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真正还韩红基金会清白?

这两天,看到好多人骂实名举报韩红基金会的司马3忌。不少网友说他动机龌龊,借质疑韩红炒作自己;还有人挖出他的各种“黑材料”,以证明他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人”。本来我对这件事没有太多关注,但看到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挺韩红,质疑韩红在舆论场上成了一种“政治不正确”,也觉得不对劲,想谈一谈自己的个人看法。


怎样才能真正还韩红基金会清白?

我不认识司马3忌,我理解网友对他动机的猜疑,应该是出于对韩红的爱护,但这些猜疑基本都属于诛心之论,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因此没有意义。问题关键在于:1,司马3忌有没有权利举报韩红基金会?2,他是不是通过合法程序进行的举报?3,他对韩红基金会的举报是否属于造谣污蔑?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明确的,司马3忌当然有权利举报,即使他有再多的“黑材料”。对第二个问题,司马3忌用实名举报,已经获得北京市民政局受理,说明程序是合法的。至于第三个问题,这就要看官方的调查结果如何了,如果真是污蔑,司马3忌也将承受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已经成为一个公共事件,相关部门需要给出一个权威的调查结果。如果韩红基金会真的是清白的,不会害怕举报,应该欢迎并期待调查结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还韩红基金会一个清白,靠网友和粉丝来骂举报人,结果只会把水搅浑了。


怎样才能真正还韩红基金会清白?

《新京报》一篇评论对举报者态度严厉,文章说,大疫当前,坊间质疑别跑偏!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通质疑(韩红基金会),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这篇文章对质疑者的质疑迎合了网友的普遍心情,获得很多点赞。但这个观点本身有很多漏洞。评论需要对文字有敬畏之心,文章批评质疑者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通质疑”,坦率地说,这个判断一般人没资格下。至于文章将质疑基本等同于造谣,这也是偷换概念。《新京报》作为公器,不应该刊发这种经不起推敲的立场先行的评论。

这么多人尊敬韩红,爱护韩红,是因为看到韩红作为一个明星一直热心公益,做了很多好事。大家不愿意看到好人受指责,爱心蒙尘。这都是良善之心和朴素正义感的真实体现,也说明善良的人还是更多,爱心的火炬不会熄灭。

但必须指出,做慈善光凭着一腔热血是做不好的,它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领域。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缺乏在技术领域充分的准备,那就很容易把好事做成坏事,激情不可持续终究会消退,爱心也会因此受挫。在这次疫情当中,韩红的一些豪言壮语被广泛传播,获得大家的一致赞赏。她说的,“原来一包方便面也可以公开”,被当成衡量慈善机构工作非常形象的标准。那么,有人拿这样的标准反过来去要求韩红基金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怎样才能真正还韩红基金会清白?

韩红基金会已经取得了公募资格,是公共性质的慈善机构,它早已不是韩红亲朋好友组成的一个善心朋友圈,因此需要接受社会的监督,包括一些态度苛刻的质疑。给韩红基金会捐款的人,都是有爱心又对韩红高度信任的人,韩红基金会需要以更专业的工作,去回馈这些宝贵的爱心和信任。所谓专业,就不仅仅是公布几张在救援物资旁的照片那么简单了。

很多人将韩红基金会与红十字会做比较,通过肯定韩红基金会,来否定红十字会。这是普通人的正常心理。现在大家对红十字会的工作不满意,它确实也做得不好。但我们的基本理性,不应被情感或情绪干扰。韩红基金会和红十字会,绝不应该是对立关系,而应该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二者要是对立就是同室操戈。红十字会需要做艰苦的努力,才能重拾公众的信任。而韩红基金会需要的是成长,以它现在的体量,无论韩红多么拼命,所发挥出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只能是补充性质的。面对质疑通过质疑这一关,是韩红基金会成长壮大绕不过去的过程。


怎样才能真正还韩红基金会清白?

此外,坦率地说,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民间慈善机构的工作,就比公立慈善机构的工作,做得更好。我真心希望韩红基金会能成为一个正面范例。在这里,道德评判往往会产生误导性。

我在一个自媒体上看到这一句话:“我们千万不能再让韩红倒下了。因为如果连她都倒下了,那今后可能就真的没人敢再做慈善了。”我想说,如果韩红行得正坐得端,就不会被任何人打倒,韩红没那么脆弱,韩红基金会也不会那么脆弱。把中国慈善事业维系于韩红一身,这才是多么脆弱高风险的期待,也是韩红难以承受之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