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国士再出征

钟南山,国士再出征

文 ✎ 陈令孤


“肯定有人传人的现象。”1月20日晚间9时51分,在接受央视《新闻1+1》节目视频连线采访时,84岁的钟南山说了这么一句话。


严肃又坚毅的面孔,谨慎而果断的语气,瞬间引起大家的警惕:我们可能要面临一场类似17年前“非典”的传染病疫情。


在这之前,尽管媒体和互联网上已经传出武汉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新闻,确诊人数也超过200例,但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关部门的早期通报称其是“有限传染”。很多人不会想到,自己正处于危险中。


关键时刻站出来说话的钟南山,又勾起人们对这位当年抗击“非典”英雄的集体回忆。在那场“战疫”中,他成为万众瞩目的科学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身上所具备的胆识、专业和自信,激发了人们的警醒意识,也凝聚了斗志。


钟南山,国士再出征

央视新闻频道白岩松视频连线钟南山院士


当晚的节目中,钟南山还提醒公众要注意预防,尽量避免前往武汉,如果有不适症状,尽快到医院查看,同时,戴口罩很有作用。一时间,口罩、消毒液成了紧缺物品。“钟南山”三个字频频登上热搜,网上流传着段子:今年春节不能动,几时能动?钟南山说动才动。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人们希望知道他会作何判断,又有何建议。这是他曾经掌控局势的成就促成的,也是他常年保持一个医生的良知形象积累的。有他在,人们就多了信任和信心。


抗击“非典”的功臣


很多人还记得,在抗击“非典”中,钟南山一跃成为全民“偶像”,主要是因为他的一句话和两件事。


那一年,他67岁,本已退居二线,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简称“广医一院”)呼吸疾病研究所任所长。尽管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但名气只限于业界。因为“非典”疫情最先发生于广东,而他又是广东呼吸科最著名的专家,一下子被推到了前台。


2002年12月22日,广医一院接收了一名奇怪的肺炎病人,使用各种抗生素治疗都不见效。两天后,之前救治过该病人的8位医护人员全被感染。作为专家,钟南山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种特殊的传染病,此前没出现过。2003年1月22日,他会同广东省卫生厅专家组,起草了一份调查报告,第一次将这种病命名为“非典型肺炎”。


时值春节,“非典”病例剧增,广东告急。2月3日,大年初三,他临危受命,出任了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护专家组组长。当时,他主动提出:“把最危重的病人往我们医院送。”


这句话,体现了一位医生的担当精神。当然,也是出于对实力的信心,他在呼吸疾病治疗和研究方面做了三十几年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后,他所在的呼吸疾病研究所就成了“非典”救治工作的技术核心和攻坚重地。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我做任何事都是这样,只要有一定的把握性,我首先考虑成功而不是考虑失败。”


钟南山,国士再出征

“非典”时期,钟南山(右)与其他专家一起为“非典”病人医治


当时,由于人们从未面对过这种灾难性的传染病,缺乏科学认知,以至于人心慌乱,谣言遍地。板蓝根、醋、盐等物品据说能杀死病菌,一时间卖断了货。2月11日,在广东省卫生厅举行的记者见面会上,钟南山以院士的声誉做担保,对大家说,“非典”并不可怕,可防,可治。


这是他首次在媒体前公开露面,此后就与“非典”联系在一起了。


除了信心,更需要专业。2月18日,有关部门宣布,有专家从广东送去的两例标本切片中,发现了典型的衣原体,这是一种在真核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建议采用抗生素治疗。但钟南山不认可这个结果,他曾对每一个“非典”病人进行检查,发现他们的咽喉部没有症状。而如果是衣原体感染,应伴有上呼吸道炎症。同时,抗生素的治疗方案他也用过,证实无效。


当晚,在广州的专家组会议上,他态度强硬地表示:“‘非典’的元凶不是衣原体,而是病毒。衣原体可能是病人最后致死的原因,但不是致病原因。”会后,有朋友问他,你就不怕判断失误,影响院士的声誉吗?他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


4月12日,他主持的联合攻关组宣布,从病人体内分离出了2株新型冠状病毒,其变种很可能就是“非典”肺炎的致病原因。4天后,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了这一结果。事实证明,他敢说话,也说了真话。


此后,他领导的课题组,提出了4项有效的临床治疗经验——中西医结合治疗、按需适当的大剂量皮质激素、无创通气和重视继发感染——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成功抢救率,降低了死亡率。世卫组织派出的专家组认为:这套治疗经验,对全世界抗击“非典”有指导意义。


面对疫情有所好转,不少人开始放松警惕。4月13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他又对当时占主流的“‘非典’已得到有效控制”的声音提出质疑:现在的情况,我们还不能说是“控制”,不能用control这个词,只能用hold back,现在还只能说是“遏制”。因为从医学角度看,病源还没搞清楚,传播途径不清楚,特效治疗方法也没有。


两次对真相的坚守,让钟南山成为曝光度极高的新闻人物,被认为是“真话”和“良心”的代名词,其言行受到人们的极高关注。


直到6月24日,世卫组织才将中国大陆从疫区中除名。当年,陈丹青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与恐惧擦肩而过》,里面写道:“广东大夫钟南山,平心静气咬牙切齿,是的,岭南人多有耿介如钟南山者。”


央视《面对面》主持人王志也曾撰文,“钟南山在广东抗‘非典’战役中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人。”他描述前去采访钟南山时,这位老人给他的印象:“腰板很直,面孔线条有些硬,眼镜后面眼睛给人湿润和憔悴的感觉。”


在流传至今的那次采访中,钟南山说:“学术上的声音就是真理,就是事实,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个学术的事实跟权威的是不一样的话,我们当然首先尊重事实,而不是尊重权威。”


“非典”期间,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刚刚参加完会议回来,马上又出现在病房里,只要有病人病情恶化,立刻亲自指挥抢救。他曾连续工作38个小时,以至于积劳成疾。在当时的一项电话民意调查中,1200位受访者中,89%的人认为他是一位英雄。


6月19日,广东召开表彰“抗非”英模大会,钟南山获得唯一的一个“特等功”。在发言中,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参加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见证了它的胜利。”


那时候他可能没有想到,17年后,他还要再次出征。

勇攀高峰的科学家


钟南山能成为人所敬仰的科学家,经历了一段曲折又艰辛的求学之路,系统的科研从中年时才正式起步。


1936年,他出生于南京一个医生家庭。父亲钟世藩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此时在南京中央医院任儿科主治医师。母亲廖月琴毕业于协和高级护理专业,也曾前往美国波士顿学习高级护理。因为他出生的医院位于钟山(也叫紫金山)南面,所以父母给他取名“钟南山”。


钟南山,国士再出征

年轻时的钟南山


不久,抗战爆发,钟家逃亡内地。抗战胜利后,父亲前往广东,担任广州中央医院(现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解放前夕,他拒绝了国民党让他携医院13万美金巨款去台湾的提议,留在了大陆,后在中山大学医学院任教。母亲参与创建了广东省肿瘤医院,并担任副院长。


在一篇自述文章里,钟南山说:“在我的生活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父亲钟世藩。”他记得,50年代时,父亲为了研究乙型脑炎病毒,用自己的工资买来小白鼠做试验,把家当成了实验室。要问钟家在哪里,熟悉的人会说,有老鼠味的地方就是。父亲有句名言:“一个人能够为人类创造点东西,他就没有白活。”


钟南山中学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当时的教育就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学习好、身体好,还要多才多艺。他经常参加乐队表演、演讲比赛,甚至出去做义工。一位老师还告诉他们:“人不应该单纯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这让他终生受益。


受父母的影响,钟南山决定从医,1955年他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大二时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受到周恩来的接见。1960年毕业后留校,先当辅导员,后来到放射医学研究室任教。也曾去山东下乡当农民,回城后烧过锅炉,做过校报编辑。


1971年,他从北京调到广州,在广医一院(当时叫“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上班。起初他想当胸外科医生,但院领导认为他已经35岁了,也一直没做过医生,不适合这个岗位,让他去了内科。因为学的是基础医学,没有做过临床工作,经验不足,有一次出诊时,他把一位有结核病史的胃出血病人,误诊为结核性咳血,差点出了事故。


从那之后,他决定刻苦钻研技术,每天学习到深夜,8个月时间,写了4大本医疗工作笔记,体重掉了8公斤,但是在临床诊断中却更加自如了。所以,他始终对自己有信心,觉得很多事情看起来高不可攀,但只要有人能做到,他就能做到。


当时,中国的呼吸疾病诊治很落后,受周恩来号召,1972年广医一院成立了慢性支气管炎防治小组,钟南山是成员之一,从此开始了呼吸疾病的研究。“那时没有哪个人愿意搞慢支,治疗办法也不多。不过我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消极,我会试图找到方向,找到自己的希望所在。”他每天要收集病人的痰做标本,还养了一头猪来做实验。


“文革”结束,万象更新,人才受到重视。1978年,他作为广东省的代表,参加了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他的小组对慢性支气管炎所做的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治研究,获得全国科技大会一等奖。防治小组也在1979年发展为呼吸疾病研究所。


1979年,他通过了国家教委组织的外派学者资格考试,获得去英国爱丁堡大学进修的机会。一行16人,他任组长。出发那天,正好是他43岁生日。


没想到了英国后,出现了新情况:按照英国的法律,中国医生的资历不被承认,不能单独为病人治病,只能参与查房和参观实验。原定的两年学习时间,只允许待8个月。


钟南山曾说,尽管抗击“非典”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挑战,但是在英国学习的这段时间,是他心理压力最大的时候。因为在8个月中,如果做不出什么工作,“回来无颜见江东父老”。


好在他参与了一个“吸烟对人体的影响”课题,为了获得数据,他决定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连续吸入一氧化碳,然后测量血液浓度,相当于连续抽60支烟的量,最终证明了导师的一个推导公式不太完整。这让后者刮目相看,取消了8个月的时间限制。


两年时间,他取得了6项科研成果,完成了7篇学术论文。在全英麻醉学会上,他还以自己的研究,挑战了当时的权威理论。1981年要回国时,学校和导师都劝他留下来,但他拒绝了,“我的事业在中国”。


回来后,他继续在广州医学院工作,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呼吸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等。他提出了内皮素在参与哮喘炎症发展恶性循环的新观点,还将各类型呼吸衰竭抢救成功率提高到85%以上。1984年,被授予中国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钟南山,国士再出征


1987年,他开始担任广医一院院长。1992年起,任广州医学院院长,一直到2002年转到呼吸疾病研究所任所长。1996年5月,因为在呼吸疾病医疗和科研中的成就,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其间,1997年1月,广州市委还决定在全市开展学习模范共产党员钟南山的活动。媒体将他的“奉献、开拓、钻研、合群”的工作作风,称之为“南山风格”。


他工作的单位,从当初的一个防治小组,几十年后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排名第一的呼吸内科,并在抗击“非典”中立下重大功劳。“一个人有追求,极为重要。”他说。


实话实说的名人代表


“非典”过后,钟南山继续工作在他的医生岗位上,为来自全国的患者诊治疾病。同时作为社会知名人士,也在各方面建言献策,坚持着自己“敢讲话、讲真话”的风格。


度过了艰难的2003年后,他在公开活动时,仍不断强调,科学家对SARS病毒的认识还不充分,不能因为长时间没见影了,就认为它已经在自然界灭绝。SARS也许会卷土重来,所以事先的防止措施不能松懈。在今天来看,这种警醒意识显然非常重要。


2005年到2010年,他出任中华医学会会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位以非政府官员身份担任该职务的学者。此前,会长多由卫生部部长兼任。尽管事务变得繁忙,但他没有离开自己的研究所,最让他享受的,还是做医生。有两件事,他一直在坚持:一是周三的大查房,二是周四下午的专家门诊。


每次查房,后面都跟着一群医生、护士,观摩学习。病人信任他,会边哭边拉着他倾诉。“很多人问我年纪都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来查房?那是因为查房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查房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不认识的东西,这本身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他说。


周四两点半,他会准时出现在广医一院的门诊三楼1号诊室。为了提高看病效率,他的诊室被分割成三个小诊室,病人按次序分配好,他看完一个就迅速换到另一个。“以前80岁绝对可以养老了……但是我觉得现在的人活得很长,80岁还能干一些事,所以我现在还在病房。”早些年,他一个下午要看30多个病人,为了避免他太累,医院不得不限制他的预约数。


科学研究也没有放松。2009年,《柳叶刀》杂志评选全球年度论文,由他领衔合作研究的文章《羧甲司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作用: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以最高票数获得“2008年度优秀论文”,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个荣誉。


钟南山,国士再出征

钟南山接受媒体采访

对于社会问题,他同样关注。“非典”期间,他接触到很多药物,发现“一药多名”现象很严重。在2006年全国两会上,他搜集了很多资料,分组讨论时,直接发问:“药监局的领导来了没有?我要问问他们这是怎么回事。”这促使了国家对药检问题的调查。


2009年,他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对医生实行淘汰制”,高居“最受欢迎的提案议案”之首。他认为,医生要不断进行考试和人文方面的教育,要真正为病人考虑,而不是想着怎么能让病人多花钱,怎么能多为医院创收。这种提案显然没有给同行留任何情面,但有益于患者。


第二年,广州医学院开设“南山班”,招了32名临床医学专业的新生,钟南山亲自担任班主任。他在开班仪式上说:“希望我班上的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能亲身接触病人,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英语流利、却去国外实验室做高级打工仔的人,而是创新型的中国医学实用人才。”


2010年,他炮轰市场上大行其道的保健品问题,自己还专门买了送去检测,结果发现那些号称纯中药成分的保健品中含有氨基他达那非,也就是“伟哥”的延伸品,有很强的药物作用。“这些保健品的欺骗性太大了,谋财也就算了,对老人家来说简直是害命啊。”他建议对保健品要变多头管理为一元化管理,从上游管,谁发证谁执法。


他还一直重视空气污染问题,早在2008年的一次论坛上,就批评珠三角的空气,“无论是有病还是没病,50岁以上的广州人肺都是黑色的。”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他呼吁加强雾霾检测,要求各地公布检测数据。不久,广东率先公布了空气PM2.5数据,很快也推向全国。


2013年,他又提出要把治理污染提高到“政府对民生的态度”的高度,要比GDP看得更重要,“没有人的健康,再多的GDP都没用”。同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把治理大气污染列入9大重点工作之一。


对此,他表示欣慰:“当年呼吁全社会关注PM2.5时,还有很多批评的声音,而今天已成为共识了。”


这几年,他的团队一直在做肺癌筛查的居民健康服务。他发现,吸烟加上雾霾的双重影响,使得肺癌的患病率明显上升。而肺癌病人很多是出现症状以后才去检查,已经晚期了。“通过早期筛查——主要用影像学CT技术,这个技术实际上已经推广,而且用低剂量的CT,我们可以想办法降低它的成本——可能就会有一个早期的发现。”他说。


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钟南山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成为改革开放杰出贡献百人之一。显然,这种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医学专业上,也在于对社会进步的倡导。


锻炼和养生的倡导者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在电视镜头中的钟南山,精神疲惫却不失矍铄,说话思路清晰,很难让人相信他已是84岁的老人。这得益于他一生对体育锻炼的坚持。


他自小就喜好运动,上完课就出去玩,周末还经常参加比赛,但考试成绩却好过那些一天坐到晚的同学。他觉得,一方面是自己学习效率高,另一方面是体育锻炼促进了大脑的发展。读高三时,他代表广东省参加在上海举办的运动会,获得400米跑第三名。


上大学后,他发现医学院的学生天天泡在实验室,不注重锻炼,体质普遍比较差。参加高校运动会时,医学院往往是最后一名,“穿着白上衣、白裤子,打着个白旗,走在最后面”。他不服气,决定改变这种状况。上大二时,他在北京高校运动会上拿了400米栏的冠军,这让同学们很惊奇,也备受鼓舞。


之后,他被抽调到北京市体训队训练。1959年,在第一届全运会上,他以54.2秒的成绩打破了男子400米栏纪录。后来,还获得过北京市运动会男子十项全能亚军。


他一直记得北医老院长马旭的一句话:“体育锻炼就像到银行存钱一样,等到该见马克思的时候,马克思说不行,你在银行里还有钱哪,你得把它连本带利取出来。”意思是活得比别人长。他觉得很有道理,也不断提倡中小学教育要重视体育科目,“一个人的体质必须在他读书的时候有很大的提高,提高体质才是真正的增进青少年身体健康。”


“正是由于注意锻炼身体,为以后完成繁重的医疗科研任务打好了身体基础。”钟南山说。在他讲课的PPT里,不时会亮出一张他在游泳池畔健身的照片,一身肌肉,媲美健美先生,那是他引以为傲的事。


钟南山,国士再出征

钟南山健身和打篮球的场景


他还是个篮球爱好者,每个星期都要和研究生们打一场篮球。而妻子李少芬是新中国第一批女篮队员,谢晋曾以她和队友的故事为素材,拍出了经典影片《女篮五号》。钟南山在北京一个亲戚家认识李少芬,两人于1963年结婚。“是碰上了。因为有共同的语言和爱好,所以比较容易谈到一块。”钟南山说。


根据妻子的描述,“只要有时间,他就活动活动。周五打篮球,周日打羽毛球,在家跑跑步。没事的时候,他会踢踢腿,弯弯腰,举举杠铃。”家里的跑步机就摆在卧室的床边。为了加强肌肉训练,还在卧室的墙壁上安了一个单杠,平时做做引体向上。


除了夫妻俩,一对儿女也是运动健将。儿子钟帷德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是院篮球队主力。女儿钟帷月,在南加州大学求学时,入选了学校游泳队,获得过100米蝶泳世界冠军。据钟南山介绍,女儿毕业后去一家著名的会计公司应聘,到那里的大都是博士、硕士生,而她只是本科生。但面试官在翻看简历时,发现她曾拿过世界冠军,就把她录取了,因为“美国人的观念是,你在运动上都达到世界冠军水平,在工作上你也能达到一个高水平”。


有记者回忆说,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钟南山走出会议室后,撇过有人给他让开的电梯口,转身钻进了步行的楼道。这一层是3楼,而他的房间在18楼。


他提倡人们要做运动,因为人体除了水分,80%都是肌肉,通过运动可以增强肌肉的技能,改善新陈代谢,保持全身健康。对于健康和工作的关系,他有个比喻:工作就像一个皮球,掉下去会再弹起来;健康就像一个空心玻璃球,掉下去就粉碎了。


作为呼吸科大夫,他深谙吸烟的危害,一直倡导控烟。2010年,他曾力劝袁隆平戒烟:“袁院士,你身体基础非常好……就是肺部有点小问题,但没有任何不良病变。这些问题都是多年吸烟造成的。不要让它成为你的瓶颈。”


钟南山,国士再出征

2010年广州亚运会火炬传递广州站现场的钟南山


2012年,他联合其他29名院士,致信《中国科学报》,反对“中式卷烟”项目入围国家科技进步奖。在他看来,卷烟技术的本质是提高卷烟的吸引力,从而达到促进烟草消费的目的,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核心是健康水平,两者相悖。


他自己的健康,在“非典”后也在走下坡路。据《博客天下》2013年的一次报道,“这十年里,他的身体一直不断出‘小毛病’,2004年得了心肌梗阻,做手术装了支架;2007年还出现了心房纤颤;2008年,他得了甲状腺炎,短短两个月瘦了10斤,以为自己要死了;2009年又做了鼻窦手术。这都是‘非典’中以及之后繁忙生活给他留下的副产品。”


这些病痛,让他告别了打篮球等对抗性的运动,但他继续坚持日常健身。相对于普通人,他的身体状况仍然好很多。他从体育中学到了“不服输”的精神,“体育的一个信念就是力争上游,在任何时候都要比别人更好……只有在这种精神中这个世界才能够进步。”


所以,当又一次“战疫”到来,他还能保持高强度的工作,依然是抗疫的中流砥柱。


国士再出征


回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过程,2019年12月8日,有关部门通报首例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发病。12月31日,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抵达武汉调查,通报称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但2020年1月7日,实验室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为疫情病源。15日新增死亡病例1例,情况开始变得严峻,国家疾控中心内部启动了一级应急响应。


尽管不像“非典”那样从广东开始,但作为国内呼吸病学的领军人物,又拥有丰富的抗疫经验,钟南山的再次出征,可谓势在必行。

1月18日下午5时多,身在广州的他,临时接到上级通知,就马上踏上了开往武汉的高铁,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就像17年前的临危受命一样。


钟南山,国士再出征

赶赴武汉的高铁上,钟南山在餐车休息


当天,由于是春运期间,高铁车票紧张,他被安排坐在餐车车厢。那张靠在座位上闭目养神、脸色凝重的照片,引发了全网传播。大灾面前,还得靠老将。


据媒体报道,当晚11点到达住处后,他就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介绍,第二天一早即前往武汉金银潭医院和武汉疾控中心了解情况。下午开会到五点后,他又从武汉飞往北京,参加国家卫健委的会议,研究防治措施,直到次日凌晨两点多才休息。

1月20日下午,在参加专家组的新闻发布会上,钟南山说:“防控还是要针对武汉……首先对武汉减少输出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一个是输出,一个是外面防止感染。”以他的经验,预防就是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隔离是最原始又最有效的办法。


同时他也认为,这次疫情不会重复17年前的“非典”。因为花了两周就定位在新型冠状病毒,再加上很好的监控以及隔离的制度,不会像“非典”那样造成社会影响以及经济损害,“我本人是很有信心”。这些话,如同定海神针,给了人们希望。


1月21日,他又回到广东,参加本省新闻发布会,再次提出:对感染者进行前端隔离,并严密跟踪密切接触者,是目前防控疫病传播的最好手段。


重点就是切断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1月23日,武汉宣布开始实施交通封城。同一天,广东省率先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其他省份也相继启动,一场波及全国的“战疫”进入到关键时期。


对此,1月2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钟南山说:“当年SARS持续了差不多五六个月,但我相信这个新型冠状病毒不会持续那么长。因为我们在第三波疫情开始后,国家层面已经采取强力的措施,特别是早发现、早隔离,这两条做到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防止大暴发或者重新大暴发。”


同时,他也不忘给武汉打气,因激动而哽咽着说:“一个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从2月3日开始,湖北以外的新增确诊病例连续下降,情况好转。但面对全国复工的迫切需求,他又连续发声,给予疫情谨慎判断,不能麻痹大意。他的团队与央视新闻联合推出复工后防护提示,提供专业指导。网上还出现了“听钟南山的话”表情包,宣传防治策略。


2月11日,他接受路透社采访,谈到抗疫医生的去世时,动情地哭了,这与他向来给人的印象形成反差。澎湃新闻评论说:“诉诸情感的钟南山和诉诸专业的钟南山,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一个人唯有对同行、对同胞、对世间道义有如此炽热的感情,才可能不断地逆病毒而行,才可能多次以权威判断指明方向、安定人心。”


钟南山,国士再出征

这一次的疫情,他不必再像17年前那样处在诊治病人的第一线,但指导科研是他的重任。他提出要在不同地区开展研究,“科学研究要跟上,这也是我们现在非常重要的一步措施”。


2月14日,在他的指导下,多家机构联合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仅需采取一滴血就可在15分钟内肉眼观察获得检测结果,这加快了患者的诊断速度。


与此同时,民众也对钟南山的付出表达了自己的感恩。浙江泥塑工艺大师徐远渭,为他创作了泥塑作品。陕西省书法家屈新春,为他和专家组里73岁的李兰娟,创作了高1.9米、宽1.8米的巨幅“寿”“福”书法作品,祝他们身体健康。对于这两位年长的科学家,有网友写了一副对联: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三山齐聚克难关;国内捐,海外捐,李兰娟,众捐纷来达通途。横批:共渡难关。


1月22日,《人民日报》发的一条微博里写道:“17年前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如今再战防疫最前线,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这是对这位老人最好的评价。疫情危难之际,科学家是最可信的人,也是最可爱的人。

《钟南山传》,叶依

《钟南山传奇》,魏东海

《对话终南山》,《南风窗》

《后非典时期的非典话题》,《科技信息》

《与恐惧擦肩而过》,《文汇报》

《悠然见南山——中央电视台记者与钟南山院士访谈录》

《知识分子钟南山》,《三联生活周刊》

《抗“非典”中的业界精英》,《职业技术》

《情钟医学 韧比南山》,《中国医药指南》

《体育使教育有一种向上的精神》,《人民教育》

《悠然见“南山”——访钟南山院士》,《百年潮》

《钟南山:铮言之中看铁骨之风》,《中国人大》

《非典十年后重访钟南山》,《广州日报》

《钟南山:敢说真话不孤独》,《南方周末》

《钟南山:80岁还可以干很多事》,《新京报》

《钟南山:非典时,我坚持了自己观点》,《新京报》

《医者钟南山: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南方人物周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