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神機妙算,當時天下大亂,為何不雄霸一方,而是居他人之下?

大人物701


從草根到皇帝是極難的,有時候不是想就能做到的;諸葛亮比當時的劉備、曹操、孫堅、袁紹、劉焉等都要年輕不少,他成人的時候,各路豪傑的勢已成,他沒有資源和能力挑戰他們;古代的讀書人很多都接受的正統教育,以出仕為官為人生第一志向,現在也是這樣的,很多老闆學歷不太高,很早就混社會了,很多博士畢業的基本給老闆打工,創業的少!


普渡閒人


漢光武帝能夠奪取天下,靠的是地方豪強武裝的大力協助,所以在統一後給了豪強地主極大的政治權力(其實也是算是被迫的)。所以說,東漢是皇帝與豪強地主共治天下,豪強地主擁有大量的土地、人口及私人武裝,與中央政權相互制衡,互相依存。東漢末年,黃巾軍起,天下大亂,地方豪強紛紛擴充武裝,鎮壓起義,造成了地方豪強尾大不掉的態勢。

劉表雖然是漢室宗親,但是在荊州也需要與地方豪強的蔡氏結為姻親,只有這樣才能割據一方。諸葛亮據說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人。司隸校尉在東漢是權力非常大的官職,號稱“三獨坐”,但是諸葛亮家世並不顯赫,雖然父輩也做過郡丞,代理太守等官職,但總的來說只能算是寒門地主。諸葛亮投靠劉表後,也努力的表現自己:比如與當地望族黃氏聯姻;比如以隱士自居,但又高調的宣揚自己“才比管樂”。但是,誰又會看得上一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呢?不過,通過漢末最大的大嘴巴司馬徽,諸葛亮也獲得了一些名聲。

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由此可見,諸葛亮出身並不顯赫,沒有足夠的家世,無法成為一方諸侯,就連被一方諸侯任用的機會都沒有。漢代的軍隊大多由招募而來,沒有一定的官職地位,以及足夠的財力,根本無法豢養一支虎狼之師,所以諸葛亮最好的出路就是出仕為他人效力。所以諸葛亮才需要努力的宣傳自己。

劉備屢戰屢敗,窮途末路之間,通過司馬徽,徐庶等人的宣揚,獲得了諸葛亮的消息。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做足了姿態,然後才獻上了隆中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也是諸葛亮達到個人成就的頂峰。自此之後,諸葛亮雖然輔佐劉備完成了三分天下的宏圖,但是無論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進一步突破。

漢末為大爭之世,英才輩出,諸葛亮雖然有才,但在這些人之中,並不能算得上突出。其次,劉備的崛起時間較晚,曹操、孫權既佔據天時,地利,又佔據人和,蜀中是劉備的唯一機會。蜀中地廣人稀,天然上就處於弱勢,再加上諸葛亮長於治國,短於治兵,面對人才濟濟的魏國,九出祁山均已失敗告終。《三國志諸葛亮傳》中,陳壽對諸葛亮有精闢的分析,雖然略有貶低之意,但大部分還算客觀。

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我們認識及瞭解諸葛亮,主要是通過《三國演義》,但是這本書是七分寫實的演義小說,同時因為宣揚劉氏正統,對劉備系統的人均進行了美化和拔高。其中以諸葛亮為甚,“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是最真實的寫照。

所以,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和認識不能脫離東漢末的時代特色,愚以為,以諸葛亮的才能,只能當得起“治世之能臣”,遠遠達不到“亂世之梟雄”。


最後的守門人


劉表雖然是漢室宗親,但是在荊州也需要與地方豪強的蔡氏結為姻親,只有這樣才能割據一方。諸葛亮據說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人。司隸校尉在東漢是權力非常大的官職,號稱“三獨坐”,但是諸葛亮家世並不顯赫,雖然父輩也做過郡丞,代理太守等官職,但總的來說只能算是寒門地主。諸葛亮投靠劉表後,也努力的表現自己:比如與當地望族黃氏聯姻;比如以隱士自居,但又高調的宣揚自己“才比管樂”。但是,誰又會看得上一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呢?不過,通過漢末最大的大嘴巴司馬徽,諸葛亮也獲得了一些名聲。



得勝影視開拓者


有的人適合做軍師有的人適合做統帥。諸葛亮就是前者,神機妙算腹有良謀,但是缺少統治者的陰狠毒辣,果決。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劉邦得天下殺盡功臣。朱元璋得了天下火燒英雄樓,雖然諸葛亮也殺了很多人,但是都是敵人,大家都還記得諸葛亮殺馬謖叫揮淚斬馬謖。說明他太善良了統治者的大忌。另外他還缺少一種性格,為達目地不擇手段。多少統治者都這樣,所以他只能做臣。缺乏野心。


莫江柏


諸葛亮雖然神機妙算,但是不具備雄霸一方的條件,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個原因也是核心原因,是他的心態比較趨向於平和淡泊,沒有割據一方的慾望和野心,這和他的性格和從小接受的忠孝教育有很大的關係,現代社會很多人忠孝觀念比較淡薄,但是兩漢時期的基本國策之一就是以孝行天下,孝廉就是兩漢時期的產物,漢末很多文人受此影響,都心懷漢室,很多心懷不軌的軍閥都在名義上以漢獻帝為尊,這樣才能在漢末立足,袁術就是個反面的例子,而諸葛亮作為一個接受傳統忠孝教育的文士,對於漢室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是他不具備割據一方的諸侯所擁有的心機與手段,這些東西他都懂,但願不願意去用卻是另外一回事,諸葛一身唯謹慎,從子午谷奇謀就可以看出來,諸葛沒有一個諸侯所具備的狠辣與決斷,畢竟魏延的計策一旦成功收益很大,失敗了損失也不大,但是諸葛亮捨不得,這隻能說明他是個好領導,但一定不是一個好諸侯,原因你們大家都懂得!

最後是他長大出道的時候,天下大勢已經比較明朗,他無病無權,也沒有任何的影響力,靠自己才智博出的那點名氣幫不了他太多,最後只能依附有名望和影響力,但勢窮力孤的劉備,靠劉備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所以,結合以上幾點來看,諸葛亮是不具備割據一方的條件的;


大馬哈劉805


第一: 名不正言不順。 劉禪即為以來一直都沒犯什麼大錯,只是在宮裡享樂為主。如果就這樣把他廢了,肯定會有人不服。想那些忠於劉家的人(五虎將的後代),或者地方士族(像譙周等人)都是不會服他的,甚至會起兵反抗。

第二: 託孤在前。 劉備死前,曾託孤與諸葛亮和李嚴。雖然李嚴最後被諸葛亮扳倒了,但是由於劉備已經託孤與你,你不好再去搶他們家的江山(像司馬懿這種人是特例)。何況,那個時候劉禪只是有名無實,當不當皇帝差別不大。但是如果諸葛亮真的把劉禪廢了,那這個篡漢的罪名就得他來背。到時候魏吳起兵伐之,擋得住麼?

第三: 諸葛亮沒有野心。諸葛亮要是真想當皇帝的話,有兩個很好的機會。第一個就是在劉備逝世的時候。他大可以假傳遺詔(當時房間裡只有劉備和諸葛兩人),把自己的嫡系人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去,再設個陷阱把那些忠於劉家的人一網打盡,比方說假傳劉禪召見他們,再與途中設下伏兵一局殺之。除此之外,憑諸葛孔明的腦袋肯定有比筆者還好的方法,可是他沒有這樣做。 第二個機會是在剷除李嚴之後。當時諸葛亮的威望,實力以上身到頂點。如果他真的想當皇帝的話,一聲令下,就可以廢了劉禪。但是他還是沒有這樣做。除以上的困難意外,最重要的還是他沒有野心。

第四: 一生忠義 諸葛亮的忠義是所有人都認可的。他忠於漢室,忠於劉家。他在出師表寫得很明確,他這一生的目的就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所以他不會像曹丕那樣篡漢。古人的心中,一個朝代,只能是一家的。漢朝是劉家的,諸葛亮不可能自己把他的人生目標給廢了。


小小的武哥


諸葛亮之所以不雄霸一方主要是因為他對自己的能力有著明確的認知,就像漢初的蕭何才能、地位遠在劉邦之上,最終選擇了打輔助,因為蕭何的自我認知是“王佐之才”,諸葛亮也是如此。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一個是明相、一個是名將,出將入相是諸葛亮的追求,至於雄霸一方根本不在其考慮範疇。

有人說諸葛亮之所以沒有選擇稱王主要因為北伐失敗,如果打敗曹魏,或者諸葛亮就是另一個曹操!其實這種觀點多少有後世的意淫成分,從能力上來講諸葛亮也只是個合格的管家,至於做王根本沒那個才能。史書對諸葛亮執政的評價“事無鉅細、事必躬親”,大到軍國大事小到士兵二十軍棍的懲罰諸葛亮都要親自過問,難怪後來會把自己給累死!試問這樣的人如何能做一個王,就算真的做了也是勞碌命!

諸葛亮的自我追求是出將入相,其本人也擁有極高的操守,做丞相數十年沒有絲毫貪汙受賄,到死了也只有十五頃薄田,可謂清貧至極,鞠躬盡瘁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這樣一個人又哪裡有雄霸一方的野心呢?


石說大史話


引言:

依照諸葛亮出山時的局勢,諸葛亮只能屈居人之下。原因有二,其一諸葛亮沒有讓人信服的身份和號召力,諸葛亮接觸的多是當地的飽學之士並沒有當地知名的武將;其二在當下的局勢中任何一方諸侯都不會給諸葛亮做強做大的機會。


諸葛亮沒有號召力

在三國時期想要成為一方諸侯,要麼出身世家、要麼需要長時間的經營。諸葛亮雖然出身於世家,但是其父在諸葛亮幼年時就已經去世了,在這樣的環境下,諸葛亮根本沒有號召力。

諸葛亮隱居在隆中,接觸的多是當地的保學之士,並沒有武力值較高的武將。所以即使諸葛亮豎起旗幟,也很難招募到有名望的武將輔助自己。如果一方諸侯只有謀士輔助,沒有武將輔助,那麼這樣的勢力在三國時期並不能長久地生存下去。


當下的時局不允許諸葛亮做強做大

諸葛亮出山時,各方諸侯已經形成氣候,如果諸葛亮在這時選擇樹立旗幟很難發展下去。諸葛亮出山時,曹操虎踞北方、孫權據守江東、劉璋佔據天府之國、劉表盤踞荊州,天下各諸侯勢力都處於巔峰時期,如果諸葛亮自己此時發育自己的勢力,那麼無異於引火自焚。有著皇叔身份的劉備奔波半生尚且依附在劉表之下,一個無名無份的諸葛亮,又怎能獨自豎起大旗。

總結:諸葛亮出山時,小股勢力已經被各方的大諸侯吞併了。各方諸侯不會給諸葛亮時間做強做大,而諸葛亮也沒有合適的旗號來招募軍隊。


感謝大家閱讀,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國


士為知己者死!



梁山恩仇錄


時也,命也,平臺的重要性。和能力大小沒有必然性。試看馬雲馬老闆。論當初才,智,財,關係人脈都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但成功了。所以說時也,命也。命運沒開獎前我們只能默默努力奮鬥,命運眷顧了你要心懷感恩,若拋棄了你也不必怨天尤人。因為天道無常,真情永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