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極拳高手舉槓鈴”現象也談內家拳的增力

陳長興、楊露禪等內家拳前輩舉不舉槓鈴,後人不知道,但舉石鎖之類一直是民間武術增力的常見手段。

一直以來,內家拳的神秘性應該在於不借助外力、器械,人是如何增力的?

不懂的人把它歸之於內氣、筋骨、功力積累等等,往往建立在直覺的描述,缺乏效果清晰的可複製性和理論的系統性。

過去,教拳的老師父靠這個吃飯,因此知道的人極少。

從王薌齋宗師極其門下,應該有如是常識,只要是偷著在家練器械增力的,均非大成拳真授。

很多大成拳前輩帶藝投師,入門前便有極深厚負重鍛鍊的基礎,應另當別論。

從創始人王薌齋的經歷說,真實的大成拳,絕不能依靠器械,只能在站樁中求。

靠模仿站樁的外形,是求不出力的。

外面廣泛流轉的力由松中求,可能有利於重心求穩,可能便於柔化,但難以練出強大、極快的打擊力。

站樁培養的力,和人們的常識想的大不一樣。

首先是打拳應該哪裡先驅動,一般拳種講的是腿蹬、身催、拳打,也就是說人體最先驅動的位置是腿,一節一節往上傳。

這種力在敵我用力推搡挨擠,肢體已經接觸上力了,是有效的。

這種力應該在舉槓鈴似的增力手段中求,屬於現代體育鍛煉項目,其過程是憋氣、心率過速,精神、肉體都很累,是一種體力的消耗,不利於養生。

但是,對敵打拳尤其是敵我有一段距離的時候,是講究速度的,驅動手段不能後面催動前面發力,會影響出拳的速度。

很多人練得軀幹、肢體特別強壯,手、手腕的力很一般,出手也不快。

真實的站樁,練功的最初要點,是把神經的用力、思想的關注集中放在手腕到指尖這一節。

這一節求緊,千萬不能松,累了可以鬆下來歇會兒,但主要以求緊為主。

打拳的時候,手腕經常是作為整體的驅動部位的,前面領著後面走,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

為什麼要站樁,為什麼要撐三抱七?就是為了手腕領著全身發力,不站樁人是散的,形不成整勁發力。

手腕驅動,整體跟隨;這是大部分人練大成拳不懂此理因而練不出效果的原因。

手腕和身體的前領後跟,其原理是手腕先啟動,帶著後面的身體部分,當拳掌遇到阻力時,整體的慣性會霎時間跟進,力量呈現前帶後、後催前,形成一股合力,這要求手腕具有足夠的筋腱支撐力。

反之,如果力量是軀幹由後面催動前面拳掌的爆發,那麼就看胳膊大、小臂的支撐力如何,常常有力在胳膊某處憋住的感覺,或者胳膊在肘部的位置打軟。

“腕底留痕”,不少大成拳練習者並沒有深刻理解這句話。

只要你負重,比如舉槓鈴,身上的力永遠大於手上的力,力永遠是後面推著前面走,與真正的拳法傳授是南轅北轍的。

如此,你的力可能很大,但速度欠缺,更沒穿透力。

流星錘的力是可以想象的。

緊梢節、松全身,是大成拳站樁的第一步,但不是最後一步。

後面的路還很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