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分封天下如此公平,為何天下諸侯還要群起反對?

sunny__小點


關於劉邦項羽有個段子,記錄在史記裡邊,話說秦始皇統一六國東巡的時候,項羽看到了說,彼可取而代之,劉邦看到了說大丈夫立世當是如此!司馬遷平白無故為什麼要寫這一段,很簡單,從戰國過來的兩個人明顯對中央集權是贊同的,也是中央集權的堅定支持者!當時經過秦朝十幾年的發展,他們認識到了中央集權的好處,後來歷史定論秦朝之所以滅亡是由於秦始皇的好大喜功,後來打入咸陽,面臨的問題是誰各路義軍誰也不服誰,沒辦法只能分封天下,執牛耳的項羽,做到了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把劉邦忽悠到漢中,秦國一分為三,把強大的齊國一分為三,把趙國一分為二,還把各國實權人物,比如齊國田氏兄弟只給了個丞相,趙耳留在趙國跟趙王互掐。最肥的地盤自己佔了,還分封了許多自己人,項羽的目的在於將來方便自己統一天下,當時他的戰略方針是三秦拖住劉邦,自己解決掉齊國這個大麻煩,楚漢之爭的時候,項羽大部分精力軍隊都在齊國,這才給了劉邦統一秦國,偷襲項羽老巢的機會,後來項羽打回來不是他有多強,而是主力回師而已,後來楚漢相爭,大家都在觀望,比的是誰肯先讓出更多利益,最後劉邦許諾封王,取得了最後勝利!


一樹梨華9528


項羽的分封公平肯定是談不上的,不過倒是有一個大的原則,即打擊現有成型的諸侯勢力,扶植新的諸侯勢力,並趁機取得最大的利益。


一、項羽分封前的諸侯勢力

滅秦之後,項羽分封前,最主要的勢力恰恰就是當初被滅掉的關東六國,即齊王田市(田榮勢力)、楚懷王熊心、燕王韓廣、趙王歇、魏王豹、韓王成。這裡面除了燕王韓廣以外,都是以各國宗室後裔的身份復國存在的。

二、如果項羽不分封,會如何發展?

很明顯,如果項羽不分封,正常發展就是按照楚懷王的當初的約定,劉邦被封為漢中王,項羽必然是受打壓的勢力。六國按照現有的局勢發展,很有可能再次形成戰國七雄混戰的局面。

很顯然,這是對項羽最不利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項羽分封是為了恢復周朝,實際上是對項羽的一個最大的誤解,項羽不分封才更容易造成倒退。

三、項羽分封的具體情況

項羽當時的身份是楚國的上將軍,原本是沒有權力分封的。但是,他利用了自己當時的威望,第一步先聯合一同來的諸侯或諸侯代表,將楚懷王熊心推舉為義帝,進而再自封為西楚霸王,最後再借義帝的名義分封諸侯。


分封的結果是:

1、拆分關中:三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和漢王劉邦

2、削弱關東五國:魏王豹—>西魏王、趙王歇—>代王、燕王韓廣—>遼東王、齊國—>三王(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韓王成在分封后被項羽帶回彭城。

3、分封六國舊將:趙將(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常山王張耳)、燕將(燕王臧荼)、楚將(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

四、項羽分封的結果

很明顯,項羽的分封得利者是新封的十個王(三秦和六國舊將),受打壓者是原六國勢力(其中也包括楚懷王,他雖然名義上升為義帝,實際上卻是被架空了),反而,劉邦在這裡面比較例外,雖然也是得利者,但是由於期望者過高,反而分封他是不滿意的。

這其中造成直接矛盾的就是六國內部矛盾,

1、齊國分封的三王與原有田榮勢力之間的矛盾

2、改封代王的趙王歇與新封常山王張耳之間的矛盾

3、改封遼東王的韓廣與新封燕王臧荼之間的矛盾

4、漢王劉邦與三秦和項羽之間的矛盾

這種既得利益者與新來的分蛋糕者之間的矛盾是一種必然的存在,也是項羽意料之中的事,當這種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爆發戰爭也是不可避免的。


可見,這種不公平恰恰是項羽的本意,項羽想要看到的也是這種諸侯混戰的局面,這樣才更有利於他各個擊破,實現統一。只不過,項羽還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對手,反而讓劉邦吃了最後的大蛋糕。


水一白聊歷史


如果當時的整個天下是一張大餅的話,這張餅誰來分,恐怕都不會公平,何況是項羽。

天下之所以是項羽來分封,憑藉的是項羽滅亡秦朝的巨大功勞,項羽因此功勞而成為天下諸候之長。項羽分封的原則是什麼呢?當然是功勞。

項羽不僅分封了18路諸候,甚至連楚懷王也封了,楚懷王可是當時天下名義上的共主,讓一個名義下的諸侯,去封一個名義上的王,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一幕。



項羽的分封如下:

1、楚懷王熊心封為義帝,分封理由:天下共主。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為理由將義帝遷到郴縣(今湖南郴縣),不久派人殺害義帝;

2、項羽封自已為西楚霸王,分封理由:滅秦首功,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

3、劉邦被封為漢王,分封理由:首進關中滅秦,都城南鄭(今陝西漢中);

4、秦國上將軍章邯被封為雍王,分封理由:率秦主力投降項羽,都城廢丘(今陝西興平南);



5、秦國長史司馬欣被封為塞王,分封理由:投降項羽,都城櫟陽(今陝西富平東南);

6、秦國都尉董翳被封為翟王,分封理由:投降項羽,都城高奴(今陝西延安北);

7、西魏王魏豹被封為魏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平陽(今山西臨汾西),被項羽遷封;

8、趙國國相張耳部將申陽被封為河南王,分封理由:抗秦中攻取河南地,都城雒陽(今河南洛陽東);



9、韓王韓成被封為韓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陽翟(今河南禹縣),被項羽扣押不能回封國;

10、趙國大將司馬昂被封為殷王,分封理由,抗秦中攻取河內,數有戰功,都城朝歌(今河南淇縣);

11、趙王趙歇被封為代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被項羽遷封;

12、趙國國相張耳被封為常山王,分封理由:參與抗秦,有賢名,隨項羽入關,都城襄國(今河北邢臺);



13、項羽部將英布被封為九江王,分封理由:抗秦有功,都城六縣(今安徽六安北);

14、吳芮被封為衡山王,分封理由:參與抗秦,隨項羽入關,都城邾縣(今湖北黃崗北);

15、楚國上柱國共敖被封為臨江王,分封理由:抗秦有功,都城江陵(今湖北江陵);

16、燕王韓廣被封為遼東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無終(今河北薊縣);

17、燕將臧荼被封為燕王,分封理由:參與抗秦,救趙,隨項羽入關,都城薊縣(今北京西南);

18、齊將田市被封為膠東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



19、齊將田都被封為齊王,分封理由: 救趙,隨項羽入關,都城臨淄(今山東臨淄東);

20、原齊王建之孫田安被封為濟北王,分封理由:投降項羽, 都城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

除以上分封者,還有以下有功者,項羽沒有分封到:

1、陳餘,原是趙國大將軍,鉅鹿之戰後與張耳鬧翻,救趙有功。

2、彭越,反秦的一支獨立武裝,參與反秦有功。

3、田榮,反秦諸侯之一,當初田榮被章邯攻擊危急時,項梁救了田榮,後來項梁危急時,田榮去不救項梁,項羽因此而怨恨田榮。



而對項羽的分封明顯不滿意的,除了有陳餘、彭越、田榮外,還有劉邦。劉邦是依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為王,本來劉邦是希望分個關中王,畢竟在所有反秦諸侯中,除了項羽功勞最大外,就數劉邦功勞較大。

項羽分封結束後,各諸侯陸續回到封國,僅僅過去一個月,田榮因為不滿意項羽的分封,率先在齊地造反,田榮還聯絡在分封中不滿的陳餘與彭起一起造反,又沒過多久,劉邦開始在關中造反,一東一西,項羽前往齊地平反,陷入齊地深陷,無法脫身。



項羽在分封中也並不是絕對的公平公正,項羽的分封是有異心的,對於田榮,明顯是因為田榮不救其叔父項梁而沒有封的,項羽封在齊地的三個王都不如田榮的功勞大,能力也不如田榮,田榮當然要造反了。並且項羽很顧忌齊地,因為齊地離項羽的都城彭城太近,項羽將齊地一分為三,互相制衡,防止一家獨大。

項羽分封對於劉邦來說,也是有私心的。對劉邦的分封呈現堵截狀態,三個秦國降將封在關中,圍堵劉邦,秦軍中最能打仗的章邯正對著劉邦的出川必經之路,而項羽手下最能打的英布在東邊圍堵劉邦,劉邦是項羽最大的防範對手,而且項羽還不給封劉邦最希望的關中王,所以劉邦要造反了。

當然了,天下諸侯主要是田榮、劉邦、陳餘、彭越這幾人造反,其它諸侯並沒有造反,而是被動的捲入後面的楚漢戰爭。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首先項羽分封並非是非常公平,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因素。對隨項羽進入關中的人來說封賞比較高,而沒有進入關中的人,封賞並不好,雖然這並非是項羽一己之力所造成的結果,但是項羽是主持者,他必須背鍋。

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項羽率眾諸侯兵破函谷關進入關中,此時項羽手握40萬大軍,是諸侯中實力最強的人,所以他密令英布、吳芮、共敖殺死義帝,自立為西楚霸王,並且以西楚霸王的身份主持分封了十八路諸侯。

十八位諸侯的具體名單如下: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主持分封是項羽做的最錯的一項政治舉措,從表面上主持分封是一件無比光榮的事情,自己威風八面,但是實際上項羽所主持的分封其實更多想一個仲裁者的角色。因為各貴族後裔都是自己帶兵打出來的底盤,都有各自的實力,項羽沒有辦法做到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分封,最後分封的結果其實是各個諸侯國用了半年時間討論出來的方案。

自古以來分蛋糕就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項羽也是這種情況。因為分封之間總會有衝突,就會有人產生不滿,由於項羽又是主持者,所以項羽就成為了矛盾的集中點,那些對分封不滿意的人就要造項羽背鍋;而項羽作為主持人,又必須維護分封的結果,所以對於反對分封的人項羽又要剿滅他們。

這樣一來,一方不滿,一方看不順眼,雙方就對立起來,所以項羽就要開始忙碌的征討活動。對分封不滿的主要有四個人,他們分別是:齊國田榮,趙國陳餘,九江王英布,彭越。而他們的不滿是因為他們明確的發現了項羽分封中存在的不公平現象,這一定陳餘說的很清楚:“項羽為天下宰,不平。今盡王故王於醜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意思是說項羽封王不公,是項羽將故王都分到了不好的地盤,而將群臣諸將(跟隨項羽入關的諸將)都分到了好的地盤。

陳餘說的是實時,雖然項羽說“按“破秦功勞”的大小而分”,但是所表現出來的近水樓臺先得月現象非常明顯,這也是項羽部下英布對項羽分封不滿的重要原因,因為英布當時沒有進入關中,所以封到位置不好的九江王。

由於項羽分封留下的後遺症,致使田榮、陳餘、彭越三人組成了利益同盟,田榮自立為齊王,而西殺擊濟北王田安,並王三齊。彭越將軍反梁地,陳餘擊張耳,大破之。項羽的分封體系也完全破壞,而項羽為了維護分封體系,不得已出兵討伐田榮,這就給劉邦出川平定三秦的機會。


帝國烽火


首先,項羽的分封並不算公平。他是怎麼排擠劉邦的,就不用多說了。就拿後來推倒楚漢戰爭“多米諾骨牌”的齊國來說。當時的齊國有兩派勢力。一派是以田假、田安為代表的近支宗室勢力,一派是以田儋、田榮兄弟為代表的齊國遠支宗室勢力。


在推翻秦朝的過程中,田假、田安都只是打醬油的角色,無尺寸之功。田儋、田榮才是齊國反秦的真正主力。立了大功。

結果,項羽分封時,為了削弱齊國實力,使齊國對自己不造成威脅,他就把齊國直接一分為三,分成了三個國家。

其中的兩個王號給了功勞不大,但拍他馬屁的田都和田安。另一個給了田儋的兒子,也就是性格懦弱的田市。而反秦功勞最大,同時也是齊國最有實力的田榮,則什麼封號都沒得到。

項羽排擠田榮,而田榮本身又有實力,後來田榮和項羽開打,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外,項羽對趙、魏、燕、韓等諸侯王以及實力派人物也進行了打壓。

當時的趙國被項羽一分為二,原趙國大將張耳被封為常山王,原趙王趙歇封為代王,至於趙國的實力派陳餘,則不予封王;

燕國也被項羽一分為二,原燕將臧荼被封為燕王,原燕王韓廣被封為遼東王;

韓國也被一分為二,原趙國大將申陽被封為河南王,韓王韓成不變。不過項羽認為韓王成跟劉邦關係太好,就把他弄死了,又封了自己的部將鄭昌為韓王;

魏地跟齊國一樣,被一分為三,依附於楚國的魏王魏豹封為西魏王,原趙國大將司馬昂封為殷王。至於魏國的實力派彭越則不予封王。並且項羽還把應該封給彭越的地盤直接劃入了他自己的西楚國版圖。


所以說,項羽的分封確實談不上公平,他該封的不封,不該封的亂封。結果就是:分封不久後,田榮就在齊地起兵,先殺田巿,再誅殺田安,接著拉攏陳餘、彭越二人,助他們一個擊楚,一個亂趙,攪得項羽周圍一圈諸侯王全亂了。

至於韓國,韓王成死後,張良投奔劉邦,為劉邦出謀劃策。劉邦派韓國太尉韓信(與大將軍韓信同名同姓)反攻韓國,項羽封的韓王鄭昌根本就不敢抵抗,直接投降了劉邦。

截止到公元前205年時,當時凡是是項羽封的王,都站不住腳。能站住腳的,全都變成了不是項羽封的王。


第二,項羽“分封諸侯”這個說法,其實並不準確。準確的說,應該是:項羽承認了各地諸侯的政治地位。

項羽滅秦後,分封了: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為十八路諸侯王。

在這十八路諸侯王中,除了田都、田安、司馬欣、章邯、董翳等人的地盤是項羽分封給他們的外,其餘諸侯的地盤,都是諸侯們自己打下來的。(劉邦也是被項羽分封的,但他是特殊情況,他被項羽排擠了)

比如,項羽為什麼要發動鉅鹿之戰?

因為要救趙國。

趙國不是被秦國滅了嗎?項羽要救的這個趙國是哪來的?

秦末大亂時,趙國遺民趁陳勝吳廣起義,復國了唄。



除了趙國,齊國、燕國、韓國也都復國。韓國是劉邦幫忙復國的。

這些復國諸侯,當時有自己的國王,有自己的軍隊,不管項羽封不封他們為王,他們自己都會自立為王。而且,這些諸侯當時本來就已經自立為王了。

所以說,所謂項羽“公平”的分封諸侯,實際上只是項羽認清形勢後,做的順水人情而已。


這裡可能有人會問了。項羽當時幹嘛要分封諸侯,分封前直接把諸侯滅了不行嗎?

滅,是滅不掉。項羽沒能力滅這些諸侯。

項羽的兵權是在鉅鹿之戰中殺了宋義之後才取得的,一共五萬人。而鉅鹿之戰和鴻門宴兩起事件之間又只間隔了幾個月。如果不算戰爭損耗,項羽給劉邦擺鴻門宴時,他手上最多不會超過十萬兵。現實點說,項羽當時手上可能也就5~7萬兵。

而在《史記》中又說了,劉邦十萬,項羽四十萬,劉邦迫於壓力,只得赴鴻門宴。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史記·項羽本紀》


所以這很顯然了:項羽分封時,匯聚在關中的五十萬大軍中(包括劉邦),真正直屬於項羽的嫡系兵力,只是少部分。絕大部分軍隊都是諸侯王的。這些人只是聽說劉邦進了咸陽,要獨吞關中,覺得氣憤,才跟著項羽一起殺入關中,收拾劉邦而已。

他們跟著項羽,只能說明項羽有威望,並不能表明項羽是諸侯們的“主公”。他當時與諸侯們的關係應該是“盟主”和“盟友”的關係。

千萬不要把項羽擺鴻門宴時的兵力,全部都當成是項羽的了。

總的來說,項羽的分封並不公平。田榮、彭越等人反抗項羽,就是不公平最好的證明。

至於項羽分封的性質,並不是項羽大方得給諸侯們賜爵、賞地,而是諸侯們本來就有兵有權,項羽的分封只是承認了他們的合法地位而已。

既然項羽沒有那麼“偉大”,那麼諸侯反他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對於楚漢戰爭,其實只要把它看作是一場諸侯混戰就可以了。項羽對部分諸侯有恩,但並不是對所有諸侯都有恩,這些諸侯並不虧欠項羽什麼。


Mer86


天下諸侯在項羽平分天下後之所以還要群起反對,主要還是項羽決策的錯誤。其實項羽的分封天下等於是告訴天下諸侯,秦國不該滅國,應該恢復到以前的戰國七雄時代。

也就是說,項羽的分封天下就是讓諸侯們原來是哪裡人,還是佔哪裡的地,這樣的做法就是又回到了周武王分封諸侯那個戰國七雄18國的時代。但項羽和周武王的分封卻有核心上的嚴重差異。

周武王姬發分封的是姬姓子孫和功臣為列國諸侯,等級為:公、候、伯、子、男,另外等級不到五等的為附庸,一共71國。而其中姬姓子孫就封了53國。

周武王分封有別於項羽:

  • 周王室佔據了天下中心,關中和洛邑,佔據這裡的好處就是容易控制天下,當時的關中是天下政治和商業及文化中心。

  • 周姓王室加起來一共有14個師軍隊,大概有10萬人。而諸侯國的軍隊被控制到只能有一個師或最多兩個師,這樣的情況下週王室有絕對的武力權威性。

  • 天下諸侯中姬姓諸侯國最多,而這些諸侯國在拱衛天子附近,天子監督全國,諸侯則互相監督。在這樣的環境下,諸侯必須無條件服從周王室,並且一旦發生任何戰事,諸侯們必須隨王室作戰,保衛王室。

項羽效仿周武王分封制,但卻存在許多的問題:

項羽在分封天下後把楚地作為領地,但他沒有意識到楚地面積雖大,可跟別的諸侯相比並沒有優勢。前面講過,天下的政治、商業、文化中心在洛陽,而西楚是戰亂之,並不適合作為修生養息發展文化的根據地。

項羽其實對劉邦一直存在疑心,而古人對於禮制卻非常的看中,而因為義帝有約在先,先入關者為王,他只能遵守禮制分封劉邦一塊土地。但恰恰這塊土地給了劉邦壯大自己,對抗項羽的能力。

項羽一個很大的決策錯誤就是對巴蜀之地的瞭解不夠,當他把偏遠的巴蜀分給劉邦,以為那是一塊貧瘠之地,卻不知巴蜀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更有後來“天府之國”的美稱。之後劉邦賄賂項伯,希望讓他在項羽面前美言,分一部分關中土地,而項羽也竟然答應了。在得到巴蜀和一部分關中土地後,劉邦徹底就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本。

秦始皇是一代雄主,在他統一六國後意識到武王的分封制是因為生產力不發達,天子無法直接的管控太多領土,因此把土地分給諸侯讓他們自己去發展和生產,為天子的權力中心效力。而到了秦始皇時代,已經統一了國家,權力中心可以有效的管理全國領土,所以出現了郡縣制。

所以,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是項羽應該學習秦始皇的郡縣制,而不是重新復原分封制而出現戰國七雄的局面,與自己爭奪天下。

事實也證明了項羽決策的錯誤。

在他分封不到一年,原來的齊國、趙國就發生了衝突,每個諸侯因為都在自己的領土發展,擁有歷史遺留下來的資本,於是所有人開始蠢蠢欲動,而劉邦也暗中起兵。

分封的缺陷在短時間內就立刻提現了出來,劉邦起兵後,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的領地合起來也抵不上劉邦那片領地。於是劉邦在沒有花多少精力下就成功偷襲了漢中,佔領關中,而函谷關、虎牢關這些極為重要的軍事要地也是不戰而降。

在兩者對比中,擁有土地肥沃的巴蜀之地在蕭何的努力下,為前線提供了大量的糧草、兵力及裝備。相反,西楚作為戰亂之地的存在,百姓生存本就困難,經濟上一直低迷,在兩軍對峙時,項羽軍隊的物資供應不及,還一直被彭越、英布的騷擾,更是雪上加霜。

在這樣的絕境下,垓下之戰中劉邦贏了項羽,獲得了天下。雖然在兩方對峙中都受到陰謀、戰術、物資的影響,但其主要的原因還是項羽的分封制出現的問題。

如果項羽不採用分封制而是學習秦始皇的郡縣制,讓天下都控制在自己的手裡,那麼劉邦從開始就不敢有任何反抗的念頭。從一開始,項羽就應該把天下諸侯的野心扼制在襁褓中,或許這樣歷史就會改寫。


大國布衣


項羽分封天下,指的是秦朝滅亡之後,由項羽主持的分封十八路諸侯。在鉅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威震天下的項羽在進入關中之後,就自封西楚霸王,然後就按自己的標準將天下分封給了十八路諸侯。自己則回到故鄉,建都彭城。作為一個近乎於統一天下的人能夠如此“慷慨”的與人分享天下,但卻依舊惹的群雄並起,反抗不斷,其原因究竟為何呢?

項羽的分封

項羽分封的時間是在公元前206年,當時他率領諸侯聯軍數十萬進入咸陽,殺死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隨後開始與諸侯、部將和降將們分享勝利果實。他的分封主要有以下幾個層次:

  • 楚王熊心:這個項羽名義上的老大,作為滅秦主力楚國的君王,也是項羽叔侄名義上的主公。本來分封應該由他來安排,但是他根本無力控制已經威震天下的項羽。項羽遙尊他為“義帝”,然後將他安排到了當時還可以算蠻荒之地的湖南郴縣。

  • 西楚霸王項羽:搞定了自己頭上的熊心之後,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將自己的家鄉徐州一帶分封給了自己。

  • 漢王劉邦:作為楚國派出攻秦的另一支主力部隊的領袖,也是與項羽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對手,項羽沒有遵守楚王熊心當初的安排。也即先入關中者王之的命令。轉而讓劉邦到漢中一帶受封漢王,讓自己的對手到了另一個偏僻之地。

  • 舊六國諸侯:這些舊六國諸侯中多數在反秦起義中就復國稱王,也有的是追隨項羽和劉邦參與滅秦立功受封復國。如項羽分封前的趙王趙歇,燕王韓廣,齊王田市,魏王魏豹等等。

  • 項羽的部將兼盟友:這些人是與項羽在反秦起義尤其是鉅鹿之戰中並肩作戰的部將,如項羽麾下的名將英布,如受諸侯國國君派遣到鉅鹿救援隨後跟隨項羽入關的燕將臧荼等。

  • 秦朝降將:這些就是鉅鹿之戰後率領剩餘秦軍主力投降項羽的章邯、司馬欣等人。

從上述分類來看,項羽的確做到了“公平”,幾乎照顧到了方方面面,既有原來身居高位的舊諸侯,也有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部將和盟友,甚至連自己的對手劉邦也有一份。看起來似乎大家都應該滿意了吧。但是事實上項羽的分封從一開始就激起了強烈的反抗。

項羽分封中的“原則錯誤”

項羽的分封看似公平,實則有許多原則性的錯誤,因此從一開始就激起了強烈的反抗,甚至項羽自己就帶頭破壞了自己分封。可以說項羽的分封幾乎沒有完整的實行過一天。

  • 把政治分封當成了戰場論功:仔細分析項羽的分封,可以看出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跟隨他參加鉅鹿之戰和之後的滅秦之戰的人大都獲得了較好的封賞或者封地。而那些派兵支持,但沒有親臨戰場的六國舊諸侯均沒有得到什麼好處,有的還吃了虧。例如:鉅鹿之戰時,燕國將領臧荼受當時的燕王韓廣的命令率軍支援被困鉅鹿的趙國君臣。在戰後的分封中,臧荼因為鉅鹿之戰和隨同項羽入關的功勞,被項羽封為燕王,而原來臧荼的國君燕王韓廣卻被趕到遼東去做遼東王。這種打破政治常規的分封方式是顯然不可取的,同時也為後來韓廣與臧荼的兵戎相見埋下了禍根。

  • 不顧實際的分封:項羽在分封諸侯的時候雖然威震天下,可以說他的霸王之名是實至名歸的,但是他的“霸”僅僅是類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霸主或者盟主,並非後世帝王具備真正統一天下的實力。當時各地存在的勢力並沒有經過戰爭的整合,這些地方勢力的根本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下必然會拼死一博以表達自己的不滿。例如項羽對趙國和齊國的分封,齊國因為與項羽叔侄有個人恩怨,項羽帶有個人偏見姑且不論。趙國作為鉅鹿之戰的主角之一,趙國君臣都可以算反秦有功。項羽卻在戰後分封的時候,將原來的趙王改封為代王,而趙國丞相張耳搖身一變成為了常山王,而另一個在趙國有較大影響力的陳餘卻沒有被封王。這種不顧實際甚至是人為製造矛盾的分封又導致趙國在戰後亂成一團。本來因為鉅鹿之戰將堅定的支持項羽的趙國被他自己弄得成了對手。

項羽的分封並沒有從政治大局的角度去考量,他的分封最大原則是誰跟著自己在戰場上立過戰功就把誰封到好地方。正如陳餘派人遊說齊王田榮的時候說的:“項羽做為天下的主宰,卻不公平,把好地方都分封給將軍們去稱王,把原來稱王的都遷到壞地方。”這種僅憑個人好惡決定的分封必然會引發不滿,也導致項羽分封之後天下並沒有得到穩定,反而轉瞬間就引發反抗,北方的諸侯幾乎都陷入了戰爭,項羽也在為了平定這些反抗和維護自己的分封決策中疲於奔命。

瞬間瓦解的分封

因為項羽的分封沒有從政治大局去考量,結果導致他的分封方案迅速瓦解,各地方勢力陷入新一輪的鬥爭。

  • 首先破壞分封的是項羽自己:在分封之後不久,項羽就做了兩件破壞自己分封的事情,一是不讓韓王韓成回國,在項羽的分封方案中把韓成繼續封為韓王,但是卻因為韓成與劉邦的關係,始終不讓韓成回國,而是把他帶到自己的都城彭城軟禁,隨後降封為候,後來乾脆一殺了之。這就使得項羽失去韓國的民心,尤其是使張良徹底投入劉邦陣營。二是被他尊為義帝的熊心,本就被他遷往偏僻的郴縣,可項羽仍不滿意,命人在路途中暗殺了熊心,使項羽背上了沉重的道德包袱,此事後來也成為劉邦號召群雄反擊項羽的一個藉口。

  • 齊國之亂導致項羽分身乏術:因為齊國的實際領袖田榮當年不肯救援項羽的叔父項梁,因此項羽與田榮之間結下了仇怨,在戰後分封的時候,項羽不顧田榮在齊國的勢力,直接將原來的齊王也就是田榮的侄子田市改封為膠東王,將跟隨自己作戰有功的齊國將領田都和田安分別封為齊王和濟北王。田榮一看不僅自己和哥哥田儋打下的地盤被項羽一分為三,他田榮本人還沒有被封王,因此田榮首先在齊國反抗項羽的分封,並且很快擊敗了項羽分封的田都和田安。項羽一看自己的分封決策被人挑戰,於是開始與齊國作戰,這一打就讓項羽陷入了泥潭難以分身,最終讓劉邦佔了便宜。

  • 趙國與燕國的戰亂讓北方局勢更加混亂:因為項羽的分封不公,導致各地方勢力內部矛盾激化,趙國的大將陳餘因為自己沒有被封王非常不滿,於是聯繫同樣不滿項羽分封的田榮,向其借兵之後攻擊被封為常山王的張耳,於是趙國陷入內戰。同樣舊燕王韓廣不滿自己的燕王之位和好地盤被封給了自己原來的臣子臧荼,雙方矛盾激化最終爆發戰爭。

  • 劉邦的漁翁得利:眼看項羽被困齊國無暇分身,躲在漢中的劉邦終於出手,在韓信的指揮下,漢軍通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奇襲關中,瞬間將項羽分封在關中的三名秦國降將擊敗,劉邦重新佔據戰略要地關中。隨後劉邦一路東進,將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馬昂和河南王申陽逼降。甚至大軍一路攻入項羽的首都彭城時,項羽仍被困在齊國無法脫身。

從項羽分封,到劉邦攻陷彭城,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就被消滅的七七八八。其中關中三王除了章邯困守孤城,另外兩個已經投降,山西河南一帶的三個王全部投降劉邦。趙國的常山王張耳被陳餘趕跑,陳餘擁立趙歇重新成為趙王使得趙國成為了項羽的敵人,齊國本就與項羽作戰,一時間北方除了鞭長莫及的臧荼全部成為了項羽的敵人。而南方諸侯始終保持中立,連英布都轉而開始背叛項羽。由此可見項羽的這種看似公平的分封其實恰恰因為不公導致完全失敗。


圍爐品茗人


這就屬於亂說話了,可以這麼說,項羽這波分封一點都不公平。

哪裡不公平了?君不見項羽把劉邦搞哪去了?按照之前的說法,劉邦應該得到哪塊地方?和義帝約定的先入關者為關中王法則完全就是狗屁,當然了,項羽確實不在乎這些,畢竟連義帝都敢直接驅逐,宰起上將軍也毫不手軟。


除了這些之外,諸侯反叛他的原因,也不僅僅是因為所謂的分贓不均,事實上,就算項羽真的做到非常平均,非常公平,諸侯還是會反他,理由非常簡單,因為項羽這個人他幹起事情來,用韓信的評價最為合適——


(事先說好,這就是韓信的原話,不是我一個現代人在這邊編排項羽)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韓信說,項羽在封官拜爵時,那是把刻好的印信玩弄得稜角也沒有了,就是捨不得送給對方。韓信難道在造謠?我覺得不是,畢竟韓信確實在項羽身邊做過很長時間的侍衛。



像項羽這樣的人,可能由於現在曾經流行過的貴族教育,給人一種貴族都是彬彬有禮的錯覺,似乎他這樣的人就一定會大方慷慨……但其實這是一種錯覺。


諸侯面前只有利益,而項羽的分封,本身就不那麼公平,再加上楚霸王本身的個性和性格,諸侯們從來沒有心服口服,相比而言,劉邦能夠在彭城之戰聚集諸侯共同反對項羽,這本身就很可以說明問題了。


戴老師講歷史


公平嗎?你得問問當時的人是怎麼想的。

滅秦是六國人一起努力的結果,分封公不公平問問他們就知道了。

劉邦我們就不問了,所有個人都知道項羽把關中給他弄沒了。

首先趙王、燕王他們覺得公平嗎?

項羽滅秦,趙王派丞相張耳,燕王派臧荼帥軍加入到項羽的反秦聯軍。對項羽滅秦的幫助可謂既出人,又出錢,還出糧。

結果呢,我想他們當時是這麼想的

你項羽不想居於楚懷王之下,想當王,就帶著我們部下一起造反,都稱王了,和我們平起平坐,有怎麼坑人的嗎?額忘了項羽你最是喜歡坑人的。

更可氣的是,你們稱王也就算了。

有功是該有賞,但你用打下的秦國土地建國也行啊,你幹嘛打我們的主意。我們好端端的一個國家,一分為二給這兩個我們派出的大將。

最可氣的是燕王

怎麼秦國滅了,我一個燕王變成遼東王,還要把家讓給叛臣,讓他當燕王,我到冰天雪地遼東去。我不去看你把我怎麼辦。

班固·《漢書·卷三十一·陳勝項籍傳第一》: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立荼為燕王。《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臧荼之國,因逐韓廣之遼東,廣弗聽,荼擊殺廣無終,並王其地。

最欣慰的是趙王

幸虧沒把人都派出去,還留了個陳餘,幫我把張耳這個叛臣打跑,我還能做我的趙王,誰要當你項羽封的什麼代王啊。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陳餘乃使夏說說田榮曰:“項羽為天下宰不平,盡王諸將善地,徙故王王惡地,今趙王乃居代!願王假臣兵,請以南皮為捍蔽。”

再來問韓王、魏王他們覺得公平嗎?

我們比上面兩位還倒黴,他們是讓自己的臣下分了國土稱王,至少還是他們本國人。

我們呢,他趙國依附項羽的將軍多,趙國土地不夠分,居然將趙國大將申陽、司馬卬分到我韓國和魏國土地上來了,申陽分走一半韓國建國當了河南王,司馬卬分走一半魏國當了什麼殷王。

韓王:我是有錯,我千不該萬不該讓大將韓王信跟著劉邦去滅秦。

不然,也就不會被項羽以“滅秦無功”的理由被廢,讓項羽的好基友鄭昌當了韓王。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項籍之封諸王皆就國,韓王成以不從無功,不遣就國,更以為列侯。及聞漢遣韓信略韓地,乃令故項籍遊吳時吳令鄭昌為韓王以距漢。


再來齊王他覺得公不公平

齊國是我們田儋、田榮、田橫三兄弟打敗秦軍復的國。

田假乘我哥帥軍救援魏國時戰死,我們又在東阿被章邯圍攻時候,發動政變奪權自立為齊王。

我好不容易緩過勁來才將田假趕下臺,田假這才投了項羽。

當時說了只要項羽交出田假為我哥報了仇,我就派兵共同滅秦,結果田都、田安你們兩個沒良心的叛徒到好,帶著兵就跑了。現在就可以因為追隨項羽堂而皇之回來將齊國一分為三,你們都當王了,讓我侄兒從齊王變成一個小王和你們平起平坐。

欺負人不是這麼欺負的!

去你的,那個沒出息的侄兒還被你們嚇破了膽,齊國遲早亡在他手裡,算了我來當齊王。

天下都怕你項羽,我不怕,有種來戰,去你的霸王。

《史記·田儋列傳》田榮怒,追擊殺齊王市於即墨,還攻殺濟北王安。於是田榮乃自立為齊王,盡並三齊之地。

最後問問楚懷王后來的義帝?

你霸王叔侄要利用我楚國先祖的旗號把我從一個放牛娃,弄出來當王。你說什麼就是什麼,我也沒反對過。

《資治通鑑》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得楚懷王孫心於民間,為人牧羊;夏,六月,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望也。

你實力最強,我說的先到關中為王給你搭臺的時候,你高興的跟個什麼似的,現在在被劉邦搶了先,你們不認也就算了,當我什麼也沒說過。

你們都要當王行,你要怎麼分我照做蓋章就算了

要按功封,要分將楚國瓜分了封,我也聽你們的。

但命總要給我留下吧。

結果命都不給我留下,我給你們當旗,收攏楚國人心幫你們滅秦還當初錯來了。

《資治通鑑》:冬,十月,項王密使九江、衡山、臨江王擊義帝,殺之江中。

一個個都是沒良心的。劉邦一定要給我報仇啊!

《資治通鑑》:漢王為義帝發喪,袒而大哭,哀臨三日,發使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江南,大逆無道!寡人悉發關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歷史小知


不同於西周以親緣、血緣簡單明瞭的方式分封,項羽封侯面臨著巨大難度,且是不得不分封,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他想成就大業,但是條件不允許。

一、武力不夠強大。成為統治者必須在這戰亂時代必須要有強大的武力,雖然他麾下的40萬大軍,絕大部分只是在鉅鹿大戰時攝於他兵威而暫時臣服,真正直屬於他的嫡系兵力,只佔聯軍總人數的一小部分。秦滅後,聯軍將領們都有他們各自不同的主君,他們和項羽的主從關係,同樣也自此終結。

二、難以名正言順上位。項羽地位之上還有一個楚懷王,項羽只是楚國的上將軍,項羽沒有辦法以合法的方式,取得比西楚霸王更高的權力和地位。項羽此時稱王,必導致各路諸侯討伐。

為此,項羽只能通過分封方式先提升自己的地位,目的就是“我讓你獨立為王,你尊我天下霸主”。於是項羽以楚懷王的名義,分封天下各路諸侯。

這次分封是以“戰功”作為分配原則,照顧手握重兵的實權派,損害原諸侯諸王的既得利益,首先就引起原諸侯諸王的不滿。而對於那些實權派來說,項羽即便做的再公平,恐也無法滿足胃口,諸侯們野心無窮。且那些新受封諸侯率軍至封地,也和被項羽移封的舊君主、被項羽故意壓制的實力派爆發激烈內戰。此外,項羽曾和劉邦有過約法三章,誰先進入函谷關,誰就是關中王。項羽把劉邦封到了漢中為王(但為防止劉邦再出漢中,項羽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安排在劉邦附近,達到鉗制和監視的目的),此舉也讓諸侯對項羽分封的不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