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族是禮儀之邦,中國哪個省最具代表性?

魏人民服務0539


當屬山東,聖人孔子故鄉,儒家思想,有教無類,禮儀廉恥,崇尚教育,教人向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注重禮儀,禮尚往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搭理的


有人說西安,是因為在真正意義上的歷史上第一個城市是長安,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北京”的都城,後來成為了十三王朝的古都;還有一些人是河南人,因為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就坐落在河南。

但從“五千年”的歷史來看,陝西和河南並不代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而是代表山西!我不知道你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十年中國看深圳,一百年中國看上海,五千年中國看山西”,是的!5千分之一,從歷史角度出發,從歷史角度出發,從山西的帝王墓、山西的首都、山西的雅諾育湯、金陽、平陽、納尼、國家、太原和太原的五級,以及太原的五級權力,到這一歷史悠久的歷史,也難以在中國找到其他省份。

與山西漢人有關,也有許多來自山西的歷史,比如李穆,魏奇,張遼,張遼,張遼,科普,魏奇,李氏,楊武,等等,這些都是熟悉的數字,有很多電影和電視都是根據他們的行為拍攝的,因為這是古中原和河北,山西,山西,山西,從古代起就是摩希安的中心;在經濟方面,它的礦產資源是中國最好的之一。龔自珍曾說過:“山西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地方,毫無疑問,土著居民不想遷移。”

山西還有許多名勝古蹟,如雲岡石窟、五臺山等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的選擇也很多;而且還有許多5A級的國家旅遊景點,如平遙古城、皇家住宅、喬家大院、雁門關等。再加上山西這塊土地肥沃,它的糧食也是全國最好的,從每個人到山西面對各種熱點都能看到。山西也許不是當今中國經濟最強大的省份,但它無疑是中國5000年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省份。


迷惑行為大觀


華夏民族禮儀代表個人認為是山東和山西,因為山東為孔孟之鄉,至今都有很多傳統禮儀在民間傳承。山西運城河東大地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至今還有一種黃鼠站起來的時候就像是雙手作揖,有人就說這就裡的小動物都會作揖,懂得禮儀之道。







甜蜜蜜烘焙


河南,中原中國的發源地,有些人可能對河南有偏見哈,但是知名央視主持人說過一句話,河南什麼樣中國就什麼樣,話糙理不糙哈



周莫媒體庫


中華傳統美德,現在被西方低俗文化所衝擊!

我們來排除一下吧!

從南方開始。南方不太可能講究傳統禮儀。

原因:南方富,發達,更加現代化,也更加西化。發達地區,傳統文化必定被侵蝕的很嚴重,毋庸置疑!南方也有個別發展不好的省份,如廣西,江西。不過那是古代的南方邊陲之地,中原文化遺存較少。

東北,也不太可能講究傳統禮儀。

東北,並不發達,而且,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地方(頂多從清朝滿族算起吧)

其實,說起傳統文化,要從黃河流域說起。

甘肅,陝西,寧夏,山東,山西,河南,河北。

排除寧夏,寧夏是回族自治州,漢人的文化影響不大。再排除河北,河北,也是一個富饒的省份,現代化很嚴重。

想較之下,甘肅,陝西,山東,河南就比較顯眼了。

甘肅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媧黃帝誕生的地方,陝西是十三朝古都,山東是魯地,孔子故鄉,河南是被認為的中原地區。

這幾個省,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了吧!



我愛吃蘭州牛肉麵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在幾千年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全國各省各地各族人民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也都是華夏禮儀的實踐者。如果非要說哪個省最具代表性,那也只能說各省有各省的特點,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特色。如果講華夏禮儀的源頭,那一定少不了中華文化發源地之一的山東。誕生於山東的儒學,曾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儒家思想中關於“禮”的要求,由統治者規範群體秩序、維護統治威權的需要,經過漫長的社會實踐,其符合社會和諧、推動文明進步的精華部分,越來越成為大眾行為的規範。有些基本要求,不僅表現在人的日常行為上,如“溫良恭儉讓”,還滲透到人的精神領域,如“貧而無諂,富而好禮”等。這些人際交往和立足社會所應有的基本教養,從山東走向全國,已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曾任楚蘭陵(今山東魯南一帶)令的荀子說:“禮者,養也。”孔子也說過“不學禮,無以立”。歷史的傳統不能中斷。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學習和運用文明禮儀,繼承華夏禮儀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已成為華夏兒女精神之旅的主旋律。


實話常說


“山東省濟寧市,曲阜是著名的孔子的故里,鄒城是亞聖人孟子的故里。合稱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山東 山東曲阜,那裡有孔廟,是旅遊的好地方 山東省濟寧市,曲阜是著名的孔子的故里,鄒城是亞聖人孟子的故里。合稱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故此,山東被譽為禮儀之邦,也是最懂禮的省份。


秘真雜談1314


華夏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成為舉世公認的禮儀之邦,要說哪個省最具代表性,我認為非陝西省莫屬。

理由如下:

首先,陝西省西安市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將近上千年)的古城,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積澱。

陝西省西安市在古代被稱為鎬京、長安、西都、西京等,自西周時期起,有13個王朝在此建立國都。公園前11世紀到公園前771年,西周王朝在陝西省西安市建都,史稱鎬京。公園前206年到公園25年,西漢王朝在西安建都,史稱長安。535年至557年,西魏王朝建都。557年至581年,為北周王朝建都。581年至618年,隋朝建都,名大興。618年至901年,唐朝建都。

其次,中華禮儀的興起是從西周王朝周公旦制定周禮開始,作為西周王朝的國都,西安市是西周王朝當仁不讓的政治文化中心。

我們知道華夏禮樂文明從黃帝時期就開始萌芽,在夏、商時期得到初步發展,到西周時期周公旦制定周禮正式形成。周禮所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了國家治理、社會生活、人際交往的方方面面。有著非常嚴格和繁雜的細節和儀式,如祭祀、婚慶、飲食、起居、喪葬等等。成為社會普遍遵循的典章制度、價值基礎和行為規範。據《詩·小雅·楚茨》:“獻醻交錯,禮儀卒度。”意思是主人和客人歡聚一堂,你來我往,杯光交錯,所有的禮節和儀式都符合法度。

三是,華夏民族的稱呼是從西周時期開始的,也是從西周時期開始華夏民族成為禮儀之邦。

上古時期,華和夏兩個詞同音同義,本為同一個字,我們的祖先稱為夏族,或諸夏。周禮制定後,西周王朝規定,凡遵國禮,守禮儀之族皆稱為夏族。最早出現華夏兩個字並用的是《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意思是無論是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還是邊遠地區的野蠻民族,沒有不對周武王表示順從的。正如唐朝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中國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所描述的那樣,自西周以後華夏民族成為禮儀之邦。

四是西漢時期開闢的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其起點就是當時的國都長安,也即西安。華夏文明就是從長安(西安)出發影響世界的。

西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闢出從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中亞、西亞到達地中海沿岸各國,以羅馬為終點的通商路線,全長6448公里。由於運輸的主要貨物為絲綢,所以叫絲綢之路。那是一條連接亞歐大陸,古代華夏文明與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絲綢之路上輸出的有中國的物質特產絲綢,也有中國的傳統文化禮儀。絲綢之路是中華文明影響世界的重要的通道,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綜上所述,陝西省的西安市既是華夏民族13朝的都城,還是世界十大古都之一 ,更是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如果說華夏禮儀之邦哪個省最有代表性,陝西省會毫不猶豫的走上前來:“捨我其誰?”


畫月成眉


很多朋友對禮儀之邦的“禮儀”是理解有誤的。

禮儀源於陝西,學術盛于山東,禮儀之邦不是說哪個省,而是說華夏大地。所以哪個省都可以代表。

《詩》序:“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禮記》:“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我們解釋一下什麼是禮儀之邦:

禮:國家的制度;

儀:國家的法制;

邦:國家。

所以禮儀之邦並不是大家理解的彬彬有禮講禮貌,而是指有先進政治制度與法治制度的國家。

根據史料記載,我國禮儀制度源於西周,(此禮儀是指等級秩序,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一大體現。)西周滅商之後,按照周人的政治理念,由周公制定出《周禮》。《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公)即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豐京:今西安),作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頌聲興。”這裡說的《周官》就是後世所說的《周禮》。西周王朝將周禮作為一項基本的政治制度推向所有諸侯,作為所有諸侯必須遵守的制度準則,一直延續到西周滅亡。

隨著西周的滅亡,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也就是孔子說的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一生尊周公為元聖,崇尚周禮,根據周禮思想創立了影響我國曆史幾千年的儒家學派。

然而有意思的是,儒家思想在當時並沒有被春秋戰國的亂世接受。而是在經歷了三百年後,再次回到長安,再次由這裡推向全國。公元前134年由董仲舒提出,由漢武帝開始推行。從此後的兩千餘年的封建社會中,無論任何朝代無不將儒家奉為正統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周禮》中的“禮儀”。這也就是我們說的幾千年禮儀之邦的來源了。

縱觀整個歷史長河,禮儀源於豐京(西安),學術盛于山東,再次推行(漢武帝獨尊儒術)又源於長安。一個有趣的歷史輪迴。


長安見聞錄


古老的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和優秀的傳統美德,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這從禮記中就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整個東亞及東南亞的文化的精華均是傳承華夏文明就是確證.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所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1]

中國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項不同的概念。“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等級制度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那個時代的特點及侷限性。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我們必須摒棄那些為剝削階級服務的禮儀規範,著重吸取對今天仍有積極、普遍意義的傳統文明禮儀,如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等,加以改造與傳承。這對於良好個人素質的修養,協調和諧人際關係,塑造文明的社會風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現代價值。最具代表性的是孔孟之鄉山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