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當打之年》:沒有扛鼎歌手競演,依舊能做音樂綜藝標杆

2020年2月7日,《歌手·當打之年》(下文簡稱《歌手》)在湖南衛視首播。根據央視索福瑞的數據,節目的城域收視率1.88,份額5.6,為同時段所有頻道第一。同時“華晨宇《寒鴉少年》”、“毛不易被奇襲”等關鍵詞迅速衝上了各大社交平臺的熱搜榜單。

《歌手·當打之年》:沒有扛鼎歌手競演,依舊能做音樂綜藝標杆

經歷了第六季的瓶頸及第七季的“叫好不叫座”(《歌手2019》口碑有所提高,但卻沒有在成為當年的爆款),這一次的《歌手》終於迎來了一個好的開局。

音樂綜藝在中國的整個綜藝市場中一直以來都佔據著極大的比例,幾乎每一個季度都會有互聯網平臺或傳統衛視上線新的音樂綜藝。今年的第一季度,就有《天賜的聲音》、《我們的歌》(1月19日結束播出)、《歌手·當打之年》等在播,音樂綜藝這片紅海中的“廝殺”從未停止過。

《歌手·當打之年》:沒有扛鼎歌手競演,依舊能做音樂綜藝標杆

肖戰為《我們的歌》帶去了極高的關注度

另一方面,八年是個不短的時間跨度。一代人會在這八年中成長,一代人會逐步邁入《歌手》的受眾群體。因此湖南衛視的節目製作團隊想延續這個IP的藝術生命力,面臨困局與衝破困局是必須經歷的過程。

今年是《歌手》變化最大的一年,以往我們習慣去推測首發歌手會請來那些大牌,可這一季在開播之前很早就放出消息,今年沒有“扛鼎歌手(我們期待的大牌歌手)”。而這些首發歌手雖然各個都在“當打之年”,有些也“自帶流量”,卻少了曾經的話題度。

《歌手·當打之年》:沒有扛鼎歌手競演,依舊能做音樂綜藝標杆

當然這樣的開局也有疫情的影響因素,但對於這檔“高齡綜藝”來說仍難能可貴。

在我看來,《歌手》一直是一檔尊重音樂的綜藝節目。與其他在競技形態上和小眾類型進行創新的綜藝節目不同,歌手脫胎於“選秀”節目,伴隨著華語樂壇的成長,並最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華語樂壇。

從“選秀”節目說起:《歌手》註定要與華語樂壇共同成長

李佩玲被稱作“馬來西亞鄧紫棋”、“大馬之光”,她把自己的歌手生涯走出馬來西亞的第一步定在了中國大陸,定在了《歌手·當打之年》的舞臺。

《歌手·當打之年》:沒有扛鼎歌手競演,依舊能做音樂綜藝標杆

因為經歷了十幾年來的成長,流媒體對音樂版權的保護加強,歌迷版權意識提高,線下音樂市場逐漸成熟,內地音樂市場資本的蛋糕變得越來越大,中國大陸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華語樂壇中心。

而在並不算久遠的21世紀初,更多的東南亞歌手會更傾向於去臺灣發展。很多一線歌手:孫燕姿、曹格、林俊杰都不是臺灣人,但是都是與臺灣的音樂公司合作,最終通過臺灣走向整個大中華圈的

彼時的內地,有著另外一番景象。

盜版猖獗,實體唱片不賺錢,音樂從業者走紅無門,越來越多的選擇轉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草根“神曲”走紅,《老鼠愛大米》、《QQ愛》、《兩隻蝴蝶》等作品成為“國民歌曲”,並通過彩鈴業務讓一些非專業的音樂人通過“雷人”的音樂作品賺上了一筆。內地的音樂市場一時間成為了華語樂壇最難以琢磨的一部分。

《歌手·當打之年》:沒有扛鼎歌手競演,依舊能做音樂綜藝標杆

《老鼠愛大米》幾乎改變楊臣剛的命運

可是,我們有十幾億人口,人口紅利明顯,每個商人都知道,佔領任何不成熟市場一定能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

2004年《超級女聲》在湖南臺上線,獲得不錯的反響。第二年,更多的人知道了這樣的造星節目形式,收穫了大量的關注,當年很多選手們都成為了“全民偶像”,那一屆的前三名是:李宇春、周筆暢和張靚穎

在這之後,越來越多的“選秀”綜藝出現在各個衛視中,從這類節目中走出來的歌手都被稱作“選秀歌手”。

《歌手·當打之年》:沒有扛鼎歌手競演,依舊能做音樂綜藝標杆

2005年的《超女》三強

但是,在“選秀”節目異常火爆之際,光線傳媒的總裁王長田卻表現出了對這類節目生命力的懷疑。他的理由是,雖然《超女》有能力造星,但是它主要是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裡,音樂是第二位的

這段評價一語成讖,人們對於選秀節目的形式越來越喜聞樂見,越來越多的選秀歌手在節目播出後就泯然眾人矣了。更諷刺的是,選秀節目的主辦單位為了賺快錢,傾向於在選手參加節目之後讓歌手們通過走穴等活動幫助公司回籠資金。剛剛有了些名氣的新歌手們沒有後續的作品支撐,藝術生命力自然都沒法延續

在2010年之後,互聯網更加成熟,但還是沒有迎來流媒體音樂版權被保護的一天。

一線音樂人也過得越來越不容易,坊間傳聞陳奕迅聽聞自己2013年實體專輯只賣出了900多張深受打擊,曾萌生退隱之意(後來被證實這項數據是有出入的,陳奕迅虛驚一場,但是足以證明實體唱片不景氣對於一線音樂人來說壓力仍很大);

為了提高專輯銷量,當紅歌手們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有的開始試著將實體專輯和個人的周邊結合到一起發行。何潤東的唱片發行公司為了迎合專輯《完美情人》的主題,更是硬核的伴著專輯贈送男士內褲。

《歌手·當打之年》:沒有扛鼎歌手競演,依舊能做音樂綜藝標杆

這是一個尷尬的時間節點,曾經通過作品走紅的音樂人起碼可以用自己的成名作吃飽飯。而更多的優質歌手唱功了得卻知名度不高,比如黃綺珊、林志炫、彭佳慧……卻面臨著生存的窘境。

因此,這個時間段就成了《歌手》最初成長的“沃土”。

《歌手·當打之年》:沒有扛鼎歌手競演,依舊能做音樂綜藝標杆

黃綺珊

《歌手》的底層邏輯和最初港臺歌手的發展是一樣的。

以劉若英專輯《Rene》中的《原來你也在這裡》為例,在日本買來中島美雪的作曲版權,由作詞人姚謙進行本土化創作,配合歌手劉若英的音色與自身定位將作品錄製、發行,

幫助歌手更快產出優質成熟的音樂作品

《歌手》是將華語樂壇黃金時期的優質作品,經過重新編曲後由優質歌手通過翻唱的形式呈現在舞臺上,早期的作品經歷過時間的錘鍊很容易做到歷久彌新,歌手們只要儘可能地展示出自己的聲音駕馭能力,就能更快地被新的觀眾們喜歡

於是,《我是歌手》火了,歌手也讓一些“老唱將”實現了翻紅。

回過頭來看,無論是早期的《超級女聲》還是後期的《歌手》系列,這一類的音樂綜藝其實都是樂壇在資本催化下的“畸形”產物。音樂產業要蓬勃,不光需要好的歌手,也需要好的作品。最正確的成名道路應該是通過音樂作品走紅,而不該是通過唱別人的作品不斷通過“選秀”增加自己的名氣。歌手讓市場活躍,而優質原創作品能讓市場成熟

而且,觀眾對於節目的形式一定會有審美疲勞的時候的。在《歌手》辦到第二季時就開始有人詬病,為了凸顯音樂人的唱功,在某些作品中強行加入的高音有時顯得很突兀。

《歌手·當打之年》:沒有扛鼎歌手競演,依舊能做音樂綜藝標杆

鄧紫棋在節目中被稱為“鐵肺”

但是,節目正面影響也顯而易見,《我是歌手》前幾季因為巨大的影響力幾乎成為了社交貨幣,這種更多圍繞音樂的節目讓很多業餘愛好者開始關注音樂本身;在唱片市場不經濟的時代,這檔節目通過音樂綜藝的形式給行業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即使是“畸形”生長,《歌手》也是伴隨了華語音樂的快速成長階段。

求變:《歌手》通過助力音樂人“出圈”,幫助市場走出困局

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因為音樂綜藝的成熟和選秀歌手們的成長,華語樂壇的資本蛋糕終於大了起來,人們的版權意識也開始在潛移默化中提高。

民謠音樂與嘻哈音樂都因為其不刻意迎合市場並且強調敘事性的特點,迅速在年輕人群體中走紅。線下音樂節也開始火熱、一二線城市有了越來越多的Livehouse,內地音樂終於迎來的最好的時代。

《歌手·當打之年》:沒有扛鼎歌手競演,依舊能做音樂綜藝標杆

不過, 不知道是大時代下的必然,還是這個時代缺少幾位“天才”,在聽眾中產生了小圈子、甚至鄙視鏈。

近幾年“出圈”成了一個經常被使用的詞語,小眾音樂人被大眾喜歡,就是“出圈”,例如:董寶石通過《野狼Disco》在2019年走紅。

《歌手》近幾年做的事情其實就是為了更多音樂人出圈而努力。端倪始於2018年,汪峰參加歌手,一向嚴肅的他似乎把打破小眾圈子的次元壁為己任。劉昊霖的《兒時》、貳佰的《狗X的青春》、甚至還有二次元歌手洛天依的《普通的Disco》......在參加節目時被打上了“好歌科普員”的標籤。

《歌手·當打之年》:沒有扛鼎歌手競演,依舊能做音樂綜藝標杆

2019年,《歌手》直接將主題定位“原創季”,歌手們只要能貢獻出來優質的作品,選歌選自己的或是小眾優質的都無所謂。更多的平臺也意識到了,音樂綜藝的成長和音樂產業之間的關係永遠是相互依存的這一點,這一年《這!就是原創》和《我是唱作人》紛紛“喊”出了“支持原創”的口號。

“支持原創”算是一個幫助“小圈子作品”出圈的重要維度。在我看來,洪嘯團隊將第八季定名為《歌手 當打之年》,是在另一個維度上做幫助《歌手》“出圈”這件事

在《歌手·當打之年》錄製完第二期之後,劉柏辛登上了熱搜。除了因為敢於挑戰華晨宇的“剛”,她的颱風,她的Urban music風格都收穫了大量的關注。

《歌手·當打之年》:沒有扛鼎歌手競演,依舊能做音樂綜藝標杆

劉柏辛

而熟悉嘻哈音樂的朋友對她都不會陌生,劉柏辛2016年就參加過《夢想的聲音》,在2018年的《中國新說唱》中以熱狗組獨苗的身份拿到了總決賽的第四名,且近幾年來一直和美國88rising廠牌合作,與Higher Brothers同門,作品一直都是Worldwide的,發行面向全球。

雖然劉柏辛沒有把《Manta》唱火,但是讓流行音樂的主流受眾通過她得以一窺歐美流行音樂語系下Urban music的魅力,這就算是一次成功的“出圈”。從側面印證了,“當打之年”形式的可行性。

對於曾經的《歌手》,即使大部分知道老歌手們的聲帶機能會退化,編曲年代感太明顯的作品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說接受程度不會高,卻還是希望他們站在舞臺上參加殘酷的競演。

《歌手·當打之年》:沒有扛鼎歌手競演,依舊能做音樂綜藝標杆

雖然觀眾主要的目的是聽歌,但是功成名就的歌手們在競演中表現出來的狀態對於一檔綜藝節目來說有著天然的話題度,每一年節目播出之前“《歌手》請到了哪位頂級歌手”基本都是有關節目的第一個話題,作為一檔綜藝節目的統籌者,能如節目文案一樣喊出“不再為'樂壇的扛鼎之位'搭舞臺,而是要為年輕歌手的'當打之年'站個臺”,是真的需要下很大的決心。

《歌手·當打之年》的新的衝突設計在“新的歌手”與“更新的歌手”之間的碰撞上。每輪除了首發歌手的“全年輕”陣容(日本歌手米西亞除外),三位奇襲歌手的數量設置刷新了參賽選手的登臺頻率

讓首發歌手保持了競演緊迫感,也讓觀眾接觸更多新的音樂以及風格。由此來實現小圈子與主流流行音樂圈子的高頻率“碰撞”。

有了第一輪的正向反饋,我相信第二輪競演的關注度會更高。

除了因為第三期使用的是“雲錄製”這個關注點。在抖音上走紅,網易雲有706萬粉絲《我曾》、《多想在平庸的生活擁抱你》的詞曲作者和原唱“超級網紅歌手”隔壁老樊將參與競演,可以預見無論他奇襲成功與否,都會成為熱門話題。

《歌手·當打之年》:沒有扛鼎歌手競演,依舊能做音樂綜藝標杆

隔壁老樊

這一次大概算是“神曲”圈子與主流唱片歌手之間“圈子”的碰撞。

新一季的“險棋”《歌手》走得真的是足夠漂亮,能在“選秀”節目的基礎上發展出這樣的節目形式,不是一般的統籌團隊可以做到的。

結語

《歌手》伴隨著內地音樂產業的成長,脫胎於“選秀節目”又比傳統“選秀”更加尊重音樂。

回過頭看,“選秀”節目時代的音樂綜藝走到現在的只剩下《中國好聲音》和《歌手》兩檔了。《中國好聲音》幾年件也經歷了多次不同程度的創新,但是還是收穫甚微。《歌手》從“原創季”到“當打之年”,雖然也經歷過“七年之癢”的陣痛,但是從這一季的反饋來看,路子應該是走對了。

很慶幸《歌手》能一直辦下去,“當打之年”的形式值得被同類節目學習。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