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9歲公主石棺,刻有“開棺即死”四個字,看後不淡定了

考古發現9歲公主石棺,刻有“開棺即死”四個字,看後不淡定了

前些年火熱的古墓影視劇將“摸金校尉”一詞拉入了人們的視野,這一曹操設立的軍餉籌措機構卻背道而馳成了盜墓的代名詞。常言“一個巴掌拍不響”,由於古代封建的喪葬習俗加上王侯將相對死後的迷信思想,財物陪葬由此流行了千年,而作為財富象徵的帝王陵墓以其宏大的規模及豐富的陪葬品便自然而然的成了盜墓賊的天堂。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便是漢朝一9歲公主的古墓,雖然不及帝王陵寢的富麗堂皇,但因為當時的漢朝國力註定了身為公主的古墓也必然奢華。

考古發現9歲公主石棺,刻有“開棺即死”四個字,看後不淡定了

早在漢朝便有了“天下貢賦三分,宗廟、賓客、山陵各取其一”的說法,將全國貢賦的三分之一用來陪葬,也無怪乎盜墓賊以身犯險前赴後繼,而墓主與盜墓賊之間沒有硝煙的較量也從未停止。古代常見的流沙墓、開山墓、地宮墓、機關墓一應俱全,但墓地落成之後已成定局,而盜墓賊的思維卻在不斷的繼承和創新。除了巧奪天工的技巧較量外,心理較量也是獨樹一幟,民間流傳的古墓詛咒也因其極具恐嚇的效果而讓人毛骨悚然。而題中所說的9歲公主墓位於陝西西安,便充分體現了這種心理上的震懾。

考古發現9歲公主石棺,刻有“開棺即死”四個字,看後不淡定了

陝西的西安和咸陽在古代長期處於政治中心,王公貴族多如牛毛,死後的陵寢更是數不勝數,歷來都是盜墓賊光顧的重災區。到了今天,考古專家充分意識到文物古墓所承載的歷史價值,便組織了大規模的考古隊進行了全面的勘察和搶救性保護。而在考察西安郊區玉祥門外時儀器探測到在距離地面3米的下方有一座長約七米的土坑墓,隨後便開展了專業的搶救性發掘工作。

考古發現9歲公主石棺,刻有“開棺即死”四個字,看後不淡定了

墓室內玲琅滿目,金銀玉器、瓷器及玻璃器遍佈四周,珍珠寶石項鍊更是精美絕倫。而石棺也是能工巧匠精心打造,石棺內擺放著金手鐲、金戒指、金髮飾以及珍貴衣飾,屍體手指上還帶著有銀質指甲套。這些珠光寶氣的陪葬品都顯示了墓主身份的尊貴,而隨後在墓誌銘上的發現證實了墓主原來是隋朝樂平公主楊麗華的外孫女李靜訓。作為楊麗華和隋文帝寵愛掌上明珠,9歲早夭無疑是沉重的打擊,生前不能盡享榮華,死後也要風光大葬以遂人願。

考古發現9歲公主石棺,刻有“開棺即死”四個字,看後不淡定了

在清理石棺塵土的時候,考古專家被逐漸清晰的棺蓋嚇了一跳,只見棺蓋上清晰刻著“開棺即死”四個大字,縱然久經沙場的考古學家,在如此直接恐怖的詛咒面前也有些不知所措。要知道民間關於類似金字塔內詛咒應驗的傳說不計其數,乍看之下如何不驚出一身冷汗。不過作為專業的考古學家自然明白墓主的用心,這是給盜墓賊的心理震懾,而在知識普及的今天自然是無稽之談,加上身正不怕影子斜,當然不會將其放在心上。

考古發現9歲公主石棺,刻有“開棺即死”四個字,看後不淡定了

很多人將盜墓與考古混為一談,這就顯得有些荒繆。考古重視的是文化傳承與研究,所有文物都會加以保護供後人參觀憑弔。而盜墓則是簡單粗暴的以謀利換取財富為目的,而且認錢不認人,流亡國外的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大多與此相關。加上盜墓本質的作賊心虛限制了技術和時間,幾乎所有的被盜古墓都有不同程度的惡意破壞。而很多大型的考古項目至今都是竭力保護而沒有實施發掘,也是因為考古學家認識到當下技術的缺陷不足以完成而刻意留給後人研究,諸如秦陵、明十三陵等等。而通過考古來透析歷史文化還原歷史真相的行為在古代也非常流行,宋朝著名的歐陽修和李清照等等所熱衷的金石研究其實就是文物研究。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誤解還是源於墳墓在人們心中的傳統地位,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辯證唯物主義觀念的深入人心,考古定會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