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王學”殿軍,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

他是清代“王學”殿軍,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

在中國哲學史和思想史上,“王學”即王陽明所創的陽明心學是很重要的一支。其發展脈絡也是眾說紛紜,到了清代,“王學”這一思想史資源再一次被啟用,其中一位人物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就是邵廷采。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他:“時清聖祖提倡程朱學,孫承澤、熊賜履輩揣摩風氣,專以詆譭陽明為事,念魯常侃侃與抗不懾。蓋陽明同裡後輩能倡其學者以念魯為殿”。

邵廷采 字允斯,一字念魯,餘姚人。早年曾與另一位清學大師毛奇齡交遊。《清史列傳》記載他,“恥為應舉之文,從同縣黃宗羲問乾鑿度算法、會稽董瑒受陣圖、保定王正中學西曆,兼通刺擊之法。師承黃宗羲,得授史學而傳其文獻之學。”“初讀傳習錄無所得,既讀劉宗周人譜,曰:“吾知王氏學所始事矣。”蠡縣李塨貽廷採書,論明儒異同,兼問所學。廷採曰:“致良知者主誠意,陽明而後,原學蕺山。”又私念師友淵源,思託著述以自見。 崇奉王守仁心學,又通兵法。”李塨是顏李學派的重要人物,他對邵廷采的影響可見一斑。從邵氏的早年求學訪學經歷看,可謂文武雙全,非同小可。他打通了陽明學與蕺山學,打通了明州文化與越州文化,成為明末清初浙東陽明後學的傑出人物。

他是清代“王學”殿軍,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


陽明心學講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以事功為己任。邵廷采自己也說,“儒者之學,固以經世務為驗也。”所以,邵廷采也想通過著書來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有次正巧施琅徵臺灣,遇廷採於西湖,“縱談沿海要害,琅奇之。”但也僅僅是“奇之”而已,沒有向朝廷舉薦和起用邵廷采。邵氏講學姚江書院17年,授徒著述,終老鄉里。“為學重在經世,談理終歸致用,力倡讀史以救當世之失。”對宋明忠烈、晚明恢復事蹟,皆極意蒐羅表彰。

他仿黃宗羲《行朝錄》,著成了《東南紀事》和《西南紀事》二書,專門記載南明政權匡復始末的歷史,被梁啟超譽為“有系統的著述”,“有永久價值”。其所作《宋遺民所知錄》、《明遺民所知錄》二書,使那些不入正史的遺民事蹟得以保存下來,寄寓故國之思、民族氣節。在他的《思復堂文集》和《姚江書院志略》中,也有大量的明人傳記,保存了有相當價值的明季史料。值得一提的是《思復堂文集》還勾勒浙東學術史,有助於學術史、地方誌的研究。人物傳記富有特色,體例謹嚴,為史傳寫作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他是清代“王學”殿軍,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


邵廷采在清初浙東史學裡既無驚世之偉業,又無開創獨立流派。但其對浙東史學及後世史學家之影響不容小覷,比如他直接影響到了史學大師章學誠。其曾言"文章無關世道者可以不做,有關世道不可不作,即文采未極亦不妨作"。

總的來說,邵廷采的學術思想裡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國古代的治學之士一貫推崇經世致用思想,在該思想影響下,邵廷采繼承了歷代經世思想的精髓,特別是著述近代歷史的書籍作為借鑑,並將經世思想用於姚江書院講學的實踐中。邵氏的史學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不容低估的。

他於六十四歲的時候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