令人欣賞而受啟發的奇特美好,這才是有端莊如楷模之藝術天地啊!”


徐缺626


我是一名大學書法專業的學生,今年六月分即將畢業,在大學四年生活中,根據在校學習與老師溝通交流累積了一些淺薄經驗,有以下幾點,僅供大家參考:

①要注重對書法知識的理解。

首先,對書法知識的理解,對學習、提高書法水平有著積極作用,如書法知識中各種筆法的作用,可以活躍人的思維,並能培養自己本身高雅的格調、審美的情趣,陶冶情操。

還要學習古代名人提出的書法理論,例如:唐代·孫過庭《書譜》、宋代·蘇軾《論書》等都可以查閱書籍積累學習。這是一個從理論到實踐的鋪墊過程,可以避免學書誤解,另一方面,積累理論知識,並不是單純寫字,而成為一名“字匠”。

②要做到先觀察再書寫。

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也是寫好字的關鍵,。在書寫之前仔細觀察每個字,每列字,每章字,從部分到整體的觀察。如此反覆,養成勤於觀察的習慣,那麼在書寫其他字帖中也可以做到運籌帷幄,做到心中有數,也能避免出現走彎路的狀況。

③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的練習,多思考,多對比。

所謂熟能生巧,練習書法主要看心境,不可急於求成,想要有效提高本身是沒有捷徑的,只有持之以恆練習,由量變到質變,手上會形成完美的肌肉記憶,結果必然可觀。

其次就是在練習過程中,出現種種問題,多去思考對比,反覆嘗試,也可請教專業人員進行相關指導,書寫完畢,查缺補漏,對比反覆,終有質變。

以上為我個人的疏淺觀點,我也每次善於挑戰自己,在書法作品形成後也是比較滿意,希望大家相互學習,交流,為自己打造更完美的書寫水平,謝謝大家。








大野小生


有幾種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法則一:寫字要端莊平靜而重心準立。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說:“凡是寫字貴在平正安穩,首先是用筆的巧妙。有向下的筆勢,也有向上的筆勢。有傾向一邊的筆畫,也有歪而不正的筆畫;還有斜著的;從整篇看,有小的字也有大的字。有(長)高一些的字;也有(短)矮一些的字。

法則二:字體形象舒服而上下平穩。

王羲之說:“寫字的形象與氣勢不能上面寬而下面窄,如果這樣重與輕顯得不相配。字畫和字間的空白布置應該遠近均稱,上下合適。自然就會平穩起來。

法則三:字的輕重要平衡,左右要均稱。

        

歐陽詢說:“開始學寫字的人先要立意字的大體形象,橫評豎直的安排。對於筆畫之間的空白安 排,務必均勻整齊。”

法則四:佈置空白要均勻合體顯得字畫清爽。

         

王羲之說:“分配筆畫的間隔距離,佈置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於行之間的空白,遠近要均勻。”

法則五:疏密符合,瘦硬得體。

          

歐陽詢說:“四面安排均勻,八遍都具備所需。短的長的合乎法度,(高的矮的比例恰當)粗的細的字畫要折中適度。”

法則六:寫字連續不同而有所變化。

         

唐代書法理論家孫過庭說:“在有很多筆畫同時使用時,其形狀各有不同的地方。很多點畫齊放在一起,體勢互相沖突違背。(如蒸字下面的四點水的體勢就是這樣)”

法則七:以奇形的體勢表現出

方正的結果,還要內外相稱

         

明代書法理論家趙宧光說:“想寫好用以題額(署書)的書法,要先想好一個字,根據文詞的程序所需要,(體裁)然後拿起筆(拈筆)。落中間筆畫時,即完成全體佈局的構思。落左筆時要考慮到右邊的空餘,落右邊筆畫時要注意左邊的佈局。上下都一樣。”

總的來說還是要多加練習,細細揣摩。



翁子涵


您好,我是茅樊,很榮幸來回答您這個問題。

書法學習中的瓶頸期指的是在書法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或障礙,使書法的提升出現停滯狀態,這確實讓人有點尷尬了。

當然,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不要急躁,也別灰心喪氣,因為這是我們每個學書者的必經之路。正確的做法是靜下來分析一下自己之所以出現瓶頸期的原因。我認為其原因無非兩個:

其一,你在這方面真的沒有悟性,再怎麼寫也就只能是這個水平了,甚至越寫越醜。也就是說你不是這塊料。如果真是這樣,那咱們趕快就此打住,不要在這上邊浪費時間了。當然,放平心態,就當一個樂子自寫自了也未嘗不可。

其二,你在書法上其實已經有了可喜的進步,但是我們都知道手的書寫能力和眼的欣賞水平一般是不同步的。手的書寫能力進步較慢,而欣賞水平卻可以提升很快。所以,練書法到一定階段後,我們就會出現眼高手低的感覺,這其實只是一種錯覺,並不是你沒有進步,而是你還沒有達到心手合一的境界罷了。所以恭喜你,你真的是進步了。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度過這個瓶頸期呢?

一、一定要咬牙堅持下去。想想多少練字的朋友都死在這個階段,若半途而廢,你的書法命運就會和他們一樣,著實可惜。

二、走出書齋,找老師,訪朋友,喝喝酒聊聊天。讓他們給你的書法作品把把脈,交流一下下一步提升的辦法。他們大都是過來人,說不定他們的一席話會讓你醍醐灌頂,茅塞頓開,重拾信心,找到方向。

三、放一放書法,不寫了。讀讀書,可以是詩詞歌賦,也可以是書法理論。或者出去看看展覽。一則散心,調整心態;二則增長知識,拓寬視野。何樂而不為。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有不利因素就會有有利的因素,出現問題不可怕,只要我們能夠辯證地去看待、正確地處理問題,就一定能渡過瓶頸期,讓自己的書法水平再登上一個新臺階。正如登山,無限風光在險峰,只要不怕艱險,奮勇攀登的人才會看到最美的風景!

以上是茅樊回答,希望能幫助到您[鼓掌][鼓掌]





茅樊老酒收藏茅臺館


首先肯定是多加練習了。歷史上大書法家都有什麼"墨池""筆冢"。多加練習會讓你熟悉毛筆這種書寫工具,讓你形成一種刻意練習。至少經過一萬小時的有效練習才有進步的可能。

其次,要見賢思齊。要多看古人寫的,要多看今人寫的好的。揣摩筆意風格。我得書法練習不是很多,但是我曾經一年接觸了3000多張古代碑刻拓片,之後感覺自己的鑑賞能力和筆意要比之前的好,有了進步。

再次,一定要加上自身修養,多看書。書法可以修身正心。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是講究境界的。只有自己的境界提高了,在境界上所承載的文化才有提升的可能,是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這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