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看企業”系列社論之六:中國科技企業順利復工攸關全球產業發展

疫情使全球產業活動受到了影響。中國應該維護自己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疫情防控延緩了很多企業的復工進程,在中國大力發展新興科技產業的背景下,科技企業能否及時復工,備受矚目。中國是全球電子產業、半導體產業、汽車產業全球供應鏈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科技型企業能否順利復工,影響到全球產業的發展。

從目前看,科技型製造企業復工率依然不夠高,以電子和半導體業為例,相關機構估算,國內三大封裝廠至少共有1.3萬名生產工人沒有返廠復工,而PCB印製電路板企業的復產率也比較低,存在復工復產難、訂單交付難、貨款收回難等問題。美國商會於2月11至14日對109家上海製造商進行的調查顯示,雖然已有2/3的企業復工,但有78%的廠商找不到足夠工人,無法全面恢復生產。

所以,當前雖然科技企業、外資企業大部分已復工,但相當部分都因缺少足夠工人而無法復產。這顯示出中國先進製造業自動化與智能化水平普遍較低的問題。目前,不管是國內企業還是外資企業,依然比較依賴人工,人機比例低。

與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相比,中國製造人均產值低得多,這是自動化水平低的體現。一方面,這體現了,在科技製造業領域,中國人工成本依然具有比較優勢,因此,企業仍傾向於僱請人工降低成本。比如在半導體領域,中芯國際平均大約是1人操作1機,臺積電大約是1人對5機,SK海力士達到1人對10機,三星半導體幾乎是全自動化。另一方面,這體現了,中國製造業自動化與智能化水平的進步空間巨大,這也是中國大力推動製造業提高信息化、自動化與智能化水平的原因。

復工難也體現了,勞動力跨域流動並沒有因為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減弱,大部分工人依然沒有在工作所在地落戶、購房和成家。比如,工廠主要集中於珠三角與長三角地區,工人多數來自外地,這些工人無法實現市民化。跨域流動性強化了勞動力供給的不確定性以及臨時性,導致技術、經驗難以積累。即使在高科技行業的製造領域亦是如此,如果不能儘快解決工人本地化以及長久化問題,會影響到中國高科技行業製造業發展水平的提升。

長期以來,經濟全球化促成更加細化的全球分工,亞洲成為製造中心,而中國則是中心的中心。對於中國在製造業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人們一般通過中國商品貿易的規模來了解,中國源源不斷地進口零部件,組裝成商品,再出口到世界各地。比如以電子產業為例,中國電子產業佔全球比重達37%,每年手機產量為18億部、計算機為3.1億臺,產量均佔全球的90%以上。

這次疫情導致的停工,使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影響力一下子直觀地顯現出來。調研機構 Canalys 預測,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將同比減少 50%, IDC 給出的數字則是下降 30%。這是因為蘋果手機主要在中國生產,而富士康則缺乏足夠的工人開工。三星雖然在越南組裝手機,但智能手機零部件有30%來自中國,三星擔憂,2020年在越南的營收可能會暴跌50%。全球汽車產業也正在受到同樣的影響。

全球商業研究公司鄧白氏(Dun & Bradstreet)近日針對疫情影響嚴重的中國省份進行的分析發現,確診病例超100例的地區覆蓋了中國九成以上的企業,其中約有4.9萬家企業是外資設立的分公司或子公司。全球至少51000家企業在中國疫區擁有至少一家直接供貨商或一級供貨商,至少500萬家企業在當地擁有至少一家二級供貨商。其中,供應鏈比較長的電子和汽車受到的影響更大。

由於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在中國發生的疫情對全球各個產業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中國的這種地位是長期發展所積累的財富。美國一些人試圖推進與中國科技脫鉤,歐洲打算實行更加自主化的科技與產業政策,但他們都不能真正動搖中國的這種地位。而疫情使全球產業活動受到了影響。這提醒我們,在面對疫情時,應該致力於確保市場秩序與生產活動的穩定性,承擔自己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責任,維護自己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