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2020年的農業有什麼期待,農業種植有大發展嗎?

穀粒吖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農業,至少在吃得方面一定離不開。我們所吃得大米是要通過農業種植,吃的蔬菜也要通過農業,吃的水果更離不開農業,所以農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農業,我們離不開農業,所以我愛農業我愛種植!!!


悅心自足


大家好,我是張陸

我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有幾點看法

1.目前發展農業還是比較可以的,我目前在家裡就一直髮展農業

2.我目前已經發展好幾年了,效益相當可觀,一次投資終身受益

3.我在沒有發展農業之前是一無所有,經過幾年的努力我掙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車子兩部房子一套,基本上實現了財富自由的

4.我發展農業畝效益30000左右,帶動種植戶好幾十戶,今年經過這次疫情之後,往後的行情還會更好

5.我目前種植的品種有藏紅花,蒼朮,黃精等品種

6.我今年準備再流轉個幾十畝土地,繼續發展農業,打工打工,打十年還是一場空,我發展農業就比較自由了

7.在農村發展的好一樣可以掙大錢

以上是我的創業經過,謝謝採納






張嚴路


我覺得不會有大的發展,首先從國家政策來說,目前國家支持農業的發展,開始土地流轉減少散戶,集中種植,但是一直沒有實際的補助政策出臺,即便2020年出臺新的政策,至少2020年不會有大的變化。其次我們說說目前基層農業現狀,我是一個新農人,曾跑過全國各地市場考察中國農業。中國的農業最缺乏的是技術,絕大多地的農業種植還是依靠著老辦法,土辦法去管理,農民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太差,學習技術能力也差,目前農業還是由大部分的老一輩人在維持種植,雖然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農業種植中,但是短時間不會有大的變化,並且農副產品價格一直不瘟不火,農民種植熱情不高,年輕點的人大多數更願意去打工。所以說2020年不會有太大的發展。但是未來5年內,中國農業必定有一個飛躍。根據國家目前的政策,不管是土地流轉。還是支持有機肥,或者是種植戶直接對廠家的趨勢,我國農業正在朝著標準化,集中化,技術化,低成本化得方向發展。


90後創業的我不容易


今年這場疫情,讓很多人有些措手不及。特別是那些全家常年在外打工的農民工,平日裡多是租住在打工的城市,回農村老家過春節只是一個月的光景兒,所以家中根本就沒有準備太多的食材。而家裡的地也大多租給了別人種植,這不,有不少人開始打算收回外租的土地,自己怎麼著也得種植幾畝玉米、小麥,最起碼以後家中不缺糧食嘛。

今天是正月二十五,從農村為應對此次疫情,採取封村堵路以阻止疫情蔓延已經接近一個月的時間了。農村人有串門的習慣,可疫情發生之後,村幹部反反覆覆在大喇叭裡強調,任何村民不允許串門,沒有特殊事情,儘量減少出門,所以大傢伙都待在自己家裡。好在現在通訊發達,哪個村也有微信群,在群裡說說話,聊聊天,倒也能夠打發著待在家中的寂寞。

這不,有不少原來在外打工的也在打算,今年地裡種點啥。過去的時候,總覺得這地裡種啥也不賺錢,而外出打工一個月最少也是5000元上下,有時候在地裡忙活一年,一畝地還剩不下一個月的工資。可如今觀念反倒覺得,管它賺不賺錢,種上糧食再說,不是有句話叫“手裡有糧,心中不慌”嘛。不管咋說,目前疫情尚未完全解除,有些企業還在等待,具體復工的日期還不知道。總不能不出去打工,在農村啥也不幹吧?

這不,明天就是雨水節氣了。按照農民的經驗,此時候應該將積攢的農家肥運到地裡,撒施均勻,等出了九就得準備春耕了。耕起地來,到4月底5月初的時候,我們膠東農村就該種植春玉米和花生了。當然,如果是種植土豆,時間還要提前一些。

不過,看到街坊鄰居在群裡討論的熱火朝天那勁兒頭,有些年輕人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他們通過平臺,看到新聞裡說疫情的拐點即將到來,作為年輕一代,還是不想呆在老家,因為他們這些人根本沒有種地的經驗,也幹不來農活。所以這部分人還是在等待時機,一旦疫情解除,還是準備外出打工。

前些日子,關於我們鄰國印度和巴基斯坦遭受蝗災的新聞鋪天蓋地,據說短短几日,就有近70萬印度軍人的口糧被蝗蟲啃食殆盡。這樣一來,勢必會導致國際糧價的上漲。所以,2020年作為農民來說,還是應該充分挖掘自家土地的潛力,多種糧食,畢竟在國際糧食短缺的情況下,進口糧價勢必會上漲,而國內的糧價多多少少也會受到影響不是嘛。

綜上所述,我認為2020年發展農業種植,肯定會比往年收益要高。朋友們,你說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一起交流學習。


建行漸遠


我對這個對題分為兩部分來說吧。

首先,期待。

1、改革土地計劃管理方式,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2、加快恢復生豬生產,做到保供穩價;

3、狠抓農業生產保障供給,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動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

4、加快補齊民生短板,有效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上學難問題;

5、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政策、資金重點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落實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等措施,嚴把貧困人口退出關,鞏固脫貧成果。

結合中央一號文件,主要談一下農業的發展。

1、看資金——當前各級財政收支壓力比較大,許多方面都在壓減支出,但補“三農”全面小康短板的錢不能少,必須優先予以保障。

2、看用地——近年來,現代農業快速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湧現,對設施農用地和建設用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亟須通過強化用地保障,解決現行土地管理政策難以適應發展需要,以及農村“用地難”等問題。

3、看人才——人才、科技是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關鍵要素。針對當前農村人才匱乏、引導城市人才服務“三農”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暢通各類人才下鄉渠道,支持他們到農村幹事創業,有組織地動員城市科研人員、工程師、規劃師、建築師、教師、醫生下鄉服務,培養更多知農愛農、紮根鄉村的人才。據統計,目前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返鄉入鄉人員已達850萬,在鄉雙創人員達到3100萬。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並提出有序開展集體成員身份確認、集體資產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等工作。


寶島新農人


這個誰也預料不到,只有去做,才知道!


chp阿平


以後農業肯定大有發展,現在很多農村年輕人地不種,去城市打工,並不是糧食吃不完了,相反的,我們一直從國外進口大豆大米,豬肉牛肉等,經過中美貿易戰,豬肉漲價,充分認識到糧食肉類的重要性,前不久,袁隆平老爺子就痛心疾首的說,現在農村的地都荒著太可惜,袁隆平是農業界功勳級教授,國家以後會往農村傾斜,把荒蕪的土地都利用起來,重視我國的糧食以及豬類養殖。


戀尋1212


2020年農業也不是那麼好做,南方丘陵地帶,魚米之鄉。人均2畝左右土地,種田沒有什麼收成,早已不是農民主要收入來源了,這裡百分之八十的人務工為主要收入來源。種果園也沒有前途,市場行情變幻莫測,始料不及,當前鄉鎮政府投資大力推廣農村田園化,整理利用廢棄荒蕪土地,效果有多大還有待推敲。主要是農民不願意種田,要麼也是種一兩畝自給自足,青壯勞動力都出去務工或者做其他事業,留下來老少幼在家,多則幾畝,少則幾分田。我個人認為,在當前條件下,種植水稻規模化還是可行的,每一個村組或者條件好的村組可以出現1到3戶種田大戶,農民在土地荒蕪的條件下對外承包獲得租金,國家糧農補貼還是歸屬自己,這樣既利用了土地,農民和種糧戶都獲得了收入,農田水利設施也得到完善,我們中國南方農民遲早要走機械化精細化道路,機械化現在基本普及百分之九十,剩下的就是在規模化的基礎上精細化,這是難點,這涉及到農村土地資源,政策,個人與集體利益,個人之間利益的整合,南方小農經濟思想根深蒂固,阻力不小,這是難點中的重點,考驗村幹部,基層政府幹部管理能力。先說這麼多吧


LAF奔跑的狼


在農村,種植農作物還是可以的,畢竟現在農村人都有好多選擇出去打工,沒有在家種農作物,現在農產品是供不應求,就比如小麥,玉米土豆等等。大多數人都種了小麥,玉米,土豆,小麥是大家必須吃的,所以小麥的價格比較穩定,玉米可以人吃,也可以喂牲口,玉米杆還可以攆碎給牛吃,所以價格也還可以,土豆是我們甘肅每次做飯必不可少的,所以價格也不會差。


寶媽李寧寧


一定會有大發展的!無論什麼時候民以食為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