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拳法通兵法”,為何太極拳“慢”練會漲功夫,這才是太極拳

太極拳,都是慢慢的打,所有的老拳師都說打的越慢越好。但是為什麼呢?很少有人表述的清楚。當沒練過太極拳的人,質疑太極拳慢練不能實用的時候,就有很多人開始思考太極拳為什麼要慢練了,於是乎很多答案都出來了。有人覺得太極拳慢,主要練氣;有人覺得太極拳慢練主要是修道;還有人覺得太極拳慢練快用,將來實用的時候速度很快。隨著練拳的人越來越多,說法也越來越多。有不少人按照自己的片面理解描述,有的人則拿了祖師爺或者各位前輩的論述來硬套,結果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傳統武術各門各派的訓練方法都不一樣,每一派的開派宗師都很厲害,是經過當年實戰認可的,基本上都是打出來的名聲,包括太極拳。所以毋庸置疑這些傳統拳種的實戰性。就現在僅僅見過現代搏擊的一些“簡單頭腦”來說,要懂傳統武術的訓練體系和思想,真的是難為他們。

其實生活中很多很有趣的事情,比方說很多人評價傳統武術是不科學的,其實他自己連什麼是科學都不知道;有些嘲笑傳武不符合牛頓力學,動不動就說“牛頓棺材板蓋不住”的人,恐怕他自己連牛頓三大定律具體內容都不知道。一邊抨擊別人迷信傳統,一邊自己又盲目迷信“科學”。多一些客觀,多一些理智,才是新時代人民應有的素養。

言歸正傳,迴歸文章主題,要知道太極拳為什麼慢練,首先要知道太極拳訓練的目的。凡是練法,必有目的,只有從訓練目的說起,才能知道為什麼要慢練。武術的訓練目的是什麼,無論是古代的冷兵器作戰,還是綠林的這幫好漢,或者是走鏢護院,武術都是一項非常有用的技能。那麼武術之所以有這樣的效果,就是因為可以獲得超強的實戰能力。而這個實戰能力,就是大家訓練武術的目的。再分析實戰能力,拆分一下就知道,實戰能力可分為兩項因素,一個是力量(殺傷力),另一個是技巧。隨著每一派武術的誕生,產生了一個又一個的訓練體系,其中就包含了力量獲得方法和應用方法。太極拳作為武術的一種,其武術屬性決定了它的訓練也要有這兩種東西。不過太極拳作為武術發展到高級階段所產生的拳種,有代表性的內家拳之一,它追求的力量和應用方法顛覆了武術在外家拳階段的認知。因為在武術發展的早期,武術訓練力量跟我們現在健身房的力量訓練差不太多。把硬功、筋骨皮的訓練揉到了一起,鐵頭功就要用硬物擊打頭部,鐵砂掌就要用手指插鐵砂等等。要攻擊對手,也是把自己強化過的身體部位掄過去,對應的兵器像棒、錘、鐵鞭、鐧等等。而內家拳是在用力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套以小打大的方法,像兵法裡以弱勝強的方法一樣。在兵法思想產生之前,五千人打一萬人,大家的思想都是一個樣子:那是不可能勝利的。但是多少著名的戰爭案例,都說明了以小打大,以弱勝強是可行的,但不是誰都可以的。太極拳也一樣,不是每個人都是陳長興楊露禪,別人用的好好的,到你這兒就不行,這是自己不行,別怪拳法,就像每一個打敗仗的將軍不能怪兵法不靈一樣!

在很多常規思維看來,力氣大的就能贏力氣小的,個頭小的就打不過個頭大的,在要分公斤級比賽的現代搏擊看來,體重輕的打不過體重大的。因而這些人就很難理解太極拳的練法和應用原則,從來武術通兵法,誠如是也。

不單單是太極拳,所有內家拳的實戰都是兵法思想應用的結果,就連形意拳硬打硬進的背後都有擰裹鑽翻,而擰裹鑽翻的深意是避實擊虛,更不用說太極拳和八卦掌了。將自身的力量集中到一點,恰到好處的攻擊對方的弱點。暗合“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的毛澤東思想,兵法的很多思想,都生動的闡述了內家拳思想的方式,這是那些鼓吹拳擊泰拳等現代搏擊“科學”的“思想野蠻人”難以理解的東西。傳統武術的整體訓練思路和方法,我在《傳統武術答疑解惑錄》裡有詳細的描述,有興趣的可以去找來看看。

太極拳等內家拳也是這樣,需要訓練出來強大的攻擊力,需要有高超的應用技巧。那麼太極拳要訓練出來的力量跟其他拳種一樣嗎?太極拳的應用技巧的指導思想跟其他武術一樣嗎?這個就不一樣了。

太極拳的攻擊力源自於訓練出來的力量,而不是某些人認為的“氣體”或者說“能量流”。太極拳以及所有內家拳的力量基本一樣,都是要將身體的重力、慣性以及身體從腳到手指的傳導距離都綜合應用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然後再匹配相應的應用技巧。比方說太極拳的應用技巧,就是在沾連粘隨、引進落空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我們借用大禹治水的思路來理解太極拳的搏擊,把對方的力量比喻成洪水,如果像舜一樣用圍追堵截的方法來硬抗,那會很費力氣,效果不佳。就像現代搏擊運動一樣,幾分鐘以後兩個人都會氣喘如牛。但是如果像大禹治水一樣,疏通導引,順勢而為,那就非常省力了。而攻擊的距離無形中就縮短了一截。原來從雙手到胸脯的距離,都是門裡,別的拳都不允許對手攻進來,一旦進來,就意味著胸膛迎敵,而胸骨是沒辦法訓練抗打的(如果可以的話,古代打仗的鎧甲就不會發明護心鏡了),胸骨會被一擊打穿而死於非命。而太極拳,就可以把胸膛亮出來,但是亮出來是有一個前提的,就是沾連粘隨,因為要用自己的手粘著對方的手,有了導引和控制的能力,所以即便是胸膛露出來都沒事,會在對方打上之前化開。手臂長度有限,重心的穩定也有一個小的範圍,只要利用對方的手臂,引導對方失了重心,落了敗勢,我們就勝利了。

“從來拳法通兵法”,為何太極拳“慢”練會漲功夫,這才是太極拳

另外太極拳不是一味的轉化,都知道一味的防守,難免有失誤,防守時間越長失誤的概率越大。所以太極拳的轉化是為了攻擊,利用接手,在一瞬間感知對手的力量強弱、方向和變化,然後捨己從人順勢而為,將對手攻向自己的力量做個引導,導致失了準頭,丟了重心,或者漏開了空門,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方卻同時形成了合勁,就是整體勁,造出一個“得勢”來,我方得勢,對手敗勢,此時衝著對方的空門就是一擊,而這一擊,是集合了全身之力的,往往可以致命。上面說過,太極拳的力量是重心加慣性再加使用技巧的整體勁,要比簡單的掄拳頭的打擊力要恐怖的多。除了整體勁攻擊,還有在整體勁基礎上的彈抖勁,拳論說“上下九節勁,節節貫穿”,這個就是彈抖勁的出處。這“節節貫穿”含有普通掄拳頭沒有的攻擊力。這種攻擊力我再詳細解讀一下。

太極拳等內家拳要求的力量,由於跟外家拳以及現代搏擊的力量不一樣,為了區別,內家拳要求的那種力量便稱為“勁”,因為主要是調整身體內部的結構和關節運力技巧而產生的,所以叫“內勁”。內勁的根源主要是人體的骨頭和大筋,利用關節把人體的骨頭重新微調一下,就能形成一種結構,這種結構是人體最科學的受力結構,可以把人體的重心和慣性產生的合力通過手腳發揮出來,當拳頭接觸到對方身體的時候,相當於整個身體重力加上產生的慣性,都打到對方身上了。筋骨越強壯,攻擊力就越強大,這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筋骨力了。

“從來拳法通兵法”,為何太極拳“慢”練會漲功夫,這才是太極拳

我常常給學生們講,雖然現代搏擊和傳統武術都有蹬地轉腰送肩的動作,但是傳統武術的目的在於形成合力,而現代搏擊的目的是為了求得更快的速度,速度快攻擊力就強。力學公式是:質量*速度=力量。在現代搏擊當中,質量相當於是拳頭或者是腿的質量,而在傳統武術範疇,質量是整個身體的重量,速度是拳頭接觸對方身體時瞬間爆發的速度。哪個更快,哪個質量更大,就一目瞭然了。當然能不能打到對方,這是應運技巧的能力問題了,這裡暫時不論。

分析清楚太極拳的訓練目的,就可以探討太極拳為什麼要慢練了。太極拳要求的力量是“內勁”,內勁是筋骨力,那筋骨力怎麼練?既然沒有要求肌肉,那就要捨棄肌肉用力的習慣,而人在正常生活中,肌肉發力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習慣,想要換掉非常困難。所以所有內家拳習練者,練內家拳首先要面對的難題是換勁,要把肌肉用力習慣改成筋骨發力習慣。而這個過程因為與平常生活習慣相左,改起來非常困難,沒有明師指點的話,可能一輩子都改不過來。現在很多愛好者練習一段時間套路後,就想嘗試實戰,結果上擂臺後的打法其實跟太極拳無關,原因就是他只會個套路動作,太極拳的整個訓練系統都不瞭解,更沒經過完整的訓練,勁都沒換過來,想用太極拳的技巧攻擊別人,結果只能是捱揍。換勁,就好像是蒸汽發動機和汽油發動機的區別,原來的肌肉發力習慣是蒸汽機,想要更好的能力,就要換成汽油發動機。而這些著急上臺的愛好者,相當於是用了一套蒸汽發動機想驅動原本使用汽油發動機的汽車,這怎麼可能呢?

太極拳的訓練方法主要是套路動作,那麼多的套路動作,內勁又是身體裡邊各個關節以及發力部位的細微變化,稍有不對,合力就沒有了,形成整勁的條件較為苛刻,要同時注意到全身上下各個地方。要注意到怎麼多地方,如果演練的速度非常快,哪裡顧得過來呢!因此太極拳想求勁,就要把動作放慢了,一邊打拳,一邊要注意自己的身法要領,身體結構以及換勁的相關要求,之後還要加上技擊要求,內勁走向等等內容,著實不容易。慢練都非常容易顧此失彼,何況是快呢?然而慢的目的是為了求勁,為了練習,一旦目的達到了,那快練也無妨。畢竟實戰的目的是打到對手,自己的速度太慢,跟不上對手的速度,就無法達成“沾連粘隨不丟頂,引進落空合即出”。拳論有云: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可見太極拳應用時不是一直都慢的,該快的時候要快,要為打到對手這個目的而服務。很多人乃至某些電視劇的鏡頭,都是不管對手如何快打,自己慢吞吞的自顧自的打拳,這是誤解,非常大的誤解!太極拳訓練是訓練,應用是應用,就像我們學寫字,要從苦練筆畫開始,要寫好“橫、豎、撇、捺”,而實際應用時用的卻是“字”。

最後,總結一下,太極拳的慢,是一種方法,一種要求得內勁的訓練方法。

“從來拳法通兵法”,為何太極拳“慢”練會漲功夫,這才是太極拳

“從來拳法通兵法”,為何太極拳“慢”練會漲功夫,這才是太極拳

“從來拳法通兵法”,為何太極拳“慢”練會漲功夫,這才是太極拳

“從來拳法通兵法”,為何太極拳“慢”練會漲功夫,這才是太極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