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為何人?漫談龜茲人哥舒翰與唐王朝衰落的內在聯繫

引言

哥舒翰,龜茲人,出生富貴豪門,年輕時好飲酒,少年公子舒適人生,瀟灑直到四十歲,在父親去世受到沉重精神打擊後方才有所覺醒,放下之前花紅柳綠的生活,前往邊塞欲效仿前朝名將建立功勳。從公元742年即唐玄宗天寶元年哥舒翰進入青海從軍步入軍事生涯的開端算起,到公元754年受封太子太保為止,僅僅12年軍功就已拔得頭籌,位居當時將帥之首,已然朝廷柱國,深受君王倚重。當時就有詩文稱讚: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可見哥舒翰軍事戰功的聲名遠播和軍事成就的深遠影響。

哥舒翰建立功勳的十數年間,主要是在青海與吐蕃人作戰,職位從左衛郎將、都知關西兵馬使、一路高升到了隴右節度使,在公元749年的石堡城之戰獲得大勝後,更是被加封為御史大夫,功業名望一時無兩。在天寶十二年時,大唐王朝已將與吐蕃的邊境線推到了青海湖之西,已經佔據了戰場上的絕對優勢,哥舒翰建立起的宛秀、神策軍隊更是擔負起了帝國的邊防重任。


哥舒翰為何人?漫談龜茲人哥舒翰與唐王朝衰落的內在聯繫

哥舒翰

《資治通鑑》記載: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駝,日馳五百里。

然而天下事常常盛極必衰,兩年之後,天寶十四年二月,哥舒翰因突發中風導致半身不遂,同時,安祿山開始打著清君側除掉楊國忠的旗號一路向西挺進,並在一年之後即天寶十五年的正月在洛陽稱帝,自號大燕皇帝。短短兩三年時間,形勢便急轉直下。唐玄宗抵擋不住,在誤殺了高仙芝、封常清之後再無大將可用,可憐抱病殘軀的哥舒翰被封為太子先鋒兵馬元帥,被迫應召出征迎擊安祿山。

雙方實力懸殊,哥舒翰只能帶兵固守潼關,但隨著各地大勝安祿山部隊的信息不斷傳回唐玄宗耳中,玄宗再也坐不住了,聽信楊國忠讒言,強迫哥舒翰出關應敵。同年的六月四日哥舒翰拖著病軀慟哭出徵,因為他深知這是一場有去無回的必敗之仗。

《新唐書》記載:而帝入國忠之言,使使者趣戰,項背相望也。翰窘不知所出。六月,引而東,慟哭出關,次靈寶西原。

潼關很快被安祿山攻陷,哥舒翰也被叛徒火拔歸仁押解著送到了安祿山面前。一年後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殺父即位,很快被擊敗,臨逃前將所有俘虜將士一併屠殺,可憐一代雄才的哥舒翰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軍事生涯的輝煌已然成了昨日黃花。而李唐王朝在經此大變之後,也元氣大傷,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玄宗皇帝被迫退位成了太上皇,帝國從此開始走向了不斷衰落的下坡路,現從國家軍事防禦戰略的選擇、帝國權利中樞高級官吏的任用、專制體制下君王的一意孤行三方面對唐王朝從玄宗開始走向衰落的必然性做一探討。

哥舒翰為何人?漫談龜茲人哥舒翰與唐王朝衰落的內在聯繫

一、邊境軍事戰略選擇導致的外強中乾

李唐王朝從建立之初便處於少數民族強鄰環伺的境地,突厥、吐蕃、回紇都在虎視眈眈中原大地。建國之初,李氏家族北引突厥大軍助戰,最終問鼎中原,然而,其對外族的防範之心也從來沒有減少過。為了徹底確保邊境的安穩,有唐一朝,始終在不斷地開疆拓土,所謂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唐太宗時期,因為培養出了遠勝遊牧民族的騎兵野戰部隊,常年在外征戰,周邊民族極為忌憚,不敢輕動。

後來隨著唐朝對外征戰的逐漸減少,遊牧民族自身的武裝力量也在不斷增強,吐蕃、突厥開始不斷四方騷擾大唐邊境,唐王朝開始轉變戰略方向,變為了防禦為主的軍事戰略,開始依靠節度使加強邊境防衛。公元710年,節度使開始正式成為在編官職,權利得到進一步擴大,擁有了地方財政權和營鹽權,自身軍事實力也在不斷加強,最終坐大成為了李唐王朝的心腹大患。

哥舒翰為何人?漫談龜茲人哥舒翰與唐王朝衰落的內在聯繫

大唐時期的地圖

《資治通鑑》記載: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

從開元到天寶,唐玄宗共設立十大節度使,包括安西、北庭、河酉、隴右、朔方、河東、范陽等,各節度使不僅可以代表皇帝處理軍政,連地方經濟大權也開始劃入囊中。擁有了土地、人民、稅賦和軍隊的節度使逐漸成長為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中央政府的禁軍卻日漸羸弱。

據《兵志》記載:六軍宿衛皆市人,富者販增彩,食粱肉,壯者為角抵、拔河、翹木、扛鐵之戲。及祿山反,皆不能受甲。

這種邊境防禦戰略的選擇最終導致了唐王朝的外強中乾,中央政府控制力下降,各地節度使勢力日漸強大,成為李唐王朝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哥舒翰為何人?漫談龜茲人哥舒翰與唐王朝衰落的內在聯繫

禁軍

二、國家政權中樞高級官吏選任的失敗

唐玄宗被尊為梨園行的始祖,為了避諱康熙帝玄燁的“玄”字,改稱為唐明皇。明皇李隆基是武則天的孫子,繼承了奶奶的殺伐果決,前期雷厲風行,誅殺了妄圖效仿武后的韋皇后,掃除了太平公主的勢力,恭迎父親李旦稱帝,後又親自即位。在執政的前二十八年,創立了赫赫有名的開元盛世。但唐明皇從開元后期開始逐漸沉迷享樂,罷免了賢相張九齡,任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為宰相,並於公元745年將兒子李瑁的妃子楊玉環冊封為貴妃。

從獨寵楊貴妃開始,唐玄宗李隆基所實施的政策接連出現致命錯誤。將朝中的高官職位授予貴妃兄長,楊國忠更是一度成為帝國的宰相,楊氏一門極盡尊榮。唐明皇只顧一心討好楊貴妃,朝政大事皆由楊國忠一手遮天,朝廷混亂,吏治腐敗,百姓叫苦不迭。

哥舒翰為何人?漫談龜茲人哥舒翰與唐王朝衰落的內在聯繫

楊玉環

另一方面是宦官逐步走入決策中樞。唐明皇李隆基不僅任人唯親,甚至任人唯近。大太監高力士得到李隆基的極大信任,很多平庸無能之人通過賄賂高力士而某得朝廷高位,更多的人連見高力士一面竟然也難如登天。

《舊唐書》記載: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玄宗常曰:力士當上,我寢則穩。故常止於宮中,稀出外宅。若附會者,想望風彩,以冀吹噓,竭肝膽者多矣。

唐明皇將政事的處理、官員的選任這等國家大事交由李林甫、楊國忠、高力士這等人物,連高仙芝這樣的唐朝高麗族名將也不得不巴結。其他諸如駙馬、太子等人亦以結交楊、高二人為榮。唐朝上層統治集團的黑暗腐朽加速了帝國的下行速度。

哥舒翰為何人?漫談龜茲人哥舒翰與唐王朝衰落的內在聯繫

高力士之墓

三、專制制度下唐玄宗一意孤行為王朝傾覆埋下禍根

唐玄宗的一意孤行從改元天寶以後就愈加明顯。連續的決策失誤導致了最終的倉皇出逃,被迫誅殺楊貴妃楊國忠,連帝位也被迫讓出,成為太上皇,後鬱鬱而終。唐玄宗留下宦官專權的禍患殃及子孫,肅宗、代宗甚至連政事決策的自由也失去了,凡事皆需仰大太監李甫國之鼻息。宦官兼管禁軍成為固定制度,皇帝存廢也全權由宦官抉擇。

  • 1.強攻石堡城——徒有虛名慘勝的唐吐之戰

公元747年,玄宗為借軍功立威名,強令隴右節度使王忠嗣攻打吐蕃在青海的石堡城,王節度使認為,進攻此城徒有虛名,不僅會損失己方大部兵力,還可能最終無法攻克。玄宗大怒,不聽良言,任命董延光為將軍攻擊石堡城,命王忠嗣竭力輔助董延光。然而,石堡城地如其名,地勢險要堅固無比,極為難攻,最終董延光大敗而回。玄宗遷怒於王忠嗣,召回看押審訊,同時徵召哥舒翰入朝,授予節度使的職位,要求其務必攻取石堡城。

哥舒翰為何人?漫談龜茲人哥舒翰與唐王朝衰落的內在聯繫

石堡城之戰

哥舒翰領命上任,努力經營一年後,於公元749年攜突厥兵共六萬餘人開始攻打石堡城。哥舒翰在付出死傷數萬兵力的代價下最終拿下石堡城,玄宗大喜,進封哥舒翰鴻臚員外卿的職位。

據《哥舒翰傳》記載:天寶八載,詔翰以朔方、河東群牧兵十萬攻吐蕃石堡城。數日未克,翰怒,其將高秀巖、張守瑜,將斬之。秀巖請三日期,如期而下。遂以赤嶺為西塞,開屯田,備軍實。

唐朝軍隊在付出極大代價之後,前後用了兩年的時間才逐步攻下石堡城,可謂慘勝。然而,若依照王忠嗣的建議以逸待勞可能更會事半功倍,玄宗的一意孤行不僅造成唐軍的連番失敗,損失慘重,更是對忠誠老將王忠嗣落井下石,令人生寒。

  • 2.大敵當前自毀長城的無知之舉

公元755年,安祿山一路西進,佔領了黃河周邊大量郡縣,唐玄宗急令封常清、高仙芝率軍迎敵,無奈不敵,洛陽被佔領後倉皇逃至潼關堅守。玄宗疑心極重,派大宦官邊令誠前往監軍督戰,邊令誠趁機向封、高索賄,大敵當前,封高不從,邊令誠氣急敗壞向玄宗進讒言。玄宗一時之怒竟將名將封常清、高仙芝雙雙斬首示眾,眾將士心灰意冷,唐軍士氣一蹶不振。

哥舒翰為何人?漫談龜茲人哥舒翰與唐王朝衰落的內在聯繫

高仙芝

《新唐書》記載:初,令誠數私於仙芝,仙芝不應,因言其逗撓狀以激帝,且雲: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陝地數百里,朘盜稟賜。帝大怒,使令誠即軍中斬之。令誠已斬常 清,陳屍於蘧祼。

兩名將被枉殺後,玄宗繼續啟用哥舒翰前往禦敵,已經半身不遂的哥舒翰奉命出征,在潼關評估了敵我態勢後建議守軍繼續堅壁清野絕不出戰,因安祿山部眾胡人眾多,所過之處燒殺搶掠民怨沸騰,其大軍攻擊無果後必然退去,屆時再戰,必然一舉兩得。無奈朝中楊國忠恐懼,數次向玄宗表奏應決戰潼關以壯朝廷聲威,玄宗首肯,哥舒翰被迫出戰,最終兵敗被俘,慘遭殺戮。一代名將,黯然離世。

唐玄宗一意孤行,僅聽信身邊人的表奏,最終接連損失朝廷三員名將,潼關再無險可守,只能倉皇逃向四川,個人自食其果不說,還開創了宦官監軍的先河,為日後李唐皇帝之廢立盡數掌握於宦官之手埋下禍根,此先河最終導致了王朝傾覆。

評價

哥舒翰出生突厥貴族,少年遊俠,中年之時如夢方醒開始建功立業,僅用十幾年的時間便官至太子太保,一生軍功無數,在西境吐蕃之地威名遠揚。在生命的後幾年,形勢一路急轉直下,先是中風患半身不遂,後又出征兵敗被俘遭害,此時距其被加封為太子太保僅四年,多少富貴功名,幾乎黃粱一夢。

哥舒翰為何人?漫談龜茲人哥舒翰與唐王朝衰落的內在聯繫

哥舒翰碑

唐玄宗在開元時期還是一個勵精圖治的有為君主,但後來昏招迭出,放任各地節度使不斷坐大。在任用官吏方面,先是放逐了張九齡,再是任用了李林甫、楊國忠之流,朝堂陷入一片黑暗。在無人可依的境地中又開始親信宦官,高力士的隻手遮天,邊令誠的太監監軍,玄宗為後世兒孫埋下了太多覆滅的禍根。

可憐一代名將,威震青海的哥舒翰,最終明知不可而為之,慘遭屠戮,可惜風華絕代的李唐王朝,一再飽受內外的摧殘,巔峰不再。用人不當、一再失誤,一意孤行的唐玄宗在遭受了太監李輔國的驚嚇之後,悽慘離世,同年其子唐肅宗李亨也抱病西去,大唐王朝開始了江河日下的下坡路。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新唐書》、《兵志》、《舊唐書》、《哥舒翰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