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医院里的心理疏导:24小时内编好手册,分病友版和医护版

焦虑、恐慌、紧张……新冠肺炎战役中,除了对病情的诊断治疗,病人的心理状态调试也值得关注。南都记者了解到,在专门收治轻症病人的武昌方舱医院,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医护团队采取多种方式帮助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副教授李卫晖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她的团队共编写了两版心理疏导手册。第一版名叫《走进方舱》,帮助病友面对初入方舱的各种心理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治愈“出舱”,第二版手册命名为《走出方舱》。

方舱医院里的心理疏导:24小时内编好手册,分病友版和医护版

患者之外,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也需要疏导。2月14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回应南都记者称,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医务人员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

方舱医院里的心理疏导:24小时内编好手册,分病友版和医护版

救助:病友互助和专业疏导相结合

位于武汉洪山体育馆的武昌方舱医院是收治轻症患者的地方,每一位病友在入舱时都会收到一本心理疏导手册。

这本名叫《走进方舱》的小册子,是由自湖南赴武汉、入驻武昌方舱医院提供诊疗服务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护团队,根据方舱医院的特点和患者的常见问题编印下发。

方舱医院里的心理疏导:24小时内编好手册,分病友版和医护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汪洋告诉南都记者,医疗队进驻武昌方舱医院后发现,刚入舱的病友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恐慌、不安、焦虑的情绪问题。除了给予常规诊断和治疗之外,针对病友们心理上的安抚、疏导工作必不可少。

为了对病友们进行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汪洋告诉南都记者,他们采取了病友互助和专业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方法。

在各个病区选拔“区长”是病友互助中的一个环节。汪洋说,方舱医院收治的都是轻症病人,一些病人很热心,心态积极,或是有医学背景,通过自荐或是病友推荐的方式成为了“区长”。

37岁的张凤玲就是病区“区长”之一。她在2月6日入院,2月11日顺利治愈出院。张凤玲告诉南都记者,“区长”通常帮病友们登记、分发物资,在病友们遇到情绪问题或困难时,也帮助他们去和医护沟通。

方舱医院里的心理疏导:24小时内编好手册,分病友版和医护版

“我扮演的是一个给大家带来正能量的角色。”张凤玲告诉南都记者,自己生性乐观,又症状较轻,力所能及地帮助病友,也能减轻医护人员的负担。

据张凤玲回忆,由于对方舱医院不了解,很多病友刚入住时情绪不佳,“恐慌,担心,沮丧,有的甚至绝望。”

有一位老年女病友令张凤玲印象深刻。“那个阿姨的老伴因为新冠肺炎去世了,孩子也感染了在医院救治,她一个人在方舱,情绪很不好,有时甚至嚎啕大哭。”张凤玲告诉南都记者。

《走进方舱》的心理疏导小册子帮了张凤玲和病友们很大的忙。张凤玲还记得,刚进入方舱医院那天,就收到了医疗队下发的这本小册子。“里面的语言很通俗易懂,告诉我们进来之后,心理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怎么去应对。”

张凤玲告诉南都记者,这对她很有帮助。比如,手册上教她,在很焦虑的时候如何深呼吸放松,还可以通过和亲朋聊天、倾诉等方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除了应用在自己身上,作为病区“区长”,张凤玲还学以致用地将这些心理知识传达给身边的病友,一起交流学习。

家中多人患病的那位老年女病友始终令她放不下心。张凤玲告诉南都记者,利用手册上学到的知识,加上本身就是热心肠,她一有空就去陪阿姨聊天,拉家常,还邀请阿姨一起在方舱里活动活动筋骨,锻炼身体。“慢慢地,她情绪就好多了。”

“经历最初的恐慌和不安之后,病友们慢慢心态越来越好了。”张凤玲告诉南都记者。

幕后:不到24小时紧急编写,疫情之外还有生活

事实上,从接到编写的需求,到最终刊印下发到病友手中,这本心理疏导手册《走进方舱》的出炉时间不到24小时。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副教授李卫晖向南都记者回忆,2月6日晚上9点多,她得知,支援武昌方舱医院的医疗队员急需这样一本心理手册。接到任务后,她和团队成员连夜开展编写。

有人负责撰写内容,有人负责绘制插图、封面……李卫晖和其他几位同事一直忙到凌晨,2月7日上午,顺利将手册电子文档发送给队长汪洋,再交付给武汉当地印刷厂进行印刷。当天,方舱医院的住院患者就拿到了这本小册子。

李卫晖向南都记者介绍,《走进方舱(第一版)》共分为三大部分,除了致方舱病友的一封信,手册内还详细介绍了病友们来到方舱之后可能会出现的常见心理反应,并给出解决办法。例如,过度焦虑了,该怎么办;被隔离之后,如何守住心理防线等。

“我们还加入了心理评估的元素,病友们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在线对自身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立刻可以生成评估报告。”李卫晖说,此举很适合方舱医院住院病友的特点,能够对他们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除此之外,手册还有强大的“后援团”支持。在手册末尾,提供了全国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点平台电话号码和互联网在线咨询入口二维码,需要的患者可接入一对一远程心理援助服务,由24小时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值班的心理援助志愿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为什么方舱医院的病友们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李卫晖解释,很多医护人员此前并未接触过方舱医院的模式,对于病人来说更是如此。“病人可能想,我要去的是医院,一到现场发现,和医院有很多不一样,所以最初会产生很多情绪,可能会抱怨、愤怒、担忧、以及一些消极的想法。”

一些突如其来的分离也令人们忧虑。李卫晖向南都记者举例,一对夫妻都入住方舱之后,丈夫病情加重需要转院,妻子很担心,但无法前去陪护,便容易不安。

“从心理学的角度,病人焦虑的原因在于生活失去了秩序,突然之间,不知道每天应该干什么了,不知道疾病还将持续多久。”她说。

“除了疫情,我们还有生活。”李卫晖说,心理疏导的目的在于帮助病人学会如何度过在方舱医院的生活。“如果在方舱医院什么也不能干,每天只能躺着,旁边都是病人,这是很容易胡思乱想的,满脑子里只有这个病,所以我们必须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出来。”

一线:疲劳、紧张、焦虑情绪逐个缓解

除了病人,长期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也需要关怀。

“如果用打仗来类比,上战场最紧张的是新兵。”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肖奎告诉南都记者,以他所在的医疗队为例,最容易出现心理状况的是30岁以下的年轻医务工作者。

在这场与新冠肺炎斗争的战役中,肖奎觉得,一直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遇到最大的问题是疲劳。穿上又闷又热的防护服,为了减少上厕所的频率,医护人员甚至很少喝水。“有的岗位是非常辛苦的,一个人一天要值8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班,有时会把人推到生理的极限。”

疲劳之后,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也随之出现并被放大。据肖奎介绍,有的年轻医生和护士很紧张,有时会过度紧张,脱防护服时撕开了一个小口子,就害怕是不是职业暴露,引发感染的风险。有的医护人员很焦虑,进入方舱医院的头一周,工作机制尚在理顺,病人已源源不断地收治进来,病情随时会发生变化。

除了担心自己和同事被感染,李卫晖还介绍,家人也令医护人员牵挂。但出于隔离的需要,医护人员抗疫期间难以见到家人,他们既不敢将自己的担忧告知家人,当家人在这段时间遇到困难时,他们也难以帮助。对于病人,在起初床位较紧张时,面对无法收治入院的病人,医护人员容易产生无力感。“有时候医生会觉得,病人就在我面前,我却帮不到他,病人病情加重,救不回来,这都容易令人崩溃。”

方舱医院里的心理疏导:24小时内编好手册,分病友版和医护版

对于上述可能产生的种种情绪,李卫晖和她的团队又编写了第二版心理疏导手册,命名为《走出方舱》,分为病友版和医护版。

“如果说《走进方舱》是建立方舱医院伊始,帮助病友快速适应和调适心理状态的手册,随着越来越多轻症患者治愈成功‘出舱’,《走出方舱》则对病友及抗疫一线医务人员持续进行心理关怀。”李卫晖说。

“医护人员也是人,面对一种新型的,又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出现这些情绪是很正常的,但这些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肖奎告诉南都记者,为了缓解医护人员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医疗队一方面加强科普和疏导,消除紧张情绪,一方面建立轮班轮替机制,减少疲劳作战,同时,加强和当地医护人员的合作。

肖奎形容,在很短的时间内,年轻的大夫们、护士们,在经历了“枪炮”以后,变得更加成熟和稳定,也越来越对这场战役有信心。

紧张的一线抗疫中,肖奎对一些温情时刻印象很深。他告诉南都记者,有一次,他在预检分诊台遇到一位快60岁的武汉女病人,病人站的离医疗队的队员们远远的。“问她为什么,她说知道我们是从外地过来帮我们看病的,站的离我们远一点,不想传染给我们,希望我们多保重。”

肖奎说,武汉的冬天很冷,那天的气温大概只有四五度,但听到这些话,令他们觉得很暖。“让病人康复是我们的天职,能看到病人顺利地离开医院,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这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他说。

采写:南都记者 詹晨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