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角度深度解读奥斯卡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艺术魅力

《辛德勒的名单》:经典永不落幕是因为它阐述了电影故事本身之外的东西——

前言:

《辛德勒的名单》是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连姆·尼森、拉尔夫·费因斯、本·金斯利、艾伯丝·戴维兹等主演的电影,于1993年12月15日在美国上映,于2018年12月7日在北美进行重映。

影片讲述了二战期间,商人奥斯卡·辛德勒开厂生产军需用品,大发战争财,他贿赂军官,让自己的工厂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德国战败前夕,辛德勒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100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

该片于1994年获得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配乐等多项大奖。

从三个角度深度解读奥斯卡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艺术魅力

这部影片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5,是一部享誉国内外的经典战争类题材影片,它反映了战争时人性的丑恶与高尚、反对战争与拥护战争的核心内涵。所以它是一部值得深思的影片,它所表达的主题远不只是影片表面所要呈现出来的,更多内涵需要我们去深挖。

本文将从镜头语言、物品隐喻、人物塑造三个方面去深度解析影片经典的艺术魅力,带领大家重温经典影片背后的战争无情与人性光辉。

  • 镜头语言:以黑白两种冷色调的画面奠定影片冷峻、凄惨的基调,通过远景和近距离特写刻画人物内心情感、深化主题;
  • 物品隐喻:极具代表性的物品隐喻吸引观众,它们合理设置在剧情的节点上,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探知欲,增强影片的艺术魅力;
  • 人物塑造:将人物形象的塑造置于剧情的冲突发展中,通过具体事情的人物观点来塑造人物的品格,增强观影的个性体验。
从三个角度深度解读奥斯卡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艺术魅力

镜头语言:以黑白两种冷色调的画面奠定影片冷峻、凄惨的基调,通过远中景和近距离特写刻画人物内心情感、深化主题

《辛德勒的名单》作为一部反映战争的影片,它几乎没有暖色调,全片采用黑白影片的风格,通过阴冷的色调和画面刻画出战争的残酷,同时以远镜头凸显遭受战争摧残的人物形象,以近距离人物的面部、神情、细微动作的镜头来反映人物内心不一样的复杂情感。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处有色彩鲜明的暖色调,它们象征和平、温暖、幸福的生活。

1. 冷色调画面奠定影片基调:冷峻、残酷、悲壮。

影片除了开头餐前祈祷和结尾处人们在辛德勒墓前有放石头是采用有色调的画面,寓意着社会的温暖、和平。其他的场面几乎都是黑白两种色调,黑白色调的采用是这部影片的独具匠心之处,它和彩色色调的强烈反差构成了影片中死亡与希望的双重寓意。

最能展现黑白色调传递残酷的画面我觉得是阿蒙执行屠城后,晚上对隐藏犹太人的捕杀。晚上城里似乎只有一片黑暗,城里的窗户,此起彼伏地随着响起的枪声亮起机枪扫射时特有的光亮。有点像是相机的闪光灯。因为是夜里,因为有枪声,所以那些光亮显示的白色特别地清淅可见。只是这光亮不像是那种光明和温暖,更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最无情的扑灭。所有的人都将死去,躲在地窖的孩子,把自己吊在床底的男人,钢琴里面的女人。

这种颜色反差明显的屠杀镜头会引起观影的不舒适,有点折磨视觉神经,因为我们看到的是生命在那个年代似乎永远只跟任何一种没有灵性的物种一模一样。屠杀,尽情屠杀。

2. 远景凸显残忍的受害者阿蒙。

影片从阿蒙的角度出发,俯瞰劳动营里所有犹太人的活动场面,他坐在阳台上随即射杀所谓“偷懒”的人。通过远景看出犹太人的被肆意虐待,在阿蒙的“监督”下变得战战兢兢。而阿蒙却是若无其事的射杀那些对他没有任何意义的人,他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只是单纯的一种射杀游戏。影片中不只一处这样阿蒙射杀犹太人的远景镜头,有随意射杀一个路过的犹太人,有被他宽恕走出去后又被射杀的李谢克。当被射杀的人通过远景镜头呈现出来,我们感受的是对人生命的一种否定与践踏,感受到的是阿蒙深受纳粹军官注意思想的毒害,所以他不仅是罪人也是受害者。

从三个角度深度解读奥斯卡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艺术魅力

辛德勒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带回来的几百个女犹太人

3. 中景刻画辛德勒的善良义举。

影片中有很多关于辛德勒的场面值得称赞,但是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辛德勒带着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回来的几百个女犹太人回他他家乡的场面。虽然画面依然是黑白的,但是所救的人的脸上的神情是高兴的,她们得以和家人重聚,在这里她们意味着免遭屠杀。而辛德勒走在她们中间,显得格外的高大,虽然有个人个子本身高的缘故,但是更多的是他的行为使他的形象变得崇高。他用自己的行动救助了这些犹太女人,在这黑白冷峻的画面下我们感受都了一丝人性的温暖。

4. 近距离特写丰富人物的内心情感。

作为辛德勒内心情感的变化其实就是通过近距离特写来展示的,很耐人寻味。开始和纳粹军官们的合影,近距离镜头展示的是他的看到商机的欣喜;和犹太人资金的谈判,镜头展示的是他看到大把钞票的兴奋。可随着眼前所看到纳粹的暴行,他的情感也开始发生变化。比如,他骑马在山坡上看到纳粹的暴行和那个红衣小女孩的出现,近距离看到他眼神的同情,他内心是疑惑的,是不忍的;比如看到纳粹士兵肆意伤害他的员工,镜头给他的动作是愤怒的,眼神是不满的,流露出他情感的愤怒,不仅为金钱愤怒更为纳粹暴行愤怒;比如看到纳粹挖掘犹太人尸体并焚烧时,镜头看到的是他面部神态,展示他内心的震惊、恐惧。近距离特写最大的优势就是能细致的展示人物的神态和眼神,这样能更好的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的变化。

《辛德勒的名单》中所刻画的人物比较多,尽管主角、配角很鲜明,但是却个个人物形象立体、突出。在整个黑白冷峻的画面之下,虽然整个大的环境是残酷、不忍直视的,但是影片的结局处黑白色逐渐被温暖的色调所替代,所以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导演丰富的镜头语言感受战争时人性的温暖。

从三个角度深度解读奥斯卡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艺术魅力

物品隐喻:极具代表性的物品隐喻吸引观众,它们合理设置在剧情的节点上,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探知欲,增强影片的艺术魅力

《辛德勒的名单》中有许多隐喻的物品,它不仅能直观的让我们感受影片呈现的战争现场,更能牵引观众去思考它所要表达的主题内涵。它们以小见大,对于我们挖掘影片背后的价值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1. 蜡烛光:希望的破灭与重生。

影片共有两处蜡烛的镜头,一处是开头一家人餐前的祈祷,画面首先是温暖的色调。可随着蜡烛光线的弱小,画面逐渐变成了黑白颜色,这象征着犹太人的黑暗时代的到来。随着最后一丝光线的熄灭,成为一缕白烟,这意味着纳粹的屠杀拉开了帷幕,犹太人在战争中生存的希望被一点点的打破。第二处的蜡烛镜头是辛德拉让牧师去准备安息日的事宜,点亮的蜡烛放在桌子中央,其他人围着桌子。画面即可转到德国宣布投降的通告,战争结束。所以在这里蜡烛象征着犹太人所遭受战争时期的黑暗即将结束,温暖的、和平的生活的希望也将重生。

所以,影片中蜡烛光的熄灭和出现极具象征意义,它象征着犹太人的生存希望的破灭与重生。导演别有深意的设置了两个这样的镜头,让观众去体会蜡烛光所隐含的内涵意义。

从三个角度深度解读奥斯卡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艺术魅力


2. 浓烟:纳粹势力的罪恶。

影片中通过烟囱里排出的黑黑的浓烟镜头向观众展示纳粹所屠杀犹太人罪恶的场景,让人触目惊心。第一处是纳粹列车驶入波兰后发出浓浓的白烟,这意味着波兰被侵占,生活在这的人将遭受罪恶纳粹的非人对待,是黑恶势力强盛的象征。第二处是阿蒙焚烧犹太人,即使是被掩埋后的尸体也不放过。那堆叠在一起高达数十米高的尸堆,在火焰的燃烧下发出滚滚浓烟。这浓烟不正象征着纳粹行径的惨无人道吗?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残暴的,没有人性。第三处则是辛德勒名单里的几百个犹太女人被错发至奥斯维辛集中营,她们下车后背后那一根高耸云天的烟囱正往外冒着浓浓的黑烟。这个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是集中处置和焚化犹太人尸体的地方,那不停冒出来的黑烟就是代表着纳粹势力的可怕,他们是黑暗的魔鬼。

所以,用浓浓的黑烟来象征纳粹势力的罪恶行径是再好不过的了,可再浓的黑烟也会有烟消云散的那天。导演这个象征物设置的很巧妙,既符合自然现象也符合历史规律。

从三个角度深度解读奥斯卡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艺术魅力

3. 红衣女孩:希望与童真象征。

可以说“红衣女孩”是这部影片中最为经典的一幕之一,一来是因为她是整部影片中唯一一个导演给予了鲜红色调的人物,二来她是一个引起辛德勒有量变到质变的关键。

影片几乎全程黑白,而这一抹红色很夺目地在一片黑白中穿插走过。从街道的一头走向另一头,钻进一所房子里的床底下。从小女孩走路步态神情可知她对战争或当时的情形并不太清楚明白, 她是天真烂漫的,不懂得战争的残酷与杀戮,可面对肆意的杀戮她也感到害怕和恐惧。可在小女孩躲到床底下时,她的不安和担忧告诉我们,其实战争与其相关。最终那一抹红色也变成了灰色,这是否又意味着即使这样的小生命也躲不掉纳粹的残酷杀戮,又反映的纳粹的残暴、无情。因为孩子的世界永远是最单纯最美好的,所以那一抹暗红也是那个疯狂和战乱年代残存着的一丝善良和童真。同时小女孩和她的红色也代表着在那个灰暗无色的残酷年代中仅存的一线希望, 而这也是直击辛德勒内心深处使他开始自省、改变、升华的最直接因素。也许这是站在山顶上看这场屠杀的辛德勒所能看到的唯一的希望。直到最后,辛德勒看到红衣女孩的尸体时,他肯定是震惊的,他内心肯定觉得纳粹的行为是“暴行”,彻底颠覆了他内心对于“权力”与“生命”的认知。这就促使他有了后来的“辛德勒的名单”。

尽管影片中红衣女孩出现的场景时间非常短,但是她带给人的感受却是无比深刻。她的存在是孩童的童真善良的象征,也是人生命存活的一种象征,可最后她的毁灭又讽刺着纳粹行为是黑暗的、罪恶的。

当然,影片中还有其他一些带有隐喻性质的事物也值得我们一一去分析,比如在纳粹集中营里一对青年男女结婚,他们的结合意味着犹太人生命的延续,即使在战时也有生的希望;比如犹太人送给辛德勒的那一枚金戒指,它不仅代表着犹太人对辛德勒的感恩与拥戴,更体现了犹太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死观。只有通过分析这些具有隐喻意义的事物,我们在了解剧情后能更清晰的理解影片的主题内涵。

从三个角度深度解读奥斯卡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艺术魅力

奥斯卡辛德勒

人物塑造:将人物形象的塑造置于剧情的冲突发展中,通过具体事情的人物观点来塑造人物的品格,增强观影的个性体验

《辛德勒的名单》塑造了很多人物,有尽忠职守的史登、有受尽屈辱重获新生的海伦、有嫌贫爱富的辛德勒夫人、有惊鸿一瞥天真纯美的红衣女孩、有聪明机智的欧利克……但是影片主要着力刻画了辛德勒与阿蒙这两个同是纳粹党人士的不同观念带来的人物形象和最终不同结局。

1.辛德勒的救赎之路:所谓的“好人”——畅谈权力内涵——重塑生命观

作为影片塑造的主要人物之一的辛德勒,他也许是一个比较具有争议的人物。虽然他是纳粹的中坚分子,但是他绝对不是罪恶之人,他的救赎之路是他个人对生命价值和生死观的一种升华。

A. 所谓的“好人”:个人利益上的成功。纳粹德国入侵并占领波兰,作为投机取巧的辛德勒也跟随军队来到了波兰,从战争中嗅到商机,决定办一个军需品的工厂。他游走在德军高层,夜夜笙歌,花钱走通各层关系;他喜爱美女,雇佣了10个漂亮但工作效率低的秘书;他利用犹太人免费的劳动力,给自己赚取大把大把的金钱。即使这样,在犹太人眼里他依旧是好人,很多人都想当面感谢他,因为成为他的工人后可以避免屠杀,暂时保全性命。在性命当头之时,能有这样的保全性命的工作,那辛德勒自然就成了犹太人眼中的“好人”。

此时的辛德勒还只是停留在个人利益层面上,他购买废弃工厂的钱是犹太富人的钱,他请的管理者会计也是一个精明、尽责的犹太人。换句话说,辛德勒是不花一分一毫办起了一个军需用品厂,他带来的钱就是花在打通各层关系上。辛德勒绝对是一个精明的商人,看透了纳粹的贪婪本性,看准了发财的机会,所以他成功了。不仅赚得了足够多的钱,还赚取了犹太人的人心。

辛德勒“好人”的成功是自己利益的成功,他赚取了金钱;成功是买通了纳粹军官的关系,获得了利益保护伞;成功是收纳免费劳动力,赢得了成百上千的民心。所以,和纳粹德军相比辛德勒不是坏人,至少他双手没有沾染犹太人的鲜血,但仅此而已,还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人。

从三个角度深度解读奥斯卡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艺术魅力


从三个角度深度解读奥斯卡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艺术魅力

B. 畅谈权力内涵:宽恕。真正让我认识辛德勒的蜕变的是他与阿蒙的这段关于“权力”内涵的谈话。在他和阿蒙谈话之前,他和海伦之间也有一段鼓励人心的谈话,也许正是与海伦之间的这段谈话才促使了他对“权力”内涵的思考,才让他与阿蒙的对话显得无比的精彩。

通过对纳粹罪行的观察,辛德勒对权力的理解上升到一个阿蒙无法企及的高度。在阿蒙看来,犹太人惧怕自己是因为自己掌握着他们的生杀大权,这就是权力。而辛德勒认为犹太人惧怕他们是因为他们毫无节制、没有理由的杀人,这不是权力,而是没有人道的杀戮。他认为权力是当我们有绝对的理由去杀生,但我们却不那么做,而是去饶恕对方的过错,核心就是宽恕。因为他理解了权力,所以他就是这么去做的。比如艾沙克劳斯来寻求他的帮助,让他帮自己年老的父母救到工厂来,避免受害。按道理,辛德勒没有义务去帮助他,而且被军方知道了他是要接受处分的,可是他在发一通脾气之后,还是帮助了艾沙克劳斯,并没有去追究她的任何责任。所以说,辛德勒宽恕了艾沙克劳斯的冒犯,同时也帮助了她,这就是他对“权力”的运用。

当然,辛德勒能觉醒对“权力”的理解,关键是在于他亲眼目睹了纳粹的种种残忍暴行,让他认识到过错是值得宽恕的,生命是值得尊重的。只有懂得权力的内涵,才能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从三个角度深度解读奥斯卡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艺术魅力

C. 重塑生命观:尊重。在刚进入波兰时,辛德勒对犹太人的生命并没有所谓的另眼相看,只是作为一个商人他看到的是免费的劳动力。在面对纳粹德军随意的杀戮他并没有去阻止,一来是他没有能力去阻止,二来是他如果阻止就会破坏他与军方的关系自断财路。看到纳粹的屠城计划,他也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待,于心无力,但是却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看到阿蒙虐待海伦,他意识到生命在权力之下的常态,进而升华到宽恕的高度。而真正让他重塑生命价值观的应该是纳粹挖掘并焚化犹太人尸体的场面,臭气熏天的尸臭、滚滚的黑浓烟、发疯变态的纳粹士兵,让他真正意识到生命应该是要被尊重的。如此屠杀的暴行和没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罪恶是不能被原谅的,人人生而平等,生命的权力不分种族,只有尊重每个生命,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好人。正是因为他懂得尊重生命,才在准备撤退之时做了一份“辛德勒的名单”,用自己的行动去尊重生命。

他花费大量的金钱收买了阿蒙,按犹太人的人头计算费用,让他带犹太人去自己的家乡给自己做工。不停地给史登念自己所知道的人的名字,让他不停的打印下来,最后给海伦留一个名额。他用犹太人给自己赚的钱赎回了一千一百个犹太人的性命。

在战争结束后,离别之际,他对生命的领悟又到了一个高度,他后悔自己没能多赚一些钱,这样就能多救一些人;他后悔自己浪费了很多钱,没能多救一些人;他后悔自己做的不够,不然车子可以换十个人、别针可以换两个人。他痛哭地拥抱着史登斜倒在汽车上,尽情的哭泣,他内心是遗憾、痛苦的,因为他尊重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存在才能创造出人们想要的一切,没有生命又何谈其他。

正是因为辛德勒亲眼目睹纳粹各种暴行,让他救赎之路成功打开,让他理解了生命的真谛,重塑了他对生命价值观,尊重生命的人才能被他人尊重。

影片中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和镜头特写,全方面塑造了辛德勒这个人物形象随着剧情的推进而变化。从游离军方高层的贪图享乐的纳粹中坚分子,到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赚取大量金钱同时也为犹太人提供避难所的所谓“好人”,再到认识权力的核心是宽恕的有温度的人,最后是一个尊重生命的“救世主”。这样种种人物形象的变化,影片通过精彩的剧情展示的淋漓尽致。辛德勒的救赎之路就此完成,开始了他的“逃亡之路”。

从三个角度深度解读奥斯卡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艺术魅力

2. 阿蒙将军的纳粹之路:深受纳粹主义毒害,至死不悟。

作为影片中第二男主角,阿蒙的形象和辛德勒截然不同,影片通过人物的性格、行为举止、语言神态形象刻画了阿蒙是一个残暴、麻木的矛盾体。他想学着像辛德勒一样宽恕他人,可他深受纳粹主义毒害,没能理解权力的真正含义,最终成为彻头彻尾的纳粹军人。

一开始阿蒙出现整个人就被塑造成一种直觉上的阴郁、难以捉摸的形象,这也就为下文他的喜怒无常做了注脚。他早上在阳台上随意射杀犹太人,在他眼里他们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存在。他喜欢女佣海伦,但是她是犹太人所以他时常暴怒无常的打她,有时候又想亲近她。他没有任何疑问的执行犹太人的屠城计划和掘尸焚化计划,不遗余力去犯种种恶行。他象征性的宽恕他人,可还是射杀了他宽恕的李谢克。可以说他内心对生命是没有敬畏与尊重的,他有时候是惧怕或者说是敬仰辛德勒。尽管他有权力不和辛德勒合作,但是他更爱辛德勒给他的金钱,所以他又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辛德勒用钱向他买犹太人时,他都没明白辛德勒的用意何在,只是简单的认为辛德勒真的是用免费的劳动力用来赚钱。

当德军战败,宣布投降,阿蒙被捕,最终被处以绞刑,直到临死前镜头给到他的画面依然是阴郁、冷漠的表情。也许过度的杀戮已经让他失去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他只是一台纳粹杀人机器。所以,影片通过阿蒙这个人物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杀戮他人者,最终也会被他人杀戮,只有尊重敬畏生命者,才能赢得生命。

影片中对于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处理得恰到好处,细腻的镜头展示、彰显人性温度的对话、疯狂而又无情的杀戮、展现人性光辉的救援等都将人物形象的塑造很好的融合在战争的剧情里。通过影片,观众看到到了犹太人的隐忍、退让最终被大肆屠杀,看到了纳粹德军上下对生命漠视的罪恶、看到了阿蒙暴行的无常、看到了辛德勒从残酷的战争里重塑了生命观。

从三个角度深度解读奥斯卡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艺术魅力

结语:

作为一部豆瓣评分高达9.5的奥斯卡获奖作品,它本身所拥有的艺术价值是极为珍贵的。它展示给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战争、人性,更多的是影片背后导演所隐含的对弱者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与怜悯、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导演把对战争的罪和人性的恶都隐藏在残酷、冷峻的镜头和画面里,把人性的温度和生命的希望都依托在辛德勒这个人物形象里。

所以,本文从镜头语言、物品隐喻、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深度解析了《辛德勒的名单》艺术魅力,再现奥斯卡电影的独特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