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里的文化:孔子教人如何说话

说话里的文化:孔子教人如何说话

有次参加一个会议,开会前会议主持人提醒,由于发言的人较多,希望每人发言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发言过程中,有个人拿着麦克风侃侃而谈,陶醉在自我之中,都快半小时了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好像大家都是来听他上课似的。

大家没办法,只能耐心听着。

这时,同座的朋友低声说了一句:“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我会心的一笑,摇了一下头,心说,没办法。

现在是一个讲究自我实现的时代,大家都强调通过表达展示自己、宣传自己、推销自己,拿到麦克风时,就会溢美之词泛滥,自我表扬不止。感觉自己有说不尽的话。

但由于不懂得说话的技巧,严重超时会影响会议进程,一旦等到主持人提醒你的发言超时了,就难免把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

怎样才能把控自己的说话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自己的发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一定的说话技巧,掌握合理的“说话之道”!

孔子的说话之道,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一,在平时的表达中,如果说话或发言起不到好的效果时,不如“讷于言”

《论语 · 颜渊篇》里,司马牛请教老师孔子,如何为人处世,怎样做才能效果更好。

孔子因材施教,针对司马牛性格中“多言而躁”的特点,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说:

“仁者其言也讱。”“讱”的意思是,说话非常谨慎。

孔子意思是说,对自己的言行要负一切责任,而且一言既出,务必谨守信用,所以仁者通常沉默寡言,绝不会不经考虑而轻率出口。

在《论语 · 子路篇》中,孔子又说:“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的意思是说:公正的人,秉性刚直;果毅的人,立志坚定;质朴的人,居心笃厚;口纳的人,说话信实。这四种人,资质纯良,和仁道是相近的。

“刚毅”是指性格与修养,“木讷”则是指表情与说话都十分谨慎。

行仁的人不轻易说话,要说话,也是深思熟虑以后才说。话少的人,在行动上很敏捷,意思就是敏于实践。“近仁”即接近人生的正道。

孔子认为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要走上人生正道,做到刚、毅、木、讷这四点非常重要。

行动上刚强、果决,内心有自己的主意,一旦选择决定了,就毫不迟疑地坚持下去。在行动上,决不与别人逞口舌之快,而是安分守己,踏踏实实地做事。

在《论语 · 述而篇》中,叶公问子路关于孔子的为人,子路的口才一向不怎么好,所以当他不知如何回答时,他就选择了一项最聪明的办法,那就是保持沉默。

这就是“讷于言”。平时不多说话的人,要么不说,要说,那一定是打了腹稿,深思熟虑。不言则已,一鸣惊人,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讷于言”的子路,问出“愿闻子之志”,就是问老师孔子的志向是什么。

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意思是说:“我就盼望着有那么一天,所有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都能够相互信任,年轻的子弟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

所以,在人生修炼的过程中,在自己没有懂得“如何说”,在没有办法掌控“说的效果”的时候,我们不如先学学孔子要求的“讷于言而敏于行”。在行动上,多用功一些。而在言语上,多积累一些。

二,

把握好时机,分清说话的对象,你说的话才能让人容易接受,才能“不厌其言"。

《论语 · 宪问篇》中有“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原文是这样的,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回:“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意思是,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时说: "他不说话,不笑,不取,是真的鸣?”

公明贸答道: “告诉你这件事的人说得太过分了。他老夫子该说话的时候才说,所以别人不讨厌他说的话;快乐了才笑,所以别人不讨厌他的笑; 该取的时候才取,所以别人不讨厌他酌取。”

“时”指的就是时机,意为“在适当的时候,在该说话的时候,他才说话,所以,别人不讨厌他说话”。

我们有时说话会被别人讨厌,多数情况就是因为说话的时机选择不当,没有注意到别人的情绪,没有考虑当时的环境,没有考虑到对方的身份是否适当。

那么,在人际关系的交往过程中,如何做才能算是恰当的时机呢?

当我们参加会议时,或者其他集体的活动时,如果有老前辈,或者有先进人物时,那我们这时就要注意了,不能急躁冒进,不顾场合,而要考虑时机,稍安勿躁。应该让前辈和先进先发言。

如果会议主办方有安排好的会议议程,那么,就听从主办方安排好的顺序,依次发言。

个人发言,最好做好准备,把自己的思路理一理,打个腹稿,或者在笔记本上列个提纲,做到心中有数。当困到自己发言的时候,按照准备好的提纲走,这样就不会离题,而且条理清晰。发言的时候,定好手机时间,或灵活地看下手表,做到不超时。

如果想使自己的发言出彩有分量,那么就要使发言有针对性,分清说话的对象。如果是对专家,则要说得专业性上一点。如果是对同行,则说得深入浅出,说出自己的特点。

《论语》中描述孔子跟不同的人说话时,他的表现是这样的: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意思是,孔子与官阶比他低的人说话时,态度温和而愉快;与同级的人说话时,态度正直而坦诚;国君临朝时,他则是恭敬而警惕、稳重而安详。

孔子在乡党、宗庙、朝廷等不同的场所与不同的人谈话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神态。和乡里邻居相处时温和恭敬,而在重要的国事场所则庄严、郑重,对不同的人都能尊重而又恰到好处。

面对不同的说话对象,孔子采用了不同的说话方式,让与他对话的人都能感觉愉悦。

这里展现的是孔子对谈话时机和谈话对象熟练地把控。这种表现是出于孔子思想上高度的自觉,对环境的准确判断以及对自身言行的修养成效的胸有成竹。

三,

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强,好口才越来越被认为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必备能力。

作为现代人,我们不仅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还要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不仅要用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做贡献,还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说服别人。

孔子说的“巧言令色”,其实就是一种语言表达能力。巧言令色是必需的,但背后的基础必定是内心的真诚才行。

儒家很重视言语表达能力。

孔子开设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言语科居于第二,说明在孔子的心目中,言语表达居于很重要的地位。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意即: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心意。

孔子时代讲礼,从“礼仪”的“仪”便是保持自己的独立尊严,同时使的他人愉悦。用语言来使得他们欢喜和产生其他情绪是一种自我表达,孔子自己也欲建立这样的学说。

但是,如果只是致力于巧妙的言语,钻研说话的技巧,那就会让人看起来变成他所想要变成的样子,然后止步不前。这则就是为什么仁德变得稀少的原因!

所以,孔子并非反对“巧言令色”,而是认为,如果把注意力都放在外表上,就很难会有仁。这里强调的,是内外轻重的分别。

所以,只要内心真诚,“巧言令色”绝对是一种人人都要追求的语言表达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