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关键技术铸就歼-10,国产三代机零的突破,我空防半壁江山


说到第三代战斗机,对于70后80后的军迷而言,应该印象深刻。这些机型主要有海湾战争期间大放光彩的F-15鹰式战机和F-16隼式战机,我国空军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进的苏-27侧卫式战机,电影壮志凌云无所不能的F-14雄猫战斗机......这些战机当时在军事杂志上,电视新闻里成为很多军迷追捧的国外先进战机。

对于70后80后的军迷而言,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也是痛苦的,国外当时装备的三代机已经有数千架,而我国最先进的战机还是数百架歼-7轻型战斗机和不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的歼-8II战机。那个年代,我军装备的强-5强击机由于尖头造型,在很多人心里都是先进的国产机型之一。

那个年代要想研制先进的第三代战斗机,对于我国航空工业主要有四大难题,分别是先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战机电传控制系统,大推力涡扇发动机,优异的气动设计。这些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都是国内的技术空白。


为了研制真正意义上的国产三代机,航空工业最终决定选择航空工业成飞的歼-10战斗机,这款战机计划首次配装国产先进脉冲多普勒雷达,让战机具备下视下射和超视距作战的能力。由于我国周边强敌太多,加上当时航空电子技术的落后,所以歼-10战斗机为了保证雷达的综合性能,选择了一个庞大的雷达罩,其直径大于F-16,阵风和台风等世界名机。

在气动外形上,歼-10战机采用国产自研的鸭翼三角翼气动设计,这一设计也符合当时世界主流发展方向,同期研制的欧洲三大战斗机也选择类似的方案。

为了保证歼-10战机优异的机动性能,歼-10战机首次配装了国产第一款实用的电传操纵系统,当时负责这一分系统的设计师就是后来歼-20隐形战机等主力战机的总设计师杨伟院士。杨伟院士对航空工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很多70后80后军迷的偶像。

由于当时国产太行发动机研制进度较慢,歼-10战机出于现况,早期原型机和量产型使用的是俄制AL-31FN涡扇发动机。我国近30年引进了数百台AL-31FN涡扇发动机,可以说是歼-10战机必不可少的心脏。近几年,新生产的歼-10C战机已经开始采用国产太行发动机的改进型号,走到这一步,真心不容易。关于后期歼-10战机的性能,这里就不细说了。

可以说通过研制生产数量庞大的歼-10战机,我国航空工业整体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特别是四大关键技术,其中三项也用到了很多其它型号的国产三代机或者二代战机改进型号上。要补充一下,为歼-10战机配套的机载空空导弹,后来也成为国产新一代战机的标配。从数量上看,数百架歼-10战机撑起祖国天空的半边天。另外一款战机就是同样数量庞大的航空工业歼-11重型战斗机系列。


可以看到,这四大关键技术铸就猛龙,这也是国产三代机零的突破。从这些资料图片上可以看到歼-10不管那个角度都是百看不厌,由于数量庞大撑起天空半边天。也可以说成我军空防主力的半壁江山。在空军装备中,这款战机主要用于取代传统的歼-7战斗机,担任要地防空的任务,当然新一代歼-10C战机除了拥有优异的制空性能,其对地性能也非常不错。如今歼-10战机家族已经根深叶茂,相信未来还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