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緒殺了慈禧,自己親政的話,清朝還會滅亡嗎?

塗偉媛


慈禧和光緒的政治主張截然不同,但是二人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鞏固清朝的江山社稷。

慈禧代表的是封建王朝小農思想的守舊頑固派。在清王朝末期,西方列強的突然叩關,令大清朝認識到了自身的落後,但是統治階級內部卻始終不認為是自身制度禮法層面落後於西方,而是將戰敗的原因全都歸咎於器物層面的落伍和軍隊戰鬥力的羸弱。所以在慈禧當政期間,清廷也不斷的通過外交渠道,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洋槍洋炮,包括自建軍工廠等方式,以圖彌補晚清器物層面的缺陷。然後再試著變革軍制,裁汰武備廢弛的舊軍,提拔湘軍、淮軍,甚至是後來的北洋新軍,晚清統治階級內部都認為這樣就能夠避免被西方人的再度武力侵略,從而維繫大清朝傳統的皇權統治。


而光緒則代表的是新興資產階級改良派。年輕的光緒皇帝有著很強烈的國家榮辱觀,尤其是在清廷轟轟烈烈搞了幾十年洋務運動之後,器物層面的戰船巨炮都擁有了的情況下,依然敗給了小小的日本,簽訂了恥辱的《馬關條約》,此後光緒逐漸對傳統的器物革新富強之法不再視如圭臬,而是對維新派的改良方案和日本的明治維新改革經驗十分認同。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引導下,他逐漸認同大清是制度上的落伍,應該效法西方資本主義強國,在全國範圍內掀起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所有領域的變革,甚至願意適當的放出點權力,贊成君主立憲。

根據現在的觀點來看,光緒的想法應該更有利於清朝的發展,因為資本主義要比封建主義在生產力和政治制度層面更加高級先進,所以如果按照光緒的那一套維新思想可能更有利於時代發展。其實則不然,要知道上層建築必然是要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二者是因果關係,但晚清的經濟基礎依然是牢不可破的小農經濟,雖然受到了西方商品經濟的衝擊有瓦解之勢,但這個過程是較為緩慢的,而且還集中在了單一的棉紡織業,對於廣大的農村地區而言,生活方式依然是以小農為主導的傳統經濟模式,因此很難落實制度轉型。
僅僅是靠著光緒和幾個維新派書生,在封建王朝的背景下從上而下強力推行新政,暴露的各種問題也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從高層到基層官僚隊伍中,有能執行新政的可靠官吏嗎?就算強力推行下去了,基層百姓能接受西方的那一套嗎?還有,滿清的遺老遺少們,這些既得利益群體會支持光緒動自己的蛋糕嗎?那些新軍的將領們,他們又能夠誠心受制於光緒嗎?恐怕一件問題處理不好就會導致改良失敗,這不是把慈禧換成光緒就能解決的事,相反,如果沒有了慈禧來制衡協調各方權益,只會更快令清王朝崩潰。


納蘭談史


光緒殺慈禧?機會肯定有,腰裡揣把匕首就行,意志上夠堅決一些,行動上更麻利一些,事情能成!

關鍵是殺了之後,光緒就能掌控大權了嗎?

他面對的不僅僅是一班臣工,還有各省的封疆大吏,蠢蠢欲動的漢族軍頭,各懷鬼胎的帝國主義列強,層出不窮的農民運動……

但凡朝代末世,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亂局都能出現。

光緒能掌控的了這個局面嗎?天下精英會聽其號令嗎?

顯然不會。

這個龐大的統治集團,慈禧經營了幾十年,她是帝國唯一能控制局面的人,集團裡的高級官員幾乎都是她的人,而分離性不斷加強的封疆大吏們礙於慈禧的權威,勉強對清廷聽從號令。

慈禧若死,局面的混亂速度可能就是崩坍性的,電報的普及可以讓這個消息迅速傳遍海外內,以光緒的能力,恐怕還沒頒出一道像樣的聖旨,已經天下大亂了。

接下來的形勢,很可能就是地方割據,與洋人勢力狼狽為奸,中央一片混亂,臣子們要麼提前尋找出路,要麼聯手再搞什麼政變……

無論任何局面,以光緒皇帝的能力和閱歷,都是無法應對的。

這種情況,絕對比當年康熙皇帝面臨三藩之亂更為艱險。

在洋務運動已經搞了幾十年的清末,西方的諸多思想早已掏空了那些官僚們的“忠君愛國”思想,為了自己的利益,誰還來管什麼家國天下呢?

實事求是的說,清朝早該在太平天國那一陣子就滅亡了,國不像國了,可它居然又苟延殘喘了幾十年,一直活到1911年才偃旗息鼓,這裡面,慈禧的“功勞”不可謂不大。慈禧玩弄權術的本領相當強悍,先通過叔嫂聯盟搞掉顧命八大臣,接著又讓奕訢靠邊站,接著東宮太后也去了,通過一系列的政治整合,慈禧實現了對大清權柄的絕對掌控,她已經成為各方利益集團的最高代表和仲裁者,清朝的一切大事,只有老太后發話了,才能算定數。

而太平天國之後,雖然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一干漢族地主階級崛起,並逐漸掌控了南方多省的實權,但礙於老太后的權威,他們至少表面上還是服從清廷的指令,不敢過於“放飛自己”。

但隨著老太后西去,大清王朝僅僅3年就分崩離析,完了。

這不過就是一群軍人造反,這要是老太后還在,還會讓這事兒按著歷史書的劇本去演嗎?

當然,老太后活的再長,也只是給這個病入膏肓的王朝徒勞續命而已。

而對於光緒皇帝來說,他還真不敢對慈禧下手。

說白了,光緒這個皇位還是慈禧扶的,兩人之間是準母子關係,面對慈禧那翻江倒海的權術表演,光緒皇帝除了誠惶誠恐恐怕再無任何“非分之想”。

光緒皇帝一沒兵權二沒班底,他實在沒什麼資源和慈禧抗衡,而已慈禧敏銳的政治嗅覺,恐怕光緒皇帝剛有“殺慈禧”的念頭,慈禧就能感覺到了,以慈禧在戊戌政變時的快準狠,恐怕一兩天內光緒就成了廢帝。

對於慈禧來說,廢立皇帝不是麻煩事,麻煩在於合法性和如何使自己能長期的名正言順的把持朝政而已。


雲中史記


如果光緒真的那樣做我認為清朝並不會滅亡,會像英國和日本一樣的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光緒皇帝一直都是一個心懷國家心念百姓的有志君主,他不想看到國家在他的手裡一步步淪為外國列強任意宰殺的羔羊。甲午戰爭結束之後光緒為了一雪前恥,決定效法日本實施維新改革,為此他一天都要下達十幾道關於維新變法的奏摺,可見他對國家快速富強的心理是多麼的強烈。

也正因為此光緒皇帝變法心切沒有切實考慮到當時國家的狀態,更沒有平衡朝中各種勢力的利益分配,導致變法遭到守舊派的嚴重阻撓和破壞,最後在慈禧等人的干預下將維新變法扼殺在搖籃之中,維新派人士慘遭屠戮,光緒也被慈禧囚禁在瀛臺,維新變法的各種政治舉措被全部廢除,大清國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

倘若當時光緒派人將慈禧秘密殺死了,整個國家的權力就都會掌握在光緒手中,成為大清帝國的實際掌權人。既然沒有了慈禧這個阻礙變法的最大障礙,那光緒就可放開手腳實施自己遠大的報復,而且變法還會受到西方人的支持,因為當時的西方人很希望清朝能夠開放全國市場,讓他們呢能夠賺取更多的商業利益。為此光緒皇帝會聘請很多洋人來輔助他實施改革。

同時光緒的改革不但會受到洋人的支持也會受到洋務運動等人的支持,特別是李鴻章,張之洞甚至是光緒的對頭袁世凱的支持。這些人都是晚清的國家柱石,他們也不想國家一直受到外國的欺壓。因此隨著改革的推進對於國家政治體制的選擇也會被提上議事日程,成為整個國家最重大的事情,依據當時清朝自身的條件和數千年以來中國的傳統政治體制,清朝一定會選擇和英國或是日本相似的政治體制,其中選擇日本的政治體制是最有希望的,如果光緒那樣做了,他還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那麼清朝也就不會滅亡,而是新的清朝的誕生!


微風書房


清朝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就是光緒真的殺了慈禧,由自己親政了,其實也不能改變什麼!雖說慈禧統治之下的清朝顯得十分的窩囊,但總得來說沒出過什麼大的亂子。

那麼換做是光緒呢?清朝又會怎樣?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事光緒是一個有才能且有抱負的皇帝,更不是一個昏君,我們從一個一品大臣因幫助考生作弊,被光緒下令直接給砍了,這件事就能看出來。

所以光緒有抱負、有才能,那麼或許他真的動過除掉慈禧的念頭。但是,這隻會是一個念頭,因為他壓根連除掉慈禧的可能都沒有。

皇宮中的侍衛一直都由上三旗的人擔任,也就是說這是皇帝的親兵,但慈禧發動政變後,宮中所有的侍衛都被換成了自己的孃家人,也就是正藍旗的人,至於原來那些上三旗的全部被慈禧給驅逐回家了。

也就是說整個宮廷,都在慈禧的控制之中,光緒無人可用,不可能殺得了慈禧。

可能會有人會說,當時清朝還有百萬的

軍隊,光緒作為皇帝還是有人有兵可用的。那麼這些軍隊真的聽光緒的話麼?慈禧的手段可沒那麼簡單,從慈禧政變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來,慈禧在很早之前就有謀劃了,那個時候就能看出遠至山海關、近至天津、紫禁城,軍隊都已牢牢掌控在慈禧手中。

所以光緒帝真的想殺慈禧的話,他沒有任何的外力可借,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由光緒親自動手,因為整個皇宮之中只有光緒才能接近慈禧。



但,很可惜,光緒帝沒有選擇這樣做,其次就算光緒真的這樣做了,真的能改變什麼嗎?

我們從光緒與慈禧的用人來看!光緒帝比較看重的是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但這批人至死都沒有享受過權利;慈禧看重的則是李鴻章、左宗棠、袁世凱等人,對比起康有為等人不論是受人詬病的李鴻章還是左宗棠,個個都是能臣。


康有為雖然飽讀詩書,但只會紙上談兵,且從成績上來說並沒有實質成果,為人所詬病,無法與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相提並論!

雖說光緒皇帝有著戊戌變法的“功勞”,但實際並無太大作用,甚至比不上慈禧,我們對比洋務運動留下的遺產與留下來的北洋軍閥,就可以看出光緒比慈禧差的不是一星半點。所以就算光緒真的除掉了慈禧,也不能改變什麼,清朝該亡還是會亡,因為這是歷史的必然。


像素說


光緒皇帝(清德宗)是清王朝入關後的第9位君主,不過他終其一生都只是慈禧太后麾下的傀儡。尤其是在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兩人的關係便徹底破裂,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成了階下之囚,至死也未能與慈禧太后緩和關係。那麼,光緒皇帝如果殺了慈禧,清朝還會滅亡嗎?


事實上並不是他不想,而是他沒有這個能力。從1874年底光緒皇帝登基,再到1908年離奇去世,從未掌握過實權的他性格十分懦弱,根本沒有這樣的魄力和能力去刺殺慈禧太后。

而且,光緒繼位多年來一直忍氣吞聲,所以就連李鴻章、榮祿等實權派也只聽命於慈禧,而淡化了光緒皇帝的地位。在這種背景下,勢單力薄的光緒皇帝想要去刺殺慈禧太后、奪回實權簡直是難上加難。

還有一點也是不可忽視的,那就是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親疏關係導致光緒皇帝不敢痛下殺手。慈禧是光緒的姨母,也是把他推上皇位的人。公元1874年,慈禧與咸豐所生的同治皇帝暴斃。為了繼續推行垂簾聽政,慈禧太后將自己的妹妹葉赫那拉·婉貞與醇親王奕譞所生的載湉立為皇帝,這就是清德宗光緒皇帝。

由於慈禧太后是光緒皇帝的親姨母,她的妹妹又是光緒的生母。如果光緒皇帝殺掉慈禧,就必然背上惡名。更何況,文弱的光緒皇帝連頂撞慈禧太后的勇氣都沒有,更別說是殺掉慈禧、自己親政了。

而且,即便是光緒皇帝真的殺了慈禧,也不能挽留清朝。從光緒皇帝在戊戌變法中的表現來看,他只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並沒有真正的治國的才能。如果慈禧太后更早地去世,清朝或許會更快解體也說不定。


世界人文通史


這個問題其實要拆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光緒能不能殺得了慈禧,第二是殺了慈禧,親政以後是不是就能夠拯救清王朝?

先看光緒能不能殺掉的慈禧。答案是不可能。

很多人做了一些不切實際的設想。比如可以找人投個毒或者乾脆光緒自己拿一把匕首趁人不備將慈禧殺死。這種設想根本就沒有考慮到清代當時的宮廷實際情況,而是想當然的把自己的家庭生活經驗套到了宮廷生活當中去,其實牛頭不對馬嘴。

看看清代的官方檔案記載以及當時的親歷者所留下來的文字資料就知道光緒根本就沒有機會殺死慈禧。

第一,慈禧對自己的飲食非常小心。這些工作都由他的心腹來完成,不可能給光緒留下機會。而且確實如同很多影視作品以及小說當中所說的那樣,慈禧有專門的為她試菜的人,所以下毒的成功可能性非常低。並且慈禧每日傳膳數量過百,對於單一道菜不會進食太多,想通過一道菜就把慈禧毒死的可能性是極其極小的。對於光緒來說,更可怕的是,按照當時的孝道,慈禧先吃飯,光緒後吃飯。光緒吃的實際上是慈禧的剩飯。搞不好沒毒死慈禧先毒死自己了。

第二,光緒在慈禧面前毫無威嚴可言,根據清人筆記記載,慈禧不高興,光緒連站都不敢站起來,只能一直跪著。而且在大部分情況下,光緒並不是和慈禧在一起的,慈禧每日的生活大部分時候是和太監宮女們在一起。光緒只是按照禮儀規範,定時定點的過來請安問好。在這個過程當中,慈禧的邊上有很多人,光緒想要動手的可能性幾乎為0。光緒的身體一直不好,以他的體力也不可能實現雷霆一擊。

第三,自己做不了,能不能買通其他人做,答案是也不可能。原因很簡單,所有人都知道光緒就是個傀儡皇帝,不可能為光緒賣命。慈禧周邊的又都是她的心腹,光緒根本拉攏不過來。光緒就算想拉攏也很容易被出賣,因為畢竟比較而言,投靠慈禧的回報要比投靠光緒的大得多。這個在歷史上是有確實記載的。戊戌變法的後期,譚嗣同曾經找到過袁世凱,希望他起兵勤王,擊殺慈禧。袁世凱立即把這個事情告訴了慈禧,實際上就是投靠了慈禧,後來果然換得官運亨通。這件事情原本只是作為坊間的野史傳聞,但後來在盛宣懷的私人檔案中得到了證實。盛宣懷是晚清重臣李鴻章的重要助手負責為李鴻章籌措軍餉,是他在經濟事務上的代理人。他的話不可能空穴來風,肯定是有依據的。這件事情也就證明了,光緒也不可能通過收買其他人來殺掉慈禧。

所以殺掉慈禧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麼接下來就是退一步說就算殺了自己是不是能夠實現對於清王朝的挽救呢?

答案是不可能。

清王朝的滅亡,實際上是因為滿清貴族集團自私自利導致的。這個根本原因不解除,死多少個慈禧都不管用。

慈禧是清王朝的晚期的代表性政治人物,很多人把清王朝滅亡的責任全部歸結到她身上,這種觀點是偏頗的,並不合理。秦王朝的一個特殊之處就是在於它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因此形成了以這樣一個特殊的民族淵源而結成的特權階層,也就是滿清貴族階層。這個階層是清王朝的權力根基,但同時也成為了晚清時期政治改革最主要的反對者。這個小團體拒絕任何形式的權力改革,是因為這會衝擊到自身的力。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戊戌變法還是後來的清末新政,在政治層面上都是以失敗告終的。這種失敗就使得整個社會的進步趨勢和小團體的利益形成了嚴重的衝突,在歷史大趨勢的發展下,只能是這個小團體被毀滅。而隨著清政府權力根基的毀滅,清王朝自然也就不可能存續下去。

慈禧作為滿清貴族階層的代表,當然是在努力維持這個集團的利益,但是換一個人上去,比如說光緒是不是就能改變這樣一種局面,答案還是不可以。從戊戌變法的內容來看,光緒是有一點勇氣向推進的,但是這種努力在整個階層的反對面前毫無用處。再加上光緒自身的懦弱性格,就算執政,恐怕也難以長期推進。這樣一個小團體的存在,就意味著無論是誰成為清政府的主導者,都不可能真正意想推動改革,否則就是自掘墳墓,當然不改革的本質結果也必然是這個集團的滅亡。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改革與否不影響這個小團體的最終結局。自然也就不影響清王朝的結局。

從歷史的整個發展趨勢來看,已經很明顯的證明了清王朝在晚期就已經成為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障礙。指望清王朝實施憲政改革,形成類似於英國或者日本那樣的模式,從而減少社會所付出的轉型成本的想法是很幼稚的。英國和日本能夠實現君主立憲模式是有很特殊的社會歷史背景條件的。中國並不具備這些條件。英國長期以來,國王和貴族之間權力鬥爭所形成的分權制度,為後來君主立憲形成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權利框架基礎。日本天皇和幕府之間的這樣一種虛位統治模式,為後來君主立憲也打下了一個可以利用的傳統權利框架。但是在中國皇權是高度集中,而且從上到下全面貫徹的,不可能實行那種非常方便的分離。

綜上所述,清政府在近代的滅亡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無可逃避,無論是誰作為清政府的主導者,都不能改變這樣一個結果。


用戶4325101516


只可惜光緒帝美元那個膽量殺慈禧,雖然說再“戊戌變法”的時候光緒由哪個想法,但是又沒有實權。殺慈禧還要依靠袁世凱,以光緒的性格,殺了慈禧以後,能否駕馭袁世凱這樣的大人物還是一個未知數。所以,光緒殺了慈禧,自己親政,清朝估計會更亂。最主要的原因是,光緒沒有哪個魄力,這個和明朝的崇禎帝差不多,雖然有心救國,但是無力迴天。

“戊戌政變”的時間是1898年,光緒帝想借用袁世凱的新軍向慈禧太后奪權,結果袁世凱向榮祿告密。慈禧太好遂發動了“戊戌政變”逮捕了變法派人士,光緒帝的“戊戌變法”也宣告失敗。變法失敗以後,光緒帝遭到了慈禧太后的囚禁,告密者袁世凱不久提拔為山東巡撫,成為封疆大吏。光緒帝要親政都要依靠袁世凱,連可信任的親信都沒有,他即便是奪了權。慈禧太好那一幫老臣,光緒帝能駕馭得了嗎?我看光緒帝沒有哪個魄力。

如果,光緒帝是依靠袁世凱奪取政權,那麼袁世凱的權力估計比告密後的職位還要高。光緒一旦從慈禧太好手裡奪權,還要過袁世凱那一關,袁世凱幫助光緒帝奪權以後,肯定不會交出兵權,所以未來的局勢會更加變幻莫測。我認為,光緒帝駕馭不了袁世凱,袁世凱可能會以武力叛亂。所以,清朝末代皇帝的結局不會這麼平穩的過度,而是以武力的方式結束。

此外,光緒帝一旦受到權臣的威脅,肯定有外國勢力干預。到那時清末的局勢就更加複雜化。當然,袁世凱的新軍是主力,主要的大人物都在新軍裡面。袁世凱如果直接逼宮,光緒帝也會被囚禁。說不定袁世凱順利的當了皇帝,然後實行君主立憲。其實,有歷史學家分析。假如袁世凱早稱帝,給他更多時間,也就是辛亥革命沒有爆發前稱帝,袁世凱做皇帝絕對會穩穩妥妥。且頒佈的憲法也符合當時的國情,但是辛亥革命以後,反帝浪潮高漲,且深入人心。袁世凱心有餘力而不足,假如多給他時間,歷史真的會被改寫。

總之,光緒帝不是清朝續命的皇帝,反而慈禧有那個能力。只可惜,慈禧並不想把權力交接給光緒帝,所以大清朝註定會滅亡。即便是光緒帝在“戊戌政變”之前先下手為強,袁世凱一旦殺了榮祿,依舊會取代榮祿的位置。且袁世凱獲得兵權。光緒要親政,還要依靠袁世凱的力量,如果光緒駕馭不了袁世凱,最終袁世凱還是會逼宮。其實,從袁世凱告密來看,袁世凱根本不怕光緒帝,所以奪權以後,袁世凱會叛亂。那時的清朝會更亂,清朝皇室的結局,估計又是一番景象。


謀士說


首先來說光緒根本沒有必要殺慈禧。慈禧本來年紀就很大,而光緒那個時候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年輕的,這種情況光緒需要做的就是按照慈禧的規劃,慢慢熟悉政務,培養自己的人,樹立自己的威望。等到慈禧去世,光緒不就順理成章的掌握了權力嗎?那有什麼必要去殺慈禧?光緒能做上皇帝就完全是因為慈禧選擇了他,加上慈禧又沒有什麼大的過失,光緒是不該殺掉慈禧。另外一點,當時各地封疆大吏實力已經很強了,假如慈禧死了,光緒能穩住局面嗎?

慈禧之所以權力大,是因為手底下的高官都聽她的。她從26歲就開始掌權,幾十年下來,朝廷地方有多少人是她提拔上來的,她的關係可謂是盤根錯節。殺了慈禧,手底下那些官員還在呀,難道光緒能把下面的人全都殺了。

再退一萬步講,假如這些官員真的被殺了,光緒上哪裡去找人頂替他們?指望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這些經驗不足的人是不行的。

更何況從禮法上來看,光緒是不能殺慈禧的。現代的人可能覺得慈禧禍國殃民。可是在當時的大清子民心中,慈禧可是老佛爺,可是大清朝真正的當家人,威望無人能及。更何況慈禧名義上還是光緒的母親,對光緒有養育之恩。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尚且沒有殺掉李淵,光緒那裡有這個膽量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來?

歷史上的權力的鬥爭絕不是簡簡單單通過殺掉某個人就能夠解決的。通常情況下某個人都是一個集團的代表,只有兩個集團的實力相近,才可能真正一個集團戰勝另一個集團。如果皇帝冒然殺掉某個權臣,唯一的結果就是逼反了他的手下,最後還是弄亂了局面。這就好比漢朝的漢獻帝和曹操的關係,哪怕漢獻帝找人殺掉了曹操,漢獻帝能重新掌握權力嗎?

看看漢武帝,一個多強的君主,可是竇太皇太后在的時候漢武帝說話能算數嗎?漢武帝能力這麼強,尚且沒有辦法,只能等著老太后去世,自己才真正掌握權力。

光緒皇帝除了等,還能幹些什麼呢?

歷史上光緒其實並不想逼宮,只是手底下那些人盡出餿主意,坑害了光緒。


歷史是什麼


慈禧死了如果不帶走光緒的話,光緒和維新派的人捆在一起,不會活過100天。

事實上,光緒就是一個大寶寶。就好像打天天和電腦單機打LOL的人,遲早覺得自己天下無敵。

所以光緒和慈禧太后的差距,是《琅琊榜》和《大明王朝》之間的差距。前者的權謀完全就是開局六神裝痛打小朋友;後者的權謀才是從屍體上淌出來的,才是真權謀。

我們從戊戌變法講起吧。

戊戌變法的核心是什麼?裁剪冗餘,富國強兵。

沒錯吧,都是好詞。

具體的操作方案是這樣的:

第一步:把能得罪的人都得罪一遍:

軍事:

遣散老弱殘兵,削減軍餉須支,實行團練,裁減綠營,舉辦民兵;——把官兵得罪了。

社會:

將城鄉許多祠堂、廟宇改為學堂,破除迷信——把國家的中堅力量——鄉紳都得罪了。

商業:

在各省設商務局、商會,保護商務,推廣口岸商埠、開放八旗經商的禁令, 名其學習士農工商自謀生計、倡辦實業,促進生產、鼓勵私人開辦工礦企業。——當時經商的收入主要還是曾國藩他們的經費,打破官辦……——漢族大臣集體得罪了。

政治:

精減機構。撤銷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內外章奏)等六個衙門,各省也要做相應精減。——把官員得罪了。

所以當時天下,康梁等人除了光緒以外,基本都得罪了。那麼問題來了,擋人財路有如殺人父母。這種擋住所有人財路的人,是不是走在路上被黑磚拍死了,大家也只會拍手叫好算了?

所以慈禧死後,光緒要還是這個尿性,不出一百天。滿漢大臣就該聯手“清君側“了。

清朝還想活到1912年?

哪涼快去哪吧!

我猜測老慈禧收回一二品大臣的任命權和京畿防務(之前在光緒手裡),也是怕光緒瞎作被人清君側了。眼看著老佛爺時日無多,算了……把光緒也帶走吧,要不愛新覺羅家的基業估計馬上玩完。


酒騎風


我認為清朝還是會滅亡的!

1.在百日維新的初期,光緒帝還是做了一些很多事,但是短短100天左右,每天都發敕令,從這可以看出這位年輕君王想要有一番作為,但同時也表現出他對當下局勢判斷的不成熟,年輕氣盛、想一日改變落後的中國。初心是好的,可是這樣暴露出他個人對近代中國形式判斷的不成熟,羅馬並不是一天能建成的!

2.滿蒙守舊勢力十分強大,即使是掌權的慈禧太后,也不是完全能夠掌握的,僅憑光緒皇帝一人的意志,即使掌權,也是不能完全抵消掉強大的封建守舊勢力!

3.王朝末期的統治,往往有很多矛盾,即使光緒帝是賢君明主,也是無法短期內改變大局,例如清末的土地兼併、賦稅沉重、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的盤剝,使得很多農民失去了土地,流離失所,最激烈的就是太平天國運動,它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歷史英雄會對歷史造成重大的影響,但是並不能個人力量去改變歷史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