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起初發了很多免死鐵券,為何那些被他殺的功臣卻不用免死鐵券?

歷史一書生


細想之下,丹書鐵券是歷史上最細思恐極的東西,也是歷史上集權謀厚黑於大成的物件。

丹書鐵券,顧名思義,在一塊鐵牌子上用丹砂記錄下開國功臣們的功德以及皇帝對他們的承諾。一開始這個“丹書鐵券”只是記錄功臣們的功德,性質相當於一張鐵做的獎狀。


跟我們小朋友三好學生的獎狀性質差別不是太大,目的就是為了鼓勵大臣們再接再勵,繼續創造下一個輝煌。

但是在皇權衰微期,這個丹書鐵券的性質慢慢就變了,變成了皇帝給擁立有功的大臣們的保證書。

甚至內容會詳細到寬恕持有人以及他的家人及子孫無論犯了什麼律法,都可以免除幾次死刑,朝廷的相關司法部門不得按律懲罰。

這本質上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這裡面透露了一個思細恐極的邏輯,那就是隻要這個“丹書鐵券”存在,就意味著臣子“要挾”皇帝的邏輯存在。


這相當於臣子們要求皇帝必須保證自己和自己親人兒孫們的幾世安全與榮華。關鍵是自己和子孫的行為竟然還不接受朝廷律法的約束。如果皇帝沒有履約,那就是失信於天下。鐵券記錄的目的就是可以傳之於後世的意思。

所以洪武3年,朱元璋給大明開國的。“六公二十八侯”頒發“丹書鐵券”的時候,朱元璋敢發,底下的大臣們竟然也敢要。

很顯然朱元璋並不是沒搞懂這玩意的含義。因為他不但減少了歷代“丹書鐵券”免除死罪的次數,連李善長、徐達這樣的功臣也只免死2次,兒子1次。而此前歷朝歷代的丹書鐵券,持券人至少免死3次起步。並且還在每份丹書鐵券的背免死條款前加了個“謀逆不宥”的前提。(意思就是謀反除外)。

這說明了一個細思恐極的問題,朱元璋是認真的。至少讓各位功臣們認為他朱元璋是認真的。朱元璋認真,也就意味著,他的確從心底裡感念各位功臣們的功勞。自己是真的希望在特殊情況下,只要不是謀逆造反,朱元璋都會網開一面。


但是朱元璋從來都不是按常理出牌的人。他在發放免死鐵券之前,他已經讀明白了免死鐵券的含義。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在沒有丹書鐵券這個保證之前,功臣們的身上是沒有“民怨”的,此刻想要剝奪他們的軍權,甚至消滅他們。在道義上是沒有人支持朱元璋的,處理不好只會適得其反。

因為朱元璋面對的是自己曾經的同鄉、親戚、朋友、義子、義孫。此刻他們是一股無法忽視的政治力量,他們叫“淮西勳貴”。朱元璋之所以一直等到洪武3年才開始賞功頒爵,那就是朱元璋沒有考慮好,如何能夠制約這幫“淮西勳貴”。


“欲令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丹書鐵券裡有一個最大的“福利”,事實上不是“免死”,這幫死人堆子裡爬出來的人,事實上根本不在乎死亡的。他們更在乎的是,不受大明朝廷的相關司法部門的律法制約。是的,不管犯了什麼樣的法,大明的律法是判處不了他們死刑的,因此,他們會變得有恃無恐。就在這有恃無恐的情況之下,他們的“民怨”之聲也會逐步沸騰。

處理一個駙馬都尉歐陽倫,為朱元璋贏得了大義滅親的好名聲。所以解決任何問題,都必須要借勢,要師出有名。

而此刻朱元璋的時機也逐步成熟。因為丹書鐵券的縱容,“淮西勳貴”已經成功地從朱元璋身上剝離,逐步成為人神共憤的利益團體。

而朱元璋此刻動手,就不再勢單力孤,不再師出無名。連處理他們的理由,朱元璋也早早就寫在了“丹書鐵券”裡,“謀逆不宥”。


從洪武13年“胡惟庸案”到洪武26年“藍玉案”,歷經十數年,牽連幾萬人;從胡惟庸到李善長,罪名無一例外,都是謀逆。

當初拿到“丹書鐵券”的“淮西勳貴”們,還天真的認為自己高枕無憂了,謀逆是不可能謀逆的了,把“謀逆不宥”這一條放在“丹書鐵券”上,簡直就是多此一舉。

但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為什麼“保命的丹書鐵券”會變成了“催命符”?為什麼多此一舉的“謀逆不宥”,最終會成了自己無法辯駁的罪名?


炒米視角


免死鐵劵,是朱元璋的奇思妙想,據說可免死罪一次。

朱元璋當年大封功臣,十分慷慨,一口氣簽發了34張免死鐵劵。得到鐵劵的大臣,個個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像是請來了菩薩似的,設香案在大堂供著,似乎有了鐵劵,就多了一個腦袋。


這些開國功臣,大多是一人一張,但李善長是個例外,他一人搞到了兩張,可以免死兩次。

然而,這些開國功臣,最後大多一一慘死,李善長雖有兩張鐵劵,仍難免一死,一家老少十口也盡數遭殺。

李善長是不是老糊塗了,關鍵時刻,為何不出示免死鐵劵啊?

李善長不傻,關鍵時刻出示了,朱元璋一看,嘿嘿冷笑,他拿出了一張鐵劵使用說明書,只見上面寫道:

本鐵劵適用於搶劫、強姦、殺人、縱火等暴力犯罪,但謀反罪除外。

李善長一看傻眼了,捶胸頓足,嚎啕大哭道:“城裡套路深,哥要回農村。”


朱元璋笑道:“農村你去不了了,要去只能去地府報到了!”

除了李善長,還有哪些大臣雖有免死鐵劵,還是被砍頭了呢?

徐達,有免死鐵劵一張。徐達生了背疽,不能吃燒鵝,因燒鵝乃發物,吃了會背疽破裂而死,後來,朱元璋專門讓人送來一隻大燒鵝,徐達看了之後,知道活不了了,一邊流著淚,一邊吃著燒鵝,最後死掉了。


藍玉,有免死鐵劵一張,全家慘死,株連一萬五千人。

胡惟庸,有免死鐵劵一張,全家遭殺,株連三萬多人。

免死鐵劵不僅不能免死,反而成了一道催命符。


一半秋色


丹書鐵券,民間俗稱免死金牌,這是皇帝發給有功勞臣子的最高榮譽,也可以算成是臣子的擋箭牌。朱元璋就曾經給34個功臣都頒發了免死鐵券,不過,這個免死鐵券有一個小小的陷阱,那就是,只要不是謀反,都可以免死。

當然,並不是說免死隨時都可以用,絕大多數免死金牌,只能免死一次,有些功勞特別大的,可以免死兩次。比如被稱為明朝第一功臣的李善長,他的免死金牌可以免死兩次,兒子也可以免死一次。

瞭解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李善長最後的結局非常悲慘,不但自己被處死,而且還牽連了自己的家人,於是,一家七十多口,全都被處死。李善長其實非常無辜,胡惟庸案發生後,李善長雖然有所牽連,但畢竟和李善長的關係不是很大。

這一次,朱元璋原諒了他,免去了他的死刑,流放到了崇明。但幾年後,朱元璋再次秋後算賬,最終,李善長還是因為胡惟庸案件而受到牽連,最終悲慘死去。

李善長的結局,告訴人們兩件事,第一,免死金牌不是萬能的,如果觸犯了謀反的大罪,那是不可能被赦免的。第二,謀反不謀反,你說了不算,皇帝說了算。

那麼,我們回頭再看一下問題,就會發現。歷史上所謂的丹書鐵券,免死金牌,全都是一種象徵性的擺設。聰明的人不會把這種東西當成護身符。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即使有免死金牌,只要皇帝想讓你死,謀反的罪名很容易成立,雖然你本身不會謀反,但你卻沒有申辯的權利。

李善長和那些有了免死牌,卻依舊被處死的人,他們的結局詮釋了什麼叫做伴君如伴虎。問題中問的,或許真的是太過天真。

有人或許說,朱元璋太過殘忍刻薄。在中國歷史上,這種事情實在太多了。人們對於權力地位慾望,遠遠超出了道德以及人性的約束。如果換位思考,人們或許就會明白,朱元璋等人很害怕權力的丟失,有其害怕謀反等行為。

免死金牌是一把雙刃劍,表面上看是一種殊榮,一種榮耀,實際上,在免死金牌背後,是一種警告和不信任。人們如果過於天真的認為,免死金牌真的可以免死,當有一天死亡就在眼前之時,就會明白,現實的殘酷,遠超你想象。


小小嬴政


朱元璋起初發了很多免死鐵券(金牌),為何那些被他殺的功臣卻不用免死鐵券(金牌)?

免死鐵券是賜予高官大臣的免死憑證,藉此可以在犯罪後,免於死刑或其他刑罰,而且此鐵券還可以繼承。這種制度是漢高祖所創,也算是歷史悠久,但真正用鐵券來獲得免死的人並不多。

朱元璋創立了大明帝國,雖然朱元璋在之後濫殺功臣,但在剛建國不久,朱元璋還是在拉攏人心上花費了不少功夫,免死鐵券就是其中一種手段。

史料記載:

“洪武三年,大告武成,論功行賞,公爵者十人,侯爵者二十八人,鐵券丹書,誓諸白水,河帶山礪,爰及苗裔。”

洪武三年的時候,朱元璋論功行賞,公爵十個人,侯爵二十八個,都贈與了免死鐵券,代表了最高等級的榮譽。這其中就包括李善長、傅友德、王弼、耿炳文、馮勝、郭英、徐達、李文忠、沐英等等,李善長牽扯胡惟庸案被殺,傅友德被朱元璋逼死,馮勝牽扯藍玉案被殺等。

這些功臣都被授予免死鐵券,但都沒有獲得倖免,那麼這些功臣,為何沒有用免死鐵券來免於死罪?

免死鐵券有前提條件

免死鐵券只能贈予對國家貢獻最大的功臣,只有被封為公、侯、伯爵位的人,才能受此功勳。也就是說先不論這東西的效用如何,想要得到它非常苦難,不僅要有軍功在身,還得封有爵位,缺一不可。

李善長是大明開國第一功臣,自然要賦予最高榮譽象徵,免死鐵券,李善長可以憑藉鐵券免兩次死罪,兒子可以免一次死罪。也就是說如果超過這次數,這鐵券就失去了意義,當然具體的這個次數是依據什麼來定義,解釋權都在朱元璋那裡。

史料記載:

“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予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朱元璋設定的鐵券兌換規則之一,那就是謀反罪名不算在內,也就是你犯了其他罪過,可以免死,比如侵佔百姓田產、比如貪汙受賄,但一旦查明你有造反圖謀,免死鐵券即刻作廢。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謀反的罪名是誰來定,還不是朱元璋定的,如果想殺一個人,不論他是否有謀反企圖,只要朱元璋說他要造反,或者想造反,那他就死定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如果免死鐵券抵消了死刑,但不代表著鐵券能保住權位和榮華富貴,也就是說,如果犯了大罪,給免除死刑,但有可能被貶官貶到底,或者成為老百姓,這一生榮華也許會化為泡影。

開國功臣藍玉,曾在多次立下赫赫戰功,在捕魚兒海大敗元兵,也得到了免死鐵券,但由於藍玉驕橫跋扈,豢養惡奴,也曾經多次出言不遜,以至於被朱元璋扣上了造反的帽子,隨即被殺。事實上,藍玉的造反企圖,並沒有什麼確切證據,這只不過是朱元璋一面之詞。

免死鐵券也有相應的說明書,在使用前必須詳細閱讀其說明,才能正確運用,否則可能後果不堪設想。

免死鐵券有時間限制

這世上幾乎任何東西都有個時限,免死鐵券同樣如此,然而朱元璋在設立免死鐵券制度時,估計並沒有想到這個時限問題,畢竟這東西是他發出的,如果他去世了,那麼這鐵券就成了空頭支票。

作為開國元勳的耿炳文,被封為長興侯,食祿一千五百石,賜予免死鐵券。耿炳文的功勞不小,在朱元璋分封功臣之時,耿炳文被劃到了徐達這一等,也許是耿炳文為人厚道,或者源自他擅於防守作戰,沒有死在朱元璋手下,被留了下來。

建文元年,朱棣起兵反叛,最早征討朱棣的就是耿炳文,只不過在初次接觸就被朱棣擊敗,之後統帥換成了李景隆。耿炳文已經老了,也失去了利用價值,但朱棣還記得他,朱棣不會放過他的敵人,哪怕是他稱帝之後。

史料記載:

“燕王稱帝之明年,刑部尚書鄭賜、都御史陳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龍鳳飾,玉帶用紅鞓,僭妄不道。炳文懼,自殺。”

朱棣坐上了皇帝,刑部尚書鄭賜、都御史陳瑛就上疏彈劾耿炳文,說耿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龍的花紋。在古代,這龍的形狀、花紋是不能隨便亂用的,一般只有皇族才能用,而耿炳文只是一位臣子,這明顯是對皇帝的不敬。

想來耿炳文必定沒有用龍形器物的膽子,主要源自他曾和朱棣對著幹,就這一點,耿炳文就必死無疑。當耿炳文知道有人彈劾自己,就害怕地自殺了。雖然這不是朱棣親手殺的,但也是被朱棣逼死的。

此時就算耿炳文拿出免死鐵券,朱棣是否認可?一朝天子一朝臣,在皇帝保證誠信的前提下,免死鐵券也是有時限的,天下的主人換了,鐵券就成了廢紙一張。

皇權專制條件下,免死鐵券無法法制化

在朱元璋建國之初,他想憑藉這免死的最高獎勵,獲得臣子的絕對服從,藉此加強中央集權,讓皇位更穩固。而隨著時間推移,人和物都在發生劇烈的變化,朱元璋性格變得越來越暴戾,功臣的做事風格也越來越囂張跋扈。

君臣關係也從之前的其樂融融變成了針鋒相對,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可以超脫在制度之外,大臣如果犯錯可能會死,但皇帝犯了錯,頂多下個罪己詔了事。另外,這制度是皇帝制定的,那麼皇帝就有權改變它,就像很多兌獎券,下面總會有一條小字,最終解釋權歸本公司所有。

也就是說,這免死鐵券是皇帝發的,那麼皇帝就有權作廢它,如果為了名聲,朱元璋會想辦法給要殺之人扣上個謀反的帽子,如果朱元璋嫌麻煩,那就直接殺掉,也沒有任何人敢指責他。

在那信息不甚暢通的明代,只有皇家貴族才有資格有什麼免死鐵券,而老百姓可能壓根不知道有這回事,於是就算皇帝違反諾言那也沒有什麼問題。李善長、馮勝、藍玉、胡惟庸皆是如此,不是說他們一定要犯了某某罪才會被處死,只要他們有可能觸怒了皇帝,都必須死。

等到朱元璋殺紅了眼睛,這免死鐵鍬已經沒有意義了,朱元璋自己撕毀了協議,而在那皇權至上的年代,也無可厚非。免死鐵鍬或者任何一條法令,都無法規範化制度化,這是封建皇權的前提決定的,只要皇帝想殺的人,基本都難逃一死。

朱元璋清楚,臣子也明白,這個免死鐵券只是個吉祥物,沒事拿來供奉毫無問題,但關鍵時刻保命是靠不住的。


楊角風發作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好吧,俺不得不說,老黑們又跑到老朱家的地頭上來黑老朱了。這啥事,都能給老朱家整一堆,開頭那水果大戰,桃子殺人,李子殺人,回頭整個西瓜塞牙縫都能殺個人,這也沒誰了,今又弄了一免死鐵卷擱著討論老朱無德無能,挑毛病殺人。

照一般人的想法,這免死鐵卷擱著就成了那破優惠券,瞅著一百的優惠,屁股後面漲一百二,不僅不能免死還掏你家底,這也真是沒誰了。

話說這免死鐵卷雖然掛了一個免死的字,但這物件又不是啥盾牌,皇帝真要捅你,哪有捅不死的。

說道這裡,估計有些人就要說了:“整這麼大一圈過來,那免死鐵卷還不是紙糊的,最後還不是讓朱元璋一個接著一個的給捅死了!你這屬於高級黑吧!”

您高抬俺了,啥高級黑,俺沒幹過這玩意。首先大傢伙得肯定一點,任何的事他都是有原因的。畢竟老話說的好,水有源樹有根,您整根大辣椒吃吃,沒農民伯伯捯飭那土地,還吃不上不是。

今天咱就借住題主這一畝三分地把這事掰扯掰扯。

咱先從這牌牌說起。

在老百姓的認識當中,這物件被稱為免死金牌。印象當中家裡要有這麼個東西,就得擱大堂裡供上,天天上香,啥紅蘋果,啥大香蕉的天天的換新鮮的。

這家裡頭如果出了啥混蛋盡幹些不著調事的傻小子,這物件就能派上用場。當皇帝派人去拿的時候,往往先竄出一個,腦袋扎金花,身穿大紅袍的老太太,一根龍頭柺杖擱地上一杵,另一隻手整一個亮閃閃足夠晃瞎眼珠子的圓牌牌。

“免死金牌在此,看那個扯淡的敢把俺孫子拿走!”

然後一個十七八或者二三十的糙漢子,抱著老太太的大腿,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擱老太太的衣服上摸:“奶奶救俺!”哭的那叫個稀里嘩啦,驚天地泣鬼神啊!

得咧,就這麼一下子,皇帝這方就先軟了一層。

那麼事就這麼結束了嗎?那麼扯淡嗎?那戲文了回回都有辦法,把這傻缺一樣的糙漢子拿住,回手就是一劍給捅死,了事。

所以戲文裡已經告訴咱,這東西真真的不靠譜,您要信了這玩意,真真的把自己往火山口上塞。

為嘛這麼說呢?因為擱最開始的時候,這叫丹書鐵劵或者叫金書鐵卷,其他的名就更加多了,小夥伴們對這也不感興趣,多了咱也不提了。

為嘛叫丹書鐵劵呢?因為開頭的時候,這物件是用硃砂寫字,而且這底子是用鐵片片造的,所以叫丹書鐵劵。

最開始是在漢高祖劉邦的手裡發行的,這物件這個時候就不具有啥免死的功能,它就倆功能,其一是皇帝給下邊大臣封侯的憑證,其二這就是一軍功章,表示你這人確實能幹,得到了皇帝的認可。

而且這物件怕你仿照,人家是一分為二,左邊這塊下邊人拿走,丟了該不補缺,而剩下的右邊這塊皇帝自己收藏起來,到時候就能拿出來核對,這要是對不上,就得拿腦袋補這縫。

這事,整到南北朝時期,這物件才具有了免死的功能。

那會大傢伙也知道,那是咱大華夏一次大分裂時期,上接十六國,下接大隋朝。

那叫個亂,天天的一幫人拿著大刀片子,互相懟,把個大華夏禍禍的不成樣子了。

打仗這就得死人,這就得有軍功加爵。這天天的打,打的封無可封了,齊活,這免死的功能就這麼誕生了。

那麼傳到唐朝的時候,這鐵捲上就不用硃砂寫了,而是用金塊鑲嵌上去,畢竟大唐朝的國力就擺在那裡,用點金子啥的合適。

打這裡起這免死鐵卷的制式算是確定下來,大傢伙都仿照唐朝的制式進行製作。

朱元璋手上的免死鐵卷

那麼這事到了朱元璋的手裡,他也整了一堆免死鐵卷,有著公爵頭銜的發給了六個人,侯爵的一共給二十八個人發了下去。

咱就說吧,您這沒個大功勞,沒個啥能耐的能撈這麼一塊嗎?根本就不可能,畢竟這是開國的時候,靠著油頭粉面的大臉蛋子上位的還真不會有,畢竟這樣的分分鐘鍾就讓敵人給砍了大腦殼不是。

能人強將那叫個海了去了,而且能拿到這免死鐵卷的那還都是能人中的能人?

好吧,問題就出在這裡。

後來這,三四十家,本人沒有被殺,子女不被殺,沒有被胡惟庸這老小子,還有藍玉這大腦殼連累到案子裡的,就三人。一個是湯和,另一個是華高,再有一個就是徐達。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這徐達不是讓老朱整一隻北京烤鴨,啊不,燒鵝給整死了嗎?

拉倒吧,那就是野史中記錄的,正史中是老老實實病死的。有機會咱再說這事。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就說了:“你看看,這沒有黑朱元璋吧,發出去這麼多,活下來就三,這還啥免死金牌,逗人玩呢?”

俺就呵呵了,這事要和當時的環境要結合。當年朱元璋著手培養的皇帝繼承人朱標,這人比朱元璋死的還早。

這一傢伙下去早些年給這朱標搭配的太子黨,這就沒人能壓服的住了。畢竟後期朱元璋已經開始放手讓這朱標處理國事了,這太子黨已經開始做大。

開頭朱標利用這太子黨一系,能把這開國功臣壓住。但這朱標一死,把朱允炆推出來。

就朱允炆他的班底還沒來得急培養,而且他這人優柔寡斷的,滿朝堂那都是誰也不服誰的能人猛人,他能壓住個誰?

只要朱元璋一死,這些人但凡活著,不給你整點事出來,俺都不信,更別說朱元璋了,他更加的不相信。所以啊,這就有了後面大殺特殺。

這是其一。

再有這個時間點上的朱元璋已經開始疑神疑鬼,但凡和謀反沾邊的他絕對不會放過你。他就害怕這朱允炆彈壓不住,最後把老朱好不容易打下的天下,分分鐘鐘的就給鬧掰了。

剛剛俺不是說了,能拿到免死鐵卷的那個不是猛人,當然也就進入了朱元璋的眼珠子裡了,不盯他盯誰呀!

簡單的說,就拿藍玉的性格,誰能壓服的了,沒人吧!

所以朱標不死,後邊的事真真的就沒有了,但麻煩的是朱標死了,朱元璋不得不這麼幹,不然天下還得亂。

最後插一句,那免死金牌不是啥都能免的,您要是整個造反啥的,這東西就是個廢物。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聽“免死鐵券”這名字,總感覺得到這玩意就死不了,大傢伙這麼想,朱元璋就笑了。

其實,免死鐵券只是朱元璋帝王術的一個小道具,表面上是有情有義的最高獎賞,實則更像是催命符。

根據文獻記載,免死鐵券形如瓦面,刻誥文,皆鐫免罪、減死、俸祿之數,字嵌以金雲。

從這種籠統的記載看免死鐵券,總有這樣的印象,這玩意就是個瓦片狀的大鐵牌,免死的字樣斗大,皇帝的承諾有如鐵證,牢不可破。

然而,具體拿起一塊免死鐵券來看,遠不是這麼回事。

朱元璋發的免死鐵券,鐫刻的文字並不僅僅限於“免死”之類寥寥幾個字,而是一篇兩三百字的文章。

不妨拿最有名的一塊免死鐵券來做例證。

開國元勳、俸祿五千石的魏國公徐達的“免死鐵券”,就有258個字。

具體寫的是什麼內容呢?

“朕聞自古帝王創業垂統,皆賴英傑之臣,削群雄,平暴亂。然非首將智勇,何能率統而成大功······爾達起兵以來,為朕首將十有六年,廓清江漢楚淮,電掃兩浙,席捲中原。威聲所振,直連塞外······朕念爾勤勞既久,立功最大。今天下已定,論功行賞,朕無以報爾,是用加爾爵祿,使爾子孫世世承襲。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禮,茲與爾誓:除謀逆不宥,其餘若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功。”

請注意,朱元璋所有的“免死鐵券”中,都有這樣一句看似不經意的話語:除謀逆不宥,其餘若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功。

功高震主的開國元勳,若慘死十個,九個半都得是遭到了帝王的猜忌,罪名則基本會是“謀逆大罪”。朱元璋可好,一方面煞有介事地說可以免死幾次,另一方面又說對不起,謀逆大罪不包括在內,試想一想,如果你是開國元勳,拿到這樣的大鐵牌,你會作何感想?

明擺著,這就是一張鐵皮廢紙。“鳥盡弓藏”,給你按個“謀逆大罪”要殺,這免死鐵券拿出來有卵用。

朱元璋誅殺握有“免死鐵券”的李善長最典型。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突然宣佈處死胡惟庸,罪名是“擅權植黨”。胡惟庸的死,是自不量力、咎由自取。可問題在於,朱元璋要除掉的並非胡惟庸一人,而是要借胡案誅殺一大片開國功臣。

正因為如此,胡惟庸被處死後,善察帝王心思的官員便紛紛跳出來,要求株連李善長等開國元勳。

朱元璋是什麼反應呢?

假惺惺的不同意,朱元璋說,我起兵時,李善長來投奔,當時我二十七歲,善長四十一歲,他的建言大多符合我的意思。他是我初起是的股肱心腹,怎忍心株連。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假情假意,不是心軟了,而是李善長手裡有免死鐵券,用“擅權植黨”的罪名處死,等於說自己不守承諾,公開放屁。

為了不食言,果然,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逐步升級成為“謀逆”大案,並且牽連到了李善長等人。

朱元璋給李善長按了什麼樣的罪名呢?

“善長元勳國戚,知逆謀不發,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

這時候,李善長若要拿出寫明“謀逆不宥”的免死鐵券,那就是個笑話。


黑句本


朱元璋為什麼要給大臣發“免死鐵卷”?

這一個問題最重要。

明朝很多人不明白,現在很多歷史研究者也不明白。

朱元璋頒發的“免死鐵卷”,重點不在於持卷者可以免死。

朱元璋搭功夫,搭成本弄什麼勞什子“免死鐵卷”目的只有一個:
以顯示朱元璋“皇恩浩蕩”,賞功大方!對得起手下人的跟隨!

朕念爾勤勞既久,立功最大。今天下已定,論功行賞,朕無以報爾,是用加爾爵祿,使爾子孫世世承襲。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禮,茲與爾誓......若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功

人最寶貴的是什麼?肯定是生命呀!什麼金銀財寶,高官王侯那裡比的了生命珍貴呢!

朱元璋決定給予李善長,胡惟庸,藍玉等34人第二次生命,甚至給了李善長兩張“免死鐵卷”,就是給了兩次生命呀!

你們看看,我朱元璋對你們多好呀!“賞”不可謂不厚了吧!我對得起你們立的大功了,你們這些王八蛋要對得起我呀!不要翹尾巴!——朱元璋如是說。

但是,朱元璋接著說:為了防止你們翹尾巴,對不起我賞給你們的“厚賞”,也為了保護你們,以不讓你們胡作非為,咱們加個備註吧!

除謀逆不宥,其餘若犯死罪,爾免二死,子免一死,以報爾功。”

恩,免死有條件,謀反照殺不誤。

至於什麼是謀反,誰來解釋謀反?

自然是朱元璋了,朱元璋說你謀反了,你就是謀反了。

重申一下重點:

免死鐵卷者只為為了顯示朱元璋“君恩深厚”!

和免死與否關係不大!


葭明通半瓶歷史


明初最大的笑話之一就是“免死鐵劵能免死”,很多大臣樂顛顛地拿到了免死鐵劵,以為自己一生無憂,實際死得非常難看。

為什麼免死鐵劵免不了死,為何那些被殺的功臣不用劵換腦袋?

免死鐵劵沒有被大臣用,是因為免死鐵劵無法頂一些罪

免死鐵劵是朱元璋對手下人的一種高度獎賞,是一種巨大的認可,當時誰要有這麼一張免死鐵劵,那是一件很牛逼,很值得炫耀的事情。

在洪武三年,朱元璋一口氣發出去了34張免死鐵劵,其中給公爵發了6長,給侯爵發了28張。從此之後,這些人得意洋洋,以為項上腦袋穩當了,到了最後,卻發現,哪裡有穩當?不僅不穩當,而且掉的速度很快。這是為何?

因為免死鐵劵在老朱當初設定時,有一個巨大的漏洞,什麼漏洞呢?那是一句話:“除謀逆不宥外,其餘雜犯死罪,本身免二死,子免一死”。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免死鐵劵對於謀逆者不免罪,其它罪,自己可以免兩死,子女可以免一死。

這樣一來,老朱就不受影響了。

李善長,大功臣,有免死鐵劵,結果因為胡惟庸案將其捲了進去,導致全家70多人同時處死,理由:謀逆;藍玉,有世襲免死鐵劵一張,後來因為謀逆,慘遭滅門,藍玉被剝了人皮;鄧愈,有世襲鐵劵,自己死後,兒子世襲,後來捲入李善長案,被誅殺。

像這樣被誅殺的例子太多了,理由只有一個:謀逆。在“謀逆”大罪面前,免死鐵劵太單薄了,比紙都單薄。

功臣們在拿到免死鐵劵時,沒有造反的心思,但後來因為莫名其妙被捲入,就有了謀逆的罪名。所以說,大多數功臣沒有辦法用鐵劵,因為那唯一的情況發生了,怎麼這麼巧?實際上,朱元璋如果想殺哪個人,只要把這人的罪名靠到“謀逆”上,此人就跑不掉了,無論有沒有劵。

有些人免死鐵劵沒有用,是因為沒來得及用

有些個別死的人,不是不想用免死鐵劵,而是沒來得及用,比如朱亮祖。


朱亮祖絕對沒有犯謀逆罪,但是他犯了其它罪。

朱亮祖在鎮守廣東期間,與當地豪強互相勾結,而且隻手遮天,目無王法。有一次,番禺縣令道同,要處理一個罪人,朱亮祖前來求情,道同沒有給朱亮祖面子,貌似道同危險了。

為了安全起見,為了自己不要被朱亮祖加害,道同遞出去一封給朱元璋的信,詳細說明朱亮祖勾結豪強,為非作歹的事情,以及干涉自己判案的事情。

但是,朱亮祖速度更快,以道同不尊重上級,胡亂判案為理由,準備收拾了這個小官員。當朱亮祖的手下快馬加鞭趕到京城時,道同的信還在路途中晃晃悠悠地走著。當朱元璋看到朱亮祖歪曲事實,告了道同的文章時,朱元璋怒了,這還了得,一個小小縣令竟然對一個侯爺如此行事,朱元璋下命令:斬了這個縣官。

道同人頭落地後不久,朱元璋收到了道同的書信,一番調查後得知道同死得很冤,這一切始作俑者竟然是朱亮祖。這把朱元璋氣得夠嗆,快速把朱亮祖和他兒子招了過來。

朱亮祖嚇壞了,但是仗著自己有免死鐵劵,朱亮祖來了。以為朱元璋要讓人斬殺他,沒想到朱元璋親自動手,不用刀,不用劍,拿了一根鐵鞭子,對朱亮祖父子一頓打,只是火候沒掌握住,最後兩人被打死了。事後,朱元璋說道:“朕怒而鞭之,不期父子俱亡”。啥意思?我太生氣了,只是手底下沒控制住。

是的,沒控制住,把人打死了,好一個理由。朱亮祖壓根沒想到自己父子倆會被鞭子打死,誰想到朱元璋出手如此重呢?免死鐵劵都還沒來得及用呢?

除了謀逆的,除了失手打死的,還有個別直接賜死的,總之,朱元璋想要弄死你,你整上十個免死鐵劵都沒有用。

總體說來,免死鐵劵不免死,因為它第一防不住“謀逆”罪,其次它對“失手致死”也無可奈何,如此免死鐵劵“有和無”實在區別不大。


藍風破曉


丹書鐵券這東西就像中獎券一樣,雖然法律規定它有作用,但是實際上,任何獎券背後都會有一句“最終解釋權歸活動舉辦者所有”。

丹書鐵券這場活動的舉辦者,很顯然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是個窮苦孩子出身,能打下江山出了自己的能力之外,將士用命十分重要,於是朱元璋在登基後陸續封了包括六公在內的“公侯伯”三等爵位,丹書鐵券的擁有者就大多在這些人之中。

所謂“丹書鐵券”,是指古代帝王頒授給功臣、重臣的一種特權憑據,又稱“丹書鐵契”,亦即民間敘事中所說的“免死牌”、“免死金牌”,頒授“丹書鐵券”的制度最早始於漢高祖劉邦。

對於朱元璋來說,劉邦是其最欽佩的是古代帝王,頒授“丹書鐵券”估計也可能是受其影響。

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說法,那就是丹書記載者大臣的豐功偉業,可以懸掛在屋內並且流傳萬世,而鐵劵上有朱元璋的恩旨,可以保護功臣和後人免死幾次。然而實際上,如果皇帝要殺你那麼不管多少鐵券都是抵不住屠刀的。

據說朱元璋當時在頒發免死鐵券的時候有一個規定,也可以說是使用免死鐵券的前提,那就是“所謂免死,除謀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結果後來,明朝被誅殺的功臣就全部被說成了謀逆大罪,這又是誰能說得清楚呢?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第一次知道“免死鐵卷”是在《水滸傳》中,對小旋風柴進的那個鐵片子感興趣,但是也知道了“丹書鐵券”這個東西。其實不只是宋朝,大明王朝剛剛建國的時候,朱元璋為了表彰那些功臣們,也搞了這一套,無非是為了表明他對昔日一起征戰大臣們的深明大義和崇高謝意。

大臣們當然很高興,因為有了這個東西就可以免死了,但是根據後來的事實表明,他們想的太早了,而且在朱元璋一朝,伴隨著日後的大屠殺和大清洗。我們不禁遲疑,難道丹書鐵券不靈了嗎?為什麼朱元璋還會殺持有丹書鐵券的大臣來?這些大臣的智商呢?

別看是一個小小的鐵片,這就涉及到一個權力博弈的問題,其主導權當然是在朱元璋身上,其最終的解釋權也在朱元璋這裡,這玩意到底有效無效,還不是朱元璋一句話的事情。朱元璋說他有效,他就有用;說他無效,就是廢鐵一塊。

但是朱元璋在背後留了致命的一招,那就是丹書鐵券免死的前提,那就是“所謂免死,除謀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也就是說,只要你不是謀逆大罪,其他的任何罪名都可以赦免。所以說,朱元璋想除掉那些手中持有丹書鐵券的開國功臣,也只有把他們歸為謀逆造反的一黨。

朱元璋即位後,面臨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鞏固自己的政權,他深知功臣們個個勞苦功高,又能力非凡,是威脅大明王朝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自己在位的時候,尚可鎮住,但是自己駕崩之後,兒孫們即位了,這就是一個問題了,所以必須要對他們下手。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晚年的時候,製造了很多慘案,只要是他認為有威脅的基本上都處死了,而且這些被處死的大臣,基本上都是犯了謀逆大罪。至於為什麼都是謀逆大罪,因為他們手中都有丹書鐵券,李善長、劉基、徐達等等,基本上都有,而且大部分的開國大臣都有。

朱元璋也知道這些人沒有謀逆之心,但是自己在的時候沒有,並不代表以後沒有,他們沒有,並不代表他們的兒孫沒有,所以說為了大名江山和子孫後代的穩固統治,自己出的這個難題,必須要自己解決掉,於是胡惟庸案、藍玉案,這一系列的案子中,牽涉進了很多人,牽涉進了很多的人頭落地。

丹書鐵券這玩意,純粹就是個心理安慰,這一點朱元璋心裡清楚,大臣們心裡也清楚。也終究逃不掉“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