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的人皮燈籠朱元璋要告訴世人什麼?

鹽胺


朱元璋殺藍玉並且把他剝皮實草,就是要向世人宣告,大明的土地是朱家的私產,誰也不要妄想侵佔朱家的財產;為人臣子,就要尊奉臣道,做事要符合規矩,不要以下犯上,皇帝不是你可以挑釁的。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一下藍玉是何等人物。藍玉的作用本來是幫助朱元璋的兒子朱標坐穩帝位,輔助他管理朱家的財產。並且藍玉在名義上是太子妃的舅父,是蜀王的岳父,和太子和朱元璋關係都很親密。尤其是在徐達、馮勝、常遇春這些開國功臣武將離世之後,藍玉的地位應該是更為崇高的。如果他安守本分,在朱元璋死後他未必不能當天下第一權臣,但可惜他是個有點功勞就洋洋得意行事沒有分寸的人。且來看看他是如何作死的。

其一,任人唯親。他蓄養大量的豪奴義子,在軍中只提拔支持自己和奉承自己的人,有本事的人難以得到提升,這也不利於軍隊的發展。朱元璋看到了更覺得他大有把皇軍變成藍家軍的野心。

其二,肆意妄為。藍玉在班師回朝的時候,竟然因為關口的守將沒有及時開門,就要發兵攻打關口。朱元璋就是判他謀反叛逆也不為過啊。除此之外他還對御史不恭,竟對奉皇命而來的御史行鞭笞之禮。

其三,不服從皇帝的命令。當時朱元璋命令他禮待元朝皇后,但藍玉卻置之不理,僅僅因為元朝皇后花容月貌,就在夜裡趁機侵犯了元朝皇后,逼得元朝皇后自盡。影響了朱元璋在天下人心中的名聲,也不利於明朝威望的建立。。

其四,不遵守君臣之間的禮節。之前我們說了藍玉是太子妃的舅父,可以說得上是皇親國戚,一般人都不敢真的和皇帝攀親戚,他不一樣。他竟然真的把皇宮當成了自己的家,和朱元璋議政的時候也是言行無忌,時常說一些不敬之語,這如何不讓朱元璋惱火?假使朱元璋駕鶴西去,朱標繼位,難保藍玉不以皇帝的舅父自居,謀奪朱家打下來的天下。

還有一個原因是藍玉心裡對朱元璋也有怨恨之情。“胡惟庸案”我們也都很熟悉,但你不知道的是這件大案也牽扯到了藍玉的親家,他心有不滿。藍玉還對朱元璋封他為涼國公很不爽。朱元璋封他為太子太傅的時候,他更是直言,“我難道當不起太師嗎?”可見藍玉的囂張是早有苗頭。

由此可知,藍玉被做成人皮燈籠跟他自己的所作所為也是有一定關係的。現在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朱元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不少人在上歷史課學習明史的時候,肯定都聽歷史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朱元璋曾經因為臣下在奏章裡寫了“光”“聖”類似的字眼而把人殺掉。僅僅因為朱元璋懷疑臣子在暗諷他的出身低微,當過和尚,可見他的心眼之小和心思敏感。

朱元璋和歷史上所有的帝王都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他出生於真正的草根,是如假包換的農民出生。就連我們常說的草根皇帝劉邦也曾經當過官,算個政府工作人員。我們也都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人的思想和作為與他的成長經歷是分不開的,因此朱元璋的想法非常具有農村老農的侷限性,老農對自己名下的土地都是格外看重的,沒了土地對他們來說就相當於失去了生活的根基。於是在朱元璋看來天下就是他們朱家的私產,私產肯定是要留給子孫繼承的。他深知自己創業的艱辛,對這份私產看得也就更重了,一旦誰露出想要從他手中奪走私產的苗頭,他就一定會想方設法地除掉他。

後來我們看見朱元璋除掉一個一個跟他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功臣,也就不會奇怪了

並且在他看來,子孫兒女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對於妄想騎在自己兒子和孫子頭上的藍玉肯定是看不過眼的。不巧太子朱標逝世了,太孫又性格懦弱,沒什麼才華,以後朱元璋駕鶴西去了,這龍椅上坐的是姓朱還是姓藍還未可知呢。所以朱元璋會為了朱家天下的穩固除掉藍玉一點也就不奇怪了。

總而言之,朱元璋殺藍玉,既有帝王“狡兔死,走狗烹”殘忍的一面,也有藍玉行事太打眼的原因在。朱元璋把藍玉做成人皮燈籠主要是向世人,尤其是想要居功自傲的大臣們宣告兩點:作為臣子最重要的就是安守本分,禮敬皇帝,遵紀守法;皇權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


靜說歷史


自古以來,君臣的關係都很微妙,特別是開國皇帝和開國功臣的關係,更是浮浮沉沉、充滿變數。歷代開國功臣中,被寵信的可輔政託孤,被猜忌的將萬劫不復。

關於君臣關係的問題,盛傳一句話:“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但也不是所有的開國功臣都不得善終。儘管在明初朱元璋亂殺功臣的時代,也有信國公湯和等人得以善終。相比之下,藍玉、胡惟庸等一干大臣卻落得個悲慘的下場,藍玉甚至於被朱元璋做成人皮燈籠,其下場可說是慘絕人寰。

其實追根究底,藍玉落得如此下場,還是自己居功自傲,認為自己有功於明朝,有恩於朱元璋,便可飛揚跋扈。藍玉屢立戰功後,日漸恣意驕橫,畜養莊奴義子,乘勢橫行霸道,強佔東昌民田,驅逐朝廷御史,縱兵破門闖關,獨攬軍中大權,酒宴口出狂言,對皇帝不敬等等。導致朱元璋對其猜忌日增,最終釀成大禍。

殊不知越是功高震主,越要謙虛低調,否則皇帝認為你居功自大,有不臣之心。如湯和一生謹小慎微,雖有大功於朝,亦從不囂張跋扈,始終能分清君臣之別,看清自己作為臣子的位置,並且適時地卸甲辭官,以消皇帝的疑心。所以朱元璋殺盡開國功臣也未動他分毫。

由此可見,朱元璋把藍玉做成人皮燈籠,說到底還是因為藍玉不知進退,且認為自己有功就不分君臣之禮,甚至在酒桌上對皇帝出言不遜,這才引得朱元璋記恨,最終被殺身亡。朱元璋這樣做的目的有三點:

一為解藍玉對己不敬、目無朝綱的心頭之恨;

二為消滅藍玉這個可能有謀反之心的擁兵大將。對朱元璋來說,今日我尚且在世,你藍玉就敢如此飛揚跋扈。若他日我百年之後,我朱家的子孫繼承我的衣缽,如何能鎮得住你藍玉?你藍玉又怎能甘心做他們的臣子?

三為通過藍玉的悲慘下場,警示那些有非分之想的功臣。即便你們功勞再大,也只是我朱家的臣子,君臣之道要分清,君臣之禮要遵守,若有威脅我朱家天下的一絲動靜,便立刻有殺身之禍!








殼飛文化


  藍玉是朱元璋後期戰功卓著的一員猛將,他還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常遇春不僅是開國元勳,更是朱元璋的親家。常遇春的女兒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朱標,所以藍玉也算是朱標的舅舅了。這麼看來,藍玉跟朱元璋的關係應該是非常好的,至少是親戚關係,又是器重的猛將。

  

  藍玉是安徽定遠人,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兩者都是安徽的也算是個老鄉,眾所周知朱元璋的成功和他的一眾老鄉是分不開的。當然除了老鄉的身份外,藍玉還是常遇春的妻弟,用現在話說就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藍玉參加起義軍的時候就是跟著常遇春混的。

  藍玉領兵打仗確實很有一套,作為明朝的開國名將,在戰場上有勇有謀,屢立戰功,最出名的就是他北上破元的戰役,消滅了元朝最後的反抗力量。但是作為一個將領,他先是在大破北元之後不聽從朱元璋的命令,強行佔有了元妃。元妃性情剛烈不忍受此大辱後苟活於世,於是在營帳中自盡了。按說藍玉佔有個女人應該不算什麼大事,但是這個女人身份不一樣啊,她是元朝帝國第17代皇帝的皇后。兩國交戰還不斬來使呢,藍玉倒好,直接把人家的皇后睡了,這性質就太惡劣了。再者說,元妃是朱元璋下了命令,三令五申不讓動的人,藍玉明知故犯,完全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怎麼能容他?

  

  藍玉一案,族誅一公、十三侯、二伯,牽連被殺一萬五千多人,“元功宿將,相繼盡矣。”謀逆之罪一般都是碎剮凌遲處死,念及藍玉與自己是兒女親家,朱元璋心一軟,寬大處理:碎剮改成剝皮。這樣,劊子手把藍大將軍全須全尾整張人皮剝下來,算是留了全屍,並把人皮送往他女兒蜀王妃處“留念”。明末農民軍攻破蜀王府,在王府祭堂發現了這件“文物”。

  

  要說藍玉是否有冤屈,我認為藍玉的死可以說冤,也可以說不冤。首先,藍玉飛揚跋扈有餘,而說他謀反的罪證不足,其次,這是朱元璋自斷臂膀的一次政治洗牌行為,雖說大傷元氣,但也為後世之君減除了一幫驕兵悍將,畢竟,對於政權交替之時,能力相比較於忠心,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緣分追逐


明朝法律對犯謀逆之罪處罰是碎剮凌遲處死,朱元璋卻把犯謀逆之罪的藍玉大將軍整張人比剝下來,是要告訴世人:

1.他還是念及藍玉大將軍的功勞的,告訴世人他是個仁慈的皇帝,本該碎剮凌遲,給留個全屍。

2.告訴世人他已為其孫子執政,掃平了障礙。朱元璋借藍玉謀逆案,殺戮受牽連的一萬五千多人,這些人大多是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

藍玉自洪武四年開始到二十四年,臨敵勇敢,所戰皆捷,他有勇有謀,多次指揮大的戰役,是難得的大將之才,因此被封為太子太傅,藍玉太子非常忠誠,也盡心盡力輔佐太子。由於朱標的早逝。朱元璋看到藍玉又有居功自傲的性格,顯然不是年輕的皇孫朱允文能鎮得了的,於是朱元璋決定除掉藍玉。

因為藍玉當時掌管全國的軍隊,有造反之實力;手下又有一批能征慣戰之士,當時朱元璋身體不好,太子剛去逝不久,太孫允墳年紀還小,更主要的是他的姻親已被朱元璋所殺,皇上感覺藍玉具備了謀反的可能,因此為了皇孫今後順利執政。把準備留給輔佐太子的藍玉處理掉了,朱元璋利用藍玉的案件順便除掉他認為對皇孫不利的跟隨自己打天下功臣。

於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錦衣衛指揮蔣瑣告藍玉謀反,藍玉因此入獄接受審問。獄辭上說:“藍玉夥同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合謀,將借皇上舉行田禮之機舉事謀反。”

藍玉因此被族誅。九月,皇上下詔說道:“藍賊為亂,陰謀敗露,被族誅者達一萬五千人。”


刪繁就簡347


藍玉是太子妃的舅父,是蜀王的岳父,和朱元璋屬於親上加親。所以朱標在世的時候,藍玉是作為太子的核心班底而培養的。尤其是在常遇春、徐達、馮勝這些開國功臣武將去世之後,藍玉的地位更顯得重要。但是朱元璋最後卻判了藍玉剝皮之刑,朱元璋想要告訴世人什麼?要想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楚藍玉為什麼被殺。

藍玉的死因

藍玉的死因,在《明史》中記載為謀反,不過許多人對此說法存疑。朱元璋雖有“狡兔死,走狗烹”的嫌疑,但藍玉也有他的取死之道。

藍玉有不臣的舉動。藍玉曾俘獲元主的妃子,因見其貌美,私自寵幸,後來元主的妃子上吊自殺。雖然元主已經被趕出中原,但是他的妃子也不是一個武將能染指的,尤其還是沒有朱元璋的同意,藍玉已經自作主張,這屬於僭越的行為了。而且,當他北征回來的時候,夜晚要進喜峰關,只因為關吏開門晚了,藍玉就縱兵毀關。這樣的行為,皇帝真給扣上造反的帽子,藍玉也是不冤枉的。

除了這些出格的行為,藍玉還曾驅逐御史,私自認了許多幹兒子。我們知道,歷史上許多武將認乾兒子都是為了收攏人心,圖謀大事的。而且,此時的藍玉,因為立了許多功勞,對朱元璋也是不怎麼尊敬了,侍宴的時候言語傲慢。軍隊中將校的升遷也不按朝廷的規矩來,而是按照他自己的意思。做出這樣的行為,藍玉起碼很有權臣的苗頭了。

藍玉有怨言。因為藍玉的親家受“胡惟庸案”牽連,藍玉對此是有怨言的,這在後來審理“藍玉案”的時候,許多大臣都供出了這一條。另外,原來朱元璋因為藍玉的功勞,本來是想封藍玉為梁國公,但是因藍玉太作,改封涼國公,藍玉對此耿耿於懷。再者,朱元璋封他為太子太傅,藍玉十分不開心,“我不堪太師耶”,藍玉狂傲如此。

朱元璋的言外之意

本來藍玉這些缺點,朱元璋都忍了,為的就是讓他輔佐自己的兒子朱標。只是可惜的是,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去世,朱元璋怕自己的孫子朱允炆鎮不住藍玉,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爆發。通過這個案子,朱元璋其實想要向世人傳遞許多信息的。

第一,功臣也要遵紀守法。朱元璋對官吏的整治是非常嚴厲的,當初許多官員上朝之前,都要跟自己的家人告別,等到安全回家後則慶幸又多活一天。許多貪官汙吏,都被朱元璋剝皮充草。通過“藍玉案”,朱元璋想告訴天下的是,自己以嚴法治天下的決心不會改變,哪怕是功臣也不例外。藍玉最終也被剝皮充草,傳示天下。

第二,皇權威嚴不可觸犯。藍玉無論是炮轟關隘,還是對朱元璋言語傲慢,甚至後來在軍中隨意升降官員,嫌棄給他的太子太傅官太小,其實本質是一樣的,都是在挑戰皇權的威嚴。朱元璋當時沒整治他,並不代表沒記在心裡。朱元璋的出身也決定了,他比誰都會更加註意維護皇權的穩定與威嚴。當藍玉一旦有失去制約的可能,那麼為了皇權的安定,朱元璋會毫不猶豫地出手。

第三,已經替皇孫做好打算。此時的朱元璋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而且調教了二三十年的兒子突然死去,皇孫幼小,此時的朱元璋也是疾病纏身。老人幼子,頗有些淒涼的景象,這就難免引起有心人有其他心思。所以朱元璋通過“藍玉案”,既是把危險掐滅在萌芽狀態,也是告誡其他人,虎老雄風在,他會替自己孫子打點好一切不穩定的因素,有別樣心思的人最好不要妄動。因此,受“藍玉案”牽連進來的,足有一萬五千多人。

所以,朱元璋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皇權穩定。藍玉能被朱標壓制,為朱家所用,那麼一切缺點朱元璋都能包容。但後來朱標突然去世,朱允炆可能鎮不住藍玉,那麼不好意思,藍玉立馬便要“謀反”了。其實,這也是一切英明帝王的通病,總想著自家的江山“一世二世而萬萬世”。藍玉上趕著送人頭,朱元璋只好痛快地收下了。


歷史摩天輪


我覺得剝了藍玉的皮不光是要給貪官們一個警示,我是下了狠心治貪的,這只是其一;最重要的是政治上的第二層意思就是中央集權,說白了就是集權到朱元璋自己手裡,給開國元勳,邊疆大吏們看看,連藍玉我都能下手,而且這麼狠,還有誰我不敢治,這樣一來一石二鳥,不過確實太過狠毒了點


膝蓋疼


朱元璋殺藍玉並剝皮實草想要告訴世人什麼,要從朱元璋本身的出身和藍玉的為人兩方面來分析,朱元璋就是要用這種殘酷的方法告訴世人,要敬畏朱家的皇權和明朝的法度,以此來維護朱家江山並震懾那些心懷不軌的人。

朱元璋殺藍玉是為了警告世人江山永遠是朱家的

朱元璋和歷史上所有的大一統帝國的帝王都不一樣,他是極端純粹的草根和農民出身,甚至要過飯當過乞丐,這樣的經歷,放在開國之君中是少有的。劉邦的出身也算很低了,但是至少當過亭長。這就導致了朱元璋的想法和一般的開國之君不一樣,他的想法非常的具有農村老農的侷限性,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即便當了皇帝,也有根深蒂固的屌絲心理,他把天下看成是朱家的私產,由於出身貧寒創業艱難,所以他格外的珍惜這份私產,要把這份私產一絲一毫都不差的交給自己的子孫。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格上非常差異化的朱元璋,那就是對手下的功臣宿將,他無比的殘忍加殘酷,動輒滅門加滅族,還要剝皮實草。但是對於自己的兒孫,他無比的疼愛,制定了最豐厚的俸祿待遇和各種優待條件,恨不得把最好的東西給他們。所以,對於能夠威脅到他兒孫的東西,他都是能夠毫不猶豫的剷除的。

而很不巧的是,這個時候太子朱標去世了。朱元璋提拔藍玉,原來的想法是想讓藍玉給太子朱標保駕護航,但是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選定的繼承人卻是朱允炆,這個孫子性格柔弱,能力平庸,根本沒有能力駕馭狂暴的藍玉。這就使得朱元璋下定決心,為孫子除掉藍玉,免得自己百年之後江山落在藍玉的手裡。

朱元璋殺藍玉是為了告訴世人要對皇權保持畏懼

藍玉取得大功勞之後,整個人都發飄了,他最招朱元璋恨的做法就是不聽朱元璋的話,不遵守君臣之間的禮儀。前面分析過,朱元璋是草根出身,對於別人對他的態度相當的敏感,最恨的就是別人看不起他。臣下寫奏章帶了“光”“聖”這樣的字,他都要殺人,懷疑人家詆譭他當過僧人,是光頭。更何況藍玉的做法更過分,更招恨呢!

藍玉的第一個取死之道是不遵守君臣之禮。藍玉的女兒嫁給了蜀王成為了蜀王妃,藍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而太子朱標去了常遇春的女兒,所以朱標按理得喊藍玉舅舅。在朝廷這樣額利益場中,這樣的關係其實是算不得數,可是藍玉卻當真了,真的以為自己是朱元璋的親戚,在朝堂之上毫無禮節,把皇宮當成了自己的家,給朱元璋奏事的時候態度非常隨便,還要坐著彙報事情,甚至有時候還口出不敬之語,這些都讓朱元璋非常的惱怒,但是藍玉自己卻沒有感覺。

藍玉的第二個取死之道是不聽朱元璋的命令。朱元璋對於臣下保持著非常大的警惕心,可是藍玉在北征蒙元俘獲元朝的皇后時,竟然不顧朱元璋要禮待元朝皇室的命令,趁夜裡侮辱了元朝皇后,導致元朝皇后自盡。這讓朱元璋非常震怒。

藍玉的第三個取死之道是囂張跋扈。藍玉班師回朝的時候,因為關口的守將沒有給他開門,竟然直接叫手下士兵攻破關口揚長而去。藍玉霸佔民田,御史前去查問,竟然把御史直接鞭打而出。

藍玉的第四個取死之道,是蓄養大量的豪奴義子,同時在軍中擅自提拔和任用將領。這些都讓朱元璋十分驚心和警惕。

有以上四個取死之道,朱元璋就是想不殺藍玉都不行。

朱元璋曾經有一次問過身邊的官員,說什麼樣人最快活?大家都紛紛說出自己的答案,朱元璋都不滿意,唯有一個大臣說,“畏法度者快活”,這句話讓朱元璋大喜,重賞了這名官員。朱元璋為什麼這麼滿意這句話?因為他說出朱元璋心裡最想說的話,那就是江山是他朱家的江山,你們這些做臣子的,要畏懼法度,好好的給朱家打工,這樣才能有下場。

朱元璋殺藍玉並且把他剝皮實草,就是想告訴世人,大明的江山,永遠是朱家的,任何人都別想搶奪。做臣子,就是要有做臣子的覺悟,要永遠畏懼大明的皇帝。


清墨講歷史


首先藍玉被殺有他自己的原因,他居功自傲,目中無人。自恃與太子的關係好,平時與大臣交流甚少,所以人際關係比較差。他自己官越來越大,你是收養了很多弟子,直接一直到處橫行霸道,朱元璋猜測他是不是想要造反。還有就是藍玉俘虜了北園的王妃,但是夜裡卻侮辱了他,對於朱元璋的規定背道而馳。

藍玉的這些人導致朱元璋對他越來不滿,朱元璋為了維護鞏固自己的統治而殺他,以造反為藉口傷害藍玉,並且屠殺了相關1.5萬人,不可謂不殘忍。


阿福z


我認為朱元璋警示朝綱官員,不要挑戰皇權,即使你功勞在大,對皇朝構成危險。一樣容你不得?


山西省朔州市張瑞興


藍玉,明朝開國大將,安徽省定遠縣人,官職十大將軍,封號涼國公。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因常遇春是太子朱標的岳父,因此藍玉也就成了太子妃的舅父。而朱標又是朱元璋的兒子,所以這層微妙的關係也把藍玉和朱元璋扯在了一起。 藍玉,有勇有謀,驍勇善戰,從軍的時候就任職與開平王常遇春的帳下,只要有戰爭,藍玉,第一個請命參戰,屢立戰功,於是得到了其姐夫的賞識,常遇春並還多次在朱元璋的面前誇獎藍玉,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就這樣藍玉官職一路飆升,成為朱元璋手下的大將軍,後來由於藍玉居功自傲,結黨營私,功高蓋主的原因,與朱元璋產生了政治分歧,試圖奪權篡位,最終被朱元璋識破,以謀反罪將其殺害,並剝皮實草,告知天下,以此來震懾其黨羽。歷史上稱這次事件為“藍玉案”,據說受到此案牽連的人數達到一萬五千餘人。 “剝皮實草”其實就是把人的皮剝下來,在人皮裡面裝滿稻草,做成所謂的稻草人模樣,然後懸掛在城門上,或者擺在衙門口遊街示眾,藍玉當時就是被朱元璋做成稻草人,裝在馬車上拉往各地遊街示眾的。 那麼後來藍玉的這張人皮到底去了哪裡呢?據說藍玉的人皮稻草人途徑藍玉的老家時,被藍玉的女婿朱椿發現,於是朱椿就奏請朱元璋,要回了這張人皮,其實這也是藍玉女兒多次請求朱元璋的結果。就這樣藍玉的人皮被女婿朱椿安葬了,也算是入土為安啦! 其實朱元璋這麼做也是想警告一下藍玉的女婿朱椿,(因為朱椿一家是唯一逃過一劫的藍玉親人)讓他記住不殺他的原因,暗示他以後好好做人,不然的話,就是藍玉的下場。後來,明朝滅亡的時候,據傳聞藍玉的墓葬遭到了破壞,這張人皮被起義軍給挖了出來,在後來就不知道去了哪裡。朱元璋在歷史上是有名的鐵血帝王,對貪官汙吏深惡痛絕,當政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之所以大殺貪官汙吏,就是為了告誡當官者清廉自守,不得害民。後世的朱元璋名聲不好主要還是這些文人士大夫故意在書中醜化貶低朱元璋。朱元璋當時只殺官不害民,所以雖然殺人較多,但江山穩固。深得民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