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冷兵器中,有沒有一種兵器剋制另一種兵器的例子?

綻放那人之本色


古代冷兵器本身並沒有一種兵器剋制另一種兵器這麼一說,而在於怎麼用,多種兵器的配合才能將其威力發揮到極致。

比如說秦始皇的戰陣由弩、矛、刀構成而橫掃天下;又比如說戚家軍的戰陣由盾、刀、矛、筅構成而戰無不勝。

如果非要說有什麼兵器剋制另一種兵器的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從長短上來說

若論長短,長槍的優勢最為明顯。相比刀、劍、匕首等冷兵器而言,近身之戰時,長槍更容易先刺中對方。而刀、劍、匕首等則需要先考慮如何躲開然後再近身,這一開局長槍就贏了50%。所以從長短來說,長槍相對刀、劍、匕首等冷兵器有一定優勢。

從攻擊距離上來說

若論攻擊距離,弓弩的優勢又明顯強於長槍、劍、匕首等冷兵器。據史料記載,宋朝時期的三弓床弩的射程,達到了驚人的1500多米,這也是古代射遠武器所能達到的最高射程之一。就這一點來說,其它冷兵器都望塵莫及。

從威力上來說

若從兵器的威力上來說,長柄大刀要強於短柄刀、劍以及匕首等。短柄刀被士兵大量使用,而長柄大刀主要被將帥用於馬戰。長柄大刀相比於劍、匕首等短兵器,則具有久砍不鈍、殺傷力更強、殺傷範圍更大等優勢。

總結:兵器的本身並無相互剋制一說,即使有這麼一說,也只能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就好比手拿弓弩的士兵和手拿長槍的士兵近身肉搏,那麼弓弩的遠距離優勢就不一定能發揮出來,反之同理。


爆款歷史


很高興為你解答。

以下是我的觀點

正所謂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說起來,兵器本身的雖然也有相剋關係,但並不是絕對的。我給你舉個小例子,比如,長槍可能比短刀厲害,因為長槍可以更遠地造成殺傷。

但要是面對面的情況下,短刀反倒更加靈巧。長槍固然長,但弓箭射得更遠,在遠距離,弓箭更有殺傷力,要是弓箭很多,更具有威脅性。

很多兵器,在特定場合最具有殺傷力,但在戰場上顯得沒用。比如匕首,荊柯刺秦王,只能用匕首,不能用弓箭或者長槍;但肯定沒有哪個兵士或者將軍拿著匕首上戰場。

小結

兵器本身相剋關係固然起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使用者能夠充分利用兵器的長處,避開其短處;使用的環境也對兵器的發揮有很大。


正說歷史的方老師


長鋒三叉戟。清朝綠營軍一種罕見兵器,它是三叉戟的一種變型,其鋒很長,鋒下兩叉較短,長鋒用於刺殺,兩叉用於格架兵器,剋制敵人的長刀、長槍最為有效,連架帶刺,守中帶殺。



閱史明心


上陣殺敵最重要的是什麼?

不是殺死敵人,而是保護自己,讓自己生存下來是第一要務。

中國從有戰爭開始,士兵們基本上就是遵循這個重點去戰鬥。

武器什麼的固然重要,可是武器這種事情誰也剋制不了誰呀!

不是有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嘛!有矛就會有盾,有盾就會有矛,中國人是講究中庸的。

打仗這種事情,重點在於“運籌帷幄”,重點在於“談判共存”,不一定是你死我活。

所以說,中華民族越來越大,人數越來越多,打仗嘛!打打得了,重要的是大家一起種地過日子。

然後,多少民族變成了漢族,開始了種地過日子!

直到遇到了日本人,日本人很是一根筋的,尤其被他們的武士道精神薰陶過的武士們。

他們打仗就是為了打仗,就是為了殺死敵人,他們非常不把他們自己當人看!“悍不畏死”!拿著日本刀就是一個字“衝!”

然後就是“合身而上”,揮起“東洋長刀”亂劈!

尤其在大明朝中後期,大明朝的士兵們有生以來也沒有遇到過這樣打仗的士兵呀!“這不瘋了嗎?連刀帶人就撲上來了。”

大明士兵們轉身就逃,這不怪他們,工資也不高,犯不上拼命。

於是,倭寇大昌,所到之處,東洋刀一晃,望之披靡。

大明的將士們不好意思說自己不敢拼命呀!一口咬定了倭寇的東洋刀厲害!

倭寇的東洋刀和中國刀也確實大不一樣,東洋刀那真是貨真價實的“鋼刀”,又柔又硬又長又快,就連把手也符合人體工學,抓拿著殺人又順手又舒服。

而,一般大明士兵們手中多是些“鐵片子”大刀而已,嚇唬老百姓的。

日本人既不怕死,刀也快,整個的東南海岸線就是倭寇的地盤了。

然後,出來了戚繼光!

戚繼光又製造了戚家刀。

怎麼製造的戚家刀呢?“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基本上是抄襲的東洋刀,甚至花費金錢和功夫去日本買過東洋刀讓士兵們使用。

上面說過了,倭寇之強,並不唯刀利,重要的是倭寇不怕死,敢於戰鬥。

於是,戚繼光捨棄大明成建制的國家軍隊不用,另組新軍,全部招募械鬥勇士浙江義烏人,這些義烏人對於打仗和日本人是一個思想形態,視上陣害怕為人生恥辱,要麼死,要麼贏!

也都是悍不畏死的勇士。

可是戚繼光畢竟是讀書的大將軍呀,明白打仗不可以只靠著勇敢。

然後,他又發明了一個武器專門對付倭寇的“合身而上”,“連刀帶人的猛撲”戰術。

“小子,那個傻瓜蛋和你拼命玩呢!”

戚繼光發明了一個“狼牙筅”,其實就是帶著枝葉的大毛竹杆。

雖然只是一顆毛竹,但是對付倭寇揮著東洋長刀不要命式的合身上撲簡單有效。

倭寇大敗!


葭明通半瓶歷史


沒有最厲害的兵器,只有使用兵器最厲害的人。正所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一力降十會。比如都是用劍的,拋開劍的材質不說,就說用劍的人,也分三六九等。例如天下第一劍客在使用劍當兵器的時候,打不過天下第一拿刀的刀客,並不能說是刀剋制了劍,只能說用劍的人不行,就像金庸小說中的劍魔獨孤求敗,最後的境界是草木竹石均可為劍,已經達到不滯於物了,天下間所有的高手都不是對手,並不是天下間沒有能殺死他的兵器,而是不管誰使用任何兵器都打不過他而已。

最後說一句這個才是萬兵之王😄相信劍魔獨孤求敗拿這玩意也能華山論劍第一名😄


愚鈍小不懂


一般常見的武器,都很難找到被明確剋制的例子,否則這種武器也很難長期存在,而剋制的武器也會因為太過異化,從而導致在其他方面存在缺陷。

要真要說,那麼錘、鐧、鞭一類的重武器,是為剋制甲冑而產生的。

盔甲與武器之間,從來就是矛與盾的關係,在相輔相成的進步。

但到了唐代之後由於盔甲的改良,原有的刀劍矛槍一類的穿刺砍劈型武器,已經很難對盔甲造成 更為直接的傷害。

於是乎,重武器出現了,以力量為主要,哪怕有頭盔保護,挨著一下重擊,照樣頭顱粉碎,盔甲可以很好的防禦刀劍弓弩,但卻對狼牙棒、錘、鞭一類的鈍器重擊,防禦有限。

如果看看歷史就會發現,唐代以前,很少有錘一類的重武器出現,而在唐代以後,重武器才開始大行其道。

其原因就是針對唐代防禦力更加提高的盔甲。


葉飄刀


都沒有啦

那些武器各有所長

弓箭 劍

一個遠程一個近戰他們怎麼比?

小學有一篇文章

我記得內容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花之舞kasha


一看題目,就知道小編小學都沒讀完。小學裡就有自相矛盾這個成語故事了。


三箭一雕230


有的,比如說吳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