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鬥機一旦被鎖定,基本就逃不掉了?

小莊兄477


戰鬥機被鎖定就逃不掉?這個命題就是偽命題。首先我們來界定一下“鎖定”這個概念。空戰中的“鎖定”,指的是使用雷達跟蹤並盯準目標。

一架戰鬥機如果被敵機或敵方防空雷達鎖定,可以採用以下方式擺脫跟蹤:第一是通過進行戰術機動動作脫離雷達跟蹤範圍,第二是使用自身或周邊友機的電子干擾使敵方雷達失的,第三是自行或請求其他友軍單位摧毀敵方單位。這三種方式當中,第三種較難實現,而第一種和第二種相對容易。

現代戰鬥機基本都採用靜不穩定設計,並且在氣動外形、飛控系統、動力裝置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因此採用高機動脫離敵方雷達鎖定區並非沒有可能,此方面的效果與和敵方雷達的距離基本成正比。而在主動防禦方面,現代戰鬥機普遍具有不錯的自衛性電子干擾能力,一些新型戰鬥機甚至能夠壓制型號較為老舊的雷達,此時敵方雷達鎖定戰鬥機相當困難,戰鬥機完全可以利用敵方雷達“被致盲”的鎖定空白期從容擺脫鎖定。

雖然目前搜索/火控雷達也在不但發展、並對戰鬥機形成越來越強的威脅,戰鬥機在應對雷達鎖定時的對策也更加麻煩,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雷達提升性能的同時戰鬥機的技術也在不斷進行升級,兩者之間的較量從來就沒有過升級停滯狀態。因此,說戰鬥機一旦被鎖定就逃不掉完全是誤解,沒有任何一對互為矛盾的武器裝備中一方會對另一方毫無辦法。


軍機圖


為什麼戰鬥機一旦被鎖定就逃不掉了?

原因非常簡單,在空戰中為了確保能幹掉敵方,通常對一個目標發射兩枚空對空導彈,躲一枚已經算福大命大的,連躲兩枚導彈的幾率得多低?

美國的aim-120-D最大射程約200千米的,有效射程約130千米,不可逃逸區約80千米。

在導彈的不可逃逸區範圍內,甭管誰都別指望跑

畢竟導彈無論是飛行速度,機動能力,抗過載能力都要碾壓還需要坐人的戰鬥機,毫不誇張的說就是下面這張圖片


如果是後續的慣性段的話,戰鬥機還有可能逃出生天


畢竟在慣性段的時候,導彈已經沒有動力了,全靠之前高速飛行時候帶來的那點慣性在空中高速飛行,而在這個階段,每當導彈作出大仰角機動的時候,導彈的動能都會發生急劇的衰減,在轉兩次以後,導彈就會因為動能不足以繼續維持飛行,而成為一個大鐵坨子,然後掉下去。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躲導彈就很容易,畢竟在空戰中為了確保能夠乾點目標,通常會對一個目標,發射兩枚空對空導彈。

好不容易躲過第一發,你就會因為大角度機動而導致速度降低,從而被第2枚導彈幹掉。

當然了,還能寄希望於對面射完這兩發導彈已經,黔驢技窮再無存貨的。但是這個幾率有多大,所以說在空戰中最穩妥的還是先敵發現先敵發射,在對面還摸不著頭腦的時候直接幹掉我方(實際上那個印度飛行阿比南丹表示,我們還沒發現巴基斯坦的梟龍的我就被打下來了),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這麼瘋狂,追求隱身性和超視距以及超信息能力的原因。


嘯鷹評


戰鬥機一旦被火控雷達鎖定,憑藉現代導彈技術靈敏度的進步,基本上能夠逃脫的概率非常低。即使現代戰機擁有極強的機動性能,可以做到9個G的過載機動,但是空空導彈都能做到50G以上,相對而言,9個G的過載根本不算什麼了。


打擊作戰飛機的導彈一般分三種制導模式,一種是紅外製導的導彈,一般毀傷率都在90%以上。第二種主動雷達導引頭的導彈,一般毀傷率都在80%以上。而第三種則是被動雷達制導的導彈,毀傷概率相對於前兩者比較低,能達到70%左右。在這樣的概率面前,幾乎戰機逃脫的概率非常低。
AIM-9X紅外導引頭

一,紅外製導導彈,我們以空空導彈為例。紅外製導就是通過戰機向外輻射紅外光,被導彈的紅外導引頭捕獲,並且一直追蹤到目標為止。而戰機最大的紅外輻射區就是機尾的發動機尾噴口,所以現在空戰很多時候都是要佔據對方的尾部位置。


AIM-9X
的紅外導引頭

隨著現代戰機的紅外抑制技術的發展,單純的依靠最大紅外輻射信號追蹤戰機,已經被戰機攜帶的紅外干擾誘餌所欺騙。空空導彈的紅外導引頭隨著電子技術發展,進一步升級。已經擁有可以捕獲戰機紅外輪廓,這樣即使再多的紅外干擾誘餌也幾乎不起作用了。在近距離空戰中,一旦被對方的鎖定,基本也就沒有什麼逃脫的機會了,只能拼命的釋放紅外干擾誘餌了。
釋放紅外誘餌的日本F-15戰機

二,主動雷達制導導彈,這種導引頭的導彈一般會裝在中程空空導彈,和地空導彈之上。主動雷達制導引頭所以擁有發射後不管的能力,依靠導彈自身攜帶的雷達系統搜索發現,跟蹤,鎖定目標,並發動最終的攻擊。而目前這是中遠程空空導彈的主流發展方向,比如我們的PL-15,美國的AIM-120這都是主動雷達導引頭的空空導彈。
AIM-120主動雷達空空導彈

由於戰機被對方的火控雷達鎖定,發射中程主動雷達空空導彈就已經擁有了對手大致的方位。由於戰機的雷達反射面積隨著導彈的逼近越來越大,主動雷達導引頭鎖定的概率越來越大,擊落對手的可能性就非常高。


主動雷達導引頭。

三,被動雷達導引頭(也叫半主動雷達導引頭),這是利用戰機攜帶的火控雷達,或者說是地面防空火控雷達為導彈指引目標的導彈。我們留按戰機火控雷達說話,當戰機發現並鎖定對手戰機時,發射被動雷達導彈。需要戰機火控雷達的持續照射目標,直到導擊中目標。
F-16戰機的雷達

在這個過程中,戰機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機動,需要在導彈飛行過程中為其修正目標導引信息。相比較前兩者而言,弊端很大,最載機的安全性有很大的影響,目前處於逐漸被主要軍事強國淘汰之中。被主動雷達導引頭的空空導彈所取代。面對被動雷達導引頭的空空導彈,戰機脫逃的機會還能大一點。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對於現代作戰飛機而言,畢竟其機動過載是有上限的,而作為導彈卻完全不同,只有技術能達到,80個G的過載它也能做到。更加現代化的空空導彈已經讓現代戰機幾乎很難逃脫,除非戰機擁有超越“SR-71黑鳥”的速度,或者安裝主動防衛系統,擊毀來襲的導彈!


淡然小司


可能在二月二七日擊落印度空軍米格-21戰鬥機的“霹靂-5”EⅡ型紅外製導“格鬥導彈”。

空-空導彈是現在空戰的最主要武器!飛行速度、打擊目標的精確性是過去“航炮”不能比擬的!現代空戰中敵機只要是被導彈鎖定就非常難以逃脫了,因為在導彈的射程內飛機的飛行速度遠不如導彈的飛行速度!
更主要的是現代空-空導彈的制導跟蹤系統分成:紅外製導(近距離“格鬥彈”)和中段半自動、數據鏈制導+末端主動雷達制導(中距離攔截彈)這兩種制導方式都非常先進!比如:圖片上的“紅外引導頭”,採用多點128×128紅外光感材料基陣(銻化銦),紅外線非常敏感!所謂“多點”設計就和“蜻蜓的複眼”一樣,可以準確的發現/跟蹤戰機發出紅外線光源,並且引導頭可以安裝在“萬向支架”上可以隨目標的飛行軌跡/角度的變化進行跟蹤…直至將目標擊落。

現代空-空導彈的製造工藝都很先進,讓導彈自身的結構強度很高,這樣才能做出大過載機動,否則在跟蹤做複雜機動的戰機時把自己撅斷了!所謂過載簡單的解釋就是:飛行器在飛行過程中在突然變換飛行軌跡時自身所承受的重量,單位用G來表示,也就是自身結構強度可以承受幾倍的自身重量。

現代的“格鬥型”空-空導彈都能做50G的大過載機動動作,而駕駛戰鬥機的飛行員雖然有“抗荷服”,但是人最多可以承受9G的過載,超過這個數值飛行員身體就會承受不了,會馬上失去各種知覺…。

所以,只要被導彈鎖定了受飛行速度和大過載機動的影響,飛行員就算做出任何機動動作都不能和導彈的飛行速度和大過載數值相比…所以是很難逃脫的!
另外一種空戰中打擊敵人飛機的方式是“中等距離”進行攔截,所謂“中等距離”指的是在25~200公里之間的距離,現代戰機都儘量利用技術優勢,要將敵機在“格鬥導彈”的最遠飛機距離外將敵機擊落,因為敵機進入到格鬥導彈的距離雙方進行“狗鬥”,自己和敵人被擊落的可能性都很大!


美製AIM-120“中距離攔截彈”的制導部分,“中距彈”打擊飛機先得由戰鬥機的火控雷達對目標進行“照射”,並且將探測到敵機的各種數據通過數據鏈制導給飛行當中的導彈,直到導彈飛行的最後20公里時(不可逃逸距離),由導彈自身攜帶的雷達對目標照射自行跟蹤(自末端制導)…直到擊落目標,“中距離攔截彈”在飛行速度和機動過載能力上都大大戰鬥機,所以在“不可逃逸距離內”戰鬥機也很難“甩開”導彈。
米格25戰鬥機曾經躲避過四枚來襲的“響尾蛇”格鬥彈。

現代格鬥彈和中距彈都是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和很多次的改進,性能達到了令人驚訝的水平,而現代有人戰鬥機就是因為機體設計的關係和載人的關係,飛行速度和抗負荷量都遠不如導彈,在被鎖定後被擊落的概率是很大的。

當然,事情也沒有絕對的,目前世界仍然有個別幾型戰鬥機即便是被雷達鎖定,甚至發射導彈後也沒有被擊落。

導彈或者其它防空系統與各種飛行器之間的“鬥法”,從一戰時期開始到現代已經近百年的歷史了!兩方在技術水平的支持下勝率此消彼長,但目前來看,導彈一方的勝率在50%左右,沒有太高的勝率!而飛機一方目前除了自身的機動性能在提高之外,各種軟硬方式反擊導彈一方的努力也在加強…它們之間的對抗還在繼續。


皇家橡樹1972


因為戰鬥機的機動過載沒有導彈大。

飛機對付鎖定最好的辦法就是隱身,這是五代機最大的優勢。


戰鬥機的機動過載沒有導彈大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因為戰鬥機並不是光要考慮機動能力,還需要考慮掛載和探測搜索等能力,飛機的重量和氣動構型也更加複雜,導彈則比較簡單了,第一是小,第二是輕,也沒有複雜的氣動外形,不需要考慮強度和掛載,不需要起降機構,也不需要考慮其他指標,它可以做到短小靈活,甚至可以實現過肩發射、360°攻擊等能力,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飛機難以作出有效的機動動作去規避導彈,因為你能飛出來的機動,導彈都能做到更加敏捷,所以飛機必須在機動時繼續採取其他手段去規避導彈。

採用多機編隊飛行,可以較好的掩護友機不被鎖定。


其次是因為戰鬥機裡有人在駕駛。這造成了兩個影響,第一個影響是即便飛機還有機動過載的餘量,但是人已經承受不了了,人可以承受的機動過載很難超過4-6個G,但是導彈可以進行的機動可以承受10個G甚至是20G以上的機動過載,就算是飛機可以承受10個G的機動過載,人也受不了,所以飛機很難作出超過人的承受範圍的機動動作。第二個影響是人的反應問題,人的反應絕對沒有電子計算機和機械系統的反應那麼敏捷和可靠,人在遇到危機的時候不出現頭暈、反應慢、緊張就是好的,至於能快速、敏捷的作出當時最正確的機動動作,還是不要指望了,所以飛機對付導彈的鎖定是很困難的,一般近距離的鎖定就等於擊落了。

飛機的機動性再強也不如導彈,所以儘量不要僅僅依靠機動去規避導彈,而是要依靠機動去爭取鎖定敵人的飛機。


最後啊,是因為導彈並不是採用擊中才能爆炸的碰撞式引信,而是採用近炸引信,也就是說,導彈並不需要一定就能準確命中飛機,他只要能在可以殺傷飛機的半徑內爆炸就可以,他可以發射到一個大略的方位就可以,這對於飛機而言是很難躲避的,因為你無法判斷導彈的殺傷半徑,也許等到你準備機動的時候,他就已經爆炸了,他的碎片就已經損傷了飛機了,所以飛機很難躲避。



回答者簡介:張浩,亞太智庫研究員,《艦載武器》雜誌評論員,在《兵器》、《艦載武器》等多家軍事期刊發表《現代山地戰怎麼打》、《共和國炮艇小傳》、《奪灘奇兵》等文章30餘篇,在海軍作戰理論和海上作戰武器裝備等領域有獨特見解,著有《預警機、電子戰機》一書,獲得軍迷群體一致好評。


海事先鋒


不見得!從歷來有導彈參加空戰的戰爭來看,發射導彈數量大約是被擊落飛機數量的10倍左右,即每10發導彈才能擊落一架戰機。一般來說,一架空戰的戰機備彈量是4(中程彈)+2(格鬥彈),也就是說需要兩架戰機同時鎖定同一架戰機,還得同時打光機載導彈才能擊落一架敵機。所以說導彈鎖定戰機就一定能擊落戰機的說法沒有任何依據,實踐永遠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戰機躲避導彈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一個是可以利用自己機載的干擾器,比如航電干擾,機載干擾彈等,這些反制方式對導彈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其次,利用戰機的近戰機動能力與飛行員素質。導彈發動機工作的時間往往只有幾十秒,剩下的則靠慣性追擊,如果能夠躲過導彈初期的追擊,導彈就只能越追越遠最終耗盡射程自己掉了。所以,當蘇27進行蛇形機動以及落葉飄的時候歐洲國家直接驚呆了,因為這種機動方式有很強的躲避導彈能力。

第三,導彈自己的故障。作為最頂級尖端的武器,又在做最高速的性能飛行,導彈的故障率是相當高的,以美國aim導彈為例,這款導彈的可靠率也不過85%,所以發射不出去或者發射出去後打偏的概率還是很大的。

最後,擊傷不代表就能擊落。由於對空導彈採用的是破片殺傷,這使得導彈打中飛機的時候受傷情況不同,戰機在戰場上即便被導彈擊中很多也不是致命傷,只要運氣好爬回去還是可以的。


優己


戰機一旦被鎖定,逃脫的可能性確實是非常小的,難的是如何鎖定戰機。

現代人們研發的戰機很多都是有著先進的隱形技術的,很多隱形戰機在飛行過程中,在雷達上的顯示就像一隻飛鳥一樣,這對於雷達而言想要鎖定戰機是極其困難的一件事情。但若是戰機被雷達鎖定了,導彈想要擊落確實不難。

第一點,現代導彈的機動性一般都是遠遠優於戰鬥機的,如果美國的F22隱形戰機失去自身的隱身技能,在機動性上是不如很多四代戰機的。

第二點,導彈的飛行速度比現代戰機速度要快很多,現在導彈的速度很容易就達到了高超音速,速度很容易就達到22馬赫。但在先進戰機的構想中,第六代戰機巡航速度也只能達到6馬赫,和導彈的速度完全無法比較,更不要說是第五代戰機了。

第三點,由於導彈的型號不同,制導方式也有不同,有雷達、紅外等多種制導方式,飛行員選擇應對也比較困難,戰鬥機的被動防禦效果也非常低。

並且導彈可以在飛機附近引爆,不需要完全正面擊中戰機就能起到巨大的殺傷力,更加讓戰鬥機防不勝防。

總的來說,導彈相對於飛機而已有著非常大的優勢,因此導彈命中率是非常高的。不過若是在中距以上的空空導彈命中率就不是很高,因為距離太遠,戰鬥機有著足夠的時間來反應。


問軍一杯酒



戰鬥機出現以來,空戰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從最初的機槍,到航炮,再到現在的導彈,可以說技術進步是日新月異。

導彈技術的發展逼著飛機從開始的強調機動性,向現在的隱身性轉變。

目前的導彈的制導模式主要有紅外製導和雷達制導。


紅外製導就是,導彈本身的紅外敏感元件去感受敵方飛機的紅外特徵,例如尾部發動機的高溫熱源,從而引導導彈追蹤敵方飛機。

而雷達制導又分為主動雷達制導和半主動雷達制導,主動雷達是指導彈本身具有小型雷達可以自行搜索目標,而半主動雷達需要靠己方飛機上的雷達照射敵方飛機,為空空導彈提供指引,都是引導導彈追蹤飛向敵機。

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導彈的紅外導引頭,已經具備了凝視功能,通俗講就是可以區分飛機和紅外干擾彈,所以現在飛機在被鎖定後,發射紅外干擾彈,依靠紅外干擾彈的高溫熱源來吸引導彈的做法,已經不起作用了。

而導彈得益於結構簡單,尺寸優勢,設計難度低和更大的推重比,直接表現就是導彈的速度、機動性成倍提升。現在的導彈可以達到10個G以上負載的機動,速度能達到3~6馬赫。這相對於戰鬥機飛行員最大承受能力設計在9個G來說,就是戰鬥機的噩夢。

所以現代空戰,發現即意味著擊落!

各國在戰機的研製中,除了增加發現敵人的能力,也就是雷達的能力,比如有源的相控陣雷達出現,可以發現更遠距離的敵人。


另外一方面,就是減少被敵人發現的可能,比如四代機的隱身性能,讓敵人看不見。

這些都是被導彈逼出來的!


好奇而已716


戰鬥機本是就是一個發熱源,一般導彈都會配備紅外線跟蹤器,你怎麼飛它都會跟著你,加上導彈多,誘餌彈不夠用的情況下,很多戰鬥機都會被導彈追上。


很多人可能會說,那我就跑啊。沒錯,如果飛機飛行的速度比導彈快,導彈追不上,那麼確實能跑的掉,可是大部分的導彈都比飛機快,尤其是先進國家的導彈,速度遠遠超過了飛機,所以不好擺脫。

那麼被導彈鎖定真的逃不掉麼?答案肯定不是的,有很多技術高超的飛行員可以輕而易舉的逃脫。


超低空飛行是躲避導彈最好的辦法,地面的雜波對導彈的影響很大,地面指揮的雷達也掃描不到飛機,不能給導彈正確的直徑,加上飛行員可以用障礙物躲避,所以很多逃生的機會都是在低空飛行的時候創造的,當然,很多戰鬥機還沒有到低空飛行的階段可能就被導彈打下來了。


娛樂叨叨團


歡迎關注“東北講武堂”。空戰的時候戰場態勢瞬息萬變,戰鬥機再面對導彈鎖定的時候並不是只能束手就擒,要看當時的具體情況。

首先要知道空空導彈是如何搜索戰機的,目前空空導彈的制導模式主要是紅外製導和雷達制導。

所謂紅外製導就是,導彈本身的紅外敏感器件去追蹤敵方飛機的紅外特徵,例如尾部發動機的高溫熱源、機身再高速飛行中於空氣摩擦產生的熱源。

而雷達制導又分為主動雷達制導和半主動雷達制導,主動雷達是指導彈本身具有小型雷達可以自行搜索目標,而半主動雷達需要靠己方飛機上的雷達照射敵方飛機,為空空導彈提供指引。

這其中紅外製導和主動雷達制導都屬於可發射後不管的空空導彈。

再面對紅外製導的空空導彈,要想擺脫他的追擊需要發射紅外誘餌彈,紅外誘餌彈的成分多為鎂粉、硝化棉和聚四氟乙烯的混合物,燃燒時會產生高能熱源,對導彈進行誘騙。

而面對雷達制導的導彈,則需要進行電磁干擾,或拋灑箔條幹擾導彈的雷達信號使得戰機逃脫鎖定。

在被導彈追擊的過程中肯定會做很多機動動作,來規避來襲導彈。不過導彈發射出去之後主要是靠本身的燃料進行追擊,一旦燃料用盡導彈就會靠慣性飛行,所以再空空導彈剛剛發射出去的時候是最危險的,如果導彈燃料即將耗盡那麼直接開加力逃走即可。

如果近距離被格鬥彈纏上那還真是凶多吉少,導彈的過載遠超戰機,被擊落的可能性非常大。

越南戰爭期間美國發射空空導彈的命中率還不到10%,可是英阿馬島戰爭時候,英國發射空空導彈的命中率高達90%以上。可以看出隨著技術的進步戰機要想擺脫導彈的鎖定越來越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