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朝代頻繁更迭,為何大多不超過300年?主要以下三個原因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古老國家,在歷史上出現過很多的王朝,短的如秦、隋的二世而亡,長的如漢407年、唐289年、宋319年、明276年、清268年,為何大多數朝代不超過300年,難道說這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命嘛?其實最主要這幾個原因:

我國古代朝代頻繁更迭,為何大多不超過300年?主要以下三個原因

一、土地兼併導致社會貧富差距大

自秦統一中國之後,大大小小經歷了秦、西漢、王莽新朝、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這些朝代,幾乎每個朝代末期都爆發了農民起義,推翻舊王朝建立新王朝。

我國古代朝代頻繁更迭,為何大多不超過300年?主要以下三個原因

為何歷代都是農民是主力軍,這是因為,每個朝代末期,由於貴族階級固化,隨著時間推移,老百姓賴以生存的土地被權貴階級地主階級兼併,社會出現兩極分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講的就是這種現象。

農民失去土地,生活沒了保障,與富貴階層之間的矛盾越級越深,在生產工具落後、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為了生存,再加上一些有謀權思想的人的鼓動,比如清末的“開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這樣的口號,老百姓就紛紛加入軍隊,有糧食吃,還能掙錢花,說不定還能在戰場上立軍工,從而改變自己的地位。

二、氣候的週期性變化

在我國的封建王朝歷史上,北方的遊牧民族是揮之不去的陰影。遊牧民族發源於蒙古高原周邊,佔據著長城以北的廣大區域,由於溫度較低氣候乾旱,導致這裡無法像中原地區一樣發展農業,遂不得不進行畜牧業生產。但凡遭遇雪災、霜凍等極端天氣,由於技術條件落後,牛羊被大量凍死,遊牧民族損失慘重,本來就不寬裕的遊牧民族幾乎要掙扎在死亡線上了。

我國古代朝代頻繁更迭,為何大多不超過300年?主要以下三個原因

在等不到捐款營救的情況下,他們只能揮刀向南。我們看歷史上遊牧民族最猖狂的時期,秦漢時期的匈奴,南北朝時期的鮮卑,隋唐時期的突厥,兩宋時期的遼金蒙,幾乎都是間隔300年左右。因為氣候的週期性變化,中原王朝也進行了連鎖反應,國祚難超300年。所以氣候也是一個決定性因素。

三、皇權掌控力的下降。

皇權在一個封建王朝建立的初期,處於決定的統治地位。因此,皇帝絕不容許功高震主的大臣在自己眼裡轉來轉去,功高如韓信、藍玉等,紛紛被劉邦、朱元璋一一誅滅。第一代皇帝都是英明神武且相對長壽的,他們期望給後世子孫留下一個鐵桶的江山。

我國古代朝代頻繁更迭,為何大多不超過300年?主要以下三個原因

但權力的更迭是不以皇帝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隨著政府機器的運轉,權力勢必從皇帝轉移到大臣手中。皇權受到挑戰,就會運用各種手段反擊,包括任用宦官、重用外戚等。明朝的洪武皇帝朱元璋甚至在誅殺了胡惟庸之後,廢除了丞相這一職位,將權力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但這仍不可避免在某個朝代產生權臣,這些權臣把持朝政,架空皇帝,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廢立。雖然,這種情況不會造成王朝的覆滅,但會造成政府效率的低下。王朝失去活力,稍遇打擊,就會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一觸即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