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瘦金體的宋徽宗,書法水平是在宋四家之上還之下?

東風人2


藝術沒有高低,觀點審美不同而已,宋徽宗和蘇黃米蔡都是有自己的風格,都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在中國的書法史上都各自佔有一席之地。

書法至王羲之之後,大多以學王羲之的字為正統,包括顏真卿,褚遂良,歐陽詢,蘇東坡,黃庭堅,王鐸等等,這些寫楷行草的大家的書法都是屬於王羲之一脈,稍晚一些的書家在這一脈不會侷限僅學王羲之,也可以學這一脈其他書家的前輩的字(如王鐸不僅學王羲之又學米芾的)因為這一脈的書法共性較強,而宋徽宗開創了瘦金體,能學王羲之一脈又與王羲之一脈區別開來,又另稱一體的,非常不容易,(歷史上沒有幾人)主要就是他的用筆打破了之前的傳統,用筆與他們的共性相去甚遠,至今我們學手法大多還是學王羲之一脈的“正統”,而學宋徽宗的就少了,就是因為這一點,但是不能否認宋徽宗的藝術造詣。











定海樓書畫篆刻


回答這個問題,先了解下“宋四家”的書法造詣:

“宋四家”的是指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的合稱。其中蘇軾的書法豐腴跌宕,黃庭堅的縱橫拗崛,米芾的俊邁豪放,蔡襄的渾厚端莊,各具儀態,堪稱精品。宋四家廣汲晉唐遺蘊,銳意革新,各具所長。

而宋徽宗的“瘦金體”,無論是熟知程度還是後世影響力,相比“宋四家”都毫不遜色,但是,為什麼宋徽宗的“瘦金體”會擠不進“宋四家”,難道就比“宋四家”差嗎?我在繼續做以下分析:

宋朝文化高度發達,文學大家燦若繁星,在書法方面,最讓人熟知的就是“宋四家”的蘇黃米蔡四大家,然而我認為宋代最知名的書法其實是宋徽宗趙佶所創的“瘦金體”,“瘦金體”是書法史上極具個性的一種書體,因其與晉楷唐楷等傳統書體區別較大,個性極為強烈,故可稱作是書法史上的一個獨創,也堪稱一絕。瘦金書是一種風格相當獨特的字體,此書體以形象論,本應為“瘦筋體”。以“金”易“筋”,是對御書的尊重。

宋徽宗的書法筆畫瘦硬,初習黃庭堅,後又學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並雜糅各家,取眾人所長且獨出己意。

宋代書法以韻趣見長,宋徽宗的瘦金書就呈現出類同的時代審美趣味,所謂“天骨遒美,逸趣靄然”;又具有強烈的個性色彩,所謂“如屈鐵斷金”。這種書體,在前人的書法作品中,未曾出現過。褚遂良的瘦筆,只是小部分相同,大部分則不一樣。與唐朝薛曜的字相比,可以說是最接近的。也許宋徽宗是從薛曜的《石淙詩》變格而來的,但他的創造顯然比薛曜成熟得多。

宋徽宗的瘦金體把它的藝術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這種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的書體,是需要極高的書法功力和涵養,以及神閒氣定的心境來完成的。當然也不是別人易於仿造的。

那麼,問題來了,宋徽宗造詣這麼深,廋金體這麼牛,但為什麼宋代四大書法家裡沒有宋徽宗呢?難道書法造詣就比四大家差?非也!

首先牽涉到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裡的藏鋒,其實,藏鋒也是中國處世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露鋒芒、低調內斂、韜光養晦,向來被中國人奉為上策。

宋徽宗的書法則不然,它像走在危險邊緣的美,使人愛戀,也使人害怕。收藏在臺北故宮的“穠依翠萼,煥爛一庭中”,每一個字都是光的閃爍燦爛。宋徽宗把漢字線條做得鋒芒畢露,“鋒”與“芒”都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禁忌。書法講“藏鋒”,正是因為整個儒道的主流傳統都不鼓勵“鋒芒畢露”。“鋒芒畢露”是要遭忌的,會遭天譴。老子哲學總認為“鋒芒”是最容易折斷的地方,不可長久。

書法美學講“藏鋒”,講“棉中裹鐵“外柔內剛”,其實都是在書法裡放入了人事的學習。蘇軾許多線條都是“棉中鐵裹鐵”,在災難痛苦是隱忍收斂,把頑強的生存意志內斂到外面不容易看出來,變成“藏鋒”,把“鋒芒”藏起來。“鋒芒”是會傷別人的,當然,也會傷自己。

作為帝王,宋徽宗發展出與傳統漢字美學完全不一樣的一種“鋒芒”的鼓勵。“瘦金體”把所有應該“藏”的“鋒”全部外放,閃爍燦爛到刺眼。瘦金體漂亮就漂亮在鋒芒畢露,到處都彰顯自己獨特的個性,帝王就應該更有霸氣,正是這種鋒芒畢露,才使得瘦金體更有魅力。

有人認為宋徽宗的書法缺少變化,瘦金體僅為一姿一態,蘇黃米蔡的書法則千姿百態。還有人說,中國講究長幼尊卑,王對王、將對將,臣子怎麼能和君王並列!這也許就是前人並沒有把宋徽宗的瘦金體列為宋四家的原因吧。

總之,我認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論書法造詣,宋徽宗與“宋四家”各有千秋;論書法個性,“瘦金體”絕對獨樹一幟;論書法藝術,看慣了繼承傳統的“宋四家”書法的“墨守成規”,“瘦金體”的瘦而有骨、瘦而有魂、瘦而有力、瘦而有度無疑脫穎而出。

所以個人認為單論書體的開創,宋徽宗在“宋四家”之上,論書法功底,則與“宋四家”難分伯仲。個人淺見而已,不喜勿噴!也歡迎大家討論!!

以下是宋徽宗千字文局部











校傲臨風(書畫)


個人覺得宋徽宗的瘦金體和宋四家還是沒有可比性的。瘦金體是宋徽宗趙佶所創的一種字體,是書法史上極具個性的一種書體,因其與晉楷唐楷等傳統書體區別較大,個性極為強烈,故可稱作是書法史上的一個獨創,沒有像其他宋代書法家的作品那樣廣知和流傳有以下特點和原因:

1.難度大,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練成的。如果沒有幾十年的書法積累,很難學到宋徽宗的精髓,況且瘦金體很難寫出自己的風格,這讓很多書法家對瘦金體的態度是欣賞和讚賞,自己卻不學瘦金體。吳玉如先生曾說有些書法家,一拿起毛筆就想成為書法家。所以有些書法家在書法的道路上一味的投機取巧,對瘦金體更是不屑一顧,甚至不敢嘗試練習瘦金體,這讓瘦金體在傳承和發揚上有很大的難度。瘦金體自身有著侷限性,

2.瘦金體適合寫小字,如果把瘦金體放大寫之後,會有一種疏散之感。尤其是在春聯、大字榜書上的運用,瘦金體少之又少,所以後世書法家也不願意去練習瘦金體。瘦金體曾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很多人認為瘦金體算不上書法,只能算美術字。對於這樣的歸類,讓瘦金體並沒有受到書法家的重視,所以只有少部分人練習瘦金體,並沒有得到足夠的普及。但是瘦金體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沉寂之後,又重新回到了書壇,這時候人們才發現瘦金體的美。

雖然在各大書店很少看到瘦金體的書,在廣大的書法愛好者中去臨摹學習的也比較少,但不得不否認瘦金體的出現豐富了書法的多元化,為書法的發展增添了濃重的一筆。宋徽宗雖然在皇位上的貢獻不大,但是他的書畫藝術是不能被忽略的。他獨創瘦金體,以畫入書,繪畫和書法達到了高度融合,這在書畫史上是很罕見的。





傑行天下111


首先我分析下宋朝的文化。宋朝當時文化高度發達,大書法家燦若繁星,在書法方面,比如有蘇黃米蔡四大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蘇軾天然,黃庭堅勁健,米芾縱逸,蔡襄蘊藉,各具儀態,堪稱精品。宋四家廣汲晉唐遺蘊,銳意革新,各具所長。

然而,這麼多大家中還有一位,就是宋徽宗,他獨創了廋金體書體,堪稱一絕。瘦金書是一種風格相當獨特的字體。此書體以形象論,本應為“瘦筋體”。以“金”易“筋”,是對御書的尊重。

宋徽宗的書法筆畫瘦硬,初習黃庭堅,後又學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並雜糅各家,取眾人所長且獨出己意,最終創造出別具一格的“瘦金書”體,影響頗大。

宋代書法以韻趣見長,趙佶的瘦金書即體現出類同的時代審美趣味,所謂“天骨遒美,逸趣靄然”;又具有強烈的個性色彩,所謂“如屈鐵斷金”。這種書體,在前人的書法作品中,未曾出現過。褚遂良的瘦筆,只是小部分相同,大部分則不一樣。與唐朝薛曜的字相比,可以說是最接近的。也許趙佶是從薛曜的《石淙詩》變格而來的,但他的創造顯然比薛曜成熟得多。

這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書體,趙佶已把它的藝術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這種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的書體,是需要極高的書法功力和涵養,以及神閒氣定的心境來完成的。當然也不是別人易於仿造的。

那麼,問題來了,宋徽宗造詣這麼深,廋金體這麼牛,但為什麼宋代四大書法家裡錄取不了宋徽宗呢?

這就牽涉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藏鋒秘密了,其實,藏鋒也是中國處世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露鋒芒、低調內斂、韜光養晦,向來被中國人奉為上策。

宋徽宗的書法則不然,它像走在危險邊緣的美,使人愛戀,也使人害怕。收藏在臺北故宮的“穠依翠萼,煥爛一庭中”,每一個字都是光的閃爍燦爛。宋徽宗把漢字線條做得鋒芒畢露,“鋒”與“芒”都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禁忌。書法講“藏鋒”,正是因為整個儒道的主流傳統都不鼓勵“鋒芒畢露”。“鋒芒畢露”是要遭忌的,會遭天譴。老子哲學總認為“鋒芒”是最容易折斷的地方,不可長久。

書法美學講“藏鋒”,講“棉中裹鐵“外柔內剛”,其實都是在書法裡放入了人事的學習。蘇軾許多線條都是“棉中鐵裹鐵”,在災難痛苦是隱忍收斂,把頑強的生存意志內斂到外面不容易看出來,變成“藏鋒”,把“鋒芒”藏起來。

作為帝王,宋徽宗發展出與傳統漢字美學完全不一樣的一種“鋒芒”的鼓勵。“瘦金體”把所有應該“藏”的“鋒”全部外放,閃爍燦爛到刺眼。瘦金體漂亮就漂亮在鋒芒畢露,雖然走在危險邊緣,但是更彰顯自己獨特的個性,帝王就應該更有霸氣,正是這種鋒芒畢露,才使得瘦金體更有魅力。

作為大臣、老百姓,你能像宋徽宗那麼來麼?欣賞一下就行了,心底的包袱放不下,肯定寫不來瘦金體!後代習其書者甚多,然得其骨髓者寥若晨星。金章宗曾仿徽宗瘦金書題寫明昌內府中從宋廷搶劫而來的書畫名跡,如傳為趙佶所摹的《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等,筆勢纖弱,形質俱差。

與大眾的審美情趣相左,當然入不了四大家。

除了這種觀點,也有人認為宋徽宗的書法缺少變化,瘦金體僅為一姿一態,蘇黃米書法千姿百態。還有人說,中國講究長幼尊卑,王對王、將對將,臣子怎麼能和君王並列!你更贊同哪一種說法呢?

總的來說,瘦金體是中國歷史中的一朵奇葩,當今痴迷學瘦金體的大有人在,貶褒不一,有喜歡的,也有不喜歡的,宋徽宗作皇帝確實沒有作為,但是在推動書法和繪畫發展做出的成就地位不容質疑。







承韻堂畫院


宋徽宗的字,總結來說就一句話。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所以其書法書法水平的高低,並不能與宋四家對比,因為並沒有一個準確的衡量標準。

宋徽宗秉承著前人一句“書貴瘦硬”的審美概要,法宗薛稷、歐陽詢,把瘦硬內縮的筆法結字表現發揮到極致,然後用丹青勾線筆書之,刻意強調快意提按,這才造就瘦金書。所以他的東西,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跳開古法了,但又在法理之中,這種水平是不能跟其他遵循古法的書家對比的。

單論書法水平的話,楷書不可評,千百年來獨出一支,天才可為,庸人不得。行書作品稍少,技法精純,但少古氣,意韻不合宋朝時風,如拋開時代背景,可以總結為,大家手筆,稍欠傳統。至於草書,宋徽宗草書的水平是非常高的。宋人精草者不多,善狂草者更少,黃山谷扛鼎,其次是徽宗。

當然,這僅僅是書法水平,並不能代表徽宗的藝術高度。如按照藝術天分或藝術成就來劃分,宋朝有兩個天才,第一是蘇軾,第二是徽宗。

蘇軾的藝術天賦來源於他後天對生活的理解的高度,是一個真正做到天人合一的全才文人。而徽宗的藝術天賦,孃胎裡帶的,二十歲的蘇軾還在學字學畫,同齡的徽宗已經開始創新個人風格了。徽宗的藝術天分是非常全面的,收藏,金石,花鳥,詩詞等等,只要是跟正事無關,跟文人情趣相關的,遊手好閒的,他都精通,而且都有一定造詣。即便是蘇軾,也很難“玩兒”的這麼精。


梁宇航


宋徽宗創造了所謂瘦金體,特別適宜在工筆畫上題款用。五個人各有各的風格,各有各的造詣,難分高下。如果一定要比的話,按照歷代書法家和鑑賞家的評價,蘇黃米算一個檔次,蔡襄和宋徽宗稍稍遜色。

宋徽宗:

1.獨創的瘦金體書法獨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沒有人能夠超越。這種瘦金體書法,挺拔秀麗、飄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書法的人,看過後也會感覺極佳。傳世不朽的瘦金體書法作品有《瘦金體千字文》、《欲借風霜二詩帖》、《夏日詩帖》、《歐陽詢張翰帖跋》等。此後八百多年來,迄今沒有人能夠達到他的高度,可稱為古今第一人。

2.宋徽宗的簽名堪稱甚有特點。像一個“天”字但是這“天”字的第一筆又和下面的有一段距離。其意為 “天下一人”

3.宋徽宗趙佶他創造的“瘦金書”,頗得書法家重視,用這種字體書寫的崇寧大觀等錢幣是收藏家至愛的珍品。《書史會要》評價說:“徽宗行草正書,筆勢勁逸,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跡求也。”他的繪畫重視寫生,尤善畫花鳥畫,極強調細節,以精工逼真著稱。

蘇黃米蔡,分別指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代表了宋代書法的最高水平。宋徽宗創造了所謂瘦金體,特別適宜在工筆畫上題款用。蘇軾、黃庭堅、米芾,那都是書法史上的高峰、里程碑,蘇字較肥媚恣肆,黃字奇矍巍峨,米字八面出鋒酣暢淋漓。尤其是米芾,那可以稱得上絕世高手,想寫行書的人不大可能不學米芾,他的追隨者最為壯大,至今依然。蔡襄的字歷來評價不算很高,有人說這個蔡本來該指蔡京,蔡京的字是真好,但他是奸臣,所以不被追尚。至於宋徽宗趙佶,他創造的瘦金體自成一派,但題工筆畫可以,單獨作書法作品就不是太理想了,他也有書法作品傳世,如穠芳詩。



懿軒努力變強


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留有幾位皇帝的名字,如梁武帝蕭衍、唐太宗李世民、五代時南唐後主李煜、宋徽宗趙佶和清代乾隆帝弘曆等,但其中真正稱得上書法家的恐怕只有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最重要貢獻的就是創造了一種所謂的“瘦金書”。這種“瘦金書”筆畫細瘦如“筋”,舒展飄逸,卻挺拔有力,氣韻生動且不失腴潤,更不顯稚弱之氣,成為一種有獨特風格和濃郁書卷氣息的書體。《寶真齋法書贊》一書中對其讚美道“金縷之妙,細比毫髮,殆與神工鬼能,較奇逞並於秋毫間。”

“瘦金書”流傳至今日的墨跡有《千字文》《欲借風霜二詩帖》《夏日帖》《牡丹帖》等數種,詳見插圖。

就您的問題來講,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如果一定要比較評價的話,我認為在主流書法造詣上,宋徽宗不及四大家,畢竟歷史後人認為能代表宋代書法的四大家只有“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

但宋徽宗在我國書法藝術上的創新貢獻,是無可厚非的。據說書寫團扇也是自徽宗以後,形成一種風氣,成為文人雅士們表現書法藝術的一種新形式。







大神畫室


看了其他的回答,發現很多人沒看清題目就開始寫答案了。

題主問的是宋徽宗與“宋四家”對比書法水平,意思是總體水平的對比,很多人卻大談瘦金體的特點及優缺點,這樣沒辦法給關注這個問題的網友一個準確的解答。

宋徽宗的字因其皇帝的身份,又因其是亡國之君,所以在封建時代不被廣泛臨習,沒有“宋四家”的字影響廣泛,但是不能小看宋徽宗的書法造詣,能自創一體的絕不是泛泛之輩。

雖然說文無第一,但是非要對比的話,起碼要對比他們同種書體的水平,而不能拿楷書跟行書比。

首先來說楷書。

眾所周知,楷書在唐代已經出了多位大家,可以說創新的方向已經被挖掘得差不多了,但是宋徽宗卻能在師承前人的基礎上,又開創出“瘦金體”這一全新的楷體,而且是在23歲這麼年輕的時候,可以說是唐代之後開創審美新風尚的一代宗師。

而“宋四家”都是以擅長行草書出名,也不能說他們楷書寫得很差,但是離創造一種新楷體還是有不少距離的。也就是說,他們知道自己在楷書方面玩不出新花樣了,所以才在行草書的抒發意趣上玩花樣。

而在行草書方面,“宋四家”廣汲晉唐遺蘊,銳意革新,各具所長。

蘇軾的書法豐腴跌宕,黃庭堅的縱橫拗崛,米芾的俊邁豪放,蔡襄的渾厚端莊,各具儀態,堪稱精品

宋徽宗的行草書在取法於前人的基礎上,又具有自己開創的瘦金體的風格特點,其四十歲所書《草書千字文》,筆勢奔放流暢,變幻莫測,一氣呵成,頗為壯觀。

至於有人以宋徽宗沒進入“宋四家”的行列,而認為是因其書法水平不夠,這就是沒常識了,在古代認為天子不是凡人,所以不會跟凡人相提並論,故“宋四家”不會把一位天子放進去。

總體來說,宋徽宗在楷書的創新上,用“瘦金體”單拿一分,這個沒有疑議,而在行草書的造詣方面,個人認為宋徽宗不在“宋四家”之下,大家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這個就見仁見智了。


玩墨書法


趙佶與宋四家是沒有可比性的。

在中國書法史上,宋四家同屬二王一脈,帖學翹楚。後人學宋四家者,尤其學米蘇者,可謂"從者如流“,大家輩出。

宋徽宗的繪畫藝術伴隨著他成立的翰林圖畫院與畫學制度的完善與活躍,得以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但是,徽宗的瘦金體在之後的發展歷程中,影響範圍卻相對較小,從學者寥寥,代表性的書家主要有元朝的金章宗,近代的於非闇、俞致貞等幾位工筆畫家出於題跋的需要研習瘦金體。

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

一是瘦金體有程式化趨勢,一樣的橫,一樣的豎,一樣的鉤…,筆筆雷同,筆筆出鋒,美學風格不符合儒家思想中正平和的審美趣味,不符合中國傳統書法強調變化的法度意識。

二是瘦金體本身具有強烈的裝飾意味,它會影響書法日常的實用功能。

三是書家研習瘦金體這種程式化書體,很難在此基礎上演變出自已的風格,有所成就,因而難以吸引追隨者。


春雨書齋


宋四家指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盛時泰《蒼潤軒碑跋》中說:“宋世稱能書者,四家獨勝。然四家之中,蘇蘊藉,黃流麗,米峭拔,而蔡公又獨以渾厚居其中。”宋徽宗的瘦金體書法,挺拔秀麗、飄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書法的人,看過後也會感覺極佳。風格不同,不能簡單的斷定誰高誰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