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脹痛、食慾差、食後腹脹;治以健脾溫中、化溼行氣

《傷寒論》第66條。雲:“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本方是治療發汗後,表證已解,而其人脾氣素虛,發汗後導致脾氣更虛而出現腹脹滿之證。

胃脹痛、食慾差、食後腹脹;治以健脾溫中、化溼行氣

針對此證虛實夾雜的特點,當行補消兼施之法,以寬中行滯,補脾助運。方中厚朴寬中行氣,生薑辛開理氣,半夏開結燥溼,人參、甘草健脾補中,為消補兼施之劑。其中,以消為主,厚朴、生薑、半夏的劑量重於補中之人參、炙草。

研究進展本方現代多用於治療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慢性胰腺炎、慢性消化功能紊亂、潰瘍病、遷延性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病。其辨證要點是:心下痞硬、胸腹脹滿、嘔吐、舌苔水滑,舌質不鮮紅,脈大而重按嫌軟。

舉例說明“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治療胃脹痛、眼乾澀

張某,男,61歲,2015年6月7日初診。5年前因工作壓力大,出現胃脹痛、眼乾澀等症狀,多方診治,收效甚微。平素喜抽菸。兩天前陪1歲多孫子看發熱病,現孫子熱退身涼,精神轉佳,今來複診。特請求為其診治。發病以來精神一般,食慾差,大便幹,小便可。胃脹痛,食後腹脹更甚,食慾不振,眼睛乾澀、胬肉,口乾不喜飲,大便不暢,舌淡,邊有齒痕,脈沉滑。

胃脹痛、食慾差、食後腹脹;治以健脾溫中、化溼行氣

中醫診斷:胃脹痛;眼乾澀(脾胃虛寒,水溼內停)。

治則:健脾溫中,化溼行氣。

6月12日二診:藥後胃脹痛,食後腹脹,食慾不振,大便不暢明顯好轉;眼乾澀亦有減輕,加菊花,明目。7劑,免煎劑。

後隨訪,胃脹痛基本痊癒,眼略有乾澀。

分析:患者所服中藥健脾溫中,胃氣恢復,氣機得暢,胃腹脹痛漸緩,津液方生,水溼化去,津液上承,故眼乾澀症狀明顯減輕。辨六經:胃脹痛,食後腹脹更甚,食慾不振,舌淡邊有齒痕,脈沉滑,且病已多年為病在太陰;太陰病,脾不健運,水溼內生,影響水液代謝,津不上承,故眼睛乾澀,口乾;溼性黏著,且影響氣機運行,故大便不暢。綜觀脈證,為太陰病水溼內盛。

辨方證:《傷寒論》第66條雲:“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

胃脹痛、食慾差、食後腹脹;治以健脾溫中、化溼行氣

附方:《外臺》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合茯苓飲,其功健脾化溼行氣,主治太陰病水溼內盛,兼氣機不利。患者病證與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合茯苓飲方證相符,故用此方。

方中乾薑易生薑,意在加強溫中健胃化溼之功;二診,儘管以上法,脾胃功能有所改善,其眼乾澀症狀也明顯減輕,說明有溼鬱津不上承也有鬱久化熱之勢,故加菊花清熱明目。中醫從整體論治患者,往往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不可盲目試用,具體情況還需辯證。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需要諮詢的讀者,請關注我以後再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