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元帥之死,究竟是秦檜之過,還是高宗授意所為?

詩和遠方JFG001


在於高宗,高宗是老闆,掌握生殺大權,他不同意,誰也沒轍。當然秦檜的讒言也影響了高宗的決斷。主要是因為宋太祖建國初期抑武揚文的國策致使宋朝文官集團尾大不掉,軍事薄弱。君臣一致求和造成的。想求和,就得拿出誠意,必須以岳飛人頭買單。所以,我認為主要是高宗之過。


新說點評


秦檜的權勢

而秦檜,在當時雖然是寵臣,但是"寵臣"並非完全的權臣,秦檜也從來沒能夠隨意的擺佈宋高宗,如此一來,用矯詔的手段剷除異己就不太可能。比如,當時的一位名為胡銓的臣子,因為反對議和而受秦檜厭煩,但是,卻在時候的多年,都沒能將他殺害,原因是高宗下令將胡銓"送昭州編管"。對胡銓這樣的小官,秦檜尚且不能殺之,官居高位的岳飛,他就更不能擅自處置了。

還有就是上文提到的岳飛案件的定義是:"詔獄"。而在宋朝,"詔獄"這樣級別的案件,是有一套十分嚴格的司法程序的,特別是宋朝的大理寺治獄,從:審訊、詳斷、判刑、評議、定判、複核等一律流程,都有詳細的操作規定。如此大案,如此繁瑣的規定,秦檜諸奸臣,即便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但是,完全起決定性作用,是不可能的。因為,"詔獄"的最終裁決權,是被掌握在宋高宗手中的。秦檜的權勢再大,也是無法公開"矯詔"殺害大臣的。

結語

可見,在岳飛案件上,秦檜和宋高宗都是一定的受益者,與此分別討論究竟誰是最終的決定者。不如,合二為一,將二者結合起來看,在殺岳飛問題上,高宗與秦檜會是各懷鬼胎、互相利用的關係。一個是為了達成和談,成就為臣的功績;一個是為了殺雞駭猴,警示群臣,

駕馭諸將,控制朝政與軍權。所以,高宗與秦檜玩弄的是"交相用而曲相成"之把戲。所以,岳飛非死不可。


圷一站守候


秦檜也只是一個背鍋的,天下最痛苦的事,就是英才保庸才,英雄保庸主。除非英才造反取而代之,否則不會有好果子吃。

趙構殺岳飛,看似主和派殺主戰派,實則是庸才殺英才,陰柔殺陽剛。南宋偏安小朝廷,已經容不下英才真漢子的存在,這是他日後必然滅亡的根本原因。岳飛在時,宋與金可以相對峙;岳飛不在,南宋雖趁金志得意滿苟延殘喘,但最後,當蒙古鐵騎襲來,南宋根本無有可用之軍事奇才。

岳飛保趙構,最根本的不是利益的衝突,而是生存哲學的衝突。英才岳飛以山河一統為最大人生抱負,這個抱負超越了他的主子,註定不會被主子包容。庸才趙構只想得過且過,偏安偏得。

庸人的理想與英才的抱負註定產生矛盾,道不同不相為謀。即便那“二聖”歸來,從精神本質上也與趙構大同小異,岳飛的窩囊結局早早註定。那是英才與庸才的人生哲學的矛盾,也是血性英雄與精神閹黨的水火不容!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君為雀,臣為鵠。這裡最耐人尋味的,是趙構與岳飛人生哲學的巨大反差。一個皇帝的抱負竟要比屬下戰將的抱負渺小很多。


春泥百草生


我是影妹我來回答。

嶽元帥之死,是宋高宗的授意秦檜操的刀!

岳飛的地位只有皇帝才能下殺手!

嶽元帥是南宋優秀的愛國將領,是“中興四將”之首。官至節度使,樞密副使加太子少保銜。

岳飛的官位樞密副在南宋官制為正二品加銜太子少保是正一品,加上岳飛本人是軍事統帥手中擁有精銳的岳家軍屬於實力派官員。

秦檜作為右僕射同平章事,又得到宋高宗的信任。秦檜也沒有左右宋高宗皇位的能力,所以在朝中的地位屬於文官之首和武將之首的嶽元帥平起平坐。秦檜根本沒有權力和實力對岳飛下殺手,能殺害岳飛的人在當時只有宋高宗此人,除了他之外其他敵人包括金朝都對岳飛無可奈何。

秦檜和岳飛沒有私人恩怨只是政見不同

岳飛是南宋朝中的主戰派,秦檜早期在北宋時期也是一個堅定的主戰派,後來從金國逃出之後變成了主和派,這倆個人一個在朝中一個在外領軍作戰現實中沒有多少次見面的機會。倆人只是政見不一,這種情況在當時南宋朝廷很常見,主戰派和主和派在朝堂上爭論不休!

北伐口號“迎回二聖”使宋高宗動了殺心

在北伐時岳飛打出的旗號“迎回二聖”刺痛了趙構的內心,趙構深知自己的皇位來路不正,要不是金兵突襲開封城抓走了自己的父親和兄弟們,自己這個不受寵的皇子根本不可能跑到南方坐穩這半壁天下。

如果岳飛打敗金人迫使金人放回宋徽宗父子,那自己就該退位讓給父親和哥哥,岳飛北伐的每次勝利都讓宋高宗的龍椅又下沉了一截,為了自己皇位和正統性,宋高宗必須讓岳飛停止北伐讓自己皇位合法!

參與立儲犯了臣子大忌

和秦檜一心拍馬屁求高位不同,岳飛作為武將參與宋高宗立儲君的問題上,如果是太平年間龍子龍孫興旺還好說,但宋高宗在逃亡過程中喪失了生育能力,沒有自己的孩子只能從其他地方尋找宋太祖趙匡胤的遺脈。

在這個節骨眼下岳飛不斷像宋高宗進諫立儲方面的問題,這一道道奏摺就是打在宋高宗臉上的耳光,歷史上最忌諱大臣參與立儲,趙宋皇朝就是武將欺負孤兒寡母立國,岳飛的武將身份和參與立儲的讓宋高宗脊背發涼好像看見先祖趙匡胤當年如何奪權!

趙構授意

南宋北伐必須要岳飛才能擔任主帥,但在江南水鄉自保的方面上除了岳飛還有韓世忠這樣的將軍可以供宋高宗選擇,宋高宗本身沒有北伐的決心加上其他將領的能力讓宋高宗看見偏安一隅足以自保。

及其提防武將的宋高宗面對正在前線作戰的岳飛宋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命令撤兵只留下北方受到戰火侵襲的大宋子民和岳飛的無奈吶喊。

在宋高宗的授意下,岳飛被解除了兵權隨後被秦檜因“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嶽王廟前秦檜跪了千年但背後的真正凶手宋高宗卻很少有人唾罵!

總結:

嶽元帥之死的主謀是宋高宗趙構而不是秦檜!秦檜沒有能力也沒有權力處死岳飛,自古以來奸臣只是君王手上的一把刀身邊的一條狗而已。沒有趙構的授意,秦檜根本不敢動岳飛一絲汗毛,只是可惜岳飛的拳拳愛國之心在趙構的眼中變成了他享樂的絆腳石,最後自毀長城冤殺岳飛寒了南宋武將的心!


影妹侃歷史


真實的歷史當中,是因為宋金議和時,金人要岳飛必須死,否則拒絕和議,因此在宋高宗授秦檜賣力操辦下,岳飛被冤殺。

趙構、秦檜,沒有殺岳飛的動機

網上經常拿趙構、秦檜嫉恨岳飛說事兒,其實這都是沒有根據的。

雖說趙構不喜歡岳飛迎還二聖的口號,但是對於一個合格的皇帝,並且是南宋政權的建立者,政治素養是沒問題的,不會單單以自己的喜好去論賞論罰。站在趙構的位置,把岳飛束之高閣是最好的辦法,既可以避免他真的迎還二聖,又可以拿岳飛這張王牌當做威懾去和金人談判。事實上,南宋也是這麼做的,當岳飛被趙構12道金牌召回以後,並沒有一直把岳飛關起來,而是讓他回家賦閒了。直到宋金和議即將簽署的關頭,岳飛才被抓回來殺掉。

至於秦檜,秦檜和岳飛基本不怎麼認識,只能說是政治立場不同。宋朝自立國以來,也沒有因為政治鬥爭把對方往死了整的先例。因此,秦檜本身並沒有殺岳飛的動機。

金國為什麼一定要殺岳飛

自岳飛抗金以來,屢屢給金人造成巨大的重創,金軍王牌"鐵浮屠"就是毀在了岳飛手上。可以說手上沾滿金人獻血的岳飛,金人是對岳飛恨之入骨的。

此時,從情感角度來講,不殺岳飛,金人難解心頭之恨;從理性角度來講,有那麼多要殺岳飛復仇的金人,如果就此罷兵言和,岳飛卻還活著,金國統治者也無法服眾。所以金國要殺岳飛也就成了必然。

話外延伸

雖然殺岳飛的主要是金國,但是確實是趙構和秦檜操得刀,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趙構和秦檜的行徑令人不齒。秦檜在西湖岳飛墓前一直跪著,也是罪有應得,這就起奸賊的下場。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程小滿的文史日記


“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慨當初,依飛何重,後來何酷!豈是功成身會死,可憐事去言難贖。最無辜,堪恨又堪悲,風波獄。豈不念,封疆蹙!豈不念,徽欽辱!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這是明代大畫家文徵明的一闋《滿江紅》,分說了嶽元帥之死的是非因果,可謂字字見血,毫不留情地揭示了風波亭冤案的真相。撇開秦檜,矛頭直指高宗皇帝趙構,在當時確屬石破天驚之語,頗具獨特見地。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撫今追昔,探尋往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岳飛之死絕非區區一個秦檜所能決定的,應該確是趙構之意。只是高宗皇帝為什麼會這樣做呢?難道真的是怕恢復中原、迎回二帝,自己皇位難保?對於此說,我實在不敢苟同。試想,倘若真能驅除胡虜、光復失地,那趙構就是一代中興之主,豈是兩個亡國之君可以比擬的?那對老子、兄長又拿什麼來奪他的位子?這完全是無稽之談!否定了這一點,原因就要從嶽元帥自身找起了。歸納總結一下,無外乎以下幾點:1、妄議國本,犯了皇家大忌。《續資治通鑑》記載:起復湖北、京西宣撫副使岳飛,以親兵赴行在。翼日,內殿引對,飛密奏請正建國公皇子之位,人無知者。及對,帝諭曰:“卿言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飛退,參謀官薛弼繼進,帝語之故,且曰:“飛意似不悅,卿自以意開諭之。”建炎元年七月,趙構唯一的兒子在患病期間受驚嚇而死,而趙構也在同年失去了生育能力,要想立儲,只能從皇室宗親中選人入繼了。立儲之事關係到皇位的傳承,牽扯著一大批官僚、貴族的切身利益,再加之趙構情況如此特殊,別的大臣避之尤恐不及,岳飛如此僭越直諫,豈非取死之道?2、公器私握,岳家軍反倒成了皇帝心病。 自古以來,軍隊都是國家公器,與政權的穩固休慼相關,只能由皇帝所擁有。而嶽元帥所統領的部隊卻被稱為岳家軍,而且部下又都無比忠誠,此事又如何能讓趙構安心。不要說,當時的軍隊都被冠以某家軍,請問誰能有嶽元帥這樣的威望,那支部隊又有岳家軍這樣的戰力和凝聚力。當然,岳飛也不可能謀反,這一點趙構也心知肚明。只是,誰會喜歡把國家重器交到一個極得部下愛戴的統帥手中呢?不要忘了,黃袍加身的舊事還並不遙遠! 3、南北之爭,夾縫裡的主戰派註定悲劇!歷史是循環往復的,司馬家衣冠南渡的殷鑑不遠,趙宋皇室就循著他們的足跡再次南遷。同樣的南北之爭也不可避免的發生著,南人並不希望北伐,那完全是消耗糧秣、資財,費力不討好。萬一成功,己方地位反會降低,倒不如偏安一隅來的逍遙快活。所以,當南方壓倒北方時,岳飛的悲劇已然註定。 4、究竟是忠於國家還是忠於君王,這一點至關重要。毫無疑問,岳飛是民族英雄,只是為什麼這個英雄沒有死在戰場上,卻為自己的君王所殺害呢?1138年,紹興議和時,方廷實在奏章中寫道:嗚呼!誰為陛下謀此也?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這就是當時忠正、耿介之士的心聲,嶽元帥也當如此!縱觀岳飛的一生,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他是忠於這個國家和民族的,他的言行始終著眼於家國天下!這就與只想偏安一隅的趙構君臣有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也是主戰派和投降派不可調和的矛盾,作為主戰派的代表,岳飛首當其衝,焉能不死?!當一個民族開始戕害自己的英雄,它的精氣神就已經所剩無幾了!故而崖山之後再無中華,此事當始於風波亭岳飛之死!





泥腿子的陽春白雪


茶餘飯後聽水生聊歷史

岳飛可以說是一位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抗金英雄,他的故事我們在歷史書或者影視劇中或多或少都有所瞭解,在這我就不做過多闡述了,我們簡單聊聊岳飛的死,到底是因為秦檜陷害還是宋高宗趙構授意而為。

我們都熟悉的一個說法是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岳飛,導致岳飛被革職而後慘死獄中,那麼秦檜真的有那麼大的權力嗎?我們先看看岳飛當時是一個什麼官職,岳飛在當時官至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後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後官至樞密副使,相當於國防部長,在當時實際上岳飛是被奪取了實權,但是官位並不小,所以秦檜並不能擅自對岳飛治罪,這得經過皇帝審理才能定罪,那麼說就是皇帝授意了?

我們來看看岳飛與高宗之間的矛盾,這事其實也怪岳飛太耿直,讓你抗金就抗金,你非得跟我說什麼還要接回我老爹和大哥,那他們回來了,我咋著?我這皇帝還能當不?我要當就得找理由弄走我老爹和大哥,不弄走,我這皇帝給誰?老爹?大哥?你這不是給我找難題麼,再者說了,這皇位誰當誰舒服,是我把祖爺爺的宋朝延續下來了,讓我讓位我不幹。

岳飛後來也算開竅了,不再要求接回高宗老爹和大哥,卻來了一句“咱找人立個太子吧。”高宗一聽又不樂意了,啥?我年輕力壯的為啥要立太子,我雖然死了個兒子,現在還沒有,不代表以後沒有,你卻讓我現在找個人立太子,你這不咒我生不了兒子麼,我不幹,哪有你這打工的咒老闆的,你說這個是幾個意思?我要是治不了你,我這公司以後還咋管理,我得讓你知道大宋這家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室老子我,不是我老爹,也不是我大哥。副總經理秦檜看出了老闆心思,不斷在老闆耳邊吹風,想方設法找了個“莫須有”的罪名,趙老闆不知道是不是喝多了裝醉還是真醉了,大筆一揮就給秦檜提的方案簽了字,可憐岳飛就這樣無辜被害。

岳飛的忠君忠國思想沒有錯,就是沒有委婉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不像秦檜那樣會吹風。岳飛的死,秦檜肯定要負直接責任,至於趙老闆我想多少也有幾分授意吧。

好了,今天就先聊到這裡,我是水生,我們下次再聊。


小英雄水生


岳飛的死,很大程度上與自己有很大關係,因為他政治覺悟太為低下。

最終下決定讓岳飛這種國之柱石般的武將死的,絕對是宋高宗

實際上這也是不得以而為之的。而秦檜只是個背鍋俠,所以相對宋高宗而言,背萬世罵名的秦檜算是盡忠了。

以下,詳細分解:

岳飛不滿帶兵太少

就岳飛自我的個性來說,是有缺陷的。宋高宗趙構封岳飛為節度使的時候,岳飛只有三十歲,歷練還不夠,自己確實膨脹得厲害。

鼎盛時期,岳飛統領了宋朝一大半的兵力。然後高宗後面要收回部分兵權的時候,岳飛居然反抗!竟然找高宗理論,試問如此臣子,哪個皇帝能放心啊?

後來岳飛還因此撂挑子不敢,要高宗低三下四的請他回來主持軍務大局。

當然岳飛最為膨脹的事情,還是干預趙構立太子的事情。

岳飛干預立儲

最令趙構不舒服的事情是岳飛竟然干預趙構的立太子的事情。只是犯了皇家之大忌。皇帝又沒問過你,你急什麼急啊。

岳飛立志迎回徽欽二帝

岳飛的軍事目標是收復北宋故土,這其實很好,哪個皇帝不希望如此呢?但是岳飛多次公開宣稱要迎回徽欽二帝,一雪前恥。這樣的話,他置宋高宗於何種地位呢?自古帝位只有一人,成王敗寇,敗者身死。

總結

所以說,對於宋高宗自己來說,岳飛的確不是個忠臣,跟他不是一條心。對於大宋王朝來說,岳飛的確是個英雄,但因為政治覺悟低,也有可能未來是個威脅到皇權的權臣。


再回到最上面的問題,嶽元帥之死,絕對是宋高宗本人的意思,不經他批准,還有人敢殺岳飛嗎?


小貝愛歷史


在當時金人步步緊逼的背景下,秦檜真的有那麼大膽子去殺一名那時候的重要將領嗎?

那時的岳飛,獨立成軍,史稱“岳家軍”,其總兵數達到了10萬人,這在向來重文抑武的宋朝,就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一旦這支軍隊造反,朝廷幾乎沒有阻擋之力,再加上這支隊伍軍紀嚴明,戰鬥力強,而且總打勝仗,這對於朝廷無疑是個威脅,那時候迫於形勢,朝廷不好直接說什麼,只能暫時忍著。

那時候,宋朝的主體還是文官比較厲害,文官對於擁兵自重這件事情向來就比較忌憚,那時候金兵入侵江淮,高宗又急忙詔岳飛赴江州救援。岳飛卻遲遲不肯發兵,他提出要乘金人後方空虛,準備直搗中原。高宗為此竟連下十七道文書,岳飛不得已才出兵救援,岳飛的這個行為,讓當時的朝廷上下,對其的信任度直接降低,而且皇帝在那時候也感受到了威脅。

宋高宗一方面對以岳飛為首的抗金將領優撫有加,勉勵他們努力作戰;而另一方面,又默

許文官集團想方設法削弱武將兵權恢復傳統體制的措施,在當時宋朝的文官看來,軍隊應該是像一臺執行命令的機器,不應該有自身的感情和想法,完全應該聽從上面的指示行動。

當時的文官思想加上皇帝的默許,再加上岳飛自身的種種行為,都給他最後被處死埋下了禍患的種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