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期間的文臣武將及歷史人物你最喜歡誰?為什麼?

趙南通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可能跟別人的答案不一樣。我比較佩服的人物是劉禪。千百年來世人皆稱其為“扶不起的阿斗”。自從蜀漢建國之後,劉禪深居宮中,從未處理過朝廷的政務,也沒想到劉備會這麼早就去世,沒有有什麼從政經驗。可以說,劉禪被諸葛亮的輔佐,雖為是皇帝實為一人把持。能在這樣高度緊張的政治環境中生存,情商不可能不高。仔細想想,他所處的地位和處世方式與曹魏末代皇帝又有何兩樣?只是沒有改朝換代罷了!

再者就是“樂不思蜀”了。劉禪是亡國之君,也很無奈啊。鄧艾大軍一到,他就率領大臣們獻城投降了。其實本質上還是劉禪知道憑蜀國這點國力根本就沒法和人家魏國抗衡,與其生靈塗炭,還不如主動投降和平解決。鄧艾把他送到了魏都洛陽,被封為安樂公,實際上就是讓他及時享樂,別想著復國。在宴會上司馬昭問他:“頗思蜀否?”他回答:“此間樂,不思蜀。”後來他的原秘書郎郤正悄悄對他說:“陛下如何答應不思蜀也?尚彼再問,可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蜀地,乃心西悲無日不思。’晉公必放陛下歸蜀矣。”後來,司馬昭又問他;“頗思蜀否?”他便按郤正的原話回答。結果他卻說:“何乃似郤正語耶?”他很吃驚,他是怎麼知道的呢?於是只好回答到:“誠如尊命。”司馬昭和他的大臣們都大笑起來。這就是“樂不思蜀”的來源。結果給後人留下了把柄,說他沒心沒肺,貪圖享樂,不懷念故國。這本來是他的一招護身之術。

蜀漢跟魏國打了幾十年的仗,魏國人恨透蜀漢了。他現在成了人家的俘虜,他很可能會被害。但因為蜀國剛剛滅亡為了安定,所以就沒殺他,給他好吃好喝,還封他為安樂公,實際上是把他給軟禁起來了。但又怕他會有復國的企圖,所以就監視他。在這個狼窩裡,他除了事事小心,說話謹慎之外,他還有其他辦法明哲保身嗎?沒有!他悲痛與憂愁的感情潮水絕對不比南唐後主李煜少,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寫得好吧?憂愁多吧?結果怎樣?還不是被毒死了。郤正給他說的話一字不拉的全被監視的人報告給司馬昭,可見他的處境是多麼的危險啊!稍不留神,就會人頭落地啊!所以他只能以“此間樂,不思蜀”的謊話來騙司馬昭,要讓他看到他是胸無大志的,是不會復國的,他才會放過他。劉禪能夠成為三國末代皇帝中活得時間最長的人,不是偶然的。實際上,“此間樂,不思蜀”實際上正是反映出當時他欲哭無淚的無奈心情。換個角度講,假如他復國成功了,甚至滅了魏國,後人還會拿“樂不思蜀”來諷刺他嗎?不用說,恐怕早就有人說他這招明哲保身的計高明,並且還會被寫入三十六計,和勾踐的“臥薪嚐膽”一樣名垂青史了吧。

最後再說一點,大家都說他昏庸,但他絕對不是完全沒有能力啊!如果說蜀國前期是因為相父諸葛亮主持大局才得以穩定,那麼他去世之後蜀國又維持了三十多年這又該作何解釋呢?當然這其中少不了大臣們的努力,但是作為一國之君的他不會沒有一點功勞吧。





兵雄天下2008


常勝將軍趙雲

史書上並沒有記載趙雲是常勝將軍的描述,但是民間自古一來就有常勝將軍趙雲的說法。

所謂常勝將軍,就是每戰必勝的將軍,但是無論是歷史上還是小說《三國演義》裡,趙雲都有一次打敗仗的經歷。雖然也打過敗仗,但是趙雲仍然被稱作是常勝將軍,其主要原因是趙雲在唯一的一次敗仗中沒有受到較大的損失,類似的情況在長坂坡也有發生。長坂坡之戰雖然是劉備軍戰敗了,但是在趙雲的努力下救出了劉備的夫人和孩子,而在小說中對趙雲大戰長坂坡進行了藝術加工,趙雲闖入八十多萬曹軍裡無人能擋。

箕谷之戰也是一樣,大軍已經決定撤退,為防止敵軍追擊,趙雲親自斷後,雖然年老,卻仍能斬將破敵。而在其他的戰役裡,趙雲也常能在失敗的戰鬥裡有突出表現,即使戰局處於劣勢,趙雲也能斬將殺敵,立於不敗之地,所以長久以來就給廣大民眾造成了趙雲不會被打敗的印象,一些民間傳說中,甚至有趙雲征戰一生,從未受傷的說法,由此可見,常勝將軍趙雲早已經深入人心了。



熱門電影推薦008


曹操。雖然歷史對他不公,一直被視為大反派,但無論雄才韜略,文治武功都屬曹操最厲害。更甭提他那光著腳丫見許攸,捶胸頓足哭郭嘉,曹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恰恰也是其可愛之處。不像有些人物那麼神或那麼超凡脫俗。


BuddyYee


三國,大家都喜歡文臣如雲,猛將如雨。

縱觀諸多英雄,我個人喜歡武將孫策,孫策的勇猛,在三國中雖然沒有用過多的筆墨來描述,但從很多方面也可看到其勇猛。首先,孫策當時被譽為小霸王,也就是小項羽,項羽何許人也,中國歷史長河中的超一流的猛將,在當時來說,更是英雄的象徵,所以從其名號可見孫策的勇猛,他和劉繇打仗時,夾死一將,喝死一將,橫掃江東勇不可擋,讓人驚歎其勇猛。

文臣一提,大家都會想到諸葛亮。但是本人喜歡趙雲,。可是大家都認為趙雲是武將,大多是因為趙雲曾兩次救阿斗、生擒夏侯蘭、定軍山之戰挫敗曹軍等,事實上這些理由都值得商榷。從劉備對趙雲的使用來看,也可發現,趙雲的真正才幹是智囊和管家而已。許多人都說是劉備瞎了眼,不重用趙雲,其實不然。劉備用人的本領遠勝諸葛亮,即便不能與曹操比肩,也相去不遠。劉備決不可能對常年跟隨自己的趙雲看走了眼,不重用的理由只有一條:趙雲不是武將,膽氣有餘,力量不足。劉備不讓趙雲掌握重兵,而只是留在身邊,正是要其揚長避短,用其遠見卓識。

  趙雲確實有超人的政治眼光和大局觀。劉備得了成都,有人請求把成都的名田好宅分給將領們。趙雲卻認為:“天下尚未安定,不應該奪人田宅,而應該歸田還宅以聚民心。”關羽死後,劉備決心向東吳尋仇。 趙雲又說:“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如果先滅了魏國,孫權自然就臣服了。現在魏國曹丕篡漢稱帝,正不得人心,不伐魏而與吳交戰,不是用兵良策。”趙雲軍資有剩餘,諸葛亮讓他分給將士,他卻認為將士沒功勞不必賞賜,東西應該留到冬天用。從以上事實中,足可見趙雲作為文臣的大局觀和政治判斷力,這正是蜀國前後左右四大將軍所缺乏的。

  成都武侯祠對趙雲文臣身份的歸類,絕非混淆視聽。所以說趙雲是武將,不如說趙雲是最勇敢、最具魅力、最有武將氣質的一位文臣。




文靜視角


文臣荀彧年輕的時候就被評為王佐之才,後來在投奔曹操之後也被讚許為自己的張良,能夠得到這麼高的評價足可見荀彧非常有才。荀彧是一個全能之才,在各方面都表現出色,尤其是在政治方面最為卓越。武將關羽字雲長,關羽一生縱橫沙場,鮮逢敵手,誅顏良、斬文丑,威鎮華夏;戰呂布,鬥徐晃,義勇無雙;溫酒斬華雄,擂鼓斬蔡陽,千里走單騎,五關誅六將,多少名將折戟關羽青龍刀下,幾多豪傑魂斷雲長冷豔鋸處,臨近晚年,更有橫掃荊襄、膽寒曹魏的壯舉。如此傲人戰績,放眼三國鮮有人能與之匹敵,因而被奉為千古武聖,供萬世景仰。




LHC否極泰來


魯肅,一位典型的儒將,算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戰略家了,赤壁之戰,孫劉兩家以弱勝強,打敗了曹操,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魯肅和諸葛亮的精心謀劃。赤壁戰後,曹操的實力仍然比劉備、孫權強大。作為一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魯肅對此非常清楚。他認為,無論是東吳孫權還是佔據荊州的劉備,都不足以與曹操抗衡。擺在兩家面前的有三條路:一是聯合抗曹;二是各自為戰;三是不戰而降,歸附曹操。只有走聯合抗曹的道路,才是正確的選擇。所以,他終生不渝地堅持這一戰略方針,併為之竭盡全力。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 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軍關羽爭奪三郡。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肅邀羽相貝,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雙方經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隨後,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極點歷史


當然是賈詡,賈文和

首先,賈詡在三國演義裡一出場就是在董卓手下任命,但是並不是董卓的主要謀士。在董卓佔領洛陽之後,跟著董卓在洛陽享受著生活。而當董卓沒落之後,賈詡這位謀士不得不說反應很快,直接鼓動董卓的舊部把王允的部署打亂,讓自己和董卓舊部逃出生天,但是在逃出生天後,知道董卓的舊部就是個招人恨的目標,面對李傕等人許諾的侯位都不要,投奔張繡去了。

…………………………………………………………

在張繡這裡,賈詡展露出了一些自身的才華,獻計張繡把曹操打敗了兩次。張繡的勇猛,賈詡的謀劃使得這個時候,倆人成了曹操的心腹大患。既然在這成了張繡倚重的謀士,賈詡自然也過得不差。甚至作者在這猜想,賈詡在幫助張繡對抗曹操的時候出謀劃策,把曹操打敗。這是不是賈詡故意的?要知道,張繡說實話當時只是一個小諸侯,面對曹操的大軍可以說必敗無疑,不然之後也不會有張繡投降曹操這回事。當然最後張繡再反曹操那得另說。但可以肯定的是張繡肯定擋不住曹操。而賈詡在這個時候明知道張繡打不過曹操,為何還要那麼賣力獻計?要知道在董卓部下的時候都沒那麼賣力。不由得猜想,這算不算另類的投名狀。把自己的本事展露給曹操看,知道曹操愛才,以後說不定招降自己,自己展露了才華,在曹操陣營才能得到重用。要知道最後也是賈詡勸張繡歸曹操的。

…………………………………………………………

接著,就是賈詡投奔曹操之後了。在曹操陣營中,賈詡可謂是順風順水,雖然沒有曹操部下荀彧這些謀士那麼讓後人熟知。但賈詡的計謀也不少,在官渡之戰中力主跟袁紹決戰。在曹操平定關中中,又使用離間計使得馬超和韓遂產生異心,被曹操趁機一舉平定關中。這些事蹟說明了賈詡的才華其實並不低。但為何之前一直不顯山不露水呢?我只能說聰明,有時候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直到碰上了曹操這位大腿,感覺穩定下來之後才展示自己的才華。

…………………………………………………………

到了曹魏時期,曹操在為難繼承人之際,賈詡這老狐狸又是暗示曹操立長不立幼,把曹植壓得死死的,助曹丕登上了皇位。而他自己,在曹丕登上皇位後,為了報恩,封賈詡為太尉,封侯。而賈詡的兒子們也個個都有封賞。

……………………………………………………………

賈詡,做到這種程度,可謂是非常之聰明。明明不是最受重用的謀士,也不是出力最多的謀士。但好處卻是最大的,而且在賈詡到了曹營之後,史書上記載可是閉門不出,基本不參與政務,和徐庶差不多。這樣子到最後卻是最善始善終的。賈詡不得不說就是老狐狸一個。在軍事政治方面或許賈詡比不上很多人,但在審時度勢上,三國應該沒人比得上這位。一生都在明哲保身。



王似的逆刃


記得好多年前有人問你最喜歡三國裡面的誰,自己會毫不猶豫回答曹操。可隨著年紀越來越大,發現自己的平凡,才明白玄德公才是真正的英雄。

劉備一生五次創業,打黃巾軍到因為戰績不錯,朝廷封了個縣官。沒多久被督郵侮辱誣陷。官也沒得做了。

劉備三十四歲那年,陶謙給了他徐州作為根據地,而立之年有了自己的地盤。可是好景不長,徐州被呂布奪去,自己損失慘重,第二次創業也宣告失敗。

劉備第三次創業,這一想法剛剛萌發。就被曹操一頓猛打。連自己的二弟關羽也被曹操抓走。也正是這次,成就了“千里走單騎”的佳話。

到第四次創業,劉備只能依附在本家劉表手下做事,可劉表及其手下對劉備的防範,對其的打壓。到後來劉表病逝,劉表手下蔡瑁等人廢長立幼,奉劉表次子劉琮為主。 曹操南征,遂投降曹操。天命之年的劉備再次失敗。

建安十三年(208年),四十七的劉備參加了赤壁之戰。雖然勝利,可劉備依然沒有自己的地盤。向小其二十歲孫權借荊州。其中心酸,也只有他自己才明白。以荊州為根據地,經過十一年的努力。終於有了益州和漢中。和曹操、孫權形成三國鼎立之勢。然而,此時的劉備,已經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兩年後,劉備稱帝去世。

一次次的創業,在我們看來不過是史書一筆幾十字上百字的記載。內心所受的折磨煎熬,我們很難想象的到。當你想著安於現狀,碰見別人的奚落嘲笑時,碰見艱難困苦之時,想想四十七歲還在創業的劉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史爭朝夕


最喜歡關羽~關雲長。

1:刮骨療毒~吃酒下棋談笑風聲

2:單刀赴會~不畏艱險孤軍深入

3:溫酒斬華雄~雲長停盞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

4:掛印封金~降漢不降曹真實寫照

5: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只為尋兄

6: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7: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英雄落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