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最窄處也有30千米,蝗蟲怎麼飛到阿拉伯的?

日斤58484798


最近南亞印巴兩國的蝗蟲災情愈演愈烈,而對於這次蝗災,國際上普遍認為發源於東非,但目前蝗災範圍已經擴張至南亞,從東非到南亞,蝗蟲需要飛躍紅海和波斯灣、阿曼灣海域,這些三個海域的面積都不小。

不過雖然面積不小,但這三個海的東西寬度都比較窄,蝗蟲在風向合適的情況下是很容易飛越三處海域的。

紅海是位於非洲和亞洲之間的一片內海,其周圍有也門、沙特、約旦、以色列、埃及、蘇丹、厄立特里亞、吉布提共八個國家,四面幾乎都被大陸包圍,只有南部有一個缺口叫曼德海峽與印度洋相連。

(由於地理環境閉塞,紅海與印度洋的交流很少,再加之當地處於熱帶沙漠氣候區,光照強烈,蒸發強烈,而四周匯入的河流又極少,導致紅海的含鹽量極高,是世界含鹽量最高的海域)

雖然環境閉塞,但紅海一直是國際商貿要道,尤其是在1869年,隨著紅海北部的蘇伊士運河開通,紅海在歐亞貿易中的地位更是無可取代。

紅海的形成像一枚柳葉,兩頭窄,中間寬。其中最寬處超過300公里,南邊最窄的曼德海峽寬度只有不到30公里,而爆發於東非的蝗災就是從紅海南面海域飛到亞洲的。

這才蝗災中的沙漠螞蚱一天可以飛行150公里,他們通常集團行動,肯尼亞的一個蝗蟲群長度就達到40公里,寬則有60公里,規模很大。(非洲的蝗災遮天蔽日)

不過雖然蝗蟲的飛行能力很強,但這並不代表蝗蟲可以不間斷飛行,實際上蝗蟲在遷徙過程中是需要降落休息的。

至於為何蝗蟲能夠飛越紅海,其中一個可以肯定的重要原因是氣流和風向。

受副熱帶高氣壓影響,東非附近沿海國家以西北和東北風,但是受今年特殊天氣影響,東非也吹起了西風。

蝗蟲的遷徙受風向影響很大,在熱帶上升氣流的影響下,大面積的蝗蟲隊伍和容易被送上數百米智商的高空,他們在這種暖風氣流的“護送”下,很容易就越過紅海南部的曼德海峽。(蝗蟲的遷徙路線)

目前來看,風向是助力蝗蟲飛越紅海的最主要因素。此外還有些人推測,認為有些蝗蟲是踩著同伴的屍體飛過了大海。但這一點是不可能的!

蝗蟲的屍體如果落在大海中,很快就被會打溼,然後半沉在水面上,此時如果有其他蝗蟲落在同伴的屍體上也很用容易被打溼,起飛會非常困難。而其海上的風浪是很大的,對於蝗蟲而言根本無法降落,一個波浪打過來上百隻蝗災就得餵魚了,所以蝗蟲根本不可能在海上落腳休息。

(蝗蟲太小了,它們經不住海上的大浪,甚至不能飛得太低,因為海上沒有任何阻擋,風很大,飛得太低很容易被吹到水裡)

總的來說,在天氣合適的情況下,蝗蟲飛越30公里寬的海面是不成問題的,但這主要是依賴於風向。如果風向不對,蝗蟲是飛不過去的。


千佛山車神


這可能是蝗蟲史上最悲催的一次災難了,2000年5月,新疆北部發生特大蝗災。當時政府考慮用生物方法管制,當時找了70萬隻雞鴨去治理蝗災。比較有意思的是,當時有3萬隻鴨子

是從從浙江長興採購,再從蕭山機場做飛機✈新疆吃蝗蟲,這些鴨子足以載入史冊,足夠他們吹一輩子了。

當年的“鴨子大軍”在新疆草原投入戰鬥後,戰果累累。新疆的優質草原上地毯般覆蓋的蝗蟲被鴨子徹底殲滅,鴨子們的光輝戰績也得到了新疆滅蝗最高司令部——新疆治蝗滅鼠指揮辦公室的首肯,他們在考察結果後指出:鴨子捕蝗能力強、捕食量大、“軍”紀嚴明,出動鴨子是草原清剿蝗蟲、保護生態最為行之有效的辦法。希望印度和巴基斯坦可以借鑑一下。


胖子24207911


從這次南亞地區巴基斯坦、印度發生蝗災來看,這些起源於索馬里半島的沙漠飛蝗,穿過了紅海南端最窄處是曼達布海峽,而該海峽最窄處只有30公里左右,這麼一個小小的長度不足10cm蝗蟲是怎樣跨過的呢?下圖

最大的可能是藉助風力,紅海地區緯度位置較低,終年高溫,雖然說這個地區常年盛行東北信風,但在一天之內,風向也不是那麼穩定,這個地區被陸地包圍,白天陸地升溫快,對流旺盛,就會出現強上升氣流,蝗蟲會藉助空氣的上升運動,有些類似於我們在運動場上看到“撐杆跳”的運動員,做了一個拋物線運動,蝗蟲相當於在高空做了一個滑行,滑到了對岸。

還有一個可能的是藉助同伴為支撐點飛過紅海,這些蝗蟲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大約有300多億隻,在飛越紅海的過程中,它們中很多死亡了,並掉入水中。眾多蝗蟲的屍體形成了在水上漂浮的墊子。而其它的蝗蟲則能享受前者為它們帶來的便利,在這些墊子上休息並以前者的屍體為食,休息好之後,它們又再次起飛繼續飛行。

另一種可能性是進化的結果,蝗蟲也是成千上百萬年的進化,為數眾多蝗蟲當中,已經進化到可以飛行曼達布海峽的能力,不排除飛越紅海有大批死亡,但蝗蟲有近21天的繁殖能力,我們人類沒能覺察到時蝗蟲數量的減少,從圖1中可以看到,有大批蝗蟲堆集在曼達布海峽兩岸,這些蝗蟲可能是少部分飛去之後,在北岸大量繁殖後聚集,這些蝗蟲本來就是在北岸出生,不是飛過紅海的。

蝗蟲飛越曼達布海峽,這可能還不是什麼困難,據國際科研人員發現,在300~500萬年前就有蝗蟲飛越5000公里的大西洋,這恐怕是我們最難理解的。所以對沙漠飛蝗的認識我們還是處於探索階段。


地理縱橫


蝗蟲是飛蝗,不光會跳,而且會飛,沙漠蝗蟲每天可飛行100一150公里,當然不是一直飛,會中途停下吃食物,補充能量。沙漠蝗蟲由肯尼亞向北經過埃塞俄比亞,再向北進入吉布提,一路人馬向東進入索馬里,然後再向西北進入吉布提,兩路大軍從曼德海峽越過紅海,進入阿拉伯半島,登陸亞洲。



曼德海峽最窄處僅有26公里,不僅如此,海峽中間還有火山島,幾個小島無疑是合適的休息處與跳板,間接助攻了蝗蟲登陸。


假如蝗蟲每日150公里順風飛行,極有可能一口氣飛行30公里,從而越過紅海。

還有一種可能是隻有少數沙漠蝗蟲進入亞洲,但當地氣侯合適,蝗蟲子一代產卵到起飛僅需二至二週左右,下一代成蟲又產卵,一個月便可發生二代成幾何數字增長,形成蝗災。

目前鄰國巴鐵印度蝗災已形成,也是有可能進入我國的兩個途徑,雖然現在疫情緊張,但也因未雨綢繆,第一派專家支援領國,拒敵於千里之外,同時也能實踐積累經驗,第二,國內有可能的進入通道嚴密防控,用最小的損失,保後方平安。


尋味陝西


這是個侮辱智商的問題,尤其是讓鋪天蓋地的蝗蟲受到了深深的侮辱。

也許30公里的海峽可以讓跨海大橋或海底隧道的建設者望而卻步,甚至可以讓不可一世的納粹帝國望洋興嘆,但絕不會阻止沙漠蝗群的可怕腳步。

雖然這些膽怯且反應遲鈍的小東西平日裡毫不起眼,其成蟲也不過幾釐米長,體重也僅為兩克,但一旦聚攏成災,將成為名副其實的災難,尤其是本次入侵南亞次大陸的東非蝗群。

從地圖上來看,蝗群從東非高原飛越千里來到南亞次大陸,除了跨越阿拉伯半島,伊朗高原等複雜的陸地地形,還需要跨越紅海、阿拉伯海、波斯灣等一系列海域。

那麼問題來了,陸地地形雖然複雜多樣,但好歹可以降落休息,且地表植被能夠為蝗群提供大量食物。而海洋要怎麼跨越呢?這似乎是一個難以逾越的天塹。

不過在靜夜史看來,淺淺的海峽根本不足以成為蝗群的阻礙,因為幫助他們漂洋過海到印度吃飯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比如:

1、沙漠蝗蟲適合遠行

作為蝗蟲類中最危險的一種,沙漠蝗蟲至少威脅了全世界超過1/10的人口,其災害波及非洲、中東和亞洲數百年,是令人類無比頭疼的存在。

而沙漠蝗蟲之所以可怕,不是因為長得難看,顏值太低,而是因為他們生存在沙漠等氣候乾旱的區域,對極端氣候的適應能力要遠超其他蝗蟲種類。

更要命的是,他們還非常能吃,甚至為了吸食植被的水分吃啥拉啥,這導致了沙漠蝗蟲過境基本寸草不生。

而除了能吃,由於長在熱帶,因此他們極其能生,平均每年至少繁殖2~5代,這又使得它們的災害規模不僅大,而且持續時間長。

沙漠蝗蟲之所以波及範圍廣,除了能吃能繁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們非常適合遠距離遷徙,畢竟長在沙漠中,耐力也相應得更強大。

有了適合遠行的特徵,沙漠蝗蟲飛越紅海簡直就不叫事。在它們成群遷徙時,平均每天活動8小時,遷移距離平均高達150公里,這意味著它們吃頓飯的功夫就能從非洲飛到亞洲。

沙漠蝗蟲在歷史上最光輝的戰績是1987~1989年的“十天蝗害”,這些蝗群從西非橫跨大西洋來到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區,震驚世界。

2、蝗災不止東非一處

雖然本次25年一遇的蝗災被冠以“非洲蝗災”的名號,但蝗災的爆點,卻不僅僅是非洲。

一般而言,由於非洲大陸整體海拔較高,氣候較為乾旱,所以也相應地成為蝗災爆發最頻繁的區域,尤其是撒哈拉沙漠和蘇丹草原之間的薩赫勒地區。

但本次蝗災的最初源頭,卻來自阿拉伯半島南部的魯卜哈利沙漠。就在2018年5月,來自印度洋的颶風梅庫努意外地登陸阿拉伯半島,為沙漠帶來了罕見的降水,隨後10月份颶風魯班再次登陸,阿拉伯半島及紅海兩岸南部再度出現降水。

沙漠蝗蟲作為蝗蟲大家庭的一分子,其生存環境的地表植被覆蓋率小於50%,產卵土壤溼度在10%~20%。當沙漠地區出現大量降水時,羈押已久的植被野蠻生長,為蝗蟲提供了大量食物,蝗蟲繁殖數量也大量增加。

等到降水結束,氣候重新幹旱,蝗蟲會隨著植被的萎縮而逐漸聚集,當後腿的敏感神經被觸碰,這些沙漠蝗蟲就會迅速變性,再加上相互散發的費洛蒙,導致蝗群的規模越來越大。

而在魯卜哈利蝗災爆發後,迅速向東部的伊朗和西部的東非蔓延。

而雖然大家不是同一個地方的蟲,相互之間也有口音,但尋找食物的心以及費洛蒙的吸引力是相同的。所以蔓延的蝗群如同引信,點燃了各地的蝗災尤其是東非。

所以,出現在印度的蝗群,不光是來自非洲,而是來自沿途幾乎所有蝗災區域,也許跟多蝗蟲飛越紅海時折戟沉海,但數量不會因此減少。

3、氣候因素推波助瀾

作為平均體重僅兩克的小蟲子,跨越紅海也好,飛越大西洋也罷,理論上如果沒有其他方面的支持,單靠體力是根本無法完成此類壯舉的。

所以,沙漠蝗群基本都是御風飛行。

但問題是當前正是北半球的冬季,無論南亞還是西亞都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而東非高原則被東北信風控制。在這樣的情況下,蝗群想要御風飛行,只能飛到西非啃仙人掌,根本不會波及南亞。

雖然逆風有利於飛機起飛,但只能讓蝗蟲死在路上,所以蝗群藉助季風飛到紅海對岸的假設根本不成立。

那麼,蝗群受到的氣候影響又體現在哪裡呢?靜夜史認為體現在2019年超級厄爾尼諾現象帶來的氣候反常,這種反常體現在無論東北季風還是東北信風都不如往年強勁。

這就夠了,一般來說,當東北季風或東北信風減弱甚至消失時,垂直方向的空氣對流就會特別強烈。而又因為蝗群的活動時間基本都是白天,這意味著蝗群能夠藉助空氣的上升運動達到一個所謂的滑翔高度。

一般來說,沙漠蝗群的最高飛行高度為海拔2000米,在這個高度,空氣阻力明顯小於地面,劃過紅海基本不是問題。

再加上蝗群不算來自於東非,所以即便在飛越海洋時死傷過半都不會影響蝗群的遮天蔽日。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本次的蝗蟲首先非洲東部聚集,然後飛躍紅海,到達阿拉伯半島,然後持續飛行,到達印度和巴基斯坦。從蝗蟲遷徙的路線地圖上看,其跨越紅海最窄的曼達布海峽也有30公里,這些蝗蟲是怎麼過去的。

跨越紅海不是事兒

其實,單隻蝗蟲的飛行能力有限,禍害能力也極其有限,但是一旦聚集成巨大的蝗蟲群以後,不僅破壞性增強,蝗蟲群的巨大規模,和風結合以後,就會產生奇特的效果。蝗蟲群藉助風力,不用自己費力,就可以隨著氣流持續飛行幾個小時,每天可以飛行150公里,跨越紅海對它們來說不值一提。

跨越大洋的蝗蟲群

1988年的非洲蝗災爆發,隨後蝗蟲群完成了一個創舉,讓世人咋舌稱歎,原來人們在美洲發現了它們的蹤跡。這些蝗蟲群們只用10天時間,就跨越了大西洋,到達了數千公里之外的美洲。

當蝗蟲的種群數量達到上幾千億隻時,跨越浩瀚的大洋對它們也不是啥難事。依靠龐大的數量,藉助風力滑翔,蝗蟲群體可以連續飛行9個小時,每天飛行150公里。即使有蝗蟲在飛行過程中死亡,殘骸聚集漂浮在大海上,其他的蝗蟲就輕功水上漂一樣會踩著他們同類的屍體,稍作休息,然後繼續不斷飛行。


量子實驗室


蝗蟲有多種類型,近期在東非、南亞肆虐的蝗蟲是沙漠蝗蟲。
(沙漠蝗蟲)

沙漠蝗蟲有幾個明顯的特點和其它蝗蟲不一樣:它們是最善於飛行的蝗蟲;是最喜歡群居的蝗蟲;是食譜最廣的蝗蟲。

由於沙漠蝗蟲幾乎什麼植物都吃,甚至連樹皮都不會放過,所以,它們的體格強壯,性格兇猛,這都為它們長距離飛行打下了基礎。而且,喜歡合群的沙漠蝗蟲聚集的越多,性格變得也更為暴躁,飛行的也更遠更高!



沙漠蝗蟲每天飛行距離可以達到100到200公里,最高可以飛到2000米的高空。當然,它們還可以飛得更高,只是再高就太冷了。這裡要提一下沙漠蝗蟲的另一個特點,那就是怕冷不怕熱,怕溼不怕幹,因此,它們基本上無法翻越喜瑪拉雅山,高不是主要的,關鍵是太冷了。

既然沙漠蝗蟲有如此強的飛行能力,跨越紅海當然不在話下了。紅海最窄處為30公里,就是比這寬上2倍、3倍,又豈能難住沙漠蝗蟲呢?所以,當也門出現沙漠蝗蟲,世界糧農組織向東非國家發出預警後,這些國家還沒怎麼當回事,不經意間這裡已經遍地都是蝗蟲了。



當然,蝗蟲不可能只會經過紅海最窄處飛到東非。紅海最寬的地方超過300公里,蝗蟲又是怎麼飛越這麼長的距離的呢?實際上,沙漠蝗還有藉助風力飛行的特點。如果風力很大,沙漠蝗將飛行的更遠。從去年底到現在,西亞、東非、南亞已經多次出現了比較強的氣旋,這讓蝗蟲飛行起來更省力,飛行的也更遠。所以,沙漠蝗不僅為害東非,還翻山越嶺,跨過海灣,飛到巴基斯坦和印度繼續肆虐,瘋狂吞食農作物。

看到這裡,大家領教到沙漠蝗蟲的厲害了吧。沙漠蝗蟲是世界公認危害性最大的一種。由於這種蝗蟲飛行高,遷徙快,防治起來難度相當大。從去年年底發生沙漠蝗蟲以來,東非和印巴兩個國家,都分別有數十萬公頃的農田被毀,損失慘重,很多地區可能會顆粒無收。如果這次沙漠蝗蟲得不到有效控制,東非、南亞將因為缺糧而造成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



高山流水116820061


上世紀60年代,一艘外國貨輪(忘了哪個國家的)在印度洋上空發現一片烏雲,因為飛累了,雨點一樣落到船甲板上,疊壓的無法清除……

它們是非洲大陸的蝗蟲。發現地與非洲大陸已300多公里。那時學者已經證明一些蝗蟲遠徙是靠上升氣流和大氣環流來完成的,它們不需要很費勁。

我們可以看看非洲蝗蟲的遷移路線,呈北東向約40°方向一直延伸,似乎不帶拐彎的,遇山過山,遇海過海。

但天然屏障喜馬拉雅山是隔斷氣候帶的,氣流更多的是從北部阿富汗,土庫曼斯坦分流,這裡地處高山屏障氣候惡劣,沒有植被(餓死它們)。另一少部分南下至印度,緬甸,泰國等。在這裡有很多變數。因為沙漠蝗不喜歡潮溼雨林氣候帶(食譜不對應),不喜歡山區,喜歡丘陵平原。所以它們適應的食譜主要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帶。歷史上也是這樣,沙漠蝗在那裡轉來轉去。



落地的果子


曼德海峽最窄的地方,大概只有26公里左右,再加上中間還有幾個小島,沙漠蝗蟲能越過紅海一點都不奇怪,因為沙漠蝗蟲非常善於隨風飛行,一天飛個100到150公里是沒問題的,只要有一小波的沙漠蝗蟲越過曼德海峽,就可以繁衍出數以億計的子孫後代,所以沙漠蝗蟲之所以氾濫成災,和它們強大的繁衍能力是分不開的。目前沙漠蝗蟲已經入侵到巴基斯坦和印度,至於會不會進去我國,我個人認為可能性不大,因為我國和印度中間隔著喜馬拉雅山,沙漠蝗蟲不可能越過寒冷的山川,另外我剛才上面說了,沙漠蝗蟲之所以能從非洲一直蔓延到印度,風的作用是很大的,而冬天的東南亞地區是吹東北風的,沙漠蝗蟲從東南亞入境的可能性非常小。



至於北上從新疆入境,我覺得也不太可能,因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北面也有很多的高山,地形的複雜程度幾乎堵死了沙漠蝗蟲遷徙的路線,總之此次爆發的沙漠蝗災,止步在印度的概率達到99%,退一步說就算有一小波蝗蟲入境,我國相關的部門已經做好準備了,絕不會出現和造成嚴重的後果。

最後從網上看到很多的網友調侃,說蝗蟲一點都不可怕,大不了派一些雞鴨去吃,不行人吃也可以,但我告訴你,群居的蝗蟲最好不要吃,因為群居的蝗蟲體內有氫氰酸,這東西不僅有毒,而且毒性還不低,雖然高溫可以使氫氰酸揮發掉,但大量食用蝗蟲還是有中毒的可能性,所以蝗蟲這個東西人類不宜食用……


種植恆星


此次肆虐東非以及南亞的蝗蟲品種為沙漠蝗蟲,這種蝗蟲最高可以飛到2千米的高度,一天之內就能遷徙150公里,顯而易見這種個頭不大的昆蟲飛行能力還是很突出的。



儘管紅海南端的曼達布海峽非常狹窄,但也有30千米寬度,按常理來說即便沙漠蝗蟲飛行能力很強,它們也不可能不間斷飛行這麼遠的距離,就算換做鳥類也極少有能連續飛行幾十公里而不歇腳的,但是為什麼蝗群最終突破了這道看似不可逾越的屏障了呢?

其實對於這件事,人們的關注點不僅要放在蝗蟲的飛行能力上,同時也不能忽視蝗群也有捷徑可走的可能性。

蝗群除了可以通過紅海南端的曼達布海峽進入阿拉伯,還可能有很少部分蝗蟲通過進犯埃及飛躍蘇伊士運河後一路迂迴侵襲至阿拉伯半島,而最關鍵的是蘇伊士運河的平均寬度僅有300多米,飛躍這段距離對蝗群來說簡直是易如反掌。

除了有捷徑可走外,有句詩叫“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因海陸溫差產生的強勁風力也是幫助蝗群飛躍海峽的重要因素,就算面對30千米長的距離,遮天蔽日覆蓋方圓上百公里的蝗群一樣可以藉助海風抵達對岸,雖然中途折損很多,但蝗蟲最大的能力就是繁殖,只要有合適的氣候土壤環境,蝗群就能大規模爆發。

再者也不排除阿拉伯半島本身就有沙漠蝗蟲,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這些小昆蟲會出現在阿拉伯半島了。



關注『仲夏輕颺』持續為您奉上新鮮優質的國際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