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李自成是一個怎樣的人?

歷史凌煙閣唐儉


在信口雌黃之前能翻一翻《明末農民戰爭史》嗎?三十年前的書了,裡面許多觀點都是五六十年前就已經定論了,可現在的人卻返祖到兩三百年前的大清國時代去了。豈不是很搞笑嗎?

李自成被逼反,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可是他在造反之後都幹了些什麼?讓天下更多的窮人吃不上飯,活不下去而已!成為流寇,禍亂天下,把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以及南方各省,攪成了一鍋粥,無數本來可以勉強活著的百姓,最後都不得不成為流寇跟著他死在了路上,到他死,他都沒有建立一個穩定的成熟的政權給天下百姓活路,不然為什麼他被滿清擊敗之後一年內所有的統治的地方全部丟失,並且最後死在了兩個農民的手上!

這一段實屬不知所云,李自成在崇禎11年秋天失敗之前,長期戰鬥在陝西(包括今甘肅、寧夏)、山西、四川這三個省,可能去過河南,從未去過山東以及南方各省;在崇禎13年秋復出到河南以後,很快在崇禎15年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已經不是什麼“流寇”了,即便如此他也仍只是侷限於在陝西、河南、湖北三省作戰而已。至於山西、山東等地,不過是他後來傳檄而定的地方而已,連大的軍事行動都談不上;而除了湖北以外的“南方各省”更是他的兵鋒所未到達過的地方,如何能夠“攪成了一鍋粥”呢?真可謂是歷史大發明瞭。

至於說李自成有沒有建立一個穩定的成熟的政權給天下百姓活路呢?

答案恰恰是:或許不成熟,但確實建立過一個穩定的政權,給天下百姓以活路了。且看李自成起兵以後的人生經歷——

崇禎3年起義(這裡土豆紅薯先生連李自成的起義時間都搞錯了,雖然裁撤驛站是在崇禎2年,但是李自成回家後並沒有馬上起義,直到崇禎3年才舉兵)後到崇禎11年以前,李自成在陝西、四川等地轉戰,也曾在一些地方(如川邊草地上的松潘)嘗試建立根據地,但在重兵圍剿之下,都難以立足,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了。這一時期他不是不想建立根據地,而是無法建立根據地。在此我們不禁要問:難道朱元璋從濠州一路南下拿下集慶(應天)之前,不是和這一階段的李自成類似的“流寇”麼?指望任何人一開始革命就擁有“穩固成熟的政權”,根本就是痴人說夢;提出這樣不切實際的要求,實質上就是禁止革命,實質上就是“抽象肯定(革命)而具體否定(革命)”,因為“革命從來不是請客吃飯”。

崇禎11年(1638),李自成在陝甘作戰時連遭敗績,兵力下降到1000人左右。崇禎11年11月,李自成進入川陝鄂豫邊的大山中,大概就是後來大順軍餘部夔東十三家盤踞的地方,在那裡“息馬深山”。此後大約兩年的時間裡,李自成帶著一千部下和他們的家屬在深山自給自足,偶爾展開一些軍事行動也不超過竹山、竹溪、興山等幾個縣的範圍,如何能“成為流寇,禍亂天下,把……攪成了一鍋粥”呢?

嗣後,按照土豆紅薯先生的邏輯,李自成潛伏深山、張獻忠和羅汝才等人乖乖受到招撫,天下再無所謂的“流寇“了,大萌“無數本來可以勉強活著的百姓”從此就不會再“不得不成為流寇跟著他死在路上”了。可是為什麼在這兩年中,“勉強活著的百姓”反而主動起來成為“土寇”,並且在崇禎13年和重出江湖的李自成匯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革命洪流呢?李自成深山息馬的結果卻是全國農民起義再度爆發,擴大到整個黃河流域。難道竟是在神農架種地的李自成和他的1000手下“攪動天下”讓天下農民活不下去了嗎?

崇禎13年進入河南之後,特別是崇禎14年擊敗傅宗龍、崇禎15年擊敗汪喬年等人後,李自成已經在河南(天下之中!)建立起鞏固的根據地。其主要根據地在:西到洛陽、東到開封、黃河以南、漢水以北,在崇禎15年又擴大到湖北襄陽(這是他正式建立政權的地方)、安陸等地,控制了整個漢水流域。這一時期,李自成已開始建立地方政權,並且把群眾的生產生活安排得很好。

崇禎16年(1643)3月李自成在襄陽正式建立了政權,設置了六部,在各城市設置州府和衛所,安排文武官員留守,安撫民眾、設置屯田。在李自成統治下,河南、湖北等地的生産迅速得到恢復,人民生活到清軍入關仍很安定。

崇禎16年秋9月,孫傳庭率領陝西官軍向李自成控制了一年以上的河南解放區進攻,李自成委任的文武官員如寶豐州牧等人指揮農民群眾為了捍衛自己的政權進行了頑強抵抗,戰敗後被孫傳庭屠城。李自成為了保衛河南根據地更是率領大軍北上,最終在郟縣之戰中擊敗了殘暴的孫傳庭匪軍,進而攻入陝西,建立起陝西根據地。這難道不能證明李自成曾竭力建設一個穩定的政權,並且試圖保衛行將被明廷暴吏孫傳庭重新奪走的“百姓活路”麼?

這以後大順軍在西北、華北建立根據地,免除三年田賦,追繳明廷貪官汙吏的贓款,通過復社拉攏明朝少壯派官僚,一連串的行動都頗具新朝氣象。這在當時連明朝的少壯派官僚(下文的項煜、時敏和龔鼎孳在明朝都是以清流聞名的東林黨人)也不能否認:

北京的明朝官員爭先恐後地前往大順政權吏政府報名請求錄用,如少詹事項煜“大言於眾曰:大丈夫名節既不全,當立蓋世功名如管仲、魏徵可也”⑥。給事中時敏聲稱:“天下將一統矣!”他趕往報名時吏政府大門已關閉,一時情急,敲門大呼:“吾兵科時敏也!”才得以放入⑦。考功司郎中劉廷諫朝見時,丞相牛金星說:“公老矣,須白了。”劉連忙分辯道:“太師用我則須自然變黑,某未老也。”勉強被錄用⑧。首席大學士魏藻德被關押在一間小房裡,還從窗戶中對人說:“如願用我,不拘如何用便罷了,鎖閉作何解?”①1644年七月劉澤清致吳三桂信中寫道:“三面環觀,曾有誰不降賊?”②次年八月在清攝政王多爾袞面前的一場爭論也反映了當年情況。都給事中龔鼎孳等人指責內院大學士馮銓是明朝閹黨;馮銓反唇相譏,說龔鼎孳曾投順“李賊,竟為北城御史”。多爾袞問此事實否?龔說:“實。豈止鼎孳一人,何人不曾歸順?魏徵亦曾歸順唐太宗。”龔鼎孳急不擇言,像項煜一樣把李自成比為唐太宗,雖受到多爾袞的斥責,卻是大順軍入京後絕大多數明朝廷官員的真實寫照③。——顧誠《南明史》

他打著為農民的名號起兵反抗暴明,但是確沒有好好的為農民做好一件事,所有天下的農民也沒有站在他這一邊,最終死在了農民的手上,他就是明末的黃巢而已!

黃巢為百姓所做的事情姑且不論(事實上不少,就連後來背叛他的朱溫、張全義也繼承了他的部分初心,在河南施展了善政,恢復了農業,同殘暴的沙坨軍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李自成免除農民的賦稅、建立清廉的政府、恢復和發展解放區的生產,同時用鮮血和生命去保衛已經解放的河南各地免受孫傳庭的蹂躪,難道這些都不是李自成為農民做得好事嗎?

至於九宮山事變,李自成是死在地主民團之手,難道地主民團也可以叫“農民”麼?如此看來,明朝沒有人不是死於農民之手了,畢竟上溯若干時間段,任何人都曾是農民或者“農民的兒子”嘛。

李自成毫無疑問是一個流寇,從崇禎二年開始就一直在天下轉戰,直到崇禎十七年在陝西開始建立政權,這十幾年間沒有建立一個穩定的根據地

如前所述,完全錯誤。李自成多次試圖建立根據地,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到崇禎15年在河南建立起了一個鞏固的根據地,崇禎15年冬天發展到湖北(當時還是湖廣的一部分),崇禎16年春天在襄陽建立起政權,崇禎17年春到陝西正式建立起全國政權。怎麼能說沒有建立一個穩固的根據地呢?

那麼有一個簡單的問題,李自成巔峰時期擁眾百萬,他吃什麼、喝什麼、用什麼?只能搶啊,那麼多的兵馬流民,可不是搶幾個富戶就行的,那就像蝗蟲,會把他們看到的一切吃掉、搶掉、破壞掉!

李自成巔峰時期擁眾百萬,但其中只有十萬左右的野戰軍(臨時收編的明軍未全部算入),另有十多萬地方部隊分駐各地,其他人則是這二十多萬軍隊的民夫和家眷。除了野戰軍之外,李自成部的糧餉主要是靠自己屯田解決的,跟明朝的衛所軍戶沒有什麼區別。至少崇禎16年,李自成已經在各地安排屯田了,到達陝西接管了明朝的衛所屯田之後更是大興屯田之利,這些都被無數的史料所記載,而這位土豆紅薯還在意淫什麼蝗蟲,真可謂是正統姨學家了。

至於李自成真正沒有根據地,到處流竄的時候,是否就只能“可不是搶幾個富戶就行的,那就像蝗蟲,會把他們看到的一切吃掉、搶掉、破壞掉”呢?答案也是否定的。李自成在崇禎13年進入河南開始建立根據地時,擁有的兵力不過萬人,加上家眷不超過四萬人,又能吃掉多少糧食多少肉呢?紅軍長征時總兵力最多時有十萬之眾,也沒有把沿途“一切吃掉、搶掉、破壞掉”啊!

事實上,“會把他們看到的一切吃掉、搶掉、破壞掉”的不是農民軍,恰恰是明朝官軍:“賊令嚴明,將吏無敢侵略。明季以來,師無紀律,所過鎮集,縱兵搶掠,號曰‘打糧’,井裡為墟。而有司供給軍需,督逋賦甚急,敲樸煎熬,民不堪命。至是陷賊,反得安舒,為之歌曰:‘殺牛羊,備酒槳,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由是遠近欣附,不復目以為賊。”(《石匱書後集》卷六三)

李自成在崇禎十五年攻打開封的時候,他決掉了黃河,這是什麼概念,決掉黃河直接導致數百萬人受災,在明末那個已經起來造反的時代,這數百萬人能活下來多少人真的就看天意了。

這是經典的謠言。事實是明廷周王所部為了水淹圍城的農民軍而掘小堤,結果河水沖毀大堤,導致雙方的軍隊都被淹沒,可謂損人不利己。這筆血債,恰恰應該記在朱明宗室和官紳們的頭上。

明廷掘堤又栽贓陷害大順的這一事實,如同蔣匪掘開花園口大堤而栽贓日寇一樣,當時人是十分清楚的。時人陳之遴寫了一首《汴梁行》說:“守臣登陴但垂泣,面若塵土心寒灰。繡衣使者(明朝河南巡按御史嚴雲京)出奇算,中夜決堤使南灌。須臾盈城作魚鱉,百姓盡死賊亦散。九重聞報空痛心,縉紳萬舌緘如喑。”就連當時的明廷官吏(包括時任漕運總督史可法)對此也不避諱——崇禎十六年正月,兵科給事中李永茂在《治河擊奸疏》內說:“今覆按其自供狡賊坐困一揭,及臣同官劉昌與總漕史可法各疏,始知周藩遷徙,汴民慘死,新漕梗塞,泗陵震憾。皆雲京(即河南巡按御史嚴雲京)一決為之。即寸磔其身,尚不足以抵償諸罪。”(見李永茂:《樞垣初刻》)。崇禎十七年正月給事中光時亨在《王言更新疏》中,要求朱由檢下罪己詔,也把決河灌汴列為明政府所犯罪過之一。他說:“孰鑿挖河堤以致汴城億萬化為魚鱉,反開冒功幸賞之門,為親藩避地之始者乎?”(孫承澤:《天府廣記》卷十三,《糾劾》。)

當時的人對於大堤是誰挖掘的十分清楚,因此後世史料都不敢按照明廷的口徑栽贓給李自成。南明立場的《國槯》說:“澍(開封府推官黃澍)利口,諉鑿渠事於李自成。”就連明清兩朝封建文人修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認明朝自己掘開黃河大堤,只是“分鍋”給李自成說,起義軍發覺明廷這一惡毒的計劃後立刻反掘另一處大堤以便將洪流導向明軍方向:“會有獻計於巡按御史嚴雲京者,請決河以灌賊。雲京語(高)名衡、(黃)澍,名衡、澍以為然。……我方鑿朱家寨口,賊知,移營高阜,艨艟巨伐以待,而驅掠民夫數萬反決馬家口以灌城。”(《明史》卷二六七《高名衡傳》)只有今天無恥的右狗,會完全抹殺明廷的反人類罪行,而將決黃河一事完全栽贓給李自成和圍城勝利在望(援軍已經被徹底消滅)的農民軍。

值得一提的是,周王所部在開封城內還大肆對稍有一些錢財的老百姓拷掠“助餉”,大肆掠奪老百姓手頭的最後一點糧食和銅錢。這些人被大順軍處決和拷掠,難道不是應該的嗎?

最讓我噁心的是崇禎十四年,李自成殺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做了一個福祿宴,一個政權領導帶著士兵吃人肉,這得多殘暴,這是不可饒恕的罪行,已經吃人的人還是人嗎?那是畜生!

福王吃掉了多少民脂民膏,讓多少老百姓餓死,這位土豆紅薯先生不置一詞;福王多麼無能,多麼貪婪小氣,這位土豆紅薯先生也不置一詞;以福王為代表的明廷宗室有多麼殘暴不仁(可以參考這個:明代藩王府中有哪些駭人聽聞、目瞪狗呆、讓人羞紅臉的故事?),土豆紅薯先生還是不置一詞(而且還無恥的將周王等人的罪行推卸到李自成頭上)。

對於這樣的藩王,農民軍士兵出於義憤,“食肉寢皮”,是不足為奇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史書都肯定“福祿宴”的存在,如明末秀才徐樹丕的《識小錄》之《襄福二藩陷沒》條就否定了這個故事,而記載雲:“辛巳三月,襄王為賊所擒,襄陽盡沒,已為國家莫大之辱。未幾日而福藩亦告變矣。神祖(明神宗)聚天下之財四十餘年,十九歸之福藩,一旦為闖賊所有。雖雲天意。亦人事之不臧乎?中原人言云:‘河南城破,福世子走河北得免,王被擒。闖賊坐殿上,詰責雲:“汝為親王,富甲天下。當如此饑荒,不肯發分毫帑藏賑濟百姓。汝奴才也!”以竹批撻之四十,氣絕矣。復梟首。’(後略)”根據這種說法,李自成在義正辭嚴地怒斥朱常洵之後,打了他四十竹板,然後砍頭示眾而已,不存在什麼福祿宴,也就更談不到吃人了。倒是明武宗正德帝曾下令剝取劉六、劉七農民起義軍(也是所謂“響馬”、“流賊”)戰士的人皮做成馬鞍,配發給他手下的軍事貴族使用,鐵證如山,不容抵賴,不知道土豆紅薯先生對此有何評價呢?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不能不感慨:福王朱常洵坐擁良田厚祿,一味剝削民脂民膏,坐視河南人民飢餓而死,又坐視河南饑民擁戴在神農架耕田的李自成出山,直至被殺。對於這樣的人,土豆紅薯先生毫無義憤之情,也不感到這樣“朱門酒肉臭”的“畜生”十分“噁心”,而是死抱一個不知真假的傳聞,在那裡感慨拿出福王所有積蓄救濟災民而使得“遠近饑民荷旗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的李自成是“噁心”的“畜生”。這其中的階級立場和階級感情就不言而喻了。

李自成還有許多優點和善政,在這裡都沒有講。無論如何,李自成崇禎13年秋還是率領數千人在神農架裡開荒的野人,到崇禎15年秋已經在河南建立了大片鞏固的根據地,崇禎16年就消滅了明朝的全部主力,崇禎17年秋就滅亡了明朝。在這個過程中,他戰略上審時度勢,軍事上攻無不克,政治上禮賢下士,才能在短短四年內消滅一個大一統帝國,開創自己的大順朝。可以說,得天下如此之順者,沒有超過李自成的。

而李自成的失敗,也恰恰是由於他在這四年之中,表現太過於優秀,勝利來得太容易了。除了孫傳庭的第二次圍剿,李自成的解放區幾乎沒有面臨過任何重大的危機,而且僅僅兩年多就從幾個州府發展到了西北、華北乃至(眼看就要)全中國。這導致李自成的政權嚴重不純,無論是軍事幹部還是民政幹部都十分匱乏,大量的明朝官僚甚至明朝軍隊被成建制收編進入了李自成的政權。這就導致:李自成的政權嚴重缺乏考驗,沒有經歷過大浪淘沙,真正可以依靠的組織只有那十餘萬野戰軍部隊。然而,他所面臨的卻是已經滅亡了北元、統合了內亞的17世紀東方最強野戰軍——八旗。

因此,在一片石和潼關野戰失敗,缺乏磨合的大順政權就喪失了凝聚力,在崇禎16—17年的勝利進軍中歸附於李自成的明朝軍事貴族和科舉官紳紛紛背離了大順朝加入大清的麾下。大順政權迅速收縮到了崇禎16年秋以前河南、湖廣幾個府的地盤上(這幾個府的老根據地可謂是基本盤),然而在收取整個北方的大清國和借虜平寇的大萌兩面夾擊之下,李自成不得不放棄老根據地東下,試圖奪取南京,再建根據地,可惜在途中意外身亡。

隨著李自成的身亡,大順軍核心集團內部的凝聚力也開始下降,導致大順軍迅速消失在了歷史舞臺之上。接著,東路大順軍先是降明,而後又在馬進忠介紹下試圖降清;而李錦(李過、李赤心)率領的西路大順軍則試圖擁立李自成的三弟李友,奪取湖南,東山再起。最終雙方妥協的結果,是既不降清,也不自立,在堵胤錫的招安下改編為忠貞營。此後,忠貞營又經歷了:初步建立夔東根據地,東出荊州戰敗,南下經略湖南,進入廣西護駕,被西勳陳邦傅拉攏,試圖改編為永曆朝廷的中央軍,受到東西勳聯合排擠和孫可望大西軍(已經佔領雲南)威脅而不得不返回夔東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大順軍餘部一直試圖複製李自成崇禎11年到崇禎13年“深山息馬”的路線,在夔東(當然其部隊規模比當時只有一千兵的李自成大得多)大山內等待時機。但即便在這個過程中,劉體純等人也努力發展當地生產,實行仁政,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體現了大順軍在建立根據地(更不要說大順軍裡還有擅長建立根據地的革左五營)方面的既定路線和卓越才能,用實際行動粉碎了所謂流寇的說法。

洋洋灑灑說了那麼多,還是做個結論吧:

1、李自成決不是漢族人民的罪人,徹徹底底的,不接受任何反駁!

2、李自成不是什麼流寇主義者。他一直試圖建立一個牢固的根據地,並且在崇禎15年建立起了這樣一個根據地。在他萬不得已只能實行流動作戰的時期,他也多次試圖建立根據地,甚至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遁入神農架耕田自給。

3、李自成在根據地內實行了一系列仁政,得到了農民乃至除了官紳大地主以外各階級漢族人民群眾的廣泛擁護,只有皇帝、宗室、大官紳、大太監等人反對李自成。

4、李自成建立鞏固根據地後,僅用1年時間就消滅了明軍主力,僅用2年時間就推翻了明朝,建立了大順。

5、由於崇禎13年來建立根據地、建立政權、推翻明朝等一系列勝利來得過於容易,由於李自成過於仁慈未能鐵腕肅清一批明朝腐朽剝削者,由於洪太留下的大清國擁有當時東亞首屈一指的強大軍事力量,李自成的大順在2年之內瓦解了。他本人在試圖東山再起時,遭遇意外而犧牲。

6、儘管如此,李自成革命無罪,造反有理。一切對他的誣衊,和一切對他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都不過是“抽象肯定(革命),具體否定(革命)”的把戲,將剝削階級造成的災難歸罪到人民的反抗頭上去,是滿洲農奴主集團和大萌官紳地主集團精神上的孝子孝孫。

【按】關於李自成是如何起義的,倒是有不同的記載。邊大綬塘報里根據李自成同鄉的供述說,李自成是在被裁撤回家後,無法生存,不得不率眾參加了不沾泥領導的起義軍;根據康熙《米脂縣誌》,則說李自成沒有被裁撤,因為丟失公文,害怕被治罪而加入起義軍;《綏寇志略》等書則說,李自成被裁撤後到甘肅巡撫梅之煥的軍隊裡當上了把總(相當於現在的連長),後來因參將等人欠餉而發動了士兵起義;康熙《延綏鎮志》則說,李自成被裁撤回家後,一度當上了里長(相當於現在的村民小組長),後當局橫徵暴斂,李自成不忍搜刮饑民口中的糧食,結果被抓起來施加肉刑,遂憤而聚眾起義。但無論哪一種說法,李自成參加農民起義都是在崇禎3年,而不是裁撤驛站的崇禎2年。

至於康熙《延安府志》,則說李自成是崇禎4年11月才參加起義的,這就更遲了,但一般認為不可信。這一時間可能是他在不沾泥手下成為“八隊闖將”即第八隊隊長的時間。

李自成在崇禎5年成為一支獨立的農民起義軍領袖,跟隨盟主紫金梁王自用轉戰在山西。崇禎5年12月,李自成率領過天星張天琳(李自成早年的老搭檔,後來曾任大順朝的大同制將軍,被他所力保重用的原大同總兵姜襄暗殺)等人攻陷山西遼州,第一次試圖建立根據地,結果在六天後被總兵尤世祿趕走。

隨後,李自成在崇禎6年隨諸將一起用詐降的辦法突破黃河進入河南,攻入漢中。崇禎7年,在漢中又和眾人一起使用詐降的辦法,突入關中。

崇禎8年、9年,李自成、過天星(張天琳)、混天星(惠登相,後來投降了左良玉軍,最後降清)、滿天星等人在漢中、關中、延綏一帶轉戰,同洪承疇直接對抗。當時,李自成有三四萬人(其中戰鬥兵約萬人),三星加起來一共有三四萬人(同上),而當時最強大的闖王高迎祥部(在河南)約七八萬人,並不存在什麼百萬大軍。崇禎9年,李自成趁寧夏兵變的機會聚集在陝西的十三營起義軍攻打米脂、綏德等地,試圖在陝北老家建立根據地,但被名將賀人龍擊敗而落空。

崇禎10年9月,李自成從秦州(今甘肅天水)出發,率領十幾支農民軍,欲取漢中為基業,被名將曹變蛟擊敗。10月,李自成南下松潘,在川西建立根據地,一度佔領三十八縣,圍攻成都,欲取四川為根據地,但洪承疇又率賀人龍、曹變蛟等人馳援,李自成被迫撤圍,後因在川西無法維持大軍,在崇禎11年1月撤向甘肅慶陽等地。當時,起義軍似乎還有西進少數民族地區的計劃,但最終因為無法跟少數民族聯絡(此時青海正處於紅黃教蒙古貴族的混戰中)而放棄。

崇禎11年,李自成在甘肅被洪承疇擊敗後,殘部只剩下三千多人,向四川開進,又被擊敗,被迫在崇禎11年11月遁入了川陝鄂豫邊的深山之中。不過這以後他還有一些軍事行動,佔領了竹山、竹溪、興山等縣城,還進入過房縣等等。


週週周樹人


平心而論,李自成算得上是一位草莽英雄。在明末風雲跌宕的時局中,李自成能一步步發展起來,並最終擁有一統天下的實力,如果沒有領導能力和魄力,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在闖軍的眾多頭領裡頭,李自成的確是最有點膽識和能耐的,比張獻忠勝出一籌。

但是,李自成卻不能與同樣崛起於布衣的朱元璋相比,因為後者是雄主,而李自成還不夠格。即便與同期關外的多爾袞、孝莊等滿清統治者的雄才大略相比,李自成也還是差距甚遠!這也是為何李自成最終在極盛之時快速衰落的原因。

其實,李自成在軍事上雖有膽識和見地,但缺乏雄才偉略,如果不是獲得李巖等一些文人的扶持,他幾乎連建立政權的能力都沒有。

當年,面對孫傳庭和洪承疇的官軍,李自成的軍隊基本上都是慘敗、慘敗、再慘敗。可惜,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明末的天災人禍,催生出了大量的流民,這就給李自成一次次的“鹹魚翻身”創造了機會。

加上崇禎皇帝缺乏始終如一的戰略部署,使得明軍總是遊走於清軍和闖軍兩條戰線之間。其結果是,闖軍越剿越多,清軍越打越強,而明軍則是越打越弱,最終精銳盡失。

而事實上,李自成後來之所以能進北京城,還真不是他厲害,實在是有些走狗屎運。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後,就率領幾十萬大軍(號稱步兵四十萬、騎兵六十萬),浩浩蕩蕩的向京師進發。而但是的明朝,關內幾乎是無兵可調的尷尬之境。

然而即便如此,他的大軍進至寧武關時,卻碰到了山西總兵周遇吉。結果,幾十萬大軍面對著周遇吉的萬把人殘餘明軍,打得相當窩囊。各員大將輪番率部強攻,李自成也幾次督戰。最終闖軍死傷慘重,才勉強拿下寧武關。

戰後清點,闖軍損失了七萬人之巨。這一戰讓李自成對進攻北京心生退意,若不是宣大的明軍守將及時遞來降書,恐怕李自成早就撤回陝西去了。

而真正體現李自成無雄才的,還是他入主北京後。

進京後的闖軍快速退化,而李自成當時早已志得意滿,面對日益敗壞的軍紀,居然不及時制止。而且還對同意對前明留在京師的官僚進行清算。如此一來,就使得闖軍很快失去了京師地區的民心,同時還失去了前明官僚階層的支持。

試問,能幹出這麼多政治錯誤的領主,怎麼有資格擁有天下呢?


這些歷史要讀


李自成是明未農民起義的主要領袖,組織並領導了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加速了腐朽的明帝國滅亡,但由於農民的侷限性,他未能完成攻取天下,改朝換代的歷史重任,最後在清軍和明朝殘餘勢力的夾擊下失敗了。

明朝未年整個國家腐朽透頂,當時官吏貪腐,稅賦過重,土地兼併嚴重,廣大人民無地無糧,加上地球處於小冰河時期,北方長達十幾年旱災和瘟疫,百姓在天災、苛政、貪官和重稅的層層壓迫下大量死亡,出現了十室九空,白骨成山的慘景。一些農民為了生存而反抗官府,從而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李自成自成在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並且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散佈“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李自成是有一定組織能力和軍事能力的,但他出生貧寒,其本身具有小農意識,目光短淺,看不到起義發展的前途,提不出徹底的革命崗領,他所提出的:“均田免賦”,“不當差,不納糧”都是不符實際的空想,從未實行過,也不可能實行。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沒有預見到攻下北京後直接面對清軍的現實威脅和明朝殘餘勢力的反撲,從而沒有制訂應對之策和長久的戰略規劃。在攻下北京後,未能嚴明軍紀,其領導層迅速腐化、墮落。整個農起義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喪失了民心,在清軍和明朝殘軍的共同打擊下迅速敗亡。

李自成在人民被層層壓迫,無法生存的情況下,敢於反抗統治階級的黑暗統治,是值得肯定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他是一個英雄。但農民的侷限性使他及其領導的農民軍在後來殘暴的對人民,實施燒、殺、搶、掠,並逼反吳三桂,導致清軍入關給當時的漢民族帶來深重災難,從這點來說他又是個罪人。功過是非,見仁見智吧!


051698


李自成是一位了不起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清朝以前,他領到的農民起義是封建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是農民革命史中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從陝北發動革命,以抗糧均田為號召,轉戰十餘年,於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統治。應該說,縱觀歷史上無數的農民起義,他是成功的,但是,因為農民起義的侷限性,容易為勝利所陶醉,忽視了關外的大敵,終於為滿洲人所乘,遭受了失敗。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國農民典型的吃苦耐勞,有創造力等優點,也有農民意識,小富即安,目光短淺的缺點。那麼李自成有哪些政績呢?他採納了謀士李巖的建議,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這與當時人民的願望非常吻合,義軍的人數生勢空前浩大,具體的賦稅政策,其一、採取業主認耕的辦法,把土地收回來還給農戶,恢復生產,其二、提高耕作技術,分配耕牛等勞動工具,其三、採取“輸銀助響”,這項政策,既打擊了地主富豪又賑濟了貧民,同時,又確保了起義軍的開支費用,這是“均田免糧”政策的主要思想。其四、開倉濟民,拯救蒼生,京、陝、豫、魯的大批災民因此得以活命,所以,總的來說,李自成的起義是順應當時的天下民心的,符合老百姓的願望,所以李自成短時間內壯大了部隊,是一位偉大的領袖,同時,由於他小農意識的侷限性,目光不夠長遠 ,最後兵敗生死,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喜歡歷史的學生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1]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陝西榆林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

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佔西安。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清軍。

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大順軍逼走南明將領左良玉,佔領武昌,李自成計劃乘舟東下,奪取東南作為抗清基地。但大順軍尚未準備充分,清軍分水陸兩路突然襲來,李自成倉促棄武昌向東南進發。順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遭村民誤殺。[2](另有一說李自成死亡地點為湖北咸寧市通山縣九宮山。[3])


奧特迷小7


李自成人不錯,主要被兩個江湖騙子騙了,一個宋獻策,一個牛金星。




井蓋遇賊


據說李自成出生前,其父李守忠夜晚睡夢中遇神仙曰:“吾令破軍星子汝”。

李自成相貌兇惡、鷹眼蠍鼻、聲如豺狼、性情殘忍,常把人殺死後砍腳剖心取樂,行軍打仗,時常沒有馬槽,李自成就剖人腹為馬槽餵馬,時間長了,馬一看見人,就呲牙咧嘴如同虎豹一樣嚇人。

軍中數萬孩兒兵,皆十幾歲少年,訓練成悍不畏死以殺人為樂的殘暴之徒。攻打城池的時候,投降的不殺,守一日殺十分之三,守二日殺十分之七,守三日即屠城。城將陷落時,李自成令騎兵萬人包圍城牆,騎兵巡徼,不讓一個人漏網。

初以殺人越貨、攻城掠地搶劫為生,多次被官軍擊敗追殺,以詐降伎倆逃脫,崇禎十三年進入河南,遇河南大饑荒,振臂一呼饑民追隨,很快擁兵數十萬遂不可制,有問鼎天下之志。


西賊聞之心膽搖



若說李自成是怎樣的人?得看看他對歷史的貢獻是什麼, 李自成一個平平凡凡的陝北農民,是如何變成滅亡明朝的罪魁禍首,他是在什麼條件下脫穎而出,被歷史選擇,最終改變歷史軌跡。首先說李自成,他是在什麼背景下出現的,明朝和清朝世紀性大戰,李自成為什麼無緣無故的被兩者綁在中間。說起此事,得看看他的歷史背景。

1644年是歷史轉折的重要時期,那一年東方中國發生了巨大的政治事件,清朝成功取代明朝,如果沒有清朝也就沒有我們現在中國版圖,在這一點,清朝是功不可沒的。是誰成就了清朝成功入住中原的,是清帝國本身嗎?



1644年這一年明帝國不算什麼弱國,清帝國那時還被明軍拒之關外,雖然幾次踏入帝國首都京郊,但不至於能消滅明帝國。唯一想把明帝國作為消滅夢想的清帝國這時正做為長遠的籌劃中。而真正實踐的人卻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那就是陝西的李自成。若不是李自成,清帝國怎麼入住中原,換而言之明帝國仍繼續存在,這一切功勞得歸於李自成。李自成幫助了清朝消滅了明朝,讓清朝成功過渡為中原政權。


李自成出現的時候,明朝後期明顯走下坡路,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它逐漸落後了西方,閉關鎖國導致它不得不面對現實,全球漸漸被葡萄牙和西班牙吞併,那一年的明帝國可是戰火連天,歐洲西方殖民帝國向亞洲撲來,葡萄牙和西班牙老牌殖民帝國佔領了菲律賓,馬來群島。臺灣和澳門隨之遭殃,歐洲不斷派傳教士進入明帝國,描寫明帝國風土人情,想象中的明帝國版圖只有江南和華北甘肅一帶,還誇其富庶超出任何國家,但他們骨子裡卻對明帝國埋藏著侵略的野心,西班牙揚言一兩萬人就可以征服明帝國,時時緊盯著明帝國政局。明帝國以北分界線就是長城,長城以北就是清帝國,清帝國就像一頭狼緊緊咬住它的東西防線。


李自成的出現似乎是裡應外合,對付明帝國,其實這根本就不是什麼巧合,而是官逼民反。 在陝北一個小地方,李自成當時也不想造反,他年青時還是明朝的公務員,但由於崇禎帝初期的改革精簡驛站,致使他丟失這份工作,生活困苦的他當過和尚,給別人放過羊,為了生活還欠下許多高利貸,致使債主上門討債,吃官司,受厲刑,李自成無法容忍乾脆殺了那債主。接著一樁樁悲劇接踵而至,她的媳婦韓金兒嫌他窮好上了同村人蓋虎,在他眼裡他成了武大郎,這豈能容忍,乾脆一刀幹掉兩個,這下他官司吃大了,於是選擇逃跑,後來又去甘肅投了兵。這時的明帝國遭受另一個對手的進攻,後金汗國皇太極南下一舉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煥大軍追不上後金軍,崇禎帝這時已感覺到京師危在旦夕,於是召集四方布政司援軍,護衛京師。甘肅一方援軍被李自成攔下,開始在甘肅榆中造反,這是李自成打響人生中的第一聲槍響。他後來投靠先闖王高迎祥,成了正規起義軍。從此,他的人生徹底轉型,他們的一舉一動漸漸引起朝廷的注意,從地方到國家,崇禎帝命楊嗣昌率十萬南下鎮壓,老闖王被俘,七十多萬的隊伍被零星打的只剩下七八個人,這七八個人中,李自成接下了這一把旗子成了新闖王,他們為逃避通緝躲在山裡,還勉強娶了媳婦。



在明帝國上層鎮壓農民軍並不徹底,李自成沒有抓到,這為以後死灰復燃埋下了禍根,李自成走出大山,隊伍回溫,趁天災人禍打著均田免賦旗號,轉戰河南和湖北,攻洛陽活煮福王,十月潼關攻陷,殺了明將孫傳庭,佔領全陝,次年定都陝西西安,改西安為西京,建大順朝,稱永昌皇帝。李自成隊伍就這樣像滾雪球越滾越大,發展到一百萬,他將進軍目標直指明帝國首都北京,七十萬北上橫掃山西居庸關兵臨北京。三月,北京城淪陷,崇禎帝上吊自殺。北京拿下了,他這下鐵了心,認為天下已定,於是大封部將,明朝遺臣聚集武英殿高呼萬歲,李自成皇帝寶座剛沒坐熱,就聞風關外滿清就蠢蠢欲動,還有起關鍵作用的山海關吳三桂,為了籠絡住他,釋放善意,把他的父親放還府邸。



吳三桂接到李自成詔書同時又接到滿清詔書,他左右掂量,無法下注,最後又收到父親寫給他沉甸甸的家書,李自成還派人不遠萬里送來幾千兩軍餉,還有吳三桂所要的高官厚祿,他以此順頭給李自成回信,明裡投順暗裡卻打探虛實再做決定。十多萬明軍把山海關移交給大順軍,準備回京,在回京路上,吳三桂行軍步伐相當緩慢,路上突然遇到他的家奴,當得知他的愛妻陳媛媛被李自成部將霸佔時,事實並非那麼簡單,於是調轉馬頭返回山海關,他又重新佔領了山海關。 消息傳到李自成耳邊,他立馬取消登基儀式,換上戰袍御駕親征,率領近五十萬從堯化門和阜成門出發,直奔山海關。




面對家仇和國仇,吳三桂於是決定順清,清軍由多爾袞為統帥,二十多萬奔赴關內,李自成為了堵住吳三桂和清軍必經之路,目的就是讓他們不能聯合,兵分兩路在一片石附近展開決戰。首先與吳三桂十三萬精銳打成一片,吳三桂的號稱英勇的關寧鐵騎招架不住,後續的二十多萬清軍跟上,將農民軍士氣壓了回去,近五十萬農民軍被明舊臣洪承疇喻為烏合之眾的草莽和三十萬明清正規軍相遇,最終不敵對手,落下敗陣。


李自成只帶唯剩幾萬殘兵倉皇而逃,逃到京師的他預想翻本,最後留在京師的那五十萬被窮追不捨的清軍給擊敗,兵敗如山倒,不得己退回西安,清軍追擊步伐超出想象,英親王阿濟格等兩路入陝,攻入西安,李自成逃到哪清軍就追到哪,一直追到湖北九宮山。後來,清軍分兵繼續對農民軍殘餘作戰,西路肅親王豪哥攻入四川,大西的張獻忠大敗,五十多萬被消滅,南明也一樣,東路豫親王多鐸由揚州攻入南京,隨後殘明百萬一觸即潰,這和五個世紀前的南宋和金戰爭形成嚴重反差,很快清朝一舉統一中原。

由以上經歷可知李自成是怎樣的人了,能讓他既能短暫的興起,卻短暫的覆滅。說起他有幹頭,是因為他在挫折中不斷爬起,接起反明大旗,明顯明朝不是他對手。可一向被明朝阻礙於關外的滿清卻很短時間剿滅李自成,而且很徹底,李自成大軍被冠以草寇稱號,他們之所以失敗,歸根結底是他們夢想和滿清不一樣,他們只苟安於現實的小富即安,清朝的成功也正是緊緊抓住他的弱點。


龍文說史


想要了解一個人,就需要對這個人的經歷有足夠的瞭解。離開歷史去談一個人,多屬無稽之談。

李自成像

關於李自成的個人歷史粗略整理如下:


明政府東北邊患未熄,西北民變此起彼伏,軍費開支陡增,財政狀況迅速惡化。為緩解財政壓力,明廷於崇禎二年(1629)下令裁撤驛站,削減政府開支。陝西驛遞系統因需要支撐西北四鎮邊鎮糧餉而建制龐雜,因此大批依靠在驛站供役為生的驛卒與伕役因扯驛令而失去生計,紛紛加入起義者行列。

這批失業者中有一個米脂縣誾川驛的驛卒,名叫李自成,失去了驛站的飯碗後,由於當地的饑荒,陷入了絕境,於次年帶領侄兒等一批人投奔義軍首領不沾泥張存孟。

失業驛卒、譁變邊兵、起義饑民構成了明末農民起義的主力,至崇禎三年冬,陝西農民起義形成了一個高潮。諸義軍相互聯繫較少,多各自為戰,遍地開花,官軍雖對單股義軍有絕對優勢,但顧此失彼,剿不勝剿。明政府也在剿與撫之間舉棋不定。

明廷深知農民起義的根源在天災人禍,無以為生,並且也意識到陝西亂民甚眾,便由主撫派,陝西三邊總督楊鶴攜銀十萬兩前往陝西放賑,然而十萬兩白銀對於諾大陝西的遍地的災民,無疑杯水車薪,再加之明廷剿、撫不定,背信殺降,招撫政策不久宣告失敗。

崇禎四年(1631),明廷起用堅決主剿的洪承疇,洪承疇運籌帷幄,有勇有謀,歷經一年有餘,逐個撲滅陝西各地的農民起義,加之王嘉胤、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陝西義軍主力轉戰至河東,而陝西地區崇禎五年後降雨較多,農業有所恢復,饑荒有所緩解。這一時期陝西農民起義轉入低潮。

崇禎七年(1634),進入關東作戰的義軍轉為以跨省區長距離流動作戰為特色的中期階段,由河南進入陝南的義軍在明廷五省統一指揮、分割包圍的戰略下,被逼入漢中、洋縣不遠的車箱峽一帶,幾乎陷於絕境,李自成用計詐降,四萬多義軍絕路逢生,再次馳騁關中平原。

崇禎八年(1635),關東義軍攻破明朝中都鳳陽,崇禎帝急令洪承疇出陝西平關東之亂,陝西義軍趁此機會在陝西迅速發展,不久關東義軍也經潼關、武關道西進,陝西義軍發展到二百餘萬之眾。並且義軍的組織性和戰鬥力也得到了提升,洪承疇在隨後的戰役中漸有敗績。明朝和農民軍的軍事形勢已經開始發生變化。此階段的義軍依然是流動作戰,雙方各有勝負。其中李自成在家鄉米脂縣中明將賀人龍埋伏,幾乎全軍覆沒,僅身隨百騎脫險,所幸他的妻弟帥眾萬餘來歸,義軍聲勢復振。崇禎九年,義軍中勢力最強的闖王高迎祥黑峪口兵敗被斬,使得義軍士氣低落,崇禎十一年,李自成在河州、洮州連續大敗,幾乎陷於絕境,被逼入陝西、湖廣、四川三省交界之山林中,偃旗息鼓兩年之久。

崇禎十三年(1640),此時明朝已無洪承疇,兩年前的寧錦之戰中,洪承疇戰敗成為滿人的俘虜。一年前,張獻忠也於谷城重舉義旗。李自成帥眾走出深山,進入河南,收留饑民,開倉賑濟。此舉大得民心,《豫變紀略》稱:“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李自成義軍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所傳:“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兩年之內,李自成在人口眾多的河南兵力發展至百萬之眾,緊接著攻克洛陽,三圍開封,五敗明軍。此時的李自成,帥百萬之眾,所向披靡。

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擊敗出關迎戰的孫傳庭,順勢攻佔關中,佔領西安,略定三秦。崇禎十七年(1644),也是大順永昌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正式建國,改西安為長安,為西京,國號大順,以原秦王府為宮殿。

長安建制之後,大順政權開始了北伐的進程,大順永昌元年開始北伐,不滿三月即攻破北京,滅亡了大明王朝。

然而大順政權由於對東北滿清的形勢把握不確切,佔據北京後將領多鬆懈,吳三桂投降清軍,滿洲八旗擊敗大順軍,李自成被迫放棄北京,退守陝西。

然而此時的形勢對大順頗為不利,除了滿清的直接威脅,北部河套蒙古早已降清,此時威脅著陝西的北方,並牽制大順一部分精銳兵力,南明政權也在與大順接壤的河南、湖廣地區反撲,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和大順在陝南漢中地區也有衝突,可謂四面受敵。最終大順政權在滿清鐵騎一路自陝北,一路自潼關,兩面夾擊下,大順軍進退失據,最終被滿清擊敗,李自成本人也兵敗身亡。


綜上可知:李自成從一個失業驛卒成為西北農民起義的重要領袖之一,說明他有著非同常人的勇力和領導能力,因此能在兵荒馬亂的年月迅速崛起。同時他能夠在數次兵敗,幾乎成為光桿司令後,一次次東山再起,愈戰愈勇,說明他有堅韌的精神和毅力。轉戰各地中,李自成能嚴明軍紀,始終站在廣大民眾的角度,提出“均田免糧”口號,維護民眾利益,同時毫不手軟打擊豪紳臣貴,說明其人愛憎分明,能守初心。而自始至終,李自成身邊都沒有形成一個高水平的智囊團,這說明其人有些剛愎自用。在制定與滿清相關的相關戰略時,出現很多失誤。這也導致他在群雄逐鹿之時,雖然能取得一時勝利,最終還是兵敗身亡。越寫越覺得李自成有點像項羽,勇而乏謀,毅而乏變應該是對李自成其人最好的總結。


歷史寶藏


站在被壓迫被剝削的階級層面,李自成就是英雄,有勇氣,有謀略,有膽量,敢造反。從統治階層看,李自成就是叛逆者,有階級平等思想,敢於向上層社會挑戰。從歷史角度分析,李是改變社會推動歷史發展的佼佼者,他身上有流民習性,有土匪霸道,殘忍暴力,燒殺掠奪無所不能,同時有時歷史英雄人物,敢於打碎一箇舊世界,創造一個新世界,值得敬仰的好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