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對雲南蔗糖生產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雲南片區、雲南省農科院甘蔗研究所

2020年1月以來,新冠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在全國蔓延,雲南開始陸續出現病例,全省立即採取嚴格措施進行疫情防控,許多地方採取了嚴控交通,村寨阻斷進出通道,嚴格控制車輛和人員流動等措施,對正在進行冬春甘蔗種植和收穫加工、產品運輸銷售的蔗糖產業,造成了較大影響。

根據上級安排,國家糖料產業體系雲南片區的7名崗站專家在雲南省農科院甘蔗研究所的組織下,對雲南省33家制糖企業(集團)和州縣級糖業生產管理部門進行了調研,現將基本情況報告如下:

一、近期新冠病毒的肺炎疫情對蔗糖生產的影響

(一) 甘蔗原料收穫與加工難以正常運行

1月份以來,雲南蔗區打響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後,因勞動力和運輸受限,原料供應不能滿足企業加的需求,加上疫情防控封路、封村、勸返、拒入和隔離觀察等措施,致使勞動力極度短缺,以家庭式為單位的分散式收穫,難於解決原料收穫的問題,特別對種蔗大戶影響更大,部分糖廠甘蔗壓榨加工難以正常進行。據統計,疫情發生以來,因原料不能及時收穫入廠造成停產待料的企業約佔20%,如文山興街糖廠、臨翔晶鑫糖業、瀾滄的中雲上允糖廠、富寧永鑫糖廠、康豐龍坪分糖廠和金平金珂公司等,涉及各大製糖企業集團,因原料不足,許多糖廠只能勉強維持,部分企業處於半停工狀態。同時,由於交通運輸不正常,糖廠生產出的食糖產品難以順利出廠銷售,部分企業食糖大量積壓,倉儲無法解決。

(二)甘蔗新鮮度差,製糖加工質量下降

受疫情影響,1月份中旬以來,糖廠原料收穫入廠時間從1~2天普遍延長到3~5天,難以達到24小時甚至48小時入榨的要求,原料新鮮度明顯變劣,糖分轉化加快,糖分損失加重。調查結果顯示,臨滄南華甘蔗出糖率較上年同期降低0.15%;同時,加工過程消耗加大,原料和生產物資供應不足,停工待產造成大量輔助材料的浪費、燃料浪費和中間產品的報廢,人工成本大幅增加。

(三)冬春新植甘蔗栽種計劃難於落實

雲南年均甘蔗種植面積430萬畝,其中新植蔗面積佔30%,常年的冬春新植甘蔗在100萬畝左右,本次疫情發生後,採取了嚴格的防控措施,人員流動受限,栽種進度大幅減緩,如位於臨滄南華糖業公司和鳳慶糖業集團公司計劃新植甘蔗面積29萬畝,到2月15日,栽種面積僅6.06萬畝(大部分為春節前栽種),完成率僅20.8%;紅河金平金科公司栽種計劃2萬畝,到2月中旬下種面積還不到2000畝,完成率不足10%,類似蔗區還有文山、保山、普洱等其他蔗區。全省僅德宏蔗區人員流動限制少,特別是緬甸邊民來華務工受限不大,對甘蔗種植的影響較小,其它蔗區影響都很大。

(四)生產資料運輸成本加大

由於車輛運行受限,農用物資和種苗等運輸更困難,需要繞過封路地段,運距增加、運輸時間延長,據調查,封村封寨斷路後運輸車輛繞道距離平均增加10公里,平均運蔗成本上升10元/噸。

二、主要應對措施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對雲南蔗糖產業的影響,主要集中在糖廠的收穫加工處理和冬春植甘蔗種植上,此外,由於收穫砍運在一定時間內受限,將會造成季雲南本榨季時間的延長,預計榨期結束會比往年延後1個月左右,在5月底結束。

為最大限度的減少此次疫情對蔗糖產業造成的損失,做到抗擊疫情和生產兩不誤,建立採取以下減損增效措施。

(一)在保證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儘快復工恢復生產

目前,新冠病毒的肺炎疫情防控已向積極的態勢發展,要儘快與當地政府反映和協商,儘快恢復蔗糖加工生產,冬春季蔗糖不及時完成加工生產,將會導致後期甘蔗出現回糖,糖分下降,甘蔗質量降低,給企業造成較大的損失。

(二)加大甘蔗機械化收穫和機械化種植規模力度

當前,由於新冠病毒的肺炎疫情防控需要,不能群集性進行甘蔗收穫和種植,要加大甘蔗機械化收穫和種植的力度,運用機械化來搶時間,搶節令進行收穫和種植,減少人工操作。

(三)推廣應用綠色的輕簡化栽培技術

新植甘蔗地區,甘蔗下種後,採用相應的藥、肥,一次性施入蔗溝,蓋土,採用2米寬膜進行全膜覆蓋,保持蔗地墒情、提高蔗地溫度,促進蔗芽早生快發,減少甘蔗生長期的農事操作。

(四)採取宿根蔗地膜覆蓋技術,多留宿根蔗

針對甘蔗新種人工缺乏的關鍵問題,對還保有一定數量基本芽(4000-5000個活芽)的宿根蔗地,收砍後,進行松蔸施肥,每畝施用氮肥20千克或複合肥40千克,進行覆土後直接採取寬幅地膜進行全膜覆蓋,增溫保墒,促進宿根甘蔗的萌發,最大限度地保有增加甘蔗面積,為次年蔗糖產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〇二〇年二月十五日

調查人員:吳才文 張躍彬 黃應昆 以及相應綜合試驗站專家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