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停下的是什麼“課”?不停的又是什麼“學”?

停課不停學:停下的是什麼“課”?不停的又是什麼“學”?


“停課不停學”這個短語現在特別火。因為疫情的原因,不能準時開學。家長焦慮,學生焦慮,老師也焦慮,所以要停課不停學。

停課不停學,要通過在線上課(直播、錄播)等形式實現。這幾天,停課不停學的各種形式,已經成為一個個大型翻車現場。有中年男老師美顏開到極致,家屬中途打斷的;有生物老師講課講到生殖系統被判定為違反網絡規定的;也有老師直播過程中,可能因為電腦彈窗等原因,將一些不雅聲音直播給學生,被有關部門要求寫檢查深刻反省的。

至於那些看得見畫面聽不到聲音,聽得到聲音看不見畫面,不是電腦死機,就是網絡掉線的一類事情,更是比比皆是,層出不窮,應用軟件“釘釘”更是已經被學生噴為一星。

這些情形在很多媒體中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展示了,我的公眾號文章不再重複這些內容。吸引眼球,販賣焦慮,收割流量都不是我這個公眾號要做的事情。我要做的是提供一點兒思考,一點真誠的,或者說有一定深度的思考。

“停課不停學”到底停下來的是什麼課,不能停下來的“學”是什麼,又要學什麼,怎麼學等等,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如果簡單地把“停課”,理解為停下來在校上課,把“不停學”理解為將學校的課程搬到網絡上來,將原來線下的實體課程變成線上的網絡課程,那就大錯特錯了。

我以為,關於不停學這個“學”應該從這樣幾個方面來思考。


停課不停學:停下的是什麼“課”?不停的又是什麼“學”?

一、學須廣泛

有必要重新定義學習的概念,應該更寬泛地理解學習,不是狹隘地認定在學校上文化課才是學習。在家讀書也是學習,在家做飯也是學習,和別人聊天交流也是學習,總之,學習無處不在。

教育部門也提倡在這個特殊時期,要重視開展生命教育,開展健康教育等。這個提議我舉雙手贊成。但是,我們又要換另外一個思路想一想,這樣一些教育在平時是不是也很重要。如果平時也很重要,那麼,這些東西為什麼非要在這個時候才提出來要加強呢?

顯然,這樣逆推的結果就是我們平時在諸如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等方面開展得遠遠不夠。這實際上是長期以來狹隘地理解學習的結果。絕大多數學校以學科教學為中心,圍繞著考試和分數來運轉。不是說這些不重要,而是學校教育只有這些完全不行。有必要從根子上正確理解學習,學習的內容要更廣泛,要更緊密地與生命相結合,要成長相結合,與社會相結合。不但要“讀聖賢書”,而且要“聞窗外事”。

比如,最近一段時間出現的諸如因為不戴口罩,而被扇耳光、飛踹、遊街示眾等,這樣的視頻比比皆是,是不是這些視頻也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資料呢?要通過這些,深入思考群己邊界的問題,思考法治與人治的問題等等。

停課不停學:停下的是什麼“課”?不停的又是什麼“學”?

二、學須自主

因為停課的原因,很多家長乃至老師就慌了神了。覺得一停課學生就放了羊了,學生只要一放假,一停課就不再學習了。終於有了“停課不停學”的指示,於是立刻開始行動起來,馬上排定了課表,不但每天上幾節課規定好了,甚至連早上幾點起床,晚上幾點休息都有明確的規定,好像這樣一下子就有了抓手,就立刻心裡有底了。

但應該深入想一想,我們把這樣的線下的學校上課的形式,搬到線上來,從面對面的互動變為遠程交流,是真的能實現我們預定的目標,還是隻是我們自我安慰一下,表明我們每個人都在行動呢?

有意思的是在這個“停課不停學”中,教育主管部門,尤其是很多學校特別強調了一點,提倡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但是,有多少學校的老師,有多少孩子的家長,是真正放得下心的呢?大多數時候還是揹著、抱著、求著學生來學的。平時就是如此,忽然到了網上,真的就能一轉眼學生就會自學了,就有了自學的能力了嗎?

自學的能力不僅現在這個特殊時期需要培養,而是平時就需要培養。如果平時我們教會了學生自學的能力,能夠教會他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不是採用窮盡的方式,而是採用遷移的方式,能夠舉一反三,對學習葆有濃厚的興趣,那這個特殊時期我們還會擔心他們嗎?撒開手就足夠好了,他們會自己學的,而且會學得足夠好。

平時撒不開手,平時就控制得牢牢的,這時候忽然臨時抱佛腳,想起來要培養自學能力來了,怎麼可能有很大效果呢?或者乾脆把平時的牢牢控制的辦法,再次搬到網上來,家長和學校聯合控制,免得荒廢了這三個月兩個月的時間,這樣做看似是學了一些東西。但有多少人因為這種長期以來的被動的被控制的學習,到了大學甚至博士一畢業,就再也不想學習了。與可能喪失的幾十年學習時間相比,這三個月兩個月的時間是不是真的值得那麼“珍惜”呢?


停課不停學:停下的是什麼“課”?不停的又是什麼“學”?


三、學須閒暇

我們太習慣於把孩子的時間填得滿滿的,在學校就是“一天八節七節考,還有一節要長跑。”放假了,也不能休息,要立刻報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才踏實。現在停課不停學,外面的培訓班上不了,但線上的培訓班少不了,一個接著一個。上完了免費的課程,再上收費的課程。

我們總是覺得這樣才踏實,看著孩子在那裡背課文,做練習,才覺得是真正的在學。一旦稍稍放鬆一下,就覺得是在浪費時間了。而且,我們會將這填得滿滿的時間美其名曰為“充實”。但學習真的應該如此嗎?

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曾經說:“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這句話特別值得揣摩。事實上,從古至今,類似這樣的話不計其數,而且很多偉大的學者也正是因為有了閒暇,有了靜思的時間,才有了偉大的發現。

“定能生慧。”“靜能生慧。”我們要給孩子相當的閒暇時間,讓他們的頭腦從各種繁重的指令性的練習中解脫出來,化被動為主動,而不是徒然擁有一顆頭腦,但是沒有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成為教育流水線上產出的一枚不會思考的螺絲釘。這個特殊時期,正是給孩子閒暇,讓他們頭腦重新自主運轉起來的最好時期。

僅僅依靠教育主管部門的對“停課不停學”做一點闡釋,發一點兒文件,遠遠不夠,難以避免經是好經,但被歪嘴和尚念歪了的可能。從老師到家長,再到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在這個“學”上多做一些思考。

為什麼“學”,“學”什麼,怎麼“學”,這都是非常關鍵的問題,根子上的東西搞不清楚,只去抓細枝末節,只能是南轅北轍,捨本逐末而已。所以,我這三點關於“學”的思考,用的是“須”,而不是“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