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比南明更耐打?為何南宋能延續150年而南明卻撐不過20年?

靜夜史


南明比不過南宋是多種原因所造成的,當然耐打可能也是一方面,因為南宋在上下一心上雖然也不太行,單比南明還是好太多,因此像南明那樣望風而降的情況少了很多。

簡單的提了下,這裡我們再來詳細談談。確實與題主所說的那般,與南宋政權享國百年不同,南明政權存在時間太短了。這似乎令人大惑不解:為何這次,南明政權不能同它前輩一樣能夠再挺住個一百多年呢?


這個問題,如果要問得更加詳細一點還可以增加一些細節在裡面,比如說,同樣的,大明滅亡之前由於天災人禍,吏治腐敗,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最為突出的闖王李自成和大西張獻忠,而北宋徽宗年間也不太平,同樣是民不聊生,吏治腐敗,尤其是在徽宗花石綱之後的方臘農民起義更是轟轟烈烈,既然帝國崩塌之前如此相似,為何結果卻大相徑庭呢?

從這方面來看,似乎南明政權的覆滅和南宋政權的延續一對比,南明是與南宋差不多,應該沒有立刻覆滅的理由,可事實上南明政權確實是立刻就覆滅了,而且幾乎不存在有力的抵抗與對峙。

這到底是哪裡出毛病了呢?讓我們從多角度出發來分析下。

一、我們先從時間角度出發,從北宋滅亡時候的時間與大明帝國滅亡的時間在進行對比的基礎上進行分析。

眾所周知,北宋以靖康恥為界限,靖康恥之後北宋就名存實亡了,北方賊寇蜂起、義軍遍地,北宋享國祚共計一百六十六年;而大明朝就不太一樣了,到它被農民起義軍攻破首都,君王自殺後,共計享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從這方面可以看出來大明帝國比北宋多活了整整一百一十年。換句話說,當大明朝活到北宋死亡的年紀的時候,才是大明的中期,也就是大概大明孝宗和武宗那會兒,那個時候的大明正是春秋鼎盛之時,值得一提的是那個時候的大明甚至在成化年間派遣過大軍前往東北進行鎮壓女真部族,史書上記載為“成化梨庭”——對於稍稍復甦擁有反叛之意的女真部族進行了毀滅性打擊。

從這個時間點這麼一看,事情就變得似乎明朗了起來,也就是說,北宋滅亡那會兒,大明正是春秋鼎盛之際,經濟還算可以,人民生活水平也還可以,國力一點不弱。

反之,北宋滅亡的那一年,其實也只能算是一個封建王朝的中期,它並沒有到一個封建王朝被徹底終結的時候,封建王朝的弊端性要通過很長時間才會徹底暴露,而顯然北宋當時還沒有明朝那麼明顯,畢竟時間更為短暫。我們從宋徽宗年間,北宋還能夠通過持續擠壓西夏王朝的生存空間的這種戰略進行開疆拓土就可以看出北宋實在也不像明末的末世。


明末的末世那可完全是大面積的災荒加上完全失控的基層,別說什麼佈置戰略了,人都要吃人了,大明那極度腐朽僵化的體制可以說完全是走到了生命盡頭,王朝末世該有的問題也都激化了——由於異常嚴峻的土地兼併導致農民起來造反,又由於農民起義軍發展迅速使得“大明良心”士紳們也紛紛打定了主意改換門庭——大順起義軍本來氣勢洶洶的去找山西明軍的麻煩,結果被大明官軍一觸即潰、一路降到京師城下。

換句話來說,大明帝國死亡之時已經是典型的王朝末期,各方面統治已然失靈,而北宋覆滅之時,一般情況下,作為一個相對大一統的王朝,此時一般正在春秋鼎盛之際。我們從王朝的滅亡時間這個角度分析似乎可以看出來南宋能夠延續,而南明必然滅亡的一些原因。

二、接著,我們還可以從北宋的“金”對於滅亡南宋、一統天下的決心和“後金”對於一統天下的決心這個角度來進行分析。

首先是滅亡北宋的“金”,彼時的女真剛剛從白山黑水間走出,屬於第一次來到歷史舞臺,對於“金”來說,很多事情和東西都是極為新鮮的,在金第一次進入中原不久,為了活捉所謂的天下兵馬大元帥趙構,它完全沒有對剛剛崩潰的北方政權進行任何接管,在後來更是弄出來了個傀儡政權(即張邦昌的偽齊)來代為掌管這種怪事情。


可以講,在當時,金這個政權,對於自己取得如此大的領土還沒有完全適應並建立有效統治。短時間內,金對於南方的南宋政權興趣缺缺,而金興遼滅宋短短數年,兵馬不過三五萬,面對遼宋超級多的人口,自己又剛剛才從部族氏族社會走出來,顯然是吃多了消化不了。

而後金時代就大不一樣了,首先不可否認的是,建州女真屬於熟女真,他們有自己的滿文,雖說後來這個文字沒有會讀了,可這至少證明了建州女真社會相當的成熟了。同時在入關之前皇太極恩威並施的拿下了蒙古草原,皇太極取代了黃金家族,成了新的蒙古大汗,再往後,與大明帝國在遼東的交戰,反反覆覆的談判議和,完全擁有了所謂“大清國”的國家的概念,等到女真因為吳三桂幫助入關之後,面對的是一個已經被農民起義軍打爛的北方以及一馬平川的通天大道。



而女真自身已經有了許多國家概念和完善的擴張經驗了,入關之前就已經有了足夠大的野心和準備——與後來的農民起義軍政權和南明政權,其實滿洲女真更接近一個完整的國家政權形象。

三、最後,我們還可以從其統治者角度出發,拿南明的統治者與南宋的統治者進行一下對比然後分析。

有人會說,趙構難道就比弘光帝優秀很多嗎?不可否認兩人似乎都不太行,但我們這個對比不比能力,比的是統治者的其他方面。我們先從南宋開國皇帝趙構開始,首先從趙構的血統分析,他是正宗的先帝子嗣,正統性是毫無疑問的;其二,趙構擁有他爹給他的“天下兵馬大元帥”的稱呼。這就促使他從法理就佔據了高地,從情理上立於不敗之地,並且還因為北宋太宗一脈幾乎被“金”打包全部帶走了,理論上講,趙構就是唯一,當然不存在什麼爭議。

可是南明就大不一樣了,由於崇禎在北京城帶著子嗣一波被闖王李自成帶走,又因為朱明宗室實在太多,大家都覺得自己都可以做領導,別人能號召遺民繼續抗爭,那我也可以,於是內訌不已。


更要命的是大家不要忘了,北宋是直接亡於“金”,因此南宋的敵人非常明確——俘獲君父的賊子就是我們的敵人。但是大明呢?別忘了大清入關時候的口號是什麼:為大明先帝報仇!也就是說南明的優先級對手是農民起義軍,細心點就會發現在南明歷史上其實多次有過聯虜平寇的操作。

而因為統治者的所謂合法性,導致兩者對敵人態度不一樣,一個是全心全意眾志成城對抗金,一個則是把更多心思放在內鬥之上。這也就導致了當時南宋還有想著光復山河的中興四將,而南明則是隻圖自保的江北四鎮,一個是可以被金牌召回中興的南宋,另一個是三個軍鎮不戰而降的南明。而這就是兩者之間差別的最明顯的體現。

而也就是在以上如此之多的因素之下,南明只能是承受自己被一鼓而下的命運,無法重複南宋穩住了一百多年的歷史軌跡,即便面對的敵人還是曾經的那個敵人。


夏目歷史君


  靖康之變,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繼位並遷都臨安,與金國劃江而治,北宋變成了南宋,從名義上來講,算是擁有半壁江山。而且,在金國強大軍事壓力下,南宋王朝竟然歷經9任帝王,延續了150餘年。

  與南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400餘年之後北京城陷落,崇禎吊死於煤山。保留有完整六部官員和軍事體系的南明,短短18年就土崩瓦解。

  南明為何無法複製南宋的奇蹟?說到底,是因為南明首任皇帝朱由崧阿斗附體,留下個爛攤子。

  

  1、朱由崧在“七不可”中上位

  1641年3月2日(崇禎十四年),河南洛陽,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的士兵在迎恩寺中活捉。面對眼前這位曾引發“國本之爭”的超級大胖子,李自成大手一揮,把朱常洵和幾頭鹿來了個一鍋燴,美其名為"福祿宴"。

  老福王被煮了,小福王來了——朱由崧。1644年崇禎死、北京城陷落,有人聲稱在鳳陽發現朱由崧,就把人送到了鳳陽總督馬士英面前。此人出示了一枚福王印,馬士英問對方為何有印?對方答:“賭博時有人用它衝抵輸的錢。”

  馬士英不認識朱由崧,不辨真偽。但想到天下大亂,此人奇貨可居,就致書大臣,稱如果選賢繼位,誰都不如福王朱由崧。

  

  首先提出反對的是史可法,他修書一封給馬士英,認為朱由崧上位當皇帝有“七不可”,分別是:貪、淫、酗酒、不孝、虐待下屬、不讀書、干預官吏,同時提出潞王朱常淓最適合繼位。

  最終,史可法沒有鬥過馬士英。馬士英與黃得功、劉良佐、高傑、劉澤清“發兵奉福王”至龍江關,史可法無奈之下率六部大臣擁戴了朱由崧。

  2、上臺就忙著選秀挑美女

  繼位之初,朱由崧面臨的情況不算太壞,河南、山東尚在手裡,江北四鎮的總兵力超過百萬,左良玉還有上百萬人馬,南明佔據著江南最富庶的土地,清兵則和李自成交戰正酣無暇南顧……朱由崧卻正如史可法所說的,沒有利用這個大好時機整軍備戰,上臺後就忙著選秀挑美女。

  

  來看如下記載——“中使四出,民間女子稍有姿色即以黃紙帖額,選入宮中”;“選淑女黃氏、郭氏入宮;仍命再選,有母女自盡者”;高傑被許定國誘殺、清兵即將渡江南下時仍下詔“嘉杭二府速選淑女”;多鐸兵至淮安了朱由崧還下詔“選淑女於貢院,七十人中選中阮姓一名,大鋮侄女也。”還在浙中選送的50名淑女裡選中王姓、周姓各一名;選秀中如隱匿適齡女子,則對四鄰連坐懲罰……

  朱由崧還下詔“修興寧宮、建慈禧殿”,供自己和太后享用。為籌備大婚“宴賞皆不以節,國用匱乏”。內務府監造的皇后禮冠需用貓眼石、祖母綠,花費10萬金購來重量一錢以上的百十顆。

  3、南明官場妖風一片

  因擁立朱由崧,馬士英被記頭功,得到朱由崧極大信任。信任到何種程度呢?有個事例可以說明,繼位當年正趕上元宵節,朱由崧手持花燈在宮中游樂,守備太監韓贊周勸告:“天下大事又多又難,何必做這些小事?”朱由崧答:“天下事有老馬在,何慮?”

  

  那麼,馬士英是如何回饋朱由崧信任的呢?除了熱衷於黨爭之外,馬士英成為首輔後出臺了“州縣生童納金免考”,科舉考試中按交錢多少得以免考並拿到功名,因此民間有歌謠唱道:“中書隨地有,都督滿街走,監紀多如羊,職方賤如狗,蔭起千年塵,拔貢一呈首,掃盡江南錢,填塞馬家口”。

  只會清談的馬士英讓南明官場的風氣狼藉、妖風一片:錢謙益逃入南京時,美妾柳如是一身戎裝,騎馬而行,冠插雉尾,一副昭君出塞狀;阮大鋮誓師出征時,身穿素蟒袍,脖子上圍著碧玉,如同梨園戲子;縣令張丁乾被罷官回鄉,路遇馬賊被削掉鼻子、耳朵,流落於南京,馬士英可憐他任命為應天府教授,趕上朝會,張丁乾就戴上木耳、木鼻子遮醜。

  朱由崧喜聽宮劇戲,經常召來江南名角來唱戲,他還信奉內醫秘方,下旨讓城內乞丐捉蛤蟆作“房中藥”,而馬士英最大的愛好是鬥蟋蟀。一時間南明皇宮裡“蛤蟆聲蟋蟀聲唱戲聲聲聲日夜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無人關心”,當時人們稱“蛤蟆天子”、“蟋蟀相公”共治天下。

  

  4、被多鐸四連問,汗如雨下

  該來的終究會來!多鐸大軍兵臨南京城下,慌了神的朱由崧召見馬士英,馬士英無言以對,只在案几上蘸水寫了個“避”字就走了。朱由崧咋辦?午時,他召集戲子在宮中演劇,和內宮親信擺宴暢飲,至夜半三鼓聲響,叫上親信太監騎馬逃出聚寶門,投奔了黃得功。聞訊後的馬士英最初想投降,擔心清兵不能赦免自己,黎明前帶著衛兵逃向廣德。

  當又一個清晨來臨時,南京城百姓才發現,皇帝和首輔都跑了。於是就擁立之前被認為是假冒的、被關在監獄裡的崇禎的太子,在武英殿裡,把朱由崧連不及帶走的皇冠蟒袍給朱太子穿上,眾人叩頭山呼萬歲。隨後百官集會,卻無人提及已重立皇帝的事情,太學徐瑜拜見將軍趙之龍,請求奉立朱太子繼位,被趙之龍一刀殺死。

  

  當晚多鐸到了南京城,在天壇安營。天色還沒黑透時,由錢謙益主導,趙之龍打開城門投降。劉良佐也被活捉,主動提出來去捉拿朱由崧贖命。

  最終黃得功戰死,朱由崧被兩名降將揹著投降了清兵。當他坐著小轎和皇后重回南京城時,身前身後全是清兵押送,目睹此景,南京城內的“百姓夾道唾罵”,還有人向轎內投打瓦礫。

  朱由崧被押到多鐸的面前,有清兵喝令跪拜,朱由崧只好照做。多鐸頗為得意,命人設宴款待朱由崧,投降的各官吏也都作陪。酒至半酣,多鐸向朱由崧發出四連問:

  

  一問:你先帝崇禎有太子,你不奉遺詔擁戴,自己卻做了皇帝,這是為什麼?

  二問:你既已擅自繼位,只是縱情於酒色,聽信奸臣納賄行賄,不派一兵一卒收復失地,這是為什麼?

  三問:你先帝有太子,逃出京城來投奔你,你不讓位,反而認為是假太子,關進監獄準備處死,於心何忍?

  四問:我的兵馬還在揚州,你為什麼就望風而逃?

  多鐸四連問後,朱由崧汗流沾襟,無一言可對。宴席結束後,被關押在南京城的江寧縣署。多鐸讓南明舊臣去探望,只有兩人前去,其他官員全部拒絕。而朱由崧見到來探望的兩人,嬉皮笑臉,只是詢問“馬士英何在?”

  

  5、朱由崧是阿斗附體

  朱由崧不是趙構,江北四鎮也不是韓世忠、岳飛,同樣偏安於江南,趙構“恭儉仁厚”,雖然沒有收復失地的才能,但是“繼體守文”綽綽有餘。保持武備的情況下,又通過紹興和議贏得寶貴的喘息機會,從而保證了南宋沒有迅速走向滅亡。

  朱由崧則是阿斗附體,正如史可法所說的“不讀書”,無法完成戰略性政治和軍事規劃,對外依靠一介文人史可法、驕奢難馭的四鎮,對內依靠庸才馬士英、阮大鋮。天天宴飲不休,“孌童季女方藥縱歡”,一如阿斗附體,以馬士英、阮大鋮的能力,哪裡可能中興南明?

  繼位之初,朱由崧派早已暗中降清的陳洪範出使北京,要求劃江而治,並聯兵征討李自成。陳洪範無功而返,聲稱清兵早晚會攻打南京。

  

  朱由崧忙著做偏安江南的春秋大夢,只讓馬士英主持國政,而馬士英滿不在乎,大言不慚:“李自成還沒剿滅,清兵有後顧之憂,哪敢發兵南渡?況且當年周郎赤壁3萬、謝安淝水8000人馬,一戰而定江南。如今我們有四鎮的百萬雄兵,怕什麼呢?你不必多言。”

  南明立國之初,君非君,臣非臣,自上而下渾渾噩噩,滿足於縱情歡娛,滿足於誇誇其談。其實,朱由崧君臣駕駛的只是一艘破船,渾然不覺即將傾覆!最終留下個爛攤子,任誰也無法收拾。因此,南明也沒有複製南宋的奇蹟。

  參考文獻:《清太祖實錄》、《南渡錄》、《甲申紀事》、《國榷》、《棗林雜俎》、《三垣筆記》、《蘿石山房文鈔》,感興趣者可以詳細一讀


昀茼


為什麼南宋能存在150多年,而南明才存在20年?主要是但是的局勢所造成了的,南明是四面楚歌,而南宋是北有惡虎,就是南宋主要的威脅只是金國,而南明的對手有滿清、李自成、張獻忠等。南明的皇位不是正統,而南宋是正統皇帝,導致了內部的問題。



南宋雖然是偏安一隅,但是基本上是一統南方的,皇帝還是的有威信,對軍隊的控制力還是有的,全國上下能一致對外。南明的皇帝無實權,兵力主要在四鎮將軍手裡,造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在滿清面前就是一盤散沙。



南宋有中興四大名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逃跑將軍),對於金軍的進攻有足夠的能力反擊,是南宋存在的軍事支柱。宋高宗趙構是正統,能力不俗在政治上,還是能壓制百官,不會造成個人專權危害朝綱的情況。南明弘光帝不是正統出身 ,且東林黨專權,造成了朝野動盪,局勢不穩,各鎮軍閥割據,不聽從南明朝廷的指揮,在滿清面前一觸即潰。


南宋和南明存在的都是由當時的格局所決定。


百花爭豔只為你


南宋與南明經常被拿來作比較,這兩個政權雖然是不同的朝代,但是他們都有一個相同的對手,這個對手就是東北的女真族。同樣是受到東北女真的侵害,為何南宋政權延續了150年,而南明都撐不過20年?

金國和後金的戰略方針不同

公元1127年,北宋宋徽宗、宋欽宗年間,金朝軍隊在完顏宗翰、完顏宗望的率領下,攻破了北宋的都城卞京,活捉了宋徽宗和宋欽宗,連同兩帝的後宮、皇親大臣一起共3000餘人,全部被押送北上,北宋政權宣告滅亡。

此時的金朝內部並不太平,完顏宗翰功高蓋主,攻滅北宋時功勞最大,勢力膨脹到可威脅到金朝,受到金太宗猜忌。

這個時候,宋徽宗第九子迅速建立了南宋政權,金朝也曾想趁南宋根基未穩時南下,一鼓作氣滅了南宋的。在這裡要說一下西夏,滅北宋之前,金朝曾經邀請西夏聯合滅宋,西夏不答應。於是,金朝內部在“繼續南下滅南宋”與“先教訓西夏”之間,產生了分岐,最後爭論的結果是,留下完顏宗弼、拔離速、馬五等金朝將領繼續南下捉趙構,完顏宗翰北返。

金朝女真軍隊的連戰連捷,也有些不將南宋放在眼裡的味道,要不完顏宗翰也不會北返。另外,打了勝仗自然是論功行賞,也是宗翰急著北返的原因之一。北返後金太宗因為忌憚宗翰,開始大力打壓宗翰的勢力,受打壓包括有很多金朝的元勳宿將,像完顏希尹這種滅宋猛將也被解除了軍職。

可以看見的是,金朝有南下攻打南宋的野心,但是金朝內部並沒有團結一致,延誤了戰機。也就是說,此時南下攻打南宋的女真軍隊,不能和滅亡北宋的軍隊相提並論,戰鬥力遜了一些。



我們來看看南明的情況。說南明的滅亡,不得不說明朝的滅亡,基本上如出一轍,換湯不換藥。南明雖然國號不同,也只是明朝最後苟延殘喘的縮影而己。

滅了南明的是後金。後金是金的一個分支,一樣都屬於女真族。因為考慮到女真族和漢族之間的民族仇恨,所以後金人才將國號改為 “清”。從這裡可以看出,後金並不是想撈一把就跑,而是一早就有徹底地入主中原,取明朝而代之的野心。

後金對明朝的策略是招降納叛,重視明朝降官降將的作用,諸如李永芳、洪承疇、祖大壽、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都先後投靠了清廷,對這些投靠的明軍將領,後金對他們一律厚禮相待。

除此之外,後金軍隊的八旗制度,每一旗都有一位旗主,旗主由統治者直接任命,軍權集中在統治者身上。後金利用八旗這個軍政合一的制度,不斷收編漢八旗軍,在壯大自己的同時,不斷削弱、蠶食明軍的有生力量。努爾哈赤創立的八旗軍隊,雖然和南宋時期的同屬女真族,在團結、凝聚力上來說,是不同一個層次的。

所以,南宋面對的女真軍隊是各立山頭、不團結一心的女真。而明朝軍隊也好,李自成起義軍也好,南明也好,面對的則是團結一心的女真,結果自然不同。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媒山,明朝亡。隨後後金軍隊入關,收拾了李自成,偏安一隅的南明,面對一鼓作氣的後金軍隊,又怎麼能不快速滅亡呢?


小刀刀說史


同樣的失去半壁江山,對手都是女真人,為何南宋堅持了150多年,南明20來年就被滅了呢?

一,南宋建立只初,政權的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趙構作為徽宗唯一漏網的子嗣,繼承大統,這是南宋軍民都承認的。反觀南明,崇禎子嗣稀少,城破身死後,他剩下的諸如太子朱慈烺都不知所蹤,這就導致南明只能從地方諸王上遴選,導致了各個勢力內鬥不止,又是弘光又是隆武又是邵武……讓南明不能像南宋一樣形成一個有力的團結核心,各個勢力一盤散沙,被清軍各個擊破。



二,明朝亡於內憂外患,宋朝則是亡於外患。南宋,君臣自上而下,只有一個敵人,那就是女真,南宋可以聯合北方的各種反金勢力和義軍。而南明不同,讓自己君王身死的首敵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與起義軍已經沒有合作餘地。而且南明君臣甚至幻想借清軍平義軍,這就為清軍隊義軍和明軍各個擊破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金國與清朝,前期對南下進取的目標或者態度不一樣,也可以說漢化程度不一樣。宋時金人,前期往往都是以掠奪為目的,都是南下殺伐一番就北返,當年“搜山檢海”抓趙構,失敗後還是北返了,可以說金人對經營天下沒有多大的興趣和覺悟。反觀清朝,入關後即遷都到北京,就證明它有吞併和經營天下的野心,入關前就對中元統治那套學得很用心了。金國和清朝對南方的態度,決定了南宋和南明的命運。


四,南宋時有賴於“重文輕武”的國策,基本上扼殺了軍閥割據的溫床,得益於趙構的手腕,南宋軍政大權基本上是在他手裡(苗劉兵變就是個意外哈),武將諸如韓世忠之流都是服服帖帖的,牛掰的岳飛還不是被一個“莫須有”罪名說殺就殺了。反觀南明,左良玉等軍閥飛揚跋扈,甚至有割據自立之心,自私自利,已經嚴重阻礙南明的軍事部署和軍政大權,南明就沒有一個軍政統一的大環境。

五,北宋在都城被破時,北方尚有精銳的西軍,這是一支長期與西夏征戰中磨練出來的隊伍,西軍在金人南侵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金人的步伐,北方的各路義軍也發揮了這個作用,他們都為南方贏得喘息機會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西軍後來雖然消失了,但也給金人造成了不小的損失,西軍剩下的將領和兵馬陸陸續續加入了岳飛韓世忠等人隊伍,充實了南方抵抗力量。而,南明則不同,北方最後的精銳之師隨著吳三桂投降了清朝,各路義軍又都是仇敵,南明在北方沒有自己的牽制力量。

六,南宋和南明在大政方針上高下立見。南宋知道在河南河北到處聯絡收編抗金力量,騷擾金國腹地,還知道主動出擊,派岳飛收復襄陽,以成側後威脅金軍之勢。反觀南明,在李自成與清軍激戰之時,若能遣軍向河南山東一帶運動,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史可法就曾上書弘光出擊,無奈南明懼怕清軍而且又不願放棄對義軍成見,所以坐視義軍滅亡(坐視李自成滅亡沒話說,但是也該有所行動,而不是坐以待斃)。清軍把北方收拾妥當後,回過頭啦,果然把南明收拾了。


七,北宋亡時,民心尚在,所以軍民同心,同仇敵愾。哪怕是南宋亡後,想崖山之敗,雖國滅,但君臣軍民依然能慷慨悲歌集體殉國。反光明朝,民心早已失去大半,臣民叛降者不計其數,而慷慨殉國者與宋比,相差甚遠,這就足見明朝早已失去民心。

(手打,累死了)


吐蕃國護法國師鳩摩智


南京離長江太近,處於劣勢時無法對峙。當時清軍不多騎兵為主,水軍民兵佈防長江,滁州依山佈防,精銳部隊聚在合肥,以逸待勞追求在江淮與清兵主力決戰。又或朝廷遷至杭州,佈防長江,可以偏安一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