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昏侯墓聊古董收藏的歷史

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數以萬計,最吸引大眾的莫過於數量驚人的金餅,海昏侯墓光是黃金已經打破了有考古專業以來的最大記錄。其中金餅385枚,大馬蹄金17枚,小馬蹄金31枚,麟趾金25枚,金板20版,總重量120公斤以上。如圖:

從海昏侯墓聊古董收藏的歷史

從海昏侯墓聊古董收藏的歷史

但是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有三件東西雖然沒有金餅那麼吸引眾人的目光,但是細究也頗有意思。如圖:

從海昏侯墓聊古董收藏的歷史

從海昏侯墓聊古董收藏的歷史

從海昏侯墓聊古董收藏的歷史


海昏侯墓年代屬於西漢時期,這三件文物有意思之處在於:圖一的青銅提樑卣是西周時期的,玉龍形佩飾是春秋時期的,青銅缶是戰國早期的。那麼為什麼早期的文物會出現在晚期的墓葬中?它們是被當作古董被墓主收藏的嗎?古董收藏是從什麼時代開始的?這就是我們今天閒聊的話題。 古董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最早寫為“骨董”,“董”和“寶”兩字唐代通用。《霏子 錄》載:“唐人方言,呼寶為董。”所謂“骨”,取肉腐而骨存之意,意思是保存過去之精華。後來漸變為古董、古玩。實際上“古董”、“骨董”和“古玩”是一個意思,只不過由於時代的變遷,人們叫法不同而已。 作者認為古董收藏與金銀珠寶等財富收藏最大的一個不同就是古董包含了一種文化歷史情懷在裡面。這是區分兩種收藏的的關鍵所在。 周所周知,歷史上很多歷史名人都是收藏家,近到清代乾隆皇帝,遠到宋代徽宗皇帝,都收藏了不計其數的古董,那麼有沒有更早的見於史冊古董收藏家? 我們不得不順帶著聊一下盜墓的歷史,盜墓是伴隨著墓葬的歷史同步的,比較經典的幾個考古發掘案例,一個是湖北荊州毗鄰越王勾踐劍出土地的望山橋楚國大墓,此墓規模宏大,根據盜洞中出土的鐵斧,陶豆等盜墓遺留物判斷,此墓屬於漢代被盜。如圖

從海昏侯墓聊古董收藏的歷史

從海昏侯墓聊古董收藏的歷史

東周時期的墓室結構如圖,大致呈現一個“井”字結構,中間是棺室,四周四個邊廂組成前後左右四個槨室。官方經過系統的清理發掘,發現望山橋楚國大墓盜洞從前室進入,盜完了前室打破槨板進入左室,然後依次進入後室、右室。這三個墓室裡面盜墓者目光所及的青銅器全被掠走。唯獨沒有進入中間的棺室。棺室內最值錢的玉器完好無損的一件沒少。如圖

從海昏侯墓聊古董收藏的歷史

從海昏侯墓聊古董收藏的歷史

從海昏侯墓聊古董收藏的歷史

從海昏侯墓聊古董收藏的歷史

對於這一奇特現象很多人給出了不同的推理,有人認為是盜墓沒來得及打開棺室盜取玉器,這在邏輯上是不合常理的,漢代的盜墓者在墓室內打穿了三道槨室隔板在墓裡轉了一個圈盜取了四個槨室的青銅器。說明時間十分充裕,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打開棺室盜取玉器,但是偏偏沒有這麼做。那麼他們盜墓的目的又是什麼?為什麼只盜取青銅器不盜更值錢玉器呢?他們盜取青銅器的目的是什麼?是不是為了收藏? 其實考古現場和殘留的青銅器碎塊已經給出了答案,盜洞口直徑很小,青銅器體量較大,大部分青銅器是被砸碎之後從盜洞運出去的,因為他們盜取青銅器的目的不是因為它們是古董而收藏它們,而是為了銷燬回爐鑄造錢幣。 銅質地的錢幣在最早出現的時候它的面額與它的實際價值是對等的,也就是說一枚銅幣的價值就是這枚銅幣的自身銅含量的價值。後來出土統治的需要,貨幣的面額開始大於它的實際價值,尤其是漢代王莽幣制改革後,一枚十幾克的錢幣面值是它自身銅含量價值的幾百倍甚至幾千倍,這種巨大的價格差造成了民間盜鑄、私鑄錢幣之風盛行,大量的銅料來源就是盜墓所得的青銅器。 望山橋楚國大墓就是這個原因被盜的,無獨有偶,同樣的案例也出現在2005年考古發掘的山西羊舌晉侯墓葬中,大件青銅器全被盜走,只留下青銅器痕跡,而玉器全在。如圖

從海昏侯墓聊古董收藏的歷史

從海昏侯墓聊古董收藏的歷史

從海昏侯墓聊古董收藏的歷史

還有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凡是漢代盜墓者進入的墓室裡青銅器全都不翼而飛,而玉器一件沒少,金縷玉衣被拖到墓室外面的盜洞裡把金絲抽光,兩千多片玉衣片散落一地。如圖:

從海昏侯墓聊古董收藏的歷史

從海昏侯墓聊古董收藏的歷史

從海昏侯墓聊古董收藏的歷史

從海昏侯墓聊古董收藏的歷史

這三個例子都是盜取青銅器回爐熔掉鑄造錢幣,他們為什麼不取走更值錢的玉器呢?因為玉器在漢代和漢代以前是貴族專享的,尤其是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商周戰漢時期,普通老百姓是沒有資格佩戴玉器的,銅器和玉器不一樣,青銅器可以銷燬鑄造成你想鑄造的任何器形和錢幣作為財富在民間流通,玉器在那個時代是皇親國戚等貴族專權獨享的珍貴奢侈品,不像後來唐宋之後玉器走向民間平民化之後只要有錢人人都可以佩戴玉器,在漢代和漢代以前,玉器出現在平民百姓手裡不但不會帶來財富,反倒會因為僭越禮制之罪引來殺身之禍,漢代人即使盜走玉器無法出手變現。這是漢代和漢代以前的人盜墓不敢取走玉器的原因,這從側面也說明了高古玉的彌足珍貴,不但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更是高等級貴族的代表。 更早的收藏記載中有大禹鑄九鼎的故事,這九隻鼎一直流傳到秦,少說流傳了上千年,但是這九鼎並不是被當作古董被歷代帝王收藏,誰得九鼎誰得天下,他們收藏的是代表著帝王的權力。 漢代司馬遷史記記載,漢武帝在位期間。《史記·孝武本紀》:“五月,返至甘泉。有司言寶鼎出為元鼎,以今年為元封元年。雖然有青銅寶鼎出土,並且定元鼎年號,但是隻是出於政治安撫民心需要而已,並未被當作古董的角度去收藏。 有不少的明清筆記裡面描述清代之前的古人富有的時候往往形容“古董字畫,翡翠珠寶、、、” 靠譜不?就拿翡翠來說,翡翠是清代早期才被發現利用的,清代人說清代之前的古人家裡有翡翠,這是“東宮娘娘剝大蔥,西宮娘娘烙大餅”式的思維錯誤。要考證更早時代的收藏不能以後期的文獻去驗證前朝而是要以當朝的文獻記載為準。 所以海昏侯漢墓墓出土的:西周青銅提樑卣、東周楚式青銅缶、春秋和田玉龍形佩這三件東西很可能是因為實用、美觀的功能被收藏的,它們是被當作財富、財產被劉賀收藏的,而不是以古董的名義收藏。古董的收藏包含了一種文化、歷史和情懷在裡面。類似的例子還有商代婦好墓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玉鳳,如圖:

從海昏侯墓聊古董收藏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