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县级以上各地地名由来


湖北省县级以上各地地名由来

武汉市

江岸区:因位于长江岸边得名

江汉区:因地处长江与汉水汇合处得名

硚口区:旧时在境内两河道修石桥,称大小硚口,故名

汉阳区:以汉阳古城地处汉水之北得名;另据《元和郡县志》载,汉水西自汉川县界流入,汉阳县因此水为名

武昌区: 三国孙权迁都鄂县并更名武昌,其寓意为武运昌盛。民国元年(1912)为纪念辛亥革命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寓因武而昌之意

青山区:以境内青山(青山口、青山铺、青山矶)命名

洪山区:因洪山(东山、黄鹄山)得名;南宋宝祐五年(1257)随州大洪山幽济禅寺迁黄鹄山而更名

东西湖区:因境内原有东湖、西湖得名

汉南区:因处汉水南部得名;另说因地处武汉市西南部得名

蔡甸区:原为汉阳县,区以驻地名,成集之初有蔡姓家族来此开店,得名蔡甸;古代郭外称郊,郊外称甸;意为武汉畿甸之区

江夏区: 原为武昌县,因是古江夏郡之地,故名。《汉书·地理志》 注:沔水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名江夏

黄陂区:因古为黄国地,处武湖之滨,先民怀念故国,故名

新洲区:隋改衡州为黄州,其治所为新州,唐末因地处举水冲积平原,加水旁,以示区别而得名


湖北省县级以上各地地名由来

黄石市

黄石港区:东汉末筑黄石城,因有港入华家湖,故名;另说明末清初此地是从九江到武汉中间唯一的港口,因港口矶石色黄,故名

西塞山区:原名石灰窑区,因境内西塞山改现名。《读史方舆纪要》载,因状若关塞,处吴楚分界处,故名;《大冶县志》载:在三国时期是吴国的西部要塞,故名

下陆区:因下陆湾得名;唐朝建中元年(780)宰相陆贽之弟陆迥,其子孙遍居东方山西南,有东方山下一片绿(陆)之称,故名

铁山区:因盛产铁矿石而得名

阳新县:因与江西兴国县同名,民国三年(1914)参考古地名改现名。蜀汉章武元年(221)置阳新县,因治阳辛镇(今龙港)而得名

大冶市:据《大清一统志》载:因有铜绿山,亦古出铜冶铸之所,故名;另说境内境矿藏丰富,各代在此大兴炉冶,故名


湖北省县级以上各地地名由来

十堰市

茅箭区:由茅箭堂村之名演化而来,因境内有一土梁子伸入河湾形似箭,且多茅草,故名

张湾区:因境内昔张湾村得名

郧阳区:清同治《郧阳县志》载,县由郧关得名;又说因位郧山(随州大洪山)之南得名

郧西县:因位于郧县之西得名;另据《大明一统名胜志》载,以在郧乡之西得名

竹山县:西魏安城县更名竹山县,以县境黄竹山(黄竹岭)得名;据《元和郡县志》载,黄竹山因山上竹色皆黄而得名

竹溪县:以境内竹溪河得名;另据《大明一统名胜志》载:以县治在竹谿(溪)之北而得名

房县:沿房州之名,州因防渚得名;据《元和郡县志》:县西南有房山,有石室如房,因名;另说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而得名

丹江口市:原名均县,因驻丹江入汉水处改名;另说因临丹江下游的丹江口水库得名;丹江古称丹水、粉青江、黑江,相传尧的长子丹朱葬于此而得名,或说因产丹鱼而得名


湖北省县级以上各地地名由来

宜昌市

西陵区:因在夷陵以西得名

伍家岗区:因境内有一小山岗,抗日战争时期迁来几户伍姓住户,故名

点军区:以境内点军坡命名;因蜀汉名将关羽曾在此地点阅兵马得名

猇亭区:据传三国时在此建有小亭,椽柱上似虎似犬的兽形,是为猇,故名

夷陵区:秦置夷陵县,因县北有夷山(今西陵山)得名;另据清《东湖县志》载:水至此而平缓,山至此而低矮而得名

远安县:北周武成元年(559)取永远平安之意改高安县为今名;另说因其近瑶而远离京城得名,意为邻近少数民族,愿安宁相处

兴山县:据《舆地纪胜》载:因环邑皆山也,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上而得名

秭归县:据《水经注·江水》: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一说因夔国得名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隋开皇八年(588)佷山县更名长杨县,以境内长杨溪(今南汊溪)得名;唐武德元年(618)改现名,据《太平寰宇记》载,南崖有长阳溪得名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1914年因与福建省长乐县重名而改现名,以境内五峰山得名,民国《湖北通志》载,五峰山因五峰矗立得名

宜都市: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刘备在此置宜都郡,意为宜于建都;1987年改枝城市,以枝城港得名;1998年复名

当阳市:西汉设县,因在长安西南又处荆山之南而得名;另说取“天子当阳,诸侯用令”之意,谓天子南而治天下也;据《郡县释名》载,县北有当阳坂而得名;境内四面山峻多阴,而邑独当阳明,故名。

枝江市:以长江至此分枝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载:以蜀江至此分枝为诸洲而名


湖北省县级以上各地地名由来

襄阳市

襄城区:因以襄阳古城为中心得名;另说得名于古襄阳城;《荆州记》载,驾山而下谓之襄,城在襄水之阳得名

樊城区:周宣王元年(前827)分封要臣仲山甫(樊穆仲),彼时建城得名

襄州区:原名襄阳县、襄阳区,2010年12月更名,以古地名命名;据《元和郡县志》襄州: 因州南襄水为名

南漳县:北周重阳更名思安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在改南漳县,以境内古南漳水(今漳水)得名

谷城县:原名筑阳县,以筑水得名,隋朝改现名。因古为谷国、后为皇亲国戚之封地而得名。另据《九域志》载,谷城因神农氏在此尝植五谷得名

保康县:《读史方舆纪要》载:以宋尝升房州为保康军得名,取保民安居康乐之意

老河口市:因处汉江故道之口得名

枣阳市:曾名襄乡县、广昌县,隋仁寿元年(601)避太子杨广讳改名,以境内枣阳村得名;枣阳村由棘阳演化而来

宜城市:原名鄢县,汉惠帝三年(前192)改现名,《今县释名》载,宜城似由夷水得名


湖北省县级以上各地地名由来

荆州市

沙市区:唐朝称沙头市,简称沙市,意为沙洲顶端集镇

荆州区:因上古时九州之荆州得名,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云:荆、楚,一木二名

公安县:县名源于公安城之名;因左将军刘备曾屯兵油江口,取左公之所安之意而得名

监利县:以地富鱼稻,东吴令官监办之,以图鱼、稻之利得名

江陵县:因近地无高山,所有皆陵阜之属,故名;另据光绪《荆州府志》载:县以地临江而得名

石首市:据《旧唐书·地理志》云:石首取县北石首山为名;山在县北江中,有石孤立,为北山之首,因名

洪湖市:以境内洪湖得名;据《中国地名由来词典》载,湖因洪水潴积而成,故名

松滋市:据《古今地志》载,松滋是古鸠兹地,因当地松树滋生而得名。东晋咸康三年(337)松滋肥(今安徽霍邱县)流民至此,侨置松滋县并沿用


湖北省县级以上各地地名由来

荆门市

东宝区:以附近东宝山得名

掇刀区:因三国名将关羽屯兵掇刀于此而得名

沙洋县:因唐朝尉迟恭在琼山修建沙洋堡得名,因处河滩地而得名

钟祥市:曾名苌寿县、长寿县;明嘉靖皇帝发迹于此,取聚集祥瑞、祥瑞钟聚之意赐名

京山市:据《太平寰宇记》载,因界内京山为名,京源山简称


湖北省县级以上各地地名由来

鄂州市

鄂城区:曾名鄂县、武昌县、寿昌县,因与浙江省寿昌县重名,于1914年改名,因本境有鄂王城得名

梁子湖区:以境内梁子湖命名;湖因梁子岛(一说梁子山)得名

华容区: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南征途经此地时,取花容月貌之意而赐名



湖北省县级以上各地地名由来

孝感市

孝南区:因在原县级孝感市南部,故名

孝昌县:以古地名为名;南朝刘宋孝建元年(454)置孝昌县,因此地孝子昌盛得名;另说因孝子董黯命名

大悟县:1952年礼山县改现名,因县境大悟山而得名。大悟山(少华山、大伍山)因明朝在山顶建大悟寺而得名;另据《太平寰宇记》载:相近有小伍山;两山叠嶂,远望如行伍得名

云梦县:因古云梦泽得名,或谓汉时曾在江夏西陵建云梦宫得名;另说因在云梦古城置县得名;一说梦人曰泽为梦,云梦为云泽之意

应城市:因地处要冲,应置城为守,故名;或云冈阜周环,隐隐如城,故名;据清康熙《应城县志》载:县或本为安陆乡聚之名,刘宋因以为县名;另据《今县释名》载:因近应山(今广水市)得名;《水经注》云:似因古应国得名

安陆市:因在大安山之陆,以与江夏相对取名;《湖北县政概况》载,取于安于陆地之意;《安陆考源》认为秦将白起占领楚郢都后取名安陆,意为安全的陆地;另说晋国灭陆浑,其民奔楚国,被安置于此,取安置陆人之处得名

汉川市:唐武德四年(621)置汊川县,以汊水流经县境而名;北宋建隆元年(960)以竟陵义水流入而更名义川县;太平兴国二年(977)避太宗光义讳改现名,因汉水流经境内而得名



湖北省县级以上各地地名由来

黄冈市

黄州区:据《元和郡县志》载: 黄州因古黄国得名

团风县:得名于团风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辞典》云:以暑季环镇堤上清风习习得名

红安县:原名黄安县,以古黄国辖地建县,求“地方宁谧,生民安妥”而命名;后因纪念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此创建而更名

罗田县:取巴蛮酋长田光兴、文小罗二人名姓得名;一说系安置(罗)巴水蛮酋长田氏而得名

英山县:据《安徽通志》载:县东五十里山高峰秀,为群山冠,县以此名;另说以境内英山得名,因山上有汉九江王英布之墓得名。

浠水县:曾名希水左县、兰溪县、蕲水县,1933年以浠水(南门河)流经境内而改名

蕲春县:《地名解》载:县以水隈多蕲菜(水芹菜)得名;春取生机勃勃之意;另说以蕲水得名,《元和郡县图志》云:蕲水,源出大浮山(蕲山)故名

黄梅县:因县北黄梅山为名;曾名永兴县、新蔡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现名,《大明一统志》载山在县西四十里,其山多梅得名

麻城市:隋开皇十八年(598)信安县更名麻城县,因后赵将领麻秋筑城得名

武穴市:因市区唐朝称武家阅,明朝称武家穴,后简称武穴。《康熙丁未志》载:汉以前为邬家阅,人极悍,有精兵,唐称武家阅



湖北省县级以上各地地名由来

咸宁市

咸安区:取原县级咸宁市及旧名永安的字命名

嘉鱼县:因取《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义而得名;另据《中国地名辞源》载,以其地有鱼岳山,兼取《诗经·小雅》的南有嘉鱼而命名

通城县:因通城镇得名,因其东达南昌,南通长沙,北抵武昌,西连岳阳,四面通城,故名;另说取“水道通,地势顺,直注武昌城”之意

崇阳县:五代吴顺义七年(927)唐年县改名崇阳县,以诸山崇聚而名

通山县:据《郡县释名》载,取青山镇、通羊镇中二字命名,通羊镇因地当通往白羊山的大路得名

赤壁市:黄武二年(223)置蒲圻县,因蒲圻湖而名;湖因多生蒲苇得名;1998年6月改名,因三国古战场赤壁得名



湖北省县级以上各地地名由来

随州市

曾都区:因战国时为曾国都城得名;另说以古曾国(随国)得名

随县:以西周封国随为名;其国名最早源于远古的随氏族

广水市:因境内广水河得名;河因境内的河床又宽又浅,每遇山洪,河面广阔,故名;另说以广水镇命名,镇因广水河得名



湖北省县级以上各地地名由来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恩施市:东晋临施水筑施王城,后周置施州;清雍正六年(1729)施县更名恩施县,取皇帝恩赐于施县之意

利川市:因清江富水利,故名;或因清江过境、平川广阔,物产丰富,为有利之川,故名;另说因革井溪为名

建始县:取建县伊始之意;另据《今县释名》载,因建始溪得名

巴东县:因在古巴东郡之东得名,据《太平寰宇记》载,因在巴之东得名;另说县在巴山之东得名

宣恩县:取传布恩德、宣扬皇恩之意为名

咸丰县:取咸庆丰年、咸庆丰收之意为名

来凤县:以翔凤山为名,因山形耸拔,如凤舒翼,故名;另说以翔凤山飞来凤凰的传说而得名

鹤峰县:以县北诸山奇峰如鹤飞翔而名;另说因为山上多白鹤得名



湖北省县级以上各地地名由来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

仙桃市:以仙桃镇为名;古称尖刀嘴,以谐音称为仙桃

潜江市:因境内古有潜江(地下河)得名;据《尔雅》云:水自汉出为潜,故名

天门市:曾名宵城县、竟陵县、景陵县;清雍正四年(1726)避康熙景陵讳而改名,以境西北天门山为名;据《大清一统志》:天门山“新两峰峙天,其中如门”得名

神农架林区:因境内神农架山得名;相传神农氏曾在此遍尝百草,由于千峰陡峭,万壑深切,乃搭架上下采药,故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