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有多少個區呢,分別怎麼樣?

聽伍說


南寧市有七個區,分別是:青秀區、興寧區、西鄉塘區、江南區、良慶區、邕寧區、武鳴區。每個區都各有特點,下面分別給大家介紹每個區的大致情況:

南寧市青秀區

青秀區是南寧市的核心城區,位於市區東南部,總面積8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9.17萬,轄4個鎮、5個街道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青秀區環境優美,終年樹常綠、花常開,邕江穿城區而過,作為廣西南寧對外展示改革開放成果的“城市名片”,是南寧市政治、經濟、文化、金融、會展和信息中心。

在2018年10月8日人民日報發佈的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指數研究成果中,青秀區是廣西唯一同時入選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78)”、“綠色發展百強區(62)”、“投資潛力百強區(34)”“科技創新百強區(93)”、“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76)”五個全國百強區的城區。

近年來,青秀區依託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優越的投資環境,經濟社會保持高速增長勢頭,主要經濟指標均位居廣西各縣區前列。先後榮獲了“全國科技進步縣區”、“全國衛生服務示範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廣西科學發展先進城區”等多項國家級、自治區級榮譽稱號,成為廣西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城市功能綜合體現最強的城區。2018年青秀區財政收入突破200億元,是廣西首個財政收入超200億的城區。

青秀區還是南寧市展示聯合國人居獎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綠城的靚麗窗口,是個環境優美、經濟快速發展、宜商宜居的好地方。

南寧市興寧區

興寧區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所轄的一個市轄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的六個城區之一,興寧區南起民族大道與青秀區交界,西南臨邕江與江南區相望,西接解放路、華強路及鐵路沿線與西鄉塘區毗鄰,北至廣西林科院、廣西高峰林場與武鳴區相連,東北至崑崙關與賓陽縣接壤。

興寧區位於南寧市中心,向東北方向延伸是南寧市最老的城區之一,也是城市的商貿中心區。興寧區面積751平方千米,2011年末總人口29.79萬。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

南寧市西鄉塘區

西鄉塘區於2005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是撤併原永新區、城北區組建而成的城區,地處南寧市中西北部,總面積1298平方公里,2015 年,西鄉塘區轄金陵、雙定、壇洛 3 個鎮和西鄉塘、北湖、衡陽、安吉、華強、新陽、上堯、石埠、安寧(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託管)、心圩(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託管) 10 個街道。城區行政機關辦公大樓位於南寧市衡陽西路 11 號,是南寧市人口最多、建成區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區。

西鄉塘區有六大特點:

一是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水街、粵東會館、陳東老村等均坐落於我轄區。

二是南寧市重要的交通樞紐,廣西重要鐵路樞紐站南寧火車站坐落於我轄區;南寧快速環道、高速外環貫穿整個城區,五座大橋飛跨邕江南北。

三是南寧市重要的菜籃子基地,也是南寧市重要的蔬菜、花卉、瓜果、禽蛋、魚類和鮮奶生產供應基地。

四是南寧市重要的商貿物流基地。轄區有安吉、秀靈、南棉、人民、“三華路”、大學路等“六大商圈”,有城北虎邱鋼材市場、國美、蘇寧電器等一大批知名市(商)場。

五是南寧市重要的老工業基地,有傳統的產業技術和良好的發展空間,南機動力、青島啤酒廠、橡膠廠等老工業坐落西鄉塘區。

六是廣西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等全區80%的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坐落西鄉塘區。

南寧市江南區

南寧市江南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所轄的一個市轄區,位於南寧市區西南部,邕江南岸,東鄰良慶區,南連防城港市上思縣,西接崇左市扶綏縣,北與興寧區、青秀區、西鄉塘區隔邕江相望。江南區人民政府駐江南街道壯錦大道19號。轄江西、吳圩、蘇圩、延安4個鎮(吳圩鎮由南寧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福建園、江南、沙井、那洪、金凱5個街道(那洪街道、金凱街道由經開區託管),總面積1183平方公里,總人口52.42萬人。

江南區位於南寧市區西南部,邕江南岸,介於北緯22°20′~22°53′、東經107°56′15″~108°22′30′之間。東西最大距離3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58.32千米。江南區人民政府駐江南街道壯錦大道19號。東鄰良慶區,南連防城港市上思縣,西接崇左市扶綏縣,北與興寧區、青秀區、西鄉塘區隔邕江相望。

2017年,湘桂鐵路、黔桂鐵路、南防鐵路和桂柳高速公路、南寧至友誼關高速公路及邕江河道過江南區境內,南寧吳圩國際機場、南寧鐵路南站坐落轄區內,有江南港、西江港、金雞港等港口,邕江大橋、中興大橋、白沙大橋、清川大橋、永和大橋、葫蘆鼎大橋、北大橋、桃源橋、凌鐵大橋、英華大橋橫跨邕江兩岸。

江南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光熱豐富,雨量充沛,霜少無雪,夏溼冬幹,夏長冬短,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全年平均氣溫21.8℃,平均相對溼度79%。江南區境內地處南亞熱帶,地貌可分為山地、丘陵、階地平原、臺地和河谷平原。

江南區主要旅遊風景點有揚美古鎮、江西鎮智信村田園風光,廣西皇氏錦江生態觀光園和麻子畲中國文化名人舊居,木村名古樹群等。江南區主要地方特產有 “揚美三寶”(豆豉、梅菜、沙糕)、揚美木瓜丁等。特色農產品有西瓜、紫色糯玉米、豆角等。

江南區是一個以壯族為主體、多民族聚居的城區。2017年,居住著漢族、壯族、瑤族等39個民族。其中人口總數1000人以上的依次為壯族、漢族、瑤族。壯族是世代居住在本地的土著民族;漢族為秦漢以後陸續遷入;回族為元朝以後遷入;瑤族和苗族大多為清代以後遷入;其餘民族多於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陸續從全國各地遷來。2017年,江南區戶籍人口52.42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7.12萬,佔總人口的51.74%。

南寧市良慶區

2005年3月18日,南寧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域,設良慶區。2017年,良慶區轄良慶、那馬、大塘、南曉、那陳5個鎮,大沙田、玉洞2個街道和廣西良慶經濟開發區(省級開發區),共57個行政村和12個城市社區。

良慶區轄地秦以前屬西甌、駱越地。秦時屬桂林郡的領方縣和合浦郡的合浦縣。三國時,為吳國所轄。東晉大興元年(318年)為晉興縣所轄。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歸宣化縣管轄。民國二年(1913年)歸南寧縣轄管。民國三年(1914年)南寧縣改稱邕寧縣,良慶轄區一直歸邕寧縣管轄。直至2005年3月18日南寧市撤縣設區。

良慶區位於南寧市南部,是自治區及南寧市“重點向南,建設五象新區,再造一個新南寧”的主戰場和橋頭堡。良慶區地處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地帶,是廣西內陸向沿海開放擴展的過渡區,東接邕寧區,西連江南區,南鄰防城港市上思縣、欽州市欽北區,北臨邕江與青秀區相望。經緯度區域內水陸交通發達。區位優勢突出。

良慶區轄區面積1369平方公里。2017年良慶區戶籍人口28.85萬人(不含未落戶常住人口數)。人口民族成分有壯族,漢族,瑤族,侗族等24個民族,以壯族為主。有大王灘、鳳亭河、屯六3座大型水庫,總庫容量超過13億立方米。境內山清水秀,森林覆蓋率42.1%,旅遊景點較多,比較有名的山峰有五象嶺、花甲山、蕾帽嶺(嶺上有石刻)等,已經成為旅遊點的有廣西體育中心、五象湖公園、廣西規劃館、大王灘水庫(又名鳳凰湖)、鳳亭河水庫、那馬竹泉島和南曉鎮那蘭白鷺生態村等。

南寧市邕寧區

邕寧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首府南寧市東南部。現轄蒲廟鎮、新江鎮、百濟鎮、那樓鎮、中和鄉5個鄉鎮,9個社區、65個行政村、402個自然村,全城區總面積1255平方公里,人口34.8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13萬人,壯族人口約佔總人口的94%。轄區耕地面積4.56萬公頃,其中水田1.38萬公頃,旱地2.03萬公頃,森林面積4.2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4.5%。

千年古縣,十載新區。邕寧歷史悠久,自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始建晉興縣起至新中國成立之初,縣治均設在南寧城內,1949年12月4日南寧解放,將南寧城及附近村從邕寧縣劃出,成立直轄廣西省的南寧市,1950年2月8日廣西省府成立,省會設在南寧市,邕寧縣府於1950年12月後遷往蒲廟。2005年3月南寧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邕寧進入撤縣設區的發展新曆程。

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邕寧區處於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具有沿市、沿海和沿江等區位優勢。隨著南寧市重點向南發展,集中力量建設五象新區戰略的實施,邕寧區龍崗片區及城區政府所在地附近的16.8平方公里納入了五象新區的規劃範圍,是南寧市城市建設向南和向東發展的重點區域之一。

自然秀麗,文化底蘊豐厚。邕寧地貌以丘陵為主,轄區有邕江、八尺江蜿蜒交匯,龜山半島、清水泉、英雄水庫等自然美景星羅棋佈,鄉村民居錯落有致。有頂螄山貝丘遺址、清代五聖宮、雷婆嶺摩崖石刻等文化歷史古蹟,其中,頂螄山貝丘遺址是目前廣西境內保存面積最大、出土遺物、遺蹟最豐富、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之一,被列為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國家大遺址展示中心之一,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邕寧民風淳樸,民間藝術多姿多彩,邕寧壯族八音聞名遐邇,2013年榮獲中國民協授予“中國八音文化之鄉”稱號,已成功舉辦五屆壯族八音文化旅遊節。嘹囉山歌、搶花炮、採茶戲、舞春牛等經久不衰,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邕寧壯族嘹囉山歌傳唱千年,特色鮮明,異彩紛呈。飲食文化富有特色,生榨米粉、脆皮扣、脆皮鴨腳等美食堪稱絕味。

南寧市武鳴區

武鳴區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意為“以武而鳴於天下”,位於南寧市北部,西百色市平果市交界,西南與隆安縣毗鄰, 南鄰南寧市區,東接賓陽縣、上林縣,北接馬山縣。2015年,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武鳴縣,設立南寧市武鳴區,以原武鳴區的行政區域為武鳴區的行政區域。2016年5月27日,南寧市武鳴區正式掛牌成立。

武鳴區轄13 個鎮、198個村、20個社區、1796個自然村(屯)。耕地面積 11.69萬公頃,其中水田面積 3.27萬公頃;林地面積 11.2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 47.22%。森林面積16.0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7.25%。主要礦產資源有銅、錳、鎢、金、鐵、鉛、鋅、煤、磷等 20 多種,其中已探明銅礦儲量 2600 萬噸,佔自治區蘊藏總量30%。主要旅遊景區(點)有國家 4A 級景區的伊嶺巖風景區、大明山風景旅遊區、花花大世界,以及靈水、明秀園、春霞園、黃道山、起鳳山、三十六弄自然保護區等。主要特產有靈水牌龍眼、下淥沙糖桔、那羊香米、石牛幹筍、旋力威辣椒、大明山白砂糖、古府白砂糖、鑼皎澱粉、玉泉土雞、駱越山雞、靈馬鯰魚等。

武鳴區是壯族的發源地之一,壯語以武鳴方言為標準音,被譽為“中國壯鄉”, 每年在武鳴城區舉辦的中國壯鄉·武鳴“三月三”歌圩活動已成為中外民族文化交流的平臺;境內主要有國家4A級景區的伊嶺巖風景區、大明山風景旅遊區、花花大世界等景區。武鳴區有都(安)南(寧)高速公路、210國道線和省道20321線過境,有南寧至武鳴城市大道一級公路,城區距南寧市區32公里。


快樂阿福123


南寧市下轄七個行政區五個縣,此外兩個開發區有代管的街道與鄉鎮。

這七個區分別是:青秀區、興寧區、西鄉塘區、江南區、良慶區、邕寧區、武鳴區。

五個縣分別是:橫縣、賓陽縣、上林縣、馬山縣、隆安縣

兩個代管街道與鄉鎮的開發區是:南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寧高新技術開發區

各區縣的情況分別介紹如下

青秀區

自然地理

青秀區位於南寧市東南部,介於東經108°18′45″—108°50′29″,北緯22°39′41″—23°00′03″,東鄰橫縣、賓陽縣,西接西鄉塘區,與江南區隔江相望,南鄰邕寧區,與良慶區隔江相望,北接興寧區。地貌東部低山丘陵,西部為市區盆地平原;屬亞熱帶季風區,陽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無雪,年平均氣溫21.7℃,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年平均日照1827小時;轄區土地面積865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明末清初,地方基層建立郜團制度,今青秀區行政區域屬南寧府宣化縣,民國2年(1913年)改稱邕寧縣南附廓團。民國21年,邕寧縣開始設置地方自治籌備委員會,分區調查全縣戶口,編制甲、村(街)、鄉(鎮)、區地方組織,實行保甲制度。次年3月調查並編制完畢,計全縣編制為。7808甲、766村(街)、68鄉(鎮);編成7個區,城區屬中區,西鄉塘、二塘、東門各一部分編為東門鄉,劃歸中區管轄。至民國23年,成立10個鎮,後城區有維新、寧武、明德、臨江、邕江等鎮和東門鄉,共轄7個鄉鎮。

解放前,今青秀區轄區內曾沒臨江鎮,轄中山路第一街、第二街,臨江街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第四街,南國街第一街、第二街,經文街第一街、南一里、南三里,桃源路第一街、第二街、七勝街,古城口第一村、第二村,中山中東二里,共1975戶,10475人。明德鎮,轄民權路南一里第一街、第二街,中山路第三街、中山路東二里,共和路第五街,明德街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民族路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南一里。寧武鎮轄虎邱村、沙井街,鎮寧路第一街、第二街、寧武街。東門鄉轄凌鐵村、官塘村、金牛橋、麻村、東北村、西南村、長村等。   

1949年南寧解放前夕,城區調整為7個鎮,共轄行政街64條。今青秀區分屬邕南鎮及寧武鎮,管轄權南、南環、臨勝、民族、民和(共和路第一段)、明德、仁東、中山、維新、經文、緯武、南國、桃源、臨江、古城口等行政村(街)。

1949年12月4日,南寧解放。22日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南寧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開始接管工作。1950年1月22日南寧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繼續對舊政權進行接管,逐步取銷舊街甲政權,並於1951年5月21日由市人民政府明令取銷舊街甲政權,逐步建立居民小組,未組織居民小組的街道由抗美援朝分會負責日常工作。1952年11月1日開始在民族路(包括共和路第一段)試點建立街道委員會,將全市原64條行政街劃為30個居民委員會。在今青秀區轄區範圍內有桃源、臨江、中山、臨勝、民族(包括共和路第一段)、明德(包括仁東街及權南街)、南國(包括經文街、緯武路)、南環、維新等居民委員會。

在區級政權建立前,在一段時間內實行“以警代政”,由公安派出所負責轄區內的街道工作,故基層政權的一切任務實際上由宣化、臨江、維新公安派出所負責。1952年底在南寧市城區設置第四、五、六3個區,今青秀區為第四區,由宣化、臨江、明德3個公安派出所所轄區組成,包括南環、臨江、民族、共和(共和路第一段)、明德、權南、仁東、中山(上段)、維新、經文(包括緯武)、桃源、臨江、古城口等14個街道7493戶29322人。其中男15199人,女14133人。該區為軍政機關集中之地,省軍政領導亦多住此。

1953年3月,南寧市決定將原郊區建立的一、二、三區合併,改稱為一區,在市區建立二、三、四3個區。經廣西省人民政府同意,各區均於3月16日成立。原定為四區的今青秀區改稱二區,金麗昆任區長。區政府辦公地址設在臨勝街55號,轄區同上。另凌鐵村亦增建一個居民委員會,屬二區管轄。第二區成立時統計,人口為7493戶29322人。

1955年12月,南寧市根據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關於撤銷市區一級政權組織,建立街道辦事處的決議,撤銷3個城區政權,建立13個街辦事處。街道辦事處編制為5~7人,作為市人民委員會的派出機構,負責街道居民工作,並按中央關於一般100~600戶、7~17個居民小組建立一個居民委員會的規定,將原有居民委員會進行調整。原二區撤銷後,在今青秀區轄區範圍建立維新、寧武、臨江、中山4個街道辦事處。維新街道辦事處駐南國街40號,轄維新、維新南、經文、緯武、南環、環經、民東居民委員會,共2969戶9798人。寧武街道辦事處駐新民路21、28號,轄維新北、望州嶺、安寧北、寧武、沙井、鎮寧居民委員會,共2138戶7239人。臨江街道辦事處駐保愛路保愛善堂,轄中山下、臨江、古城、桃源、河堤、南國、中山東居民委員會,共2235戶7826人。中山街道辦事處駐臨勝街原二區宿舍,轄中山上、中山中、民族、明德上、明德下、權南、臨勝、臨勝上居民委員會,共2271戶8017人。

1958年7月,南寧市恢復城區一級政權,設置江寧區。1958年7月建立江寧區工作委員會。1959年3月正式建立江寧區人民委員會(政府),轄中山、臨江、維新、建政、亭子、寧武街道辦事處,邕江南岸的亭子亦劃歸江寧區管轄。

1960年6月,南寧市建立人民公社,江寧區改稱南寧市江寧區人民公社。1961年6月,恢復為江寧區人民委員會。1963年1月,將原江寧區人民委員會分為中山、古城和南環人民公社,寧武、亭子辦事處劃出,區人民委員會及街道辦事處同時撤銷。

1967年1月,將南環公社稱為紅旗人民公社,古城公社改稱新城人民公社。1968年4月,各人民公社均加稱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79年3月恢復城區政權,成立新城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5月正式成立新城區人民政府。

2001年12月,南寧市進行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撤銷郊區和南湖管委會,將原郊區的津頭鄉和南湖開發區劃入新城區,轄區面積增至108平方公里,轄4個街道和1個鄉。

2004年9月1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4]79號〕調整南寧市部分行政區劃:新城區更名為青秀區,將原邕寧縣的長塘、伶俐、劉圩、南陽4個鎮和蒲廟鎮的莫村劃歸青秀區管轄,青秀區人民政府駐仙葫大道。

2005年3月,南寧市再次進行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原屬邕寧縣的伶俐、長塘、南陽、劉圩四鎮和仙葫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劃入青秀區。轄區面積增至872平方公里,轄4個鎮、5個街道辦事處和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仙葫經濟開發區。

2005年,將興寧區的民生社區劃給青秀區,將青秀區的望仙坡社區、金牛橋社區、長堽西社區、燕子嶺社區、長堽東社區、將橋社區和官橋村(居民共7萬人)劃給興寧區,以民主路和長堽路為界。

2005年6月25日,南寧市人民政府《關於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通知》(南府發[2005]70號):撤銷津頭鄉建制,改設立津頭街道辦事處。津頭街道辦事處包括麻村、葛麻、長堽、津頭、新興、埌西、埌東、南湖、那廖等9個村,總面積約30平方千米,人口2.14萬人。津頭街道辦事處駐南寧市錦春路8號。

至2016年,青秀區共轄4個鎮、5個街道及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分別是:長塘鎮、伶俐鎮、劉圩鎮、南陽鎮;中山街道、建政街道、南湖街道、新竹街道、津頭街道;仙葫經濟開發區。

人口民族

2005年3月,隨著南寧市區劃調整,青秀區轄區面積增至872平方公里,總人口53萬人。

2007年,常住人口54.83萬人,流動人口27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24‰。

2011年,戶籍總人口62.30萬人,流動人口1.63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72‰。

2015年,常住人口76.68萬人,戶籍總人口68.7萬人,流動人口25.12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19‰;。

青秀區居住有漢、壯、苗、瑤等30多個民族。

興寧區

興寧區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所轄的一個市轄區,轄4個街道:民生街道、朝陽街道、興東街道;3個鎮:三塘鎮、五塘鎮、崑崙鎮。興寧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的六個城區之一,規劃編碼為(450102),面積751平方公里,人口31萬,位於市中心,向東北方向延伸。   興寧區是南寧市最老的城區之一,也是城市的商貿中心區,轄區內商賈雲集,商貿服務業十分發達。興寧區的歷史,幾乎可與南寧的歷史劃上等號,轄區內的城隍廟、孔廟、水塔腳、新會書院,無不見證了南寧市的歷史。而興寧區的經濟,也伴隨著這座城市一同走過了漫長的發展路程。

  南寧市現存歷史最久遠的商業區,就是現在興寧區西關路、交易場一帶。如今,西關路、交易場的生意照樣紅火,它們只是興寧區發達的商貿服務業的一部分,它們與步行街、新華街、朝陽路等商業區一起,構成了這座城市的核心商業區——朝陽商圈。

  經濟發展

  進入21世紀,伴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興寧區經濟發展迅猛,興寧區委、區政府因地制宜,提出了實現城區經濟跨越式的“兩區帶動”戰略,制定和落實一系列吸引投資、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城區經濟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招商引資工作也是一年上一個臺階,2004年城區到位內資3.4億元人民幣,實際利用外資880萬美元,而2005年1—8月,到位內資超過5億元人民幣,實際利用外資1362萬美元。9月29日,興寧區為投資總額15億元的十個開工、竣工的重大項目舉行了盛大的慶典,這些項目的建設和竣工,為城區經濟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鑑於市中心部分屬於傳統商業區,歷史久遠,但基礎設施落後,制約了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城區政府積極結合城市建設“136”工程,大力推進舊城改造工作,引進外來企業和資金進行城市建設,經過不懈的努力,近年來,先後有南寧萬達商業廣場、新朝陽商業廣場、金朝陽、太陽廣場、金之島廣場等重要商業地產建成交付。基礎設施的改善,使得興寧區原有的區位優勢更得以體現:密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極短的市場培育期,吸引了眾多知名商業企業落戶興寧區:沃爾瑪、百盛、大食代、麥當勞、肯德基、國美、蘇寧、夢之島,還有更多的企業在費盡心思,要在這片寸土寸金的商家必爭之地取得立足點。在第二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幕前夕,轄區內彙集了各種高檔名牌的東博百貨商場又隆重開業,而全面引進著名的義烏小商品市場經營、管理模式、瞄準東盟市場的南寧金之島義烏小商品商貿城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朝陽商圈城市第一商圈地位更加鞏固。除此之外,由交易場、民族商場、和平商場組成的“金三角”和轄區內眾多的專業市場,更使得興寧區的第三產業在南寧市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2004年,行政區劃調整前人口僅17萬人的興寧區商品銷售總額近100億元,商貿中心區名不虛傳。

  為了實現城區經濟的持續發展,興寧區把目光投向了從前被稱作“非洲村”的東溝嶺,作出了開發東溝嶺新區的重大決策。這是南寧市第一個由城區負責規劃、開發、建設的新區。在進行新區定位時,除了建設行政區、新的商貿區和商住區外,興寧區把重點放在了新興的被稱作“第三利潤源”的現代物流業。在新區規劃中,北側7000多畝土地被劃為物流園區,命名為“南寧金橋物流園”。園區建設總投資超過30億元人民幣,建成後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年上繳稅收10多億元,它將憑藉南寧連接西南、華南、中南三大經濟圈,面向東南亞的獨特優勢,極大地增強南寧市對周邊地區的經濟輻射力,更好地服務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現在,“金橋物流園”已成為南寧“中國——東盟物流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子項目南寧快環建材裝飾批發市場已建成營業;另一子項目金源國際汽車城已開工建設,其投資總額達7億元,建成後年銷售額約60億元,成為廣西乃至西南最大的汽車物流基地。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展現在人們面前的,不僅是一個商業發達、市場繁榮的興寧區,還將是一個有著現代物流業強大輻射力的興寧區。

  在進行城市中心區改造和東溝嶺開發的同時,興寧區根據行政區劃調整後城區縱深增大的有利條件,把轄區內東北方三塘鎮的重點城鎮建設作為城區建設的又一個重點,而作為城市的脊樑的工業,被作為三塘重點鎮建設的核心和重點。這裡,規劃有興寧區的工業集中區,面積達800公頃,以電子、服裝、特種汽車及配件、新型建材四大重點產業起步,集中相關產業和配套產業,拉長產業鏈,以形成四大產業集群,到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預期超過30億元。得益於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和重點小城鎮建設的優惠政策,工業集中區一期所需土地已經得到落實,投資額分別為1.5億元和7000多萬元的嘉捷特種設備生產項目、中科天盈電子產品生產項目等一批規模大、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工業項目已經落戶工業集中區,正陸續開工建設。它們和已經建成投產的華潤商品混凝土、聖傑威達瓷業一起,勾勒出了興寧區未來工業的雛形。而更多的項目,正在評估和洽談中。興寧區將本著高起點、高產出、低能耗、低汙染、發展循環經濟的方向,規劃建設好工業集中區,使城區工業在不久的將來真正成為城區經濟的脊樑。   

社會建設

  隨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舊城改造工作的不斷推進,興寧區將以做強做優以朝陽商圈為中心的城市中心區為目標,引進知名商業、物業品牌和名店,鞏固和強化朝陽商圈的地位,城區的商貿中心區將日新月異。隨著友愛南路的打通,這裡將建設一座彙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以小巧精緻為特色的商業地產——澳門街。這是澳門迄今在廣西最大的投資項目,總投資超過3億元,用投資商何國鋒先生的話說:澳門街的建設,不僅僅是一個地產開發項目,它將在南寧澳門之間,搭建起一座經濟交流和文化交流的橋樑。而在上海路——濟南路圍合區,廣西盛世基業房地產公司將和成都著名的“荷花池”批發市場聯手,運用現代電子信息、交易服務技術和現代管理,在此傾力打造第二個“荷花池”,成為興寧區商品批發行業新的展示、交易平臺和新的亮點。憑藉著興寧區優越的區位優勢、建設中的可作為依託的物流業以及所面對的東盟廣闊的市場,合作雙方信心十足。

  建設中的東溝嶺新區,將繼續本著“生態、綠色、環保”、“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行開發。使之成為興寧區未來的行政中心、物流中心、新的商貿中心和商住區。除建設中的物流項目和基礎設施、房地產項目外,興寧區將繼續推出多個物流、商貿、房地產、服務設施項目,吸引開發商進行投資建設。在獲得國家建設部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的基礎上爭創“迪拜國際最佳範例獎”。最終,這片昔日荒涼的土地將建設成為面積14.12平方公里,居住人口7.5萬人,各類設施齊全的生態型新區,成為興寧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未來的三塘鎮區,規劃面積達28平方公里,人口20萬。除了繼續做大、做強、做優工業集中區外,鎮區還將按照“六區”——工業區、物流區、專業市場區、行政文體區、及兩個居住區、“三心”——市級的公共活動中心及兩個居住區的配套商業中心、 “一帶”——南北向結合三塘河形成的景觀綠化帶、“一園”——結合松柏水庫佈置的一個社區公園進行規劃和建設。在鎮區的九曲灣,將出現一座新型的住宅區——嘉和新城,還將依託珍貴的溫泉資源,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旅遊、休閒、度假設施。今後的三塘,將成為南寧重要的衛星城。這裡同樣是投資的熱土,孕育著希望和收穫。

  歷史沿革

  因興寧區的部分區域在1950年以前屬南寧(邕寧縣)興寧鎮管轄,故得名。

  1950年,南寧市城區街道由市-的10個派出所分別管理,興寧區域為興寧、明德、寧武、和平4個派出所管轄。1951年,南寧市劃分為第四、五、六區及郊區,興寧區域包括了第五區的大部分,第六區的一部分及郊區的小部分。1953年,南寧市原四、五、六區改為第二、三、四區。同年3月15日,市民普選,第三區(今興寧區)人民政府成立,這是興寧區有建制之始。1955年12月撤銷第三區(今興寧區)建制,建立興寧、民生、解放、邕江上段、邕江下段5個街道辦事處。1958年7月,撤銷街道辦事處,恢復區級建制,設立興寧區,併成立區黨委。1960年6月,改興寧區為興寧人民公社。1979年3月,撤銷人民公社,成立朝陽區(今興寧區)。1980年4月更名為興寧區,同年5月成立興寧區人民政府,駐解放路54號。

  2000年,興寧區轄2個街道。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131865人,其中:民生街道51473人、朝陽街道80392人。

  2001年11月1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1]150號):將原南寧市郊區的安吉鎮、三塘鎮和上堯鄉的虎邱村劃歸南寧市興寧區管轄。12月,南寧市調整部分市轄區行政區劃,將原郊區上堯鄉的虎邱村、安吉鎮、三塘鎮及順延到高峰林場的區域(即以安吉至甘圩的三級公路為界往東與邕寧縣、武鳴縣行政區劃界線止),劃給興寧區管轄,同時將原上堯鄉的虎邱村、安吉鎮的雞村2個村劃歸朝陽街道辦事處管理。區劃調整後,興寧區轄安吉、三塘2鎮,民生、朝陽2個街道辦事處,29個社區和17個村委會,面積25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7萬人。

  2002年,興寧區位於南寧市市區中心,延伸至市區東北部。轄朝陽、民生2個街道辦事處和三塘、安吉2個鎮,行政轄區面積253平方千米。2002年末人口16.8萬。

  2003年4月9日,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撤銷安吉鎮建制的批覆》(桂政函[2003]249號)精神,經南寧市委,市人民政府研究(南府發[2003]36號),決定撤銷安吉鎮建制,設立兩個街道辦事處對原安吉鎮轄區進行管理。安吉鎮建制撤銷後,原安吉鎮的西津,連疇,永寧、北湖,皂角5個村仍屬興寧區管轄,人口1.1萬人,面積19.9平方千米;蘇盧、屯淥、屯裡、大塘4個村歸城北區管轄,人口1.2萬人,面積20.1平方千米。興寧區與城北區的城區界線,以現行的村界為區界。城北區、興寧區分別設立相應的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對所轄範圍實行屬地管理。城北區新設立的街道辦事處定名為“安吉街道辦事處”,辦事處辦公地址設在原安吉鎮人民政府大院;興寧區新設立的街道辦事處定名為“安寧街道辦事處”,辦事處地址由興寧區人民政府定址並落實。

  2003年,興寧區轄1個鎮、3個街道,共有28個社區居委會和14個村委會。年末常住人口16萬人。

民生街道:轄區東起園湖路花鳥市場沿市保育院、市工人文化宮、共和路至民生路電信局;南臨朝陽南段立交橋至邕江大橋冬泳亭、沿江濱路至石巷口;西起解放路沿朝陽溪至朝陽橋;北從人民路北一里沿溪至園湖路花鳥市場。辦事處駐高峰裡。面積2.72平方千米,下轄11個社區居委會(解放、新華、興寧、北寧、民生、高峰、人民中、人民北一里、人民北二里、人民東、交通廳大院),年末總人口4.5萬多人。

  朝陽街道:轄區以朝陽溪為界,東起雞村,西至華強路,南臨朝陽橋,北至林科院的路西大隊。辦事處設在濟南路。面積7平方千米,下轄17個社區居委會(朝陽、華東、五村嶺、運德、中華、望州、望州南、東溝嶺、明秀水電、綠園、高峰林場、林學、熱作、香草苑、林科院、明秀路橋、三建)、2個村委會(虎邱、雞村),年末總人口8.8萬人。

  安寧街道:面積19平方千米,年末總人口1.16萬人。轄原安吉鎮的皂角、北湖、連疇、西津、永寧5個村委會,辦事處暫設在皂村。

  三塘鎮:位於市區東北部,距市中心14千米。轄7個村委會(三塘、那況、圍村、大鄧、那陀、福祿、路東),共33個村民小組。年末總人口3.2萬人,面積104平方千米。

  2004年,興寧區位於南寧市中心,總面積233.1平方千米。東經108°3'-108°51',北緯22°44'-23°32';東西向最大跨距16.49千米,南北向最大跨距22.1千米;東面與新城區毗鄰,南面與江南區隔河相望,西南從解放路轉華強路中下段與永新區相接,北面以鐵路線為界與城北區毗鄰。興寧區轄3個街道辦事處、1個鎮,共28個社區和15個村委會。年末常住人口158494人。(按區劃調整前的區域)

  2004年9月1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4]79號)調整南寧市部分行政區劃:將原邕寧縣的四塘、五塘、崑崙3個鎮劃歸興寧區管轄,興寧區人民政府駐廂竹大道。調整後,興寧區轄民生街道、朝陽街道、安寧街道;三塘鎮、四塘鎮、五塘鎮、崑崙鎮。

  2005年,將興寧區的民生社區劃給青秀區,將青秀區的望仙坡社區、金牛橋社區、長堽西社區、燕子嶺社區、長堽東社區、將橋社區和官橋村劃給興寧區,以民主路和長堽路為界。3月30日,兩區舉行了社區居委會的交接儀式。

  2005年6月25日,南寧市人民政府《關於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通知》(南府發[2005]70號):撤銷四塘鎮建制,整體併入三塘鎮,擴大三塘鎮的管轄範圍。調整後三塘鎮管轄三塘、那況、圍村、大鄧、那陀、福祿、路東、降橋、同仁、那筆、創新、建新、六村等13個村和四塘、四塘煤礦、平垌煤礦、裡羅煤礦等4個社區,總面積192平方千米,人口4.9萬人,三塘鎮人民政府駐三塘街。

西鄉塘區

西鄉塘區於2005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是撤併原永新區、城北區組建而成的城區,地處南寧市中西北部,總面積1298平方公里,現轄3個鎮10個街道辦事處(其中,心圩、安寧街道辦事處由高新區管委會託管),63個村委會,77個社區居委會,共有基層黨組織1116個,黨員21471人,城區常住人口約115萬人,是南寧市人口最多、建成區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區。概括起來,主要有六大特點:一是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水街、粵東會館、陳東老村等均坐落於我轄區。二是南寧市重要的交通樞紐,廣西重要鐵路樞紐站南寧火車站坐落於我轄區;南寧快速環道、高速外環貫穿整個城區,五座大橋飛跨邕江南北。三是南寧市重要的菜籃子基地,也是南寧市重要的蔬菜、花卉、瓜果、禽蛋、魚類和鮮奶生產供應基地。四是南寧市重要的商貿物流基地。轄區有安吉、秀靈、南棉、人民、“三華路”、大學路等“六大商圈”,有城北虎邱鋼材市場、國美、蘇寧電器等一大批知名市(商)場。五是南寧市重要的老工業基地,有傳統的產業技術和良好的發展空間,南機動力、青島啤酒廠、橡膠廠等老工業坐落我城區,六是廣西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等全區80%的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坐落我轄區。

江南區

【地理位置】 江南區位於南寧市區西南部,邕江南岸,介於北緯22°20′~22°53′、東經107°56′15″~108°22′30′之間。東西最大距離3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58.32千米。江南區人民政府駐江南街道壯錦大道19號。東鄰良慶區,南連防城港市上思縣,西接崇左市扶綏縣,北與興寧區、青秀區、西鄉塘區隔邕江相望。

  【建制沿革】 江南區古屬百越之地。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江南區地屬桂林郡(郡治在今貴港市)。漢高帝元年(前206年),地屬南越國。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地屬鬱林郡領方縣。三國時,地屬吳國廣州鬱林郡臨浦縣。東晉大興元年(318年),地屬晉興郡晉興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地屬宣化縣,歸鬱林郡統轄。唐貞觀六年(632年),地屬邕州。天寶元年(742年),地屬朗寧郡轄地。乾元元年(758年),復屬邕州。五代十國時,地屬南漢國邕州。宋代,地屬邕州和宣化縣。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地屬邕州路宣化縣。泰定元年(1324年),地屬南寧路。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地屬南寧府宣化縣,直至清末。

  民國元年(1912年),地屬南寧府。民國二年,地屬南寧縣。民國三年,地屬邕寧縣。

  新中國成立初期,邕江南岸範圍地屬南寧市第二區區公所。1955年12月,地屬南寧市郊區公所。1953年3月16日,建立南寧市第三區(興寧區的前身)水上臨時工作委員會,管理邕江上的船戶。1954年8月,成立南寧市第三區水上辦事處,水上臨時工作委員會隨之撤銷。1955年12月15日,第三區水上辦事處改建為邕江上段、邕江下段2個街道辦事處。1957年12月,2個街道辦事處合併為南寧市街道水上辦事處。1958年7月,水上辦事處劃歸新建立的興寧區領導,9月,水上街道辦事處改建為街道上游人民公社。1959年7月,上游人民公社改名為水上人民公社。1960年6月,水上人民公社改為興寧人民公社下轄的分社。1961年6月,水上分社復改為水上人民公社。1962年1月,水上人民公社隸屬南寧市街道工委,同時加掛水上街道辦事處牌子。1968年4月22日,水上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成立,隸屬市街道工作領導小組領導。1971年6月,水上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名為江南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隸屬市街道工作領導小組(局)。

  1979年3月22日,江南人民公社撤銷,成立江南區黨委和江南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5月,設立江南區人大常委會,成立江南區人民政府。1987年10月,成立政協江南區委員會。

  【行政區劃】 2013年,江南區轄江西、吳圩、蘇圩、延安4個鎮(吳圩鎮由南寧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福建園、江南、沙井、那洪、金凱5個街道(那洪街道、金凱街道由南寧經濟技術開發區託管),以及68個行政村、28個社區、587個自然村(屯)。

  【交 通】 湘桂鐵路、黔桂鐵路、南防鐵路和桂柳高速公路、南寧至友誼關高速公路及邕江河道過江南區境內,正在修建的雲桂高鐵橫貫東西,南寧吳圩國際機場、南寧鐵路南站坐落轄區內,有江南港、西江港、金雞港等港口,邕江大橋、中興大橋、白沙大橋、清川大橋、永和大橋、葫蘆鼎大橋、北大橋、桃源橋、凌鐵大橋橫跨邕江兩岸。

  【地形地貌】 江南區境內地處南亞熱帶,地貌可分為山地、丘陵、階地平原、臺地和河谷平原。山地位於西南部的蘇圩鎮、吳圩鎮、延安鎮,為十萬大山餘脈。蘇圩鎮與扶綏縣交界的鳳凰山,海拔648米,為南寧盆地邊緣最高點。丘陵位於西南部的蘇圩鎮、吳圩鎮、延安鎮。階地平原位於北部和東北部,是邕江河道變遷而成的沖積平原,海拔73~140米不等。河谷平原位於南部的吳圩鎮、蘇圩鎮,海拔70~80米。

  【氣 候】 江南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光熱豐富,雨量充沛,霜少無雪,夏溼冬幹,夏長冬短,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全年平均氣溫21.8℃,平均相對溼度79%。1月平均氣溫13.8℃,極端最低氣溫2.1℃;7月平均氣溫28.2℃,極端最高氣溫38.7℃;最低月均氣溫 13.2℃,最高月均氣溫是 38.7℃。年無霜期344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597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降雨集中在每年5~9 月、6~8月最多。

  【水 文】 江南區境內河流水系屬於西江水系,過境的邕江河段全長45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418億立方米;主要支流有良鳳江、龍潭河、沙江。良鳳江流域面積525平方千米,河流長度64.90千米,年平均流量2.1億立方米。龍潭河流域面積87.8平方千米,幹流長28.5千米,年總徑流量3515萬立方米。沙江流域面積85.8平方千米,幹流長21千米,年總徑流量2632萬立方米。過境左江河段長27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74億立方米。2013年,境內共有水庫工程23座,其中中型水庫1座(龍潭水庫),小(一)型水庫9座,小(二)型水庫13座。

  【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 江南區境內礦產資源有煤、石灰石。

  【自然災害】 江南區境內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地震地質災害、病蟲害和大風、冰雹、凍害等類型,其中以水災、旱災為主。水災主要發生在6~8月,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68年8月中旬,因邕江水暴漲,東方紅大道(今星光大道)、福建路(今五一路)等市區街道全部被淹。旱災主要發生在春季、秋季和冬季。遇到強降雨時,由於市政排水設施不夠完善,街道容易產生內澇。

  【人 口】 2013年年末,江南區戶籍總人口47.55萬(南寧經開區戶籍人口11.72萬),其中農業人口25.17萬,非農業人口20.9萬。壯族人口22.66萬,佔總人口49.51%。人口自然增長率8.95‰(含南寧經開區,不含南寧經開區為8.34‰)。

  【土地面積】 2013年,江南區土地面積1154平方千米(含南寧經開區),其中耕地面積2.32萬公頃,有林地面積4.1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5.64%。

  【旅遊風景區(點)】 江南區主要旅遊風景區(點)有揚美古鎮、江西鎮智信村田園風光,廣西皇氏錦江生態觀光園和麻子畲中國文化名人舊居,木村名古樹群等。

  【特 產】 江南區地方主要特產有江西鎮紫色糯玉米、香蕉、辣椒、豆角、厚皮甜瓜、楊桃、楊梅、“揚美三寶”(豆豉、梅菜、沙糕)、揚美木瓜丁,吳圩鎮西瓜、黑皮果蔗,蘇圩鎮西瓜、芥菜、辣椒、黑皮果蔗,延安鎮西瓜、金瓜、芥菜、酸菜、黑皮果蔗、紅利野山椒等。

良慶區

良慶區是廣西南寧市轄區,位於南寧市正南部,東鄰邕寧區,西連江南區,南毗上思縣、欽州、靈山縣,北與青秀區接壤。

良慶區距市中心僅4公里,與廣西沿海“金三角”的欽州市相連,扼大西南出海通道之要衝,南北高速公路、二級公路穿境而過,貫穿轄區的四個鎮和兩個開發區,處於廣西沿海開放帶向內陸擴展之過度區,屬南北欽防經濟圈的中心區域。

良慶區總面積為1379平方公里,轄良慶鎮、那馬鎮、大塘鎮、南曉鎮、那陳鎮等五個鎮和大沙田經濟開發區、沿海經濟走廊開發區,2011年總人口24萬人。

邕寧區

邕寧區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所轄的一個市轄區。位於南寧市區東南部。邕寧區轄蒲廟鎮、新江鎮、那樓鎮、百濟鄉、中和鄉5個鄉鎮,含65個行政村、9個社區,455個自然屯,總面積12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0190公頃;2010年年末總人口為33.74萬,其中壯族人口占95%。邕寧區轄3個鎮:蒲廟鎮、新江鎮、那樓鎮,2個鄉:百濟鄉、中和鄉。區人民政府駐蒲廟鎮紅星路。據《廣西2011年統計年鑑》統計,2010年邕寧區生產總值41.4194億元,同比增長10.63%,人均生產總值14711元;財政收入3.070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792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02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58元,農村民民人均純收入4968元。

武鳴區

武鳴區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意為“以武而鳴於天下”,地理座標北緯22°59′—23°33′與東經107°49′—108°37′之間,位於南寧市北部,西和西南與隆安縣、平果縣交界,北接馬山縣, 南鄰南寧市區。

2014年,武鳴區幅員面積3378平方公里,轄13個鎮;總人口68.66萬人(2009年),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6.07億元。

武鳴區是壯族的發源地之一,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壯語以武鳴方言為標準音,被譽為“中國壯鄉”, 每年在武鳴城區舉辦的中國壯鄉·武鳴“三月三”歌圩活動已成為中外民族文化交流的平臺。

橫縣

橫縣,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安廣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南寧市東部,居鬱江中游,地處北迴歸線以南,介於東經108°48’~109°37’,北緯22°08’~23°30’之間,東連貴港市,南接靈山縣、浦北縣,西界邕寧縣,北和賓陽縣接壤,享有“中國茉莉之鄉”的美譽,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沿江近海靠城的重點縣域。

縣城與廣西首府南寧市相距102公里,距沿海經濟開發城市北海200公里。全縣下轄14個鎮3個鄉,總面積3464.3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平原為主。森林覆蓋率43.99%。

賓陽縣

賓陽縣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位於廣西中南部,南寧市東北部,介於北緯22°54′-23°27′,東經108°32′-109°15′之間,東鄰貴港市覃塘區,南偏東與橫縣接壤,南與興寧區、青秀區交界,西與武鳴區相連,西北銜接上林縣,東北與來賓市興賓區相鄰。

賓陽縣版圖總面積2308平方千米,截至2014年末,下轄16個鎮,戶籍總人口104.38萬,其中非農業人口30.58萬。2014年,該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3.02億元,全部財政收入15.60億元。

賓陽縣地勢南高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東、南、西三面邊緣土山環亙,中部為不閉合盆地,為大片沖積平原;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充足,夏溫冬幹,夏長冬短,雨量充沛。

賓陽縣是桂中南重要交通樞紐之一,曾獲“全國質量興市先進縣”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全國法治縣創建先進單位” 、“廣西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等榮譽稱號。

上林縣

上林縣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位於廣西中部,南寧市東北部,大明山東麓,介於東經108°23′-108°52′,北緯23°12′-23°28′之間,西南毗武鳴區,南接賓陽縣,東北鄰來賓市興賓區,西北連馬山縣,北靠忻城縣。

上林縣版圖總面積1869.64平方千米,截至2015年,該縣下轄7個鎮、4個鄉,戶籍總人口496007人。2015年,該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3892億元,比2014年增長7%。

上林縣屬桂中南山區,西部多山,東南部多丘陵和平地,山脈多呈西北至東南走向,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處低緯,北迴歸線橫貫縣境中部,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溼潤溫和,夏長冬短。

上林縣有“南寧後花園”之稱 ,是廣西傳統節日“三月三”的發祥地和珠江流域龍母文化的源頭,也是“國家生態示範區” 、“中國長壽之鄉” 、“廣西首批特色旅遊名縣創建單位”。

馬山縣

馬山縣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位於廣西中部略偏西位置,居紅水河中段南岸、大明山北麓,東與上林縣、來賓市忻城縣交界,南與武鳴區相鄰,西與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百色市平果縣接壤,北與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隔紅水河相望。

馬山縣版圖總面積2345平方千米,截至2014年,下轄7個鎮、4個鄉,總人口55.58萬,其中非農業人口8.89萬。2014年,該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6.7751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4.50 %。

馬山縣地貌以山區丘陵為主,東西部為大石山區,中部和西南部為土嶺丘陵;地處低緯度地區,屬南亞熱帶溼潤氣候區,光熱充足,雨量充沛,夏長冬短。

馬山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主要農土特產有黑山羊、金銀花、旱藕粉等,是“中國黑山羊之鄉”。馬山也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壯族三聲部民歌發源於該縣,另有壯族扁擔舞、會鼓等多種文化藝術形式。

隆安縣

隆安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代管縣,位於中國廣西的西南部、右江下游兩岸,地處東經107°21′~108°6′,北緯22°51′~23°21′,東及東北鄰武鳴區,西連天等、大新兩縣,西北與著名鋁業基地平果縣相連,南同南寧市西鄉塘區及崇左市江州區、扶綏縣接壤,是大西南鐵路、公路、水路的重要交通樞紐。縣境東西最大橫距77千米,南北最大縱距56千米,面積2277平方公里,人口40.53萬,有壯、漢、苗、瑤等13個民族。

南寧高新技術開發區

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建於1988年,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高新區,總規劃面積120平方公里。2001年底,南寧市委、市政府為加快園區經濟發展,決定對開發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幾年來,園區發展迅速,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與製藥、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等優勢產業,是廣西眾多個開發區中產業聚集程度最高、配套最成熟的園區,同時也是廣西發展高新技術的重要基地。

南寧經濟技術開發區

南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於2001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位於南寧市的南部,規劃控制面積504平方公里 。開發區基礎設施完善,通信網絡暢通,能源供應充足,城市配套齊備,服務體系健全,發展勢頭強勁,目前已有美、德、荷蘭、澳大利亞、日、韓、新加坡、馬來西亞、臺灣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及國內一批上市公司和知名企業500多家。形成了以機電、日用消費品、紙製品和精細化工等為主導產業群的四大支柱產業。開發區是您投資經商的理想之地!


愛在綠城


#了不起的城市#

市轄區:青秀區、興寧區、江南區、良慶區、邕寧區、西鄉塘區、橫縣、隆安縣、武鳴縣、馬山縣、上林縣、賓陽縣。

城市面積:市區(即六城區)面積6476平方公里,城市建城區面積230多平方公里。

南寧市轄六城區和六個縣,總面積22626.95平方公里。2006年,城區重新劃分,撤消城北區、永新區、邕寧縣,設立西鄉塘區、邕寧區和良慶區;擴大興寧區、江南區管轄範圍;將新城區列名為青秀區,並擴大其管轄範圍。調整後,南寧市區變成了六縣六城區,即:



空姐成長日記


而南寧分六個區,有青秀區,興寧區,江南區,良慶區,邕寧區,西鄉塘區。其中下轄高新經濟開發區。

全市城區和七個縣。分別足城北,新城、興寧,永新,江南城區。站地面積22626.95平方公里,2006年城區再次重新劃分,將新城區列名為青秀區,並擴大管轄範國,清整後,南寧區變成了36城區。謝謝啦


用戶52027123209周圍


#了不起的城市#分為六個區。青秀區、興寧區、江南區、西鄉塘區、良慶區、邕寧區。興寧區和青秀區比較繁華。因為南寧的市中心在興寧區,各個大型市場也在那。青秀區發展比較迅速,市政府、水晶城、會展中心都在青秀區。西鄉塘區是南寧的大學城。


漫然八卦說


如圖,下次能不能問個對得起百度的問題。。。。。。。。。


棗疆姑娘


現在是武鳴區了,不是武鳴縣了,哪來的舊文,不能叫新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