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起死回生”現象分析

引言:《聊齋志異》中經常出現人或鬼或狐或精等的起死回生現象,其中不同故事中的死亡與復活都有著各自的獨特之處,起死回生的奇妙在蒲松齡的筆下顯得不再如往常我們所讀過的故事那樣平淡。

《聊齋志異》中有人被惡鬼所殺,輾轉之後得到高人相助而起死回生;也有傷心的鬼魂借屍還魂而復活;還有善良的鬼魂感動奇人,助其起死回生等等。

通過蒲松齡的《聊齋》中的幾篇典型故事裡面對於起死回生這些現象的描寫,從中所反映出的是一個時代對於人鬼狐仙等和生死的態度和理解,獨特的敘事、生死觀等等。

一.起死回生概念的融入

“起死回生”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使死人或死東西復活。多形容醫術或技術高明。”在《說文解字》中,許慎將“死”解釋為“人所離也”,段玉裁所注的是“形體與魂魄相離”。

起死回生這一概念並非蒲松齡所創,而是很早以前人們就對這一名詞有著深厚的情感,它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在沒有如今的各種科學手段的古代,人類更多的將自然界當中的一切現象都歸納為一種超自然力量的操縱,而他們對這種力量既畏懼有充滿渴望,這種力量能致人死亡,也就會有能夠起死回生神力。

在上古神話、佛道思想、神鬼小說等等中,我們都能夠看見起死回生的痕跡,中國的正統文化裡也追求著生命不息、死而復生的思想,如《晉書·戴洋傳》中“戴洋,字國流,吳興長城人也。年十二,遇病死,五日而蘇。”可見在古代的書籍中就有對起死回生的描述了。

那麼這一概念也在蒲松齡等文人的腦海中形成,所以他將此融入到了《聊齋志異》中的一些故事當中,無論是其所處年代、宗教、前人作品等都對蒲松齡有著深刻影響,我們可以從中發現蒲松齡是喜愛起死回生這一情節的,他所創作的這些篇章中的起死回生各自有著各自的特點,這樣也就有著別樣的特色和意義供我們來研究和體會。

《聊齋志異》中有許多人鬼狐妖等糾纏不休的故事,那麼其中的起死回生現象也隨著他們幾者而時不時地出現,有趣的是這些起死回生現象都有著各自的特點,不僅死的原因不同、死後復活過程不同,還有復活方式以及之後的生活也有所不同。


《聊齋志異》——“起死回生”現象分析

聊齋志異——蒲松齡


二.《聊齋》中的“起死回生”世界

在《聊齋志異》當中的起死回生又是如何體現的呢?

我們下面就其中的《畫皮》、《嬌娜》、《小翠》、《連城》、《蓮香》、《小謝》、《連瑣》、《白秋練》這八篇文章進行分析研究,看看蒲松齡究竟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怎樣的擁有著起死回生現象的世界。

在《聊齋志異》當中有一些人是通過仙人、仙藥、道士、狐仙或鬼的幫助下得以起死回生。

  • 《畫皮》

人與鬼有著明顯的界限,一為陽界,一為陰界,本不同交集的兩者卻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當中產生碰撞,若人被鬼所殺,人又如何起死回生?

在《畫皮》中,通過畫皮而獲得美貌的惡鬼將王生殺死“徑登生床,裂生腹,掬生心而去”,王生死後,他的妻子便向道士哭求回生之法,道士讓其尋“市上有瘋者,時臥糞土中”,告其“倘狂辱夫人,夫人勿怒也”。

果然,有一個乞人如道士所描述,陳氏不僅受其侮辱,被其杖擊,還被迫食下痰物。這便是為獲得起死回生之法而所受的曲折了。

而蒲松齡所寫的令人驚奇的便是,乞人並沒有直接將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點出,讓讀者以及文中的陳氏都以為已無回天之力還白白受了侮辱,誰知“覺鬲中結物,突奔而出,不及回首,已落腔中”,乞人的痰物化作心臟,王生也因此復活,顯然這便是乞人的回生之法,王生是通過仙人的仙物幫助之下而復活的。


《聊齋志異》——“起死回生”現象分析

電影《畫皮》2劇照


  • 《嬌娜》

《嬌娜》中的孔雪笠因機緣巧合結識了狐仙皇甫一家,起初因為孔生生病而請來嬌娜用一粒紅色藥丸治好,並娶狐女阿松為妻。

後來當狐仙一家要遭受雷劈的劫難時,他手拿利劍保護他們,為救嬌娜而死去,嬌娜就用內丹救他“以舌度紅丸入,又接吻而呵之”,好不容易將孔生救活,嬌娜卻聞吳郎一家遭劫,之後孔生便帶皇甫一家回家鄉,一起生活。

這裡面孔生死去,狐仙嬌娜用一顆紅丸將其救活,與之前的《畫皮》相似,皆是以仙藥令人起死回生,但卻一為仙人,另一為狐仙,而且求藥過程有著天大區別,這也正是蒲松齡為寫出故事特色為設置的情節。


《聊齋志異》——“起死回生”現象分析

《嬌娜》


  • 《小翠》

再來看《小翠》這則故事,狐女小翠的母親受到了元豐的父親王太常的庇護而躲過雷劫,小翠為報恩嫁給傻元豐,屢次幫助王家渡過劫難,一日“瀉熱湯於甕,解其袍褲,與婢扶之入。公子覺蒸悶,大呼欲出。女不聽,以衾蒙之。少時,無聲,啟視,已絕。”然而小翠在此情況下竟然不慌不忙,“曳置床上,拭體幹潔,加覆被焉”,過了一會兒之後,元豐竟然起死回生,也不再痴傻。

這裡面的起死回生似乎是刻意為之的,不同於前兩則,小翠將元豐致死而後有使其復活,同時也治了他的痴傻病,狐仙復活人類,其中還夾雜著元豐父母對小翠的誤會。


《聊齋志異》——“起死回生”現象分析

電視劇《新聊齋志異》之《小翠》劇照


而在《連城》中,同樣是人的起死回生,但卻與惡鬼無關,是主人公們自己由生到死的過程。

  • 《連城》

喬生與連城成為知己又互相愛慕卻無法在一起,連城因病去世,喬生也因過度悲痛而氣絕身亡。而二人卻是在冥界通過顧生的幫助下見到連城和跟她一同的同姓姐妹賓娘,由於顧生是掌管陰間文書案卷的,所以他幫助喬生和連城一同還陽。

又賓娘聞之,宛轉嬌啼,惟依連城肘下,恐其即去。慘怛無術,相對默默;而睹其愁顏戚容,使人肺腑酸柔。這是賓孃的這一系列表現,使得顧生把心一橫告訴他們將賓娘帶走,若有罪過他一人承擔。於是喬生、連城和賓娘三人一同還陽,後來連城和賓娘嫁給喬生。

這三人在冥界遊走一番後通過好友顧生的幫助下起死回生,作者同樣將復生過程增加了難度,設置賓娘這一角色,而使得顧生心生憐惜之情決定憤然相助。

主人公在遊冥界之後起死回生,這似乎是將人類通過幫助而獲得復活的一個新鮮方式,如同打破了固有的自然定律,這也是蒲松齡所要表達的生死之觀。


《聊齋志異》——“起死回生”現象分析

電視劇《聊齋奇女子》之《連城》劇照


起死回生方法當千奇百怪,當然少不了借屍還魂這類鬼所採用的方式,在《蓮香》和《小謝》中的三個鬼所採用了不同的方式使自己起死回生。

  • 5. 《蓮香》和《小謝》

《蓮香》中的桑曉結識了狐精蓮香和鬼女李氏,因其與李氏交好,受陰氣過多將死,幸虧蓮香救治使其倖免,後來李氏又在機緣巧合之下藉助剛死的張燕兒的身體復活,“攬鏡自照,忽恍然悟己之借軀以生也者”,狐女蓮香也在死後投胎重生,之後三人相聚共同生活。

其實鬼女李氏在醒來之後是並不知道已經借屍還魂,而是陰差陽錯、機緣巧合的投入剛剛死去的燕兒之身,後來甚至從燕兒的容貌變回了自己的容貌,真真正正的做回了自己。

蒲松齡在塑造女鬼李氏的時候,將一個一心體驗愛情而不知自身陰氣會致死愛人的懵懂少女描寫的淋漓盡致,也就為了後來她在機緣巧合之下借屍還魂做了鋪墊。


《聊齋志異》——“起死回生”現象分析

電視劇《聊齋志異》之《蓮香》劇照

在《小謝》中作者由一個鬼復生增加到了兩個,那她們來個又是如何借屍還魂的呢?陶望三借住鬼宅,遇見秋容和小謝以及三郎,並教他們讀書。此間愛你,三郎因義而託生富貴人家。

一日,陶生遇見一道士,道士授其二符“歸授兩鬼,任其福命:如聞門外有哭女者,吞符急出,先到者可活”,這便是起死回生之法。

果然有哭女者,“秋容直出,入棺而沒”,秋容因此借屍還魂。而小謝則是藉助道士從很遠地方找來的女屍,附其身上,“翕然合為一體,仆地而僵”,小謝也因此復活,最後兩女嫁給陶生。

在這裡面是一為道士相助才使得二鬼復活,中間設置兩女爭著吞符而出的競爭而使得一人勝出復活,更是小謝僅僅急出而忘記吞符奠定了秋容的勝利,與普通的借屍還魂有著明顯的不同。

再看小謝的復活,更是道士無法受糾纏而後的耐心幫助,從遠處尋回美妙屍體供其復活,可見作者設置起死回生這一環節的用心之處。


《聊齋志異》——“起死回生”現象分析

電視劇《聊齋》之《小謝和秋容》劇照


無論是鬼怪還是妖精,她們的復活也與外界和感情力量分離不開,在《連瑣》和《白秋練》中就是如此,女鬼連瑣藉助的是愛情的力量復活,而白鰭豚精白秋練則是藉助家鄉湖水起死回生。

  • 《連鎖》與《白秋練》

《連瑣》中女鬼連瑣與楊於畏因吟詩結緣相愛,後來連瑣對其說:“久蒙眷愛,妾受生人氣,日食煙火,白骨頓有生意。但須生人精血,可以復活。”二人交歡之後,楊於畏將自己胳膊的血滴入連瑣的肚臍中,之後連瑣囑咐楊生:“妾不來矣。君記取百日之期,視妾墳前,有青鳥鳴於樹頭,即速發冢。”於是楊生信守諾言,果然連瑣得以起死回生。

蒲松齡在寫連瑣的起死回生時,多看重的是她與楊生的感情,這是有情才能使她有了活人的氣息,期間寫二人吟誦、楊生朋友、夢裡殺惡鬼,都是旨在突出二人感情的與日俱增,所以才為起死回生提供了充足條件。


《聊齋志異》——“起死回生”現象分析

《聊齋志異》之《連鎖》

《白秋練》中慕蟾宮與白鰭豚精白秋練相戀並結為夫婦,白秋練讓每次去其故鄉做生意的慕生父親都帶回湖水,一次慕公“數月不歸。湖水既磬,久待不至”。過了幾天,白秋練病倒了,囑咐慕生:“如妾死勿瘞,當於卯、午、酉三時,一吟杜甫夢李白,死當不朽。待水至,傾注盆內。閉門緩妾衣,抱入浸之,宜得活。”果然,半月後,慕公帶水回來,白秋練起死回生。

這裡面白秋練無法離開故鄉的湖水,一旦離開就會死去,但同樣湖水也可以使她起死回生。這也正是通過外在力量而起死回生的重要例子。


《聊齋志異》——“起死回生”現象分析

電視劇《聊齋三》之《白秋練》劇照

三.每一次“起死回生”都是一次對死亡恐懼的消解

蒲松齡在寫每一篇起死回生故事的時候即使是以同種大方向,其中卻有著細緻的區別,前提有愛情,如《連城》;也有報恩,如《小翠》;還有報仇或憤怒如《畫皮》等原因致死的,同樣求得復生之法和復生的過程也各有所不同,但最終都是以起死回生作為終了。

我們可以看出基本起死回生都是按照一種“由生到死,再由死而活的圓形結構”,這樣作者也就可以在如何死與如何生的情節上給讀者呈現出別樣的起死回生現象。

這種敘事模式迫使我們直麵人世間生死離別的滄桑哀傷,讓讀者在故事中人物生與死的至喜與至悲中體味陰陽晨昏變幻的無常和天地瞬息萬變的迷惘。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用起死回生的故事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廣闊的世界,《聊齋志異》中的敘事空間可分為“擬實空間”和“虛幻空間”兩種形態,通過起死回生,作者讓人物跨越生死界限,在現實與虛幻的世界中自由來往,將現實與神鬼世界自然對接,讀者也似乎身臨其境。

其實,我們在讀這些起死回生故事的時候不僅僅是瞭解了古人對待生死的觀點,同時對於死亡的恐懼也有所消解,《聊齋志異》中的惡鬼較少,而善良者居多,裡面雖然有大量的死亡描寫,但卻神奇的以各種神奇方式復活,也正是起死回生才使得人們消解了對死亡的恐懼,增加了無限的神秘性。

在蒲松齡創造的死後世界裡,人格化的鬼魂並不可怕,冥間的世界也很世俗化,人死了,也就是一種生存空間的轉換罷了,從而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

蒲松齡更是通過起死回生的故事體現了因果報應。古代對待生死的態度,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是相關聯的,對世人有著規訓的作用,以其中的故事作為告誡,起到了道德規勸的效果。

《聊齋志異》形象的描述了蒲松齡的生死觀,其中的起死回生並不是簡單關注一個生命的生死、肉體的痛苦,而是強調重獲新生的過程以及因果關聯,是從生與死的價值角度追求一種極致的美,具有超現實的意義。


結語:蒲松齡運用自己的想象力,結合千人經驗和社會現實,在《聊齋志異》中創作了大量的起死回生作品,不僅將讀者的思想空間無限擴大,還充分的將生死觀、獨特的敘事藝術毫無保留的呈現出來,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對文化與文學的雙重思考,具有重大的意義。


1.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嶽麓書社,1997年版。

2.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石李峰:《論中的圓形敘事》,《榆林學院學報》,2011年第三期。

4.尚繼武:《空間敘事藝術論析》,《漢江論壇》,2009年07期。

5.徐波:《對死亡恐懼的消解——死亡敘述的解讀》,《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9年10期。

6.蒲松齡(清):《聊齋志異選》,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年8月。

作者簡介:秦啊閒,愛奇思妙想的90後老阿姨,熱愛生活,時常幻想,願我們搭乘時光列車一路領略文字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