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姜昆與郭德綱合作,來個雅俗共賞,效果會怎樣?

社會市井萬花筒


這兩個人是不可能在一起說相聲的,但是可以讓他們在一起舉行一場辯論大賽,就象美國總統選舉前的演說,那一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肯定收視率會暴屏。


泰山124453211


好相聲的標準之一是雅俗共賞,因此有人就提出,那不如讓一些相聲說得比較雅的和說得比較俗的人一起合作,說出來的作品不就雅俗共賞了嗎?比如姜昆和郭德綱。

這種提議,未免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這不是白加黑最後一定得出灰那麼直截了當。而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姜昆和郭德綱是不太可能站在一起合作一段相聲的。

雅俗共賞是相聲高標準

雅俗共賞,的確是包括相聲在內很多藝術的高標準之一。尤其是相聲這種與民眾距離更近的藝術形式,它過太雅不接地氣,老百姓聽起來費力氣聽不出包袱兒,他們當然不願意接近。反過來,如果它過於俗氣而沒有一點大方和雅緻,也只能獲得低層次觀眾的認可,沒有辦法得到社會各階層人士的肯定。

那什麼樣的相聲才是雅俗共賞呢?比較好的標準,就是去聽聽經典相聲,比如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馬季的部分作品。這些作品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都讓老百姓喜聞樂見,都能夠引人發笑,但並不庸俗,不僅不顯很俗氣,反而很多作品中還帶有一定的文學性,這使得販夫走卒們可以聽,大學教授也可以聽,是相聲作品中最值得肯定的一部分作品。

八九十年代姜昆和梁左的一部分作品,比如《虎口遐想》、《電梯奇遇》和《特大新聞》等,也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這些作品的創作者之一梁左,本人大學讀的是北大中文系,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而他又願意投身到相對比較俗的相聲行業中來,為這門藝術注入了很多文化氣息。這也使得那些年姜昆的諸多作品,能夠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上下一致的認可。

姜昆和郭德綱都沒有做到始終雅俗共賞

20多年來姜昆幾乎沒有再貢獻出優秀的相聲作品,相對於《虎口遐想》等段子,是這些年姜昆的相聲更俗了嗎?還是更雅了?都不是。他這些年的作品之所以平庸不是雅俗問題,而是基本脫離了社會,其中反映的事情不再是觀眾喜聞樂見的事,因此就無法引發共鳴,也沒有辦法讓人笑出來。

相對之下,差不多同一時期以來,郭德綱的相聲尤其是早些年的相聲,為什麼能贏得那麼多觀眾的喜歡,郭德綱也由此幾乎成為現象級明星?是因為郭德綱借用傳統相聲的技法,加入當今觀眾尤其是年輕人的見聞思想,才獲得了那麼多認可。

對於郭德綱,他這些年的作品的確比2005年剛成名時俗氣了很多,有一些倫理哏包括拿于謙家說事很多包袱兒,也是相對低俗的。對此郭德綱有自己的理論,他認為最早對著小劇場二三百人說相聲,他就要說相對規矩的作品,而如今走向大劇場面對幾千觀眾,觀眾中有相聲迷有第一次接觸相聲的人,他就要改變作品風格,更多放下身段說相對更俗的相聲。

不過郭德綱有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相聲表演,雅要雅得那麼俗,俗也要俗得那麼雅。當然這只是一種完美的理論,他明顯沒有完全能夠做到,當今的相聲演員絕大部分人也做不到,似乎總是落在兩極,無法平衡。

姜昆郭德綱不太可能同臺表演

在可以預見的接下來的日子裡,姜昆和郭德綱不可能合說相聲。

即便有這麼一天,肯定也只是走走形式,象徵一下主流院團與民間演員的一種和解,在這種情況下說出來的相聲,不是雅俗共賞,只能是無關痛癢。

何必呢?



鄭捕頭


郭德綱的相聲本身就是雅俗共賞,而姜昆自認為高雅,實際低俗。姜昆向來看不起郭德綱,而郭德綱更不把姜昆放在眼裡,二人是不可能合作的。

姜昆是歌頌相聲,但並非高雅

姜昆是馬季的徒弟,而馬季又是侯寶林的徒弟。侯寶林把相聲從天橋、街頭搬到了大銀幕上,馬季開創了歌頌型相聲的先河,讓相聲登上央視春晚舞臺而走紅。


姜昆受師父師爺的影響,所創作的段子也是歌頌型相聲。他也只會表演這些,傳統的貫口、太平歌詞根本不會。

記得有一次,姜昆在鏡頭面前表演貫口,那感覺就好像在背書一樣,還不如小學生,無節奏感,無藝術感,足見其相聲基本功很一般,很多都不會。

姜昆對傳統相聲嗤之以鼻,只認為自己的相聲才是符合新時代的相聲,是當今的主流。

自從郭德綱走紅以後,姜昆一直在反三俗。他所謂的三俗,指的是媚俗、低俗、庸俗。他認為,德雲社的小劇場相聲就是低俗的,而他們的電視相聲就是高雅的。那個時候,郭德綱的相聲是上不了電視的。

而實際上,姜昆表演的相聲裡面有很多低俗的成分,比郭德綱還俗。但他有權威,能在電視上堂而皇之演出,如果是郭德綱,早就被封殺了。

郭德綱滿足了俗人的口味,姜昆只有嫉妒

姜昆對相聲的理解本身就是錯誤的,他認為相聲是宣傳的喉舌和工具,應按著政策的方向走,他對相聲的定位就是廟堂藝術。

而相聲實則是草根藝術,源於底層民眾的生活。姜昆與郭德綱分別代表了廟堂和草根,而無論什麼時候,草根遠遠多於廟堂。所以,郭德綱的支持者是遠遠多於姜昆的。

郭德綱成名之前,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底層生活經歷,為他的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使得他的相聲接地氣、生活化,容易引起共鳴。

郭德綱與平民階層的笑點一致,而姜昆則遠離了民眾,高高在上。郭德綱的相聲才能滿足俗人的口味,相聲本來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眾喜歡就是好的。

但姜昆的眼中,郭德綱這樣的卻變成了低俗,這就是姜昆自身的問題。他身居高位,離民眾的生活很遠,自然沒辦法創作出適合民眾的段子。

但他並不服氣,一直在抨擊郭德綱三俗,嫉妒心太強,心胸狹窄,引起公憤,只會讓郭德綱越來越受歡迎。

郭德綱與姜昆不可能合作

姜昆的反三俗運動從來沒有停止過,而郭德綱倍受打壓,他是愛憎分明的。

郭德綱之前曾經專門創作段子諷刺姜昆是太監,連帶諷刺了許多體制內的相聲演員。所以,他與姜昆是不可能同臺表演的。

姜昆看不起郭德綱,借了德雲社的東風,還要抨擊他們。姜昆不會放低姿態與郭德綱這樣的民間藝人合作。

再說了,郭德綱的相聲並不是完全低俗,而是雅俗共賞,有分寸的,不然早就被封殺了。而姜昆只適合在電視上表演,並不是絕對的高雅。

郭德綱與姜昆分別代表了相聲界的非主流與主流,這兩個門派向來勢不兩立,不可能和解。所以,想讓郭德綱與姜昆合作是不可能的。


R娛記



胖帥男


合作,如果在一定的機緣巧合之下,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雅俗共賞”,恐怕是做不到的。

姜昆雖然提倡“反三俗”,但是無可否認,相聲本身是一門通俗的藝術形式。雖然很多通俗的東西,最後走進了高雅的殿堂,比如“三國志通俗演義”,被簡稱為“三國演義”而貫以“四大名著”之一的名頭,但是相聲,從目前來看,還不具備“高雅”的資質。

自古以來,曲高和寡。凡是高雅的東西,在流傳上,肯定會受到一定侷限性。而通俗的東西,由於時代變遷,反而會變得高雅,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民間流傳的故事,老奶奶哄小孫子睡覺時講的故事,說書人給目不識丁的聽從說的故事,如果反映了社會現實,具有思想意義的話,可能流傳下來。到幾百年後,就成了“高雅”。但是在當時的時代,它就是通俗。

姜昆與郭德綱,不可能等到幾百年後再合作。如果有生之年他們共同做一個節目,註定了只會是通俗,不可能有什麼“雅俗共賞”。


棲鴻看紅樓


電影有級別之分,內容涉及大量色情,暴力,血腥等元素不適合未成年觀看的,為三級片,成人觀看也是私底下偷偷的觀看,並且三級片基本不在電影院上映。同理相聲應該也有三級相聲,相聲的三級元素更多是在語言上,和肢體上超出未成年人尺度。這樣看來,老郭的相聲還能在北展等國家大型劇場或場地進行大型商演,並且在優酷專欄獨播,而未被封殺,說明德雲社的尺度貌似有點大但還不算過分,當然了這是對成年人來說,不過話說回來,身為鋼絲的家長真的願意給自己14歲以內的孩子長期大量觀看老郭相聲嗎?姜昆的相聲那就不存在尺度問題了,只存在笑不笑,所以兩人假如合作,應該老少皆宜吧。


殿糖寶寶


兩個微不足道的浪花!人先不表 說說文化。人類社會的進步 一定是優良文化所處進 文化層次下的人 自然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369等,所謂意識形態下的三教九流。。。中國文化一直以聖賢為榮!而時代的浪花們 充其量也就馬戲團的自私自利而已小丑 離真善美遙不可及。。。善良文化裡的汙染指數。。。!老祖宗的話一定要牢記:善有善報 善報的結果 :人的一生平安健康快樂幸福


跑快938


哥們兒,你把雅俗共賞這個詞給理解錯了吧,雅俗共賞的雅俗二字指的是觀眾,又不是節目,雅俗共賞的意思是:文人雅士和販夫走卒都喜歡,這叫雅俗共賞。

姜昆和老郭放一塊那不叫雅俗共賞,再說了,姜昆就代表雅,老郭就是俗,這怎麼給分的類呢,我沒覺得老郭就是俗啊,另外德雲社的專場,有新通俗一點兒的新段子,也有傳統節目,這叫雅俗結合,老郭的單口裡面加了閒篇兒,這叫雅俗共賞,你把老郭和姜昆放一起,那叫四不像,這個節目觀眾喜歡,那個節目觀眾罵街,倒是有情緒起伏高低了,萬一姜昆被扔茶碗,這算誰的?


半知先生


別瞎想了!哪裡來的雅與俗!

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才是天道!

一個會說相聲的民間閒散藝人,與一個不會說相聲的小丑,二個人道不同不相為謀!你懂得!

會說相聲的人有骨氣!有傲骨!

不會說相聲的人會彎腰!會低頭!會爬!


西牧東放


姜昆根本接不住郭德綱的話兒,基本功差的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